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那種地,是按著習慣種,還是根據市場大環境調整種?為什麼?

藥肥引領未來


我這邊是按著習慣種地的關中平原,每年公曆6月中旬左右種玉米10月中旬收玉米,10月底種小麥。來年6月6日前後收小麥。玉米在地裡長4個月小麥要在地裡長8個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現在都30多了,從小都是這樣的。土生土長農村人。


關中璐璐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生活在貴州黔東南大山深處的苗寨裡,我們種菜是按習慣種,只為了自給自足,離市場太遠,所以從來沒有了解市場,趕場天我們還要去買點肉,菜呢。

目前我們村也趕場了,但都是外面的人拉菜,拉貨來賣,外面有大棚,很多菜冬天都可以有,而我們鄉下只能接季節吃原生態的家常菜。





家居大勇


您好,對於種地,一直生活在農村的我是不陌生的,馬上不惑之年,雖然下地幹活兒不多,但還是非常瞭解的,就拿我們這邊平原來說,現在還是以種植普通農作物為主。說到這裡,想起了童年,小時候跟著大人們在地裡,大人們幹活,我們在地裡玩耍,度過了非常快樂的童年,那時候,人們還主要是依靠種莊稼生活,春耕秋收,依靠值小麥、玉米、棉花等為生。現在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這裡還是習慣以種植農作物為生,只不過是,現在都是機械化了,空閒的時間多了,青壯年平時外出打工,當春耕秋收的時候回來忙幾天,日子活的也算富裕。為什麼還是習慣傳統統的種植,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 一、這幾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種地變得非常簡便,既省時又省力,人們的空閒時間多了,外出務工成了村民一個主要的掙錢方式,青壯年外出務工掙錢,平時村兒裡,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有著傳統的思想,還是種一些傳統的農作物,外出務工的人們,精力也就不放在種地這方面了,所以我們這邊兒還是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
  • 二、村兒裡面缺少農業致富帶頭人,其實現在村民的思想也逐漸開放了,加上現在國家對農業非常重視,有非常多的優惠政策,如果有農業致富方面的帶頭人,分析市場做好調查,會有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留下來,共同農業致富,發展家鄉,畢竟他們的根還是在家鄉。

這是我們這邊兒的情況,您那裡是什麼情形呢,歡迎共同交流,謝謝!


河北道義昆明犬業


我們這邊都是隨著大家種什麼,還有考慮一點種什麼這個收入怎麼樣,就像以前到現在的經歷我們村莊上的改變以前是種蘋果有富士,金帥,梨呀!後來有幾年大家一起又養殖鴨雞什麼的……到現在還是有種的,搞養殖的,這幾年又種大棚種油桃什麼的,也是想著法的為美好生活奮鬥



娜娜的農村小幸福


【大別山鷹】答疑:近幾年來,不少地方的農村先後出現了諸如蔬菜滯銷,水果滯銷、牲畜滯銷、中草藥滯銷等等,這也好象是對人們訴說,農村人種什麼也不行,養什麼也不行,沒辦法,只有離開農村,拋荒田地,到城市去打工賺錢才行。

面對農村的這種表面現象,乍的一看,現在在農村搞農業生產確實是不行。但回過神來再一想,農村種田真的象上面所說種不行,養也不行嗎?在回答問題之前,我要首先聲明我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不然又有網友說我"莫種田,不知道腰痛"。為什麼農民種田不賺錢?說到底是一個信息閉塞和觀念落後的問題,許多農民認為,在農村歷朝歷代都是這麼種這麼賣,從來沒有人說賣不出去。事實上,如果用過去的消費水平來出售傳統的農產品,或者用局部的消費觀念以期統領整個消費市場,農產品還有銷售市場和價格優勢嗎?

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對物質需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我們一味地默守陳規,不讓觀念圍繞市場轉,那麼,農村脫貧難,致富難,農產品銷售難的哀嘆聲將永遠存。

以上是@大別山鷹的個人觀點,關注@大別山鷹,關注#頭條三農#,每天為你分享不一樣的三農觀點。


大別山鷹


種地不賺錢好像成了一個魔咒在不斷被驗證,農民始終無法擺脫在種地過程中面臨的信息難、資金難、技術難、銷售難等系列問題。我老家在甘肅河西走廊,本來位居絲綢之路黃金點位,應該是會有很多可能,但就是因為以上系列問題導致坊間有一種說法叫種地就像在賭博,賭對了小賺一年,賭輸了再把上年賺的搭進去來年再賭。很多人想改變現狀,一腔熱情進去,灰頭土臉出來。到底是為什麼呢?很多人並不知道。常常聽到有人說做農業太難啦,到底難在哪裡?農業是所有領域中無論是行業、領域、專業上都是跨度最大的,就好比我們流水線上的工人只負責把杯子做出來就好了,不用去考慮杯子的形狀、顏色、材質等,更不用考慮賣給誰?怎麼賣?賣多錢?而農民不一樣,農民得考慮種什麼?怎麼種?錢從哪來?賣給誰?也就是說他得是一個設計師、還得是一個工程師、同時還得是一個金融專家,還要是一個營銷高手,試想一下,我們口口聲聲說農民認知低,沒文化,但他們卻在幹著超出自己能力和認知不知多少倍的事情,他們在社會的最底層,卻在承受著自己不能承受之重,這就是中國農業的現狀。

隨著5G時代到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農業大國的優勢也逐漸凸現了出來,高科技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的趨勢和方向,國家各種扶持政策不斷出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湧現,農民開始逐漸退出土地變身為職業農民,再也不用為種什麼?怎麼種?賣給誰犯愁了,只需要輕輕鬆鬆拿到自己的勞動報酬+土地租金+盈餘分紅就可以啦,即釋放了土地紅利也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從此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啦!





ZM陌


我們是豫東平原,種地都是按著習慣種,種地都是傳統的小麥,大豆,玉米,花生之類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種的這幾種農作物,原因有以下幾種。

1.傳統農作物好管理

祖祖輩輩都是花生玉米~小麥,種這些農作物不需要很高的技術,而且也種出了經驗,有些疾病,害蟲之類的自己都能買藥,解決掉。

2.種新型農業投資高

新型農業投資高,例如大棚,一個現代化大棚投資十萬左右,農作物行情不好,本來農民都沒有多少錢,所以農民耗不起,還不如種農作物,起碼溫飽沒問題。

3.市場環境變化太快

農村一般消息都比較閉塞,等新的行業新的事物出來以後,流到農村以後就已經有好多人已經成熟了,等別人成熟了你再去做,賺不了錢,弄不好還會賠錢。

4.農村人思想保守

傳統的農民,不願意去冒險種一些有風險的東西,辛辛苦苦攢的錢,不會一下子投入到任何有一點風險的行業裡。


豫東南瓜


個人意見:還是按照習慣比較好。

我們國家雖說地大物博,但可耕地卻是世界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美國,第二是印度。全世界的可耕地大約有3100萬平方公里,和地球總面積相比還不夠零頭。

我國國土面積和美國差不多(略大一些),但平原太少,並且有大量的沙漠,山地和戈壁。所以我國的可耕地面積明顯小於美國。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有300萬平方公里,僅有我國的三分之一不到,但可耕地面積卻高於我們。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以要保證很少的可耕地能養活很多人才是上策。

山東是糧食大省,主要種玉米和小麥。而且隨著機械化種植推進農村,產量逐年遞增,雖說價格不是很理想,但積極性還是挺高的。期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種植習慣。有代代相傳的種地手藝就算家裡勞動力不在,婦女也可以把地種好。

反之,若根據大環境不斷調整,處處面臨挑戰。我們這裡管老種地的叫把式,得有多少年的經驗積累才行。地還是那塊地,不是你想種什麼就能種出什麼,更不是你想種好什麼就能種好什麼。與氣候,土質,科技的發達程度都是密切相關的。

當播種成了習慣,糧食成了慰藉,收穫仍然是一年希望的時候,種地也才有了意義,也才不會捨棄。

需要記住的是:不管種什麼,怎麼種,一定不要浪費半分土地!











雲在雲端


我這都是按照市營銷,針對市場走,我們種的是多肉植物與仙人球,也不是什麼花都種,物以稀為貴,種些市場量大的也賺不到錢








黑仔組盆


  • 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大,各個地域的氣侯、溫度、溼度、降雨量等都不一樣,所以種地是有習慣性和地區性的。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許多的農作物已經衝破地域的束縛,華南的柑橘,華北也可以種植了。不但農作物的適應性有提高,產量更是翻一翻。
  • 大棚的興起,也是打破了按季節種植的習慣。一年四季,想種什麼都不受約束了,種植有了更多選擇。而且銷售也已經多樣化,只要你有銷售渠道,不見得要和別人種植一樣的作物。當然了,決定種植什麼作物之前,附近的農戶是可以討論一下種什麼?什麼時候種?有計劃的種植,才容易事半功倍。
  • 接下來要說的是,我們最普通的農戶,沒有大棚,只有按老祖宗傳下來的露天種植。露天種植作物,就要根據季節或本地區的氣候,作種植的調整。別盲目提早下種搶早市,過早播種,要作好保護工作。也別推遲太久,過了季節,也會沒收成。
  • 普通的農戶,銷售渠道會比較單一,特別是年紀大一點農民。像我這裡,習慣種植水稻,但是,種植季數有變化,以前是一年種兩季,收了早稻,馬上翻地接著種晚稻。這幾年,我們村上的農戶,根據本村和農民的實際情況做了調整。只種一季水稻,但是種植按區域,分兩次下種種植。早稻穀雨前後下種,早稻拋秧60天后,下第二批谷種,(我們叫早二禾,即比晚稻早)。一般拋好第二區域不久,可以收割早稻。
  • 經過分批種植,就不再種晚稻了。現在多數為50歲左右的農民種田,沒人幫忙,確實太辛苦。像我們村有幾戶,每家種有二十畝,只有分兩次種,才能不影響種植,也不影響收割。我們只種幾畝的,也會跟著大戶的節奏,要不收穫時,收割機不好操作。
  • 時代不同了,種地也隨著改變了,像種什麼?什麼時候種?是可以根據市場大環境做調整的。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