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書法才會這樣講

書法有多種書體,各種書體又有不同的特質。那麼哪種書體難寫,哪種書體容易?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書法才會這樣講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

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李西臺輩以行為真,亦以古人有專工正書者,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或雲:草書千字,不抵行書十字;行書十字,不抵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書法才會這樣講


李邕《麓山寺碑》

這段話的意思是:

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用楷書的體式、技法作草書;李邕、李建中等人用行書的體式、技法作楷書,如此互相混用,不合古制。只因為古人有的專工真書,有的專工草書,有的專工行書,各有自己的特長。但真正兼工兩種書體,都能寫得出神入化,確是不容易達到的。

有的人說:“草書一千個字抵不上行書十個字,行書十個字抵不上楷書一個字。”意思是草書最容易寫,楷書最難寫,這哪是真正懂得書法的話呢?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書法才會這樣講

歐陽詢《卜商讀書帖》

《文心雕龍》:“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常之體也。……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意指題材不同,則不能混淆。章表奏議,賦頌歌詩,符檄書移,史論序注,這些不同的體裁就會形成不同的風格,各種風格是順著勢而形成的。所以“雖無嚴郛,難得逾越”,即說不同題材之間雖沒有萬里長城分隔著,可又不該混雜。

趙曉嵐在《姜夔與南宋文化》中說姜夔提出了關於書法各體的正體觀,並對唐人各體相淆裡不自知而深表不滿,此說頗為中肯。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書法才會這樣講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草書千字不抵行書十字,行書十字不如真書一字,其語源於張懷瓘《書估》:“且公子貴斯道也,感之乃為其估,貴賤既辨,優劣瞭然。因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為標準,如大王草書真字,一百五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真正,偏帖則爾。至如《樂毅》《黃庭》《太師箴》《畫贊》《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為國寶,不可計以字數。”

對於真草隸篆各體之間筆法的貫通在有識之士那裡早已不是問題。草書難寫還是楷書難寫?這個問題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想寫好,哪個都難。對於一些如“寫草書的都是不會寫楷書的”“楷書沒有藝術性”的言論,都是不解書法的妄言而已。

草不如行,行不如楷?不懂書法才會這樣講

顏真卿《自書告身》局部

所以,品評任何一件書法作品,必須首先建立一定的參照系,如此,品評方才不會失去意義。而參照系的缺失或模糊,既是古人論書的癥結,亦是今人批評的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