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很多農產品滯銷,而市場上又很貴,消費者沒有購買熱情,請問有什麼解決方法?

廣水阿炎


農產品滯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暢通,再就是交通運輸不便。

我們村裡種了大量的辣椒,但批發商又不知道我們這裡有大量的辣椒。這就導致他們每年都會去同一個地方進貨,而那些地方又有可能受環境,價格等方面的影響,今年種的少了,這樣就導致市場上的貨源緊俏,價格肯定就會漲了。

一邊是滯銷,一邊是漲價,這就是信息的不暢通導致的。

再說交通運輸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這種生活保障物資都不會長途運輸,一個是成本太高,再就是時間成長也很高,還有蔬菜瓜果的保鮮度也會打折扣。所以很多都是選擇就近銷售的原則,北方種的在北方銷售,南方種的在南方銷售。而一旦北方的某個農作物減產了,那麼對北方的消費者來說肯定會出現短期的價格上漲,漲到一定高度,政府就會出來干預,協調。

至於樓主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覺得還是需要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搭建一個點對點的橋樑,把農戶與消費者精準的連接起來,這樣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從農戶手上買到東西,然後運用發達的物流體系送貨上門。這樣對農戶來說他們能更大程度的賺到錢,對消費者來說也能少花錢買到貨真價實的商品。


七條秀


這是一個現實而又令人深思的問題,是中國近6億農民的苦楚,也是中國2億多家庭的災難,帶來的是無數老農欲哭無淚的心酸和成千上萬失學兒童迷惘的眼神。曾幾何時,農村人希望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過上和城市人一樣幸福的生活,但現實是骨感的、生活是殘酷的,擺在農民面前的只有適應生活、適應社會,更好的融入社會的大熔爐中,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現實的生活狀況。當然了,國家一系列政策的頒佈和實施,如農村低保、醫保、扶貧攻堅等,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民的生活,但與城市生活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這需要政府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改善農民的生活。針對農產品滯銷及應對措施,提幾點拙見,僅供參考。

一、國家應統籌規劃。蔬菜、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農產品的種植,農業部應對全國各地的種植情況進行粗略的統計,做到胸中有丘壑,這樣就便於農民積壓產品的銷售。比如,張家口地區的西蘭花種植、山東壽光的蔬菜種植、以及甘肅、渾源的黃芪種植等等,都已形成了規模,具備了品牌效應,全國各地的銷售商自然就會去尋找貨源,何愁產品滯銷、積壓?

二、當地政府的引導。農民信息閉塞,對市場缺乏應有的瞭解,所以當地政府應對全國各地的市場有效統計,給農民指名種植出路,避免一窩蜂現象的出現,從而形成農產品的嚴重滯銷,損害老百姓的利益。

三、農民自身的因素。農村人普遍知識儲備少、對市場缺乏瞭解、技術落後……實際上,如今手機、電腦、多媒體等現代化的信息工具日益普及,互聯網、物聯網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但農民有東西也不會用,完全是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品的長期積壓。

四、農產品有很多是必須當天運出去的鮮貨,而農村既沒有良好的路況,也沒有冷庫等冷藏設備,許多農產品當天運不出去就壞掉了,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五、農村缺少優秀的技術人才。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不願到農村工作,即使去大城市端盤、刷碗也不到農村。而國家政策要求下的大學生村官無奈之下去了農村,也只是跳板,不用多久就調回到當地的縣城或市裡。這些都制約了農村的發展。

六、供求關係的失調。本身某種農產品已經飽和,但農民有追高不就低的習慣,那種東西越多越去參與種植,一哄而上,導致該產品嚴重飽和,最終滯銷。若有當地政府或技術人員的指導,即可避免‘‘供大於求’’的不良現象的發生。

七、國外市場的介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廣人稀,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操作,農產品的價格加上運費都不及中國本土生產的產品價格高,農產品積壓也就很正常了。只有提高自身產品的優勢、降低產品成本,才能在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

八、資本的注入。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鼓勵儘量多的資本引入農村,提供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減輕農民的負擔,把農民的種植風險降至最低。如改善農村交通條件、設立冷藏地等方式。

總而言之,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需多管齊下、多方努力以及持久的堅持,切忌一蹴而就。





葡萄88214886


我感覺現在這種信息發達的網絡社會時代,這種情況應該很好解決。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出現的原因。

其一:農產品滯銷,無非這幾種原因造成的

1,農產品質量不行,市場認可度較低。

2,市場需求少,但是供貨量巨大,銷不出去。

3,地理位置,交通因素,信息落後等導致的銷路有限。

其二:市場上的很貴,很難激起消費者的熱情。

這個出現的原因就很簡單了,無非是商販在中間賺取差價造成的。

那麼接下來就想辦法解決這幾個問題。

關於農產品質量問題,很好解決,換品種,看看別人比較熱銷的品種。關於供求關係不平衡這一點,沒有好辦法,只能說自己多瞭解一下市場,避免去種植一些供不應求的農產品。關於銷路問題,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很多渠道都可以在網上聯繫到,只要性價比合適,別人肯定願意買你的東西。

至於商販賺取差價導致市場上的貴,消費者沒熱情這件事。可以尋找一些新的銷售手段,去有效的避開中間商販這個環節。

比如在一些新媒體上自己做宣傳,或者請一些新媒體大號進行代銷,只要自己衡量好這種途徑跟通過中間商販之間的利益差距就行。

所有的方法都是人想出來的,當路不通時,我們一定要多看,多瞭解,瞭解你的同行為什麼比你做的好,然後去學習,總能找到解決辦法,固步自封是最可怕的。


有文化的老頑童


經常會看到某種農產品成車的翻到溝裡,或者乾脆就直接放在田裡不管了,收購價太低,農民實在沒有能力和心情去管了,但是反觀超市或者菜場,價格並不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盲目跟風種植,品種老舊

當看到某一種東西能賣錢以後,就會有很多人跟風種植,量一大,價格自然就下降了。比方說2019年的沙糖桔,前幾年沙糖桔創造的神話影響了很多人,都想從裡面暴富一把,誰成想量一下子起來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被騙了,沙糖桔不應該是這個價格啊,但是實際上本來銷售十幾塊錢一斤的沙糖桔就買個幾塊錢了。更有人說明年價格還便宜。


分析原因,量大引起了價低,這個好理解,再有就是被廣大消費者認可的沙糖桔已經成為大眾消費產品,沒有了炒作的噱頭,自然就降價甚至滯銷了。

再有,我們這邊種夏黑葡萄,以前靠無籽來炒作,含糖量高來說事,短短几年時間,大量夏黑葡萄被農戶種植,2013年的時候,一斤葡萄至少賣8塊,2018年成車的往外倒,甚至有人把樹都砍了。

我一直在這個環境了,聽得多了就分析出來原因了。

第一,夏黑這個品種已經好多年了,該以這個品種賺錢的人都賺到了,後面再種的人只能喝湯,因為品種老舊,沒有新鮮度了。

第二,量太大了,這個品種的葡萄在我們這邊種植量實在是太大,加上沒有相關的深加工企業,只能倒溝裡。

中間流通環節太多

有人會說,農民賣不掉為什麼不用電商呢?前幾天才瞭解到,電商產生的費用甚至比實體店還要大。我們這邊有個老鵝銷售,幾個大電商都有店鋪,一年總銷售額約500萬,其中有100萬給了電商平臺來拉流量,這個年頭開個店鋪不花什麼錢,倒是流量怎麼來?

所以農民還是得靠線下,線下銷售的話層層剝皮,層層加利潤,再有現在最貴的似乎就是人工,各方面的成本加起來就導致了銷售價格非常高了。


如何解決?

人太多,想掙錢的人也多,比方說我們說種西瓜甜瓜掙錢,周圍的人一個勁的來諮詢種瓜的事情,我們經常講,量少的話能掙錢,人人都種還賺個什麼錢?

所以老百姓要能分辨出什麼東西可能已經量大了,不能再下手了,什麼東西可以做,多去瀏覽一下新聞,多問問當地農業部門的人。適當開發新產品,或者不斷重複時間已經很久的項目,人都有個懷舊的心。


農科小孫說


據我實際瞭解到,本來農民手裡還有一點錢,結果投放生產農產品以後,搞得人財兩空,即農產品賣不出去,成本也收不回來,這就造成了農民勞民傷財的問題。

重點!每年有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一線城市的農產品,賣到幾塊錢一斤,蘿蔔白菜至少賣到兩塊多錢一斤,這就是由於信息不流通,或者是利潤太少了,農產品的商人不願意做這個生意,也或者由於”飽和”的問題,一般是需要的人找不到便宜的農產品。

那麼我是一個社會愛心人,我曾為社會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今天關於這個問題,我正在為中國社會農民解決。主要解決問題是不讓所有的農產品爛在地裡賣不出去,要讓全國農產品第一時間賣給需要的人手裡,堅決不讓農民血本無歸。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以外,我並且要農民按計劃生產,而且全部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無公害。


和法律同行無憂


對於每年的農副產品滯銷的情況常常出現。滯銷就意味著這個價格非常低,然後市面的價格也非常貴。

所以就導致了這些消費者根本沒有購買的熱情,那麼有什麼樣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運費是非常昂貴的

對於農村裡面的運費其實是非常昂貴的,面對這個事情呢,我們覺得很重要

比如說,中途的運費由於跨地區太大以及運輸的時間太長,那這個成本呢就非常高,所以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覺得是很困難的,能夠一時間的把它解決。

比如說我們農村裡面這個荔枝的在本地採摘的時候,最便宜的時候賣到幾毛錢一斤

那麼拉到城市裡面去賣,賣到10塊錢一斤甚至15塊錢一斤

其中呢,運費的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長途跋涉的時候,不僅還是要交過路費,還要交過橋費,還要交高速費。所以面對於各種費用,自然而然就會加到這個產品當中去。


中間商賺差價

其實果農基本上很難賺錢,賺錢的基本上都屬於那些收購商和中間商

因為經過常常週轉之後,他們會賺取一定的費用。然後經過批發和零售的時候呢,他們又會繼續加價,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覺得中間商的差價賺得是非常厲害的,並且使得農村的農民遠遠沒能夠拿回成本,就是在於這麼一個問題。

運輸交通的不方便

其實做農業一個運輸交通一個問題是最為嚴重的,那麼對於農村裡面的產品不能夠運輸出去,那麼這種情況來說需要他們的收購商或者中間商來將這些產品拉走,所以面對於這個問題而言,我們覺得如果交通方便,交通工具便利,那麼除去這些中間商。

直接由農戶發貨到零售地方,那麼這種做法有可能會使得這個產品價格賣出去不會那麼高。農民的收益會更好一些。

電商加農副產品。

如果針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能力有想法的,可以在農村裡面做這個農副產品的電商。

這樣的直接由我們發貨打包發給用戶,這個時候呢,價格可能會稍微低一點,讓更多的消費者購買到實惠的,以及讓農戶的產品不再滯銷。

不過針對於農村電商這個問題,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去解決的,所以也要針對於各種問題解決之後,才能夠實現真正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共贏的目的。


農人莫小道


為啥農產品會出現產地滯銷,農戶賤賣農產品,而到市場上卻價格昂貴?其實這一問題並不難理解,造成賣難,買貴的核心問題就是"中間環節″。農產品從採收到商販收購,到商販批發給超市、菜場菜販,這其中就好比"雁過拔毛,層層剝皮"。試想,這些農產品經過"長途跋涉″,又不是直銷到消費者手裡,還能不貴嗎?

其實,農產品真正獲大利的是中間商,農戶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獲利遠遠不如中間商,消費者自然成了"廉價物,需貴消費"的現狀。





老蘇聊農事


首先,農產品滯銷,是什麼原因。是不是在某個地區出現盲目的擴大種植面,豐收了,現在市場已經飽和了,肯定要出現滯銷。有些弄存儲的,還可以。綠葉菜之類的不能儲存,只能爛在地裡了。\r

再次,大家都再說,用直播幫助菜農賣貨。可以是完全可以的。直播受眾群體是全國的,但我們的農產品不是所有的可以發快遞的。只能是銷售一些可以走快遞的農副產品。有些還是得靠附近市場消化掉。\r

最後,關注一下行業,不要盲目跟風的擴大同一產品的種植面積。覺得應該品種多樣化種植,帶來的風險會小一下。\r





起點農業


每年都有很多農產品滯銷,而市場上又很貴,消費者沒有購買熱情,你說該怎麼辦?農產品滯銷、市場貴引發消費者沒有購買熱情,這說明了產品是好產品或季節性的產品,怎麼辦?一、對農產品用科學的方法保鮮,比如用冰庫或冰櫃保鮮,二,有很多農產品可以製成幹品或醃製,可以存放較長時間,三、現在大力推廣互聯網把產品往全國及至世界各地銷售,四適當調整合理的銷售價格等等,做到這基本的四點,只要產品質量不錯,不愁沒銷路。


15812789769粒粒養生


這個問題我說一下,農產品直銷這個問題原因是什麼?種植農產品的太多了。現在農民種大棚的很多。而又因為各地環境,地理位置不同,沒有銷售出路。車進不去,也聯繫不到供應商,所以很多農產品都銷不出去,農民陷入了困境。

有供應商的農戶,雖然銷出去但是有中間環節,所以他們得到的利潤也是微少的。所以不管怎麼說農民搞農產品銷售,必須看好當地需求,本地地理環境。

我們家就每年種西瓜都種5--10畝不等。前幾年根本銷不出去,就因為沒有出路,道路又不好進車,所以只能選擇自己摘下來,拉到比較方便的通道再讓批發商拉貨。批發商他們只選好的西瓜,個大的,小的不要只能剩下,要麼自己吃,要麼自己趕集串街去賣,所以又麻煩還賣不出去。

還有種蔬菜大棚的,每年的捲心菜,花菜,大蔥都會出現滯銷,都爛在地裡也沒人買:

有些消費者會很不解,總是聽到農產品滯銷,自己購買的果蔬價格卻是很貴,這就存在流通不暢的問題。流通環節太多,導致果蔬價格虛高,而農民卻是掙不了多少錢,甚至滯銷。由於流通成本高,而拉到終端消費市場又不能賣太高價格,所以農產品流通商往往採取對農民壓價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所以就造成了:流通商可能收不到農產品,而農民又不肯賣的滯銷局面。同時,很多農產品都難以保存很長時間,新鮮果蔬最多也就四五天的時間,在這些時間內就要快速銷售出去,不然就要面臨爛掉的危險。這些因素,都是農產品容易出現滯銷的原因。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農民提高文化,技術。

利用網絡,電商等銷售手段。以上屬於個人觀點,大家如何看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