古人沒有普通話,如何作出規範嚴格的律詩的呢?

地球王者水熊蟲


律詩的平仄的確倒詩詞愛好藥`,有的人感嘆,學到八十歲都還把不準平仄。有學者考證過,粵語是標準的平仄語,講粵語的廣東人不必苦學,一出口則八九不離十。而普通話,據考證,是蒙古人統治中原時,漢蒙結合的語種,所以平仄有誤。

為學律詩方便快捷,現公開“秘方"。

一,用普通話的“零",“三`發音為尺子,(也可視為簡譜的曲),衡量每個字,若同音的則為平聲,反之則為仄聲。如數字中,從一到億,只有“三"和仟是平聲,其餘的都是仄聲。另如東西南北方位字,除北不合零三發音是仄外,東西南(三三零),無疑都是平聲。

二,懶人的辦法絕招,買一本《詞源》,漢字的平仄全都可找到。

以上提供的方法,若不想學,或學不會,對不住了,說明你與律詩無緣。不必浪費時間,轉學其它適合自已的藝術為好。


客家鄉音


雖然古人沒有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普通話,但讀書人一般都要學習官話,這種語音我們可以稱之為“雅言”,是古代的普通話,否則士人到各地遊歷、為官都沒有辦法交流了。

“雅言”就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在意義上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其音系為上古音系,至今已無方言可完整對應。從夏之後,“雅言”一直存在、演變。

有學者認為:“雅言”準確地講應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後建都洛陽,洛陽地區的語音成為全國標準音並沿襲了近4000年。大致的變遷如下:

【先秦時期】

周朝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據專家稱,周代文字學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學習的。夏朝建都在洛陽,殷代建都在洛陽周邊的河南地區。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應當就是在洛陽一帶,據推測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自此,洛邑地區的語言就漸漸成為了整個東周時期雅言的基礎。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據傳,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秦漢兩朝】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兩晉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陽雅言為國語。永嘉之亂,洛陽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隋唐時期】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洛陽雅音和金陵雅音為基礎正音,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隋唐定都洛陽,此時中原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宋朝時期】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

而在北宋亡國後,南宋時代的劉淵又基於《廣韻》著《平水韻》。

【元朝時期】

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後以元大都(燕山以東現北京地區)的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

【明朝時期】

明代以中原雅音為正。明代以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侵入,衣冠南渡至南京地區,故南京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北京官話通行範圍小,地位較低。

【清朝時期】

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

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1909年,清朝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即清末的國語。

【民國】

1913年2月15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

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會議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中的常用字審定了6500多個字的標準讀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國音”。

“老國音”推行不到兩年,又爆發了一場“京國之爭”的大辯論。當時很多學者都認為應以比較簡單的北京音為標準,修改國音,去掉“老國音”的尖音和入聲等語音成分。

1932年,教育部公佈 《國音常用字彙》,正式確定北京音以“新國音”為標準讀音。

【新中國】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任務是通過《漢字簡化方案》和推廣普通話的決議。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以哪裡的方言為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大會決定採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種。

  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第2,獲51票;吳語(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第3,獲46票;粵語(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第4,獲25票。


再說說詩詞創作的音韻。

古代寫詩填詞,在音韻上,都有約定俗成的用法,甚至還用韻書可作參考。在考進士時,如作詩賦,都要依官韻,比如宋代的《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由陳彭年、丘雍編修。

《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由陸法言執筆把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時討論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寫完成的。這切韻參考的語音,一般認為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謂南北音系主要應當是指同出於洛陽舊音一系的金陵、洛下兩支當時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漢語方言)。

唐宋以後的近體詩、詞的創作,大多都是合《平水韻》、《詞林正韻》(都是《切韻》系統)的,所以更多的是依據當時金陵、洛下的官音。

更早之前,在沒有韻書這種標準前,詩人的創作可能沒有那麼規範,詩歌也不講究平仄,甚至有些詩篇都不押韻。但大多數的詩歌,都還是用韻的。詩歌的用韻,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串聯作用。押韻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二是便於記憶作用。詩之有韻,使人讀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較長,也易於背誦。

因此,在沒有規範,沒有標準的情況下,詩人的創作應該會依據自己區域的讀音來做到押韻,比如屈原的《楚辭》,就是以其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來創作的,這個楚地方言聲韻,就和別的地域有所不同了。


最後一個問題,題主說:有些律詩現在讀起來似乎不夠押韻。

那是因為普通話是被“胡化”了的漢語,比我們所有漢語方言都要遠離古代發音,很多字讀音變化了。我們在笑臺灣“蝸牛”讀成“wa”牛,卻不知這個“蝸”是和“媧”、“娃”同一個韻的,古人寫詩用在一首詩中押韻時,讀起來能押韻,但我們用普通話讀就不押韻,但臺灣的國語可以押韻。

前兩天在頭條看到一個視頻,是臺灣的節目,他們討論中國的造船,經常說到多少“艘”多少“艘”,臺灣人將這個“艘”讀成“騷”,下面評論都是取笑臺灣人不會講話。但“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的韻書裡,比如《平水韻》,既可入豪韻,又可入尤韻同。在同一個韻部裡,還有諸如高、勞、豪、濤、毛、袍、曹、刀等字。

很多詩,用方言讀能押韻,用普通話就不押韻,是因為方言比較接近古漢語,普通話發言變化太大了。


詩詞在線


古人交流說當地方言,詩詞有韻書,是朝廷頒佈的,統一執行。韻書在今天我們學習的,詩就叫平水韻,筆用詞林正韻,都叫古韻。平水韻就是古吳語,相當於今天的江蘇話。普通話屬於北方語系,初期叫北京官話。清廷曾命之叫國語,更早叫雅言。

後來國家在河北灤平縣選定為標準普通話的採集地,確定了普通話並全國推行。還編修新立了中華新韻,也就是以普通話發音的韻書。

目前詩詞用韻,格律詩用平水韻和新韻。詞用詞林正韻,詞不用新韻。詞的其他韻都是野路子,什麼龍榆生詞譜,白香詞譜,都不符合韻聲理論。


白鷺午午


我們的普通話是1956年開始規範稱呼為“普通話”的,而她的前身,與古代的官話有很大聯繫。古代有統一的語言,叫做“官話”,最早是官方標準語,早期被稱作“雅言”,到明清時候才被稱作“官話”,1909年的時候,被規範為“國語”,再到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所以,普通話的前身其實就是古時候的雅言或者官話或者國語。


鄭好奮發


好的律詩講究的是押韻對仗,跟普通話沒有關係。你可以用普通話朗讀一首詩,用東北話或廣東話也一樣可以,甚至會朗讀出不同的韻味來。


石紀德


古人沒有普通話,其古典詩詞的押韻,是根據“詩韻”的各個韻目中的同韻字而選用的。如【佩文韻府】就有106個韻目,分為十九部。估計有五六千韻字,足夠編撰。如一東:東蟲蔥衝工功共紅恭宏洪空龍弄隆---


賴何能


【夜飲】

兄弟夜聚飲,

酣暢互交心,

少小相玩伴,

歲月漸染鬢;

絮聊諸般苦,

前望路艱辛,

笑對醉無語,

輪敬端杯頻;

酒烈吞莫抿,

滿盞且傾盡,

浪淘君未去,

興至我撫琴。

青鵬2018初冬夜











青鵬1978


應該是官話是通用語!


手機用戶57169735612


方言呀!如遠上寒山石徑斜。


乘鳳起


誰說沒有普通話?有官話的。古人以入聲去聲平仄押韻,妥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