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現實生活還有意義嗎?

追夢小卒


我個人認為,有意義。


當一個人持續得到某類東西的時候,很容易膨脹,放鬆警惕,經常會因為衝動做出錯誤的決定。

但當一個人失去某些東西的時候,會變得冷靜,會多思考,所會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給大家講講身邊朋友和自己的2個經歷,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第一個故事丨當創業失敗,我才知道我為什麼要創業。

好友辭職創業的時候,年薪總共能拿到20萬左右。這個水平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已經相當可觀了。


當時想自己創業時,就是嫌工作不自由,想自己做個老闆。於是自己投資開了火鍋店,剛開始確實賺了不少,於是覺得自己創業是個相當正確的決定。


當賺到錢後,就覺得自己真的適合當老闆,於是又貸款,先後開了服裝店、零食店。


生意大了,本來就難管理,加上自己經驗不足,前後一年多的時間,就把店都兌出去了。好在貸款還上了,無非就是自己的幾十萬本錢賠進去了。


幾個月過後,再次見面時,好友說,當時之所以選擇創業,就是想時間能自由些,多些時間陪孩子和父母,自己也有時間出去看看世界。


但是之前的創業期間,天天就想著怎麼賺錢了,心思完全沒放在生活上。結果把自己累的夠嗆,錢還沒賺到,更重要的是家人也沒陪,世界也沒看,反而讓家人跟著著急上火。


現在這哥們兒加盟了個快餐店,生意還不錯,光投資就行,其它的都有公司打理。自己天天帶孩子,老婆幹著輕鬆的工作,每年寒暑假還能全家一起出去玩一圈。


有些時候,我們註定會失敗,但身在低谷,才能明白到底想看到怎樣的天空。


第二個故事丨當我失去自由時,我才知道我最想的人和最想做的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自己。


這個春節,我們所有同胞都失去了“自由”。


疫情當前,我們為了打贏這場戰“疫”,都在家享受難得的親人團聚。可是:

  • 居家第一週:舒適

  • 居家第二週:焦躁

  • 居家第三週:想出去

  • 居家第四周:冷靜了許多,想出去,但是出去幹嘛呢

  • 居家第五週:知道最想見誰

  • 居家第六週:知道最想做的事

  • 居家第七週:很淡定,好好學習


之前,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很多,可是真正去做的沒有幾件。


而當我失去自由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許多事情都是出於好奇,想去嘗試,但真正想做的,永遠都是那幾件事。


之前,自己結交的朋友很多,很多很多,可是真正去交往的也沒有幾個。


而當我失去自由的時候,我才明白,原來許多人都是萍水相逢,泛泛之交,但真正走心的,永遠也只是那個。


所以,在家無法出門的時候,我做了兩個計劃,一個是什麼時間去見誰,另一個是什麼時候去做什麼事。


當自己想要做什麼了,其它的,就只是時間的關係了,便多了一些淡定。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吧。有表達不清的地方,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附圖,是我之前學習AI時畫的,光明和黑暗一直存在,但我們卻很少在意孰多孰少。而得到與失去又何嘗不是人生常態,為何我們總是執著於得失呢?


我是小柒,一個長不大的寶寶,歡迎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