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說起李白的送別詩,你第一個想起哪首?

是不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大概每個小學生都會背這首詩,但奇怪的是,汪倫卻是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因為李白的那首《贈汪倫》,而除了這首詩之外,汪倫這個人似乎在歷史上沒留下過什麼印記。

要知道,李白可是連五花馬,千金裘都看不上的人,為什麼他要給一個不知名小人物汪倫寫詩呢?

故事還要從一個“騙局”說起。


一、汪倫和李白是怎麼認識的?

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補遺卷六》裡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雲:『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

故事說汪倫寫信給李白,到他家去作客, 信裡提到:“先生喜歡美景嗎?我們這有十里長的桃花;先生好喜歡好酒嗎?我們這有一萬家酒店。”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結果李白到了汪倫家後,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都沒看到,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那十里外的桃花潭,萬家酒店是指桃花潭那開酒店的老闆姓萬。

所以有人說,《贈汪倫》其實是李白寫的最差的詩,因為完全是敷衍之作。

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呢?

第一,李白是受騙上當去的,就像宋小寶小品裡的“海參炒麵”,面里根本沒海參,結果老闆叫海參。我懷疑宋小寶也去過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

第二,李白當時想,來也來了,算了吧,結果和汪倫在村裡吃了點農家樂,晚上想著農家樂也吃不慣,再待下去不行,急吼吼地沒告辭就走了。

第三,結果走的時候被汪倫發現了,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唱著踏歌給李白送行,架不住村民都挺熱情,李白也不好意思,才做了這首《贈汪倫》。

這種說法靠不靠譜呢?我覺得很不靠譜。

很多人以為汪倫只是個當地農民,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我們先來講講汪倫這個人。


二、 汪倫到底是誰?

最早關於汪倫是村民的說法,見於宋代楊齊賢《李太白文集》:

“白遊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釀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

但這個說法隨著1982年新發現的涇縣《汪氏宗譜》,有了新的解釋,其中記載:

“汪倫又名鳳林,仁素公之次子也,為唐時知名士,與李青蓮、王輞川諸公相友善,數以詩文往來贈答。青蓮居士尤為莫逆交。開元天寶間,公為涇縣令,青蓮往候之,款洽不忍別。公解組後,居涇邑之桃花潭。”

你看,汪倫實際上也是當時名士,不但和李白關係好,和王維等詩人關係也不錯,而且當時汪倫還是涇縣縣令。(桃花潭就在涇縣)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據李子龍先生考證,汪倫為唐代歙州都督、越國公汪華五世孫,所以汪倫不但是縣令,還是出身望族。

另外就算沒有《汪氏宗譜》,也有很多證據表明,汪倫不是普通農民,比如袁枚在《隨園詩話》裡自己都說: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

那汪倫和李白見面時到底是什麼場景?

據《李太白全集·年鑑》寫到:

“天寶十一年, 公之行蹤,由梁園而曹南,由曹南旋反,遂往宣城,然後遊歷江南各處”

也就是說,天寶十一年,李白從開封梁園,往南去往宣城,然後遊歷江南。

這一路上,也玩了不少地方,有詩留下名為《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遊》,大致就是一路所見所感。

然後李白到了宣城,他這一路怎麼來的呢?是順著青弋江,順遊而下,這是條什麼路線呢?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圖裡那條藍色的就是青弋江,涇縣就在宣城市,我們從涇縣火車站到桃花潭景區,直線31公里,自駕42公里,路程不遠。

汪倫雖然也算個名士,對李白自然也是仰慕的,他知道李白到了宣城,就寫信給李白,邀請他來桃花潭一聚。

李白一來自己也沒事,二來本來也順路,他應該對汪倫也略有耳聞,不可能隨便一個人寫封信來邀請他就去了。

那麼汪倫是怎麼招待李白的呢?


三、汪倫是如何打動李白的?

汪倫招待的規格不低,就算是農家樂,也絕對是高級農家樂。

為什麼?因為汪倫家有別墅啊。

有人可能知道,李白還有兩首詩,名叫《過汪氏別業》:

其一:

遊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

疊嶺礙河漢,連峰橫鬥牛。

汪生面北阜,池館清且幽。

我來感意氣,捶炰列珍羞。

掃石待歸月,開池漲寒流。

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

其二:

疇昔未識君,知君好賢才。

隨山起館宇,鑿石營池臺。

星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

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

恨不當此時,相過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達五更,吳歈送瓊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遠海明,軒車且徘徊。

更游龍潭去,枕石拂莓苔。

也就是說,自從《贈汪倫》以後,李白還和汪倫見過面。其實這兩首詩足以說明,李白並不是敷衍汪倫。

但是我還要說明一下,汪倫打動李白的,並不是有錢。要知道五花馬,千金裘,李白是看不上的,有多少土豪要結交李白,請李白吃飯喝酒,沒見李白給人家贈過詩啊?

汪倫具體怎麼打動李白的?可能是兩人意氣相投,可能是官場都不得意,可能是曾經被同一個姑娘拋棄過,都有可能,

但最重要的是,汪倫第一次讓李白感受到,有這麼一個人能懂他,理解他。

這個人對他無所求,既不想巴結他,也不想靠他出名,他們只是互相欣賞。

一輩子你會認識許多人,結交不少朋友,但可能連一個知己都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伯牙在知道鍾子期死後,把自己唯一珍愛的古琴給砸了,因為再也沒人會欣賞他了。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對於李白也一樣,他的才華讓他擁有了一切,也讓他失去了一切,他成了天下的李白。但是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眼前的這個叫汪倫的人讓他感到無比放鬆,愜意,就像兩個村裡的野小子,滿眼看到的,不過是有趣。


四、《贈汪倫》究竟好在哪裡?


講了那麼多,我們終於要講那四句詩了。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好在哪裡?有個朋友是這樣說的: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開個玩笑。

其實,在經歷了一夜暢談後,李白從拂曉中醒來,他想起汪倫身為涇縣縣令,陪了自己一天一夜,如果自己不主動離開,只怕汪倫還要留他吧,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別再麻煩人家了。

於是,李白乘舟將欲行。

正當李白乘上船,想默默離開的時候,來了,汪倫來了。

兩人一個在岸邊,一個在江上,隔了一段距離,他們都沒有說話,也許隔得遠說話也聽不清,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但是在下一刻,李白的眼眶就開始溼潤了。

他看到,汪倫在岸邊一個人跳起了踏歌,一個人唱著,跳著,他的動作有些拙劣,有些滑稽。但李白明白,那是對他的送別,祝福,只有汪倫會用這樣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來告別,一次特別的告別。

忽聞岸上踏歌聲。

在這裡要先提一下,所謂踏歌,包括“踏地”“歌唱”以及“連臂”,主要場合是祭祀、娛樂、送行、慶典等。踏歌一般是多人一起跳的。

所以很多人覺得應該是汪倫帶著村裡人一起來給李白送行,但其實解釋不通,因為汪倫是涇縣縣令,他是有這個權限,但這是假公濟私。況且踏歌是需要提前排練的,小朋友班級裡排節目還要排練,如果沒有排練,一群村民肯定跳的亂七八糟。

所以我認為是,汪倫是一個人跳的,用一種只有他們兩個人能懂的方式,來了一次偉大的告別。以至於讓李白無法忘懷,感動不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以上就是這首《贈汪倫》的真正意義。

最後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告別,其實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裡感情無比強烈,卻總是說不出口。

就好像男女戀人在機場告別,一個捨不得她走,一個就在等一句“留下來吧”。打破僵局的往往是像踏歌一樣的奇怪方式。

比如大話西遊裡的,他好像一條狗啊。

李白最特別的告別,《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真正的告別都是這樣,奇奇怪怪、平平淡淡卻波瀾壯闊。


1、《論汪倫與李白是如何認識的》張小玉

2、《汪倫不是桃花潭的農民》閻澤川

3、《從唐代踏歌的文化內涵解讀李白-贈汪倫》楊名

4、《別開生面的送別,不同凡響的贈詩》張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