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不是那些能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人脈,不是那些能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由之


我經常說: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很多人問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1


2003年,我還在微軟工作。

有一天,一位美女來微軟做宣講,第一時間我搶到了沙發。

來的這位美女叫做ISA,她是公益組織“國際青年成就”的中國部秘書長。

她來招募志願者,希望我們能去大學裡,給迷茫的大學生講講課。

ISA說的真好:“Let their success be your inspiration”。

這讓我想起,西方心理學大師馬茲洛也說過,人一旦吃飽了,就會撐,接著呢,就應該做點讓自己有安全感,有歸屬感,有榮耀感的事情,最後把自己給實現了。

2003年10月23日,我第一次參加國際青年成就的活動。

我對ISA說,活動很棒,但我不是很喜歡這個題目“成功技巧”。

成功沒有技巧。

於是我請開復老師幫忙,用他的一些內容,在原有的課程上加了一章“成功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這門課改名為“事業啟航”。

開復老師頗有感慨:

我77年作為學生在美國參加國際青年成就課程時,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今天中國的學生有同樣的機會真令人高興。

希望這樣的課程可以像當年幫助了我的職業和生活一樣,幫助今天中國的學生。

能夠通過這樣的課程幫助到很多大學生,我也特別高興。

是啊,管多少人,賺多少錢,出多大名,算是成功?

成功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2


後來,我參與的公益活動越來越多,成為了國際青年成就的志願者理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

有大量願意幫助別人的人,比如我微軟的同事們,他們不知道去哪幫助別人。

同時,也有大量需要別人幫助的人,卻不知道去哪找到那些願意幫助他們的人。

這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而互聯網就是用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

也許,我能夠做點什麼!

“嗨,我有一個想法。”半夜,我打電話給謝昉,激動地說,“我想做一個公益網站。當一個人受到上帝眷顧的時候,我們當分享這份幸運。我們可以捐獻時間。”

接下來的五個月裡,我和上百個人討論這個“捐獻時間”的想法。

很多人委婉地說:“最大的公益就是幹好自己的活。”(內心OS:做你自己的事吧,別整這些沒用的)

“我要是有你那麼多時間可以捐獻就好了。”(內心OS:你丫就是閒得慌)

“你找誰來捐點時間給我吧。”(內心OS:我幫自己還幫不過來呢,儂腦子瓦特了)

也有很多人比我更加激動:“太棒了,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時間本身無所謂意義。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才有意義”,“被需要的感覺真好”。

於是,我們的公益網站項目啟動了。

我們的網站logo是志願者設計的,網站是志願者開發的,首頁的美女代言人是志願者,照片也是志願者拍攝的。

“捐獻時間,分享快樂”這個標題,也是志願者決定的……

2005年10月23日,“捐獻時間”網站正式發佈。

我從來沒有在這麼短短的時間裡,不為功利地認識這麼多人。

“捐獻時間”上線後,短短一年,有564名志願者,參與了61個機構組織的227場志願者活動,捐獻了自己寶貴的3071小時,使21822人受到幫助,創造了218萬的社會價值。

那個時期,我非常非常忙。

我一邊在微軟盡心盡力管理著我的幾攤業務和二三十個人。

一邊在復旦刻刻苦苦讀著工商管理碩士提升教育背景。

一邊在上海商學院偶爾履行特聘講師的職責抽空授課。

一邊利用週末在國際青年成就承擔志願者委員會委員工作。

一邊細心經營捐獻時間和二十位志同道合者實現夢想。

一邊要保留一些寶貴的時間給自己的親人朋友……

直到2006年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




3


這個電話是一位央視記者打來的,她叫做梁錚錚,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好朋友。

她專門從北京飛來上海,代表央視和“捐獻時間”談合作。

於是,2007年3月19日,“捐獻時間”開始與央視合作,啟動“慈善1+1”計劃。

有了央視的資源和影響力,我們做了很多之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有的經費由央視負責,隨便搞一個網上發佈會,潘石屹就捐了100萬。

網站之前放在我朋友的服務器上,只有一位志願者兼職維護,而在央視有一臺專門的服務器,由30人的團隊全職維護。

連崔永元、白巖松、敬一丹這樣的著名主持人也為“捐獻時間”免費宣傳。

和央視合作之後的一年,有3038名志願者,捐獻了33691小時,幫助了160992人。

這一年的成就,十倍於“捐獻時間”自己第一年的成果。

因為和央視合作,我認識了一位央視的導演。

突然有一天,這位導演跟我說,我有一個做公益的朋友,聽說“慈善1+1”後,特別想認識你,想跟你聊聊怎麼做公益。

我一聽很高興,就說,我正好在上海有一場關於公益的宣講,你讓他來聽聽吧,我們可以聊一聊。

於是,在我的宣講會上,那個人就來了。

我見到他之後,驚為天人。

因為這個人根本就不是什麼“他”,而是一位大美女,而且是一位超級大美女。

她的名字叫做江欣榮,是首屆中華小姐環球大賽的冠軍。




4


認識江欣榮後,突然有一天,她找我說,我給你介紹一個朋友,他最近也想做公益,但不知道怎麼做,你能不能跟他聊一聊。

我很高興地就答應了。大美女的朋友,說不定還是個大美女呢。

於是,2007年的某一天,我如約去了四季酒店的餐廳。

剛進餐廳,我就開始覺得不對勁。

因為門口站著4個戴著耳機的保鏢。

他們沒有搜我身,但是用犀利的目光透視一樣地,上上下下把我打量了好幾遍……

終於,在確認我沒有什麼危險之後,他們的目光變得柔和起來,放我進去了。

我非常詫異,這麼大陣仗!

內心瞬間有點後悔,來之前怎麼沒跟江欣榮打聽一下,這人到底是誰呢。

吃飯的時候,他跟我說,我父親的人生夢想是做亞洲股神。

我詫異地看了他一眼,心想,你誰呀?你父親又誰呀?還想當亞洲股神?

現在的年輕人口氣很大嘛……

吃完飯之後,回去一查,不得了。

他的父親是李兆基,曾是福布斯亞洲首富,世界第4大富豪。

而他是李兆基的長子李家傑,全亞洲最有錢的5個人之一。

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2008年,李家傑牽頭,成立了一個公益機構,叫做百仁基金。

百仁基金的創始人有43個,我是其中之一,另外42個都是香港的富二代。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為了能給社會做一些貢獻。

而百仁基金所做的事情,其實就相當於把“捐獻時間”在香港又做了一遍。

再然後,2013年,我離開微軟。

李家傑找到我說:“來我這裡工作吧。”

我婉拒了他。

我剛離開一家大公司,不想再加入另一家大公司。

他和我說:“不然這樣,你做我的私人顧問吧。”

於是,我成為了李家傑的私人商業顧問。

他是我的第一位諮詢客戶。

從此,我正式開始了商業顧問的生涯……




5


站在今天回首過去。

如果不是2003年我認識了ISA,2005年,我就不會做“捐獻時間”。

如果我沒有做“捐獻時間”,我就不會認識梁錚錚,和央視合作。

如果沒有和央視合作,我就不會認識央視的那位導演。

如果沒有認識央視的那位導演,我也就不會認識江欣榮。

如果沒有認識江欣榮,我就不會認識李家傑。

如果沒有認識李家傑,我就不會成為他的私人顧問。

如果沒有成為他的私人顧問,我的顧問生涯可能也不會走到今天……

這一路走來,我認識了ISA、梁錚錚、央視導演、江欣榮、李家傑…

他們是我的人脈嗎?

是的。

但這不是因為他們對我有價值。

而是因為我對他們有價值,能夠幫助到他們。

你能夠幫助到的人,才會成為你真正的人脈。

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上,羅胖說,人的網絡是財富的放大器

什麼意思?

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有兩個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連接的本事。

前者是1,後者是1後面的0。

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沒有自己的本事,無法幫助到別人,就算你認識的人再多,他們也不會是你的人脈。




6


很多人問我,潤總,你認識那麼多業內牛人,你平時是怎麼經營人脈的呢?

坦白說,我自己幾乎是不經營人脈的。

我個人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的人際關係,沒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飯,或者逢年過節送個禮。

很多人想方設法討好別人,或者努力經營人脈,就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夠幫到你。

這個狀態其實是不對的。

想方設法與牛人認識,拍張合影,留個微信,對方就能變成你的人脈嗎?

不能。

如果你對對方沒有價值,對方為什麼要幫助你呢?

只有當你能幫到他的時候,他才會來幫你,這就叫做雙贏。

所以,經營人脈,始終要保持的一個基本心態:

想盡一切辦法,毫無目的地幫助別人。




最後的話

想要積累人脈,你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並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去幫助別人。

如果你不斷髮光發熱,都幫不到一些厲害的人,那隻能說明你暫時對他們是沒有價值的。他們暫時還不是你的人脈。

等到有一天,當你有能力幫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會是你的人脈。

記住,健康的人脈,是雙方的共贏,而不是單方的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