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是以搭載飛機和運輸坦克、登陸部隊為主的現代海軍作戰艦艇,能夠執行立體登陸作戰、海外維和撤僑、人道主義搶險救災等多重任務,在現代海軍裝備體系裡,兩棲攻擊艦是僅次於航母的大型水面艦艇,在兩棲作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兩棲攻擊艦以其優良的戰術靈活性和強大的投送能力,備受各國海軍青睞。當今世界上,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裝備有20多艘兩棲攻擊艦,僅美國就有11艘。本文將回顧世界兩棲攻擊艦的發展歷程,展望兩棲攻擊艦的未來發展前景。

美國兩棲攻擊艦發展歷程

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最早的直升機航母改裝發展到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美國海軍發展了數代兩棲攻擊艦,形成了完整的兩棲作戰艦艇編成模式和作戰理論。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發展大致可分為五代:

美國海軍第一代兩棲攻擊艦根據“垂直包圍”作戰理論,將老式史蒂文森號航空母艦改成兩棲攻擊艦,可利用直升機進行垂直登陸作戰,實質為直升機航母。由於飛行甲板和機庫面積的限制,無法配置運輸直升機或常規登陸工具來運載大型作戰裝備,不具備立體登陸和對陸攻擊的作戰能力。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美國海軍第二代兩棲攻擊艦硫磺島級配備了較大的飛行甲板和塢艙,具備最多 20 架直升機、2 艘大型登陸艇和 1500餘名陸戰隊員的搭載能力,同時配備了相對較完備的自防禦武器裝備。該艦可分別由艦載直升機和登陸艇通過空中和海上將陸戰隊員和陸戰裝備輸送上岸,實現了立體登陸作戰,並具備一定的防禦作戰、直升機引導和指揮協同能力。但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僅能將作戰人員和簡單裝備輸送上岸,無法投送大型作戰裝備實施灘頭強攻。

第三代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具備了攻擊艦、船塢運輸艦和運輸艦等功能,實現了“均衡裝載、成建制輸送”的作戰理念,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集兩棲攻擊艦、兩棲物資運輸艦、兩棲船塢運輸艦多種功能於一身,在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基礎上提高了登陸輸送能力,並可搭載 AV-8B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氣墊登陸艇、兩棲登陸車輛。該艦配備了較完備的自防禦武器裝備,同時配備了兩棲綜合戰術數據鏈系統、ACDS-0型海軍先進作戰指揮系統、海軍陸戰隊兩棲戰術指揮控制系統,除用於本艦自防禦、實施對空作戰指揮引導外,還具備對兩棲攻擊群的作戰指揮能力,可指揮兩棲攻擊群獨立作戰或協同航母戰鬥群、水面艦艇戰鬥群實施遠征打擊任務。

第四代兩棲攻擊艦黃蜂級實現了“超視距、立體登陸、艦到目標機動”的作戰理念,首次搭載了新型氣墊登陸艇和改進型鷂式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同時具備搭載MV-22魚鷹偏轉翼飛機的能力,增強了兩棲攻擊艦空中作戰力量,並通過多種艦載機裝載方案使其具備了執行兩棲突擊、制海、反潛等多樣化任務的能力。為適應“超視距”立體登陸作戰模式,該艦首次裝備了兩棲突擊引導系統(AADS) ,用於超視距條件下兩棲突擊作戰指揮引導、數據處理,支援海軍陸戰隊突擊上陸。同時該艦裝備了艦艇自防禦系統(SSDS) 、ACDS-1 型海軍先 進 作 戰 指 揮 系 統、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M) 、兩棲作戰綜合戰術數據系統(ITAWDS) ,為本艦提供了反艦導彈自動攔截、艦載機指揮引導、兩棲作戰指揮協調等功能,同時具備兩棲編隊作戰指揮能力。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黃蜂級

根據美軍提出的《21 世紀海上力量》設想,要求美國海軍具備“海上打擊”和“海上基地”能力,實現其“海上控制”和“力量投射”,在此思想指導下美軍開始研製新一代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美國級排水量4.5萬噸,作戰能力與空戰能力遠超一般國家的航空母艦,在設計上有許多獨到之處。

首先是航空作戰能力得到強化。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去除了井甲板和塢艙,將舷側醫療區空間也縮減了2/3,完全放棄搭載LCAC和 LCU等登陸裝備。根據美軍設想,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所搭載的MV-22B魚鷹傾旋翼機和STOVL版 F-35B戰鬥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關鍵航空戰鬥元素(ACE)。F-35B 和 MV-22B 所需空間要遠大於普通艦載機,這兩型機在維修時還必須展開機翼,需要兩棲攻擊艦擁有更大的停放、維護、訓練、燃料和彈藥存儲空間。而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由於甲板與機庫空間的限制,無法提供兩款 ACE 機所需的後勤能力。經過重新安排與設計,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機庫面積比黃蜂級擴大40%,油庫、彈藥庫、航空維修區、零件與支援設備儲存空間也進一步擴大,能夠為 MV-22B 和 F35B 提供所需的航空保障能力。經過全新設計的飛行甲板與艦體長度相當,設有6個起降點,可同時起降4架MV-22B傾轉旋翼機。

首艦美國號典型裝載的艦載機配置包括12架MV-22B傾轉旋翼機,6架F-35B聯合攻擊戰鬥機,4架AH-1Z武裝直升機,4架CH-53K重型運輸直升機和3架UH-1Y通用直升機或2架MH-60S直升機。艦載機的具體配置可依不同任務而定,比如在執行制海任務時,該艦最多可搭載20架F-35B聯合攻擊戰鬥機和2架MH-60S直升機。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利用艦載機可快速實施對海、對陸打擊和兵力投送等任務,在短時間內由海向陸投送更多的兵力,實現艦到目標的機動。其中,F-35B聯合攻擊戰鬥機可對敵海、岸1100千米以外的目標發動隱蔽攻擊,並支持陸上作戰;通過 MV-22傾旋翼直升機、CH-53K重型運輸直升機等,可將陸戰兵力及其裝備快速投送到 500千米外的“必要地點”。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滿載f-35b艦載機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

其次是擁有強大的電子戰能力和編隊作戰能力。美國級配備了完善的協同作戰系統、數據鏈、作戰指揮系統,並具備應用美國全球信息網絡的能力。艦載雷達包括 AN/SPS-48E(對空搜索雷達)、AN/SPS-49(對空警戒雷達)、AN/SPS-67(對海搜索雷達)、空中管制與導航雷達等。防禦系統配備了SYS-2 綜合防禦系統、電子偵察系統、魚雷誘餌及干擾火箭發射架等裝備。在編隊作戰能力方面,美國級的出現讓兩棲打擊群(ESG)的打擊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其搭載的新型艦載機,配合艦隊中的其他艦種可滿足中低強度作戰需求。由於艦載機性能和數量的增加,兩棲打擊群在執行制海任務時完全可以抗衡對方非航母水面艦隊或輕型航母編隊,部分替代航母艦隊作用,使航母用於其他高強度衝突地區。

最後是動力系統更新,隱身能力提升。美國早期兩棲攻擊艦主要採用鍋爐推動蒸汽渦輪機,燃料為重油或柴油。從黃蜂級的馬金島號開始採用了燃氣輪機加全電推進的動力系統,最大航速可達22節。艦上的柴油發電機和APS輔助推進系統,可直接驅動推進器(不經過減速齒輪與傳動軸),低速航行的燃油效率和機械損耗得到極大改進(燃料消耗可降低 2/3)。這種推進方式啟動速度快、噪音低、效率高,符合大型水面艦艇動力的發展趨勢。美國級則沿用了馬金島號的動力系統,燃料改用 JP-5 航空燃油(艦機共用),JP-5 航空燃油實際上是航空煤油,主要用作航空渦輪發動機,其燃燒性能和低溫流動性好,碳含量和硫醇性硫含量低,燃燒時積碳量少,對機件腐蝕小。JP-5航空燃油價格約為柴油的兩倍,費效比較好。

俄羅斯兩棲攻擊艦發展回顧與展望

長期以來,同為海軍強國的俄羅斯選擇了一條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發展路徑,即重視核潛艇、岸基航空兵和海上突擊兵力的發展,對於航母、兩棲攻擊艦、兩棲登陸艦等的發展多有不足。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基本性能數據圖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俄羅斯整體實力的恢復以及與西方國家關係的變化,俄羅斯海軍開始尋求發展兩棲攻擊艦。2011年,法國DCNS集團與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簽署建造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合同,合同價值12億歐元。首艦符拉迪沃斯託克號本應該在2014年轉交給俄羅斯,而第二艘塞瓦斯托波爾號應該在2015年轉交,但受烏克蘭危機等原因的影響,法國沒有履行合同。

2015年4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協商解決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事宜,俄方要求法方歸還預付款或在拆除俄方設備後將兩艘軍艦出售,並要求法國賠償12億歐元。法國方面則堅持賠償7.85億歐元。最終,經過談判,法國同意賠償俄羅斯12億歐元,並將兩艘西北風兩棲攻擊艦轉賣給埃及。

經過此番波折,痛定思痛之後,俄羅斯決定自行發展兩棲攻擊艦。據俄羅斯媒體2017年5月31日報道,俄羅斯在2027年前將建造兩艘兩棲登陸艦,該艦將採用柴油燃氣輪機動力裝置。該艦排水量1.4萬噸,除裝備各型直升機外,還裝備有刀刃和鎧甲 -M防空導彈系統,以及A-190型100毫米艦炮。可運輸500名陸戰隊員和60臺武器裝備,配備有2艘巖羚羊型登陸艇或4艘儒艮級登陸艇。新艦除搭載其主力機型卡-52K直升機外,還配備有卡-27、卡-29、卡-31直升機。新艦的試驗設計工作將於2018年開始(未見相關報道),2020年計劃開始建造首艦,2024年交付海軍。擬於2022年生產唯一的量產艦,並於2026年交付。目前工程執行者尚未確定,不過兩棲攻擊艦將列入 2018—2025年新國家武器計劃。

儘管只是零星報道,但從俄媒的上述報道分析,俄羅斯未來的兩棲攻擊艦與西方國家兩棲攻擊艦發展思路依然不同。首先,該艦的排水量只有1.4萬噸,艦體偏小,與排水量高達4.5萬噸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相比,簡直就是迷你版。其次,該艦航空作戰能力較弱,除卡-52K直升機外,幾乎沒有航空作戰能力,立體投送能力也較弱。最後,現代兩棲攻擊艦主要強調航空兵力運輸和登陸兵力運輸能力,追求強大的立體登陸能力,因此,現代兩棲攻擊艦僅裝備少量的艦載自衛武器,用來攔截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等武器。而俄羅斯海軍未來的兩棲攻擊艦計劃裝備A-190型100毫米艦炮,顯然超出了艦載自衛武器的範疇,這表明俄羅斯海軍似乎仍然堅持以往的艦船發展思路,或者反映了俄羅斯海軍對自身水面艦隊體系作戰能力不足的擔憂。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韓國獨島號

其他國家兩棲攻擊艦概覽

英國海軍現有1艘兩棲攻擊艦,即1艘海洋號。海洋號兩棲攻擊艦於1994年5月30日開工建造,1995年10月11日下水,1998年9月30日入列英國皇家海軍。該艦排水量2.15萬噸,可搭載18架艦載直升機和4艘LCVP型登陸艇,艦內可搭載40輛裝甲車和1300名乘員和艦員;艦上甲板強度可操作CH-47重型運輸直升機,並且具備防熱焰能力,海鷂式戰鬥機在必要時能夠著艦,並可在輕載狀態下實現垂直起飛。海洋號兩棲攻擊艦設有舷側LCVP登陸艇,但並未設置船艉塢艙。

法國海軍現有3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分別是L9013西北風號、L9014雷電號和L9015迪克斯梅德號。法國DCNS公司習慣把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簡稱為“BPC”,即“海外干預”“兩棲攻擊”、“作戰指揮平臺”的法語縮寫。該型艦艦長199米,起飛甲板面積達到5200平方米,設有6個停機點,可滿足6架直升機同時起落,其中5個可停放16噸的直升機,最前端停機點可承受CH-53超級種馬直升機33噸的重量。艦上設有面積1000平方米的車輛庫,可裝載60輛裝甲車或12輛勒克萊爾坦克。艦後部有大型塢艙,塢艙尺寸為57×5.4米,能夠容納4艘通用登陸艇或2艘LCAC氣墊登陸艇。

西班牙海軍擁有 1 艘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該艦主要用來填補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退役之後留下的空缺,具有直通飛行甲板和艦艏的滑躍甲板,適合戰機的垂直或滑躍起飛和垂直降落,能夠起降海鷂Ⅱ式和F-35B戰機。

韓國擁有1艘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和1艘在建的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獨島號於2005年下水,2007年服役。但因為一些裝備還不成熟,包括雷達、動力系統都傳出過不少缺陷與問題。因此馬羅島號的建造中做出了很多改進。該艦搭載的導航雷達、反艦導彈防禦系統等武器系統和螺旋槳、升降機全部實現國產化,還搭載有固定式防空雷達,防空探測能力較獨島號有所增強。

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擁有兩艘日向級直升機航母,分別是日向號(16DDH)和伊勢號(18DDH)。該級艦標準排水量13500噸,滿載排水量18000噸,可搭載11架重型的MH53直升機,最多時可以搭載16架。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還擁有2艘出雲級直升機航母,分別為出雲號和加賀號。該級艦採用全通式飛行甲板、右舷艦島等類航空母艦佈局,艦長248米,飛行甲板寬38米,標準排水量達19500噸,可容納14架直升機,同時起降操作5架直升機,具備搭載F-35B戰機的能力。

立體登陸主心骨——漫議兩棲攻擊艦

日本日向級

兩棲攻擊艦未來發展展望

兩棲攻擊艦主要特點是採用縱通甲板,可搭載艦載機(運輸直升機、武裝直升機、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飛機)、登陸艇(氣墊登陸艇、排水型登陸艇),同時還可搭載大量登陸部隊以及陸戰裝備,具有較強的垂直輸送能力、空中火力支援能力。

目前,兩棲攻擊艦的發展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兩棲攻擊艦發展模式,強調直升機、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的搭載能力和兩棲運輸能力,依託直升機或兩棲作戰車輛實現立體登陸作戰。這種發展模式要求擁有強大的航母戰力,並且具有強大的遠洋作戰需求;另一種模式以歐洲/北約國家為代表,這些國家本身不具有強大的航母戰鬥群,也沒有強烈的遠洋作戰需求,因此選擇建造相對保守的直升機航母式的兩棲攻擊艦。以意大利海軍為例,二戰之後,意大利海軍輕型航母發展經歷了加里波第號、加富爾號和的裡雅斯特號三個階段,其間,意大利海軍不斷為其輕型航母增添兩棲作戰能力,逐步具備了兩棲攻擊艦的特徵。西班牙海軍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採用的也是這種發展模式,該艦被西班牙海軍稱之為“戰略投送艦”,具有艦艏飛行甲板滑躍跳臺,能夠起降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機,對於海外利益較少,遠洋作戰需求極低的西班牙海軍而言,該艦足以滿足其作戰需求。韓國也計劃重新設計獨島級兩棲攻擊艦的飛行甲板,使其具備搭載F-35B隱形戰機的能力。

此外,近年來兩棲攻擊艦的發展出現了第三種模式,這種模式以新加坡海軍計劃建造的堅韌-160級兩棲攻擊艦為代表。該艦以新加坡海軍現有的堅韌-140級船塢登陸艦為基礎,重新設計了全通式飛行甲板,艦體長度由140米延伸至160米,設有5個直升機起降點。該艦建造難度很低,大量採用商船標準,立體登陸能力較弱,僅優於船塢登陸艦。

綜上所述,對於海洋大國和海軍強國而言,兩棲攻擊艦發展依然會選擇美國兩棲攻擊艦模式,同時打造強大的航母戰鬥群和兩棲作戰群。而中等強國則會選擇第二種發展模式,未來甚至會出現輕型航母與兩棲攻擊艦相融合的局面。至於新加坡海軍選擇的兩棲攻擊艦發展模式是否會被其他國家借鑑,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