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书法才会这样讲

书法有多种书体,各种书体又有不同的特质。那么哪种书体难写,哪种书体容易?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书法才会这样讲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

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书十字;行书十字,不抵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书法才会这样讲


李邕《麓山寺碑》

这段话的意思是:

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用楷书的体式、技法作草书;李邕、李建中等人用行书的体式、技法作楷书,如此互相混用,不合古制。只因为古人有的专工真书,有的专工草书,有的专工行书,各有自己的特长。但真正兼工两种书体,都能写得出神入化,确是不容易达到的。

有的人说:“草书一千个字抵不上行书十个字,行书十个字抵不上楷书一个字。”意思是草书最容易写,楷书最难写,这哪是真正懂得书法的话呢?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书法才会这样讲

欧阳询《卜商读书帖》

《文心雕龙》:“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常之体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意指题材不同,则不能混淆。章表奏议,赋颂歌诗,符檄书移,史论序注,这些不同的体裁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是顺着势而形成的。所以“虽无严郛,难得逾越”,即说不同题材之间虽没有万里长城分隔着,可又不该混杂。

赵晓岚在《姜夔与南宋文化》中说姜夔提出了关于书法各体的正体观,并对唐人各体相淆里不自知而深表不满,此说颇为中肯。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书法才会这样讲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草书千字不抵行书十字,行书十字不如真书一字,其语源于张怀瓘《书估》:“且公子贵斯道也,感之乃为其估,贵贱既辨,优劣了然。因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为标准,如大王草书真字,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偏帖则尔。至如《乐毅》《黄庭》《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

对于真草隶篆各体之间笔法的贯通在有识之士那里早已不是问题。草书难写还是楷书难写?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想写好,哪个都难。对于一些如“写草书的都是不会写楷书的”“楷书没有艺术性”的言论,都是不解书法的妄言而已。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书法才会这样讲

颜真卿《自书告身》局部

所以,品评任何一件书法作品,必须首先建立一定的参照系,如此,品评方才不会失去意义。而参照系的缺失或模糊,既是古人论书的症结,亦是今人批评的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