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講,明朝在中國歷史的地位怎麼樣?

用戶68204986925


只說一點,

明朝恢復了中原王朝的雄風,改變了宋朝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收復了自唐朝以來的中原王朝的失土。

一、驅逐蒙元。建立漢人為主體的大明王朝,同化了大明境內蒙古人、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消除了未來的分裂傾向。打擊蒙古人侵邊,並對蒙古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成為中原王朝的封臣。明朝從始至終都未曾向北方蒙古低頭,一直保持了強勢的地位,沒有和親,沒有納貢,更不存在稱臣!

二、北收幽燕、藩服朝鮮。從趙宋建立之初,中原王朝就對幽雲十六州夢寐以求。無論趙匡胤攢錢,趙光義北征,還是宋徽宗聯金滅遼導致亡國,皆因幽雲十六州。更不用說,從唐朝年間丟失的遼東,宋朝都不敢想。而明王朝大軍北上,驅逐了蒙元,不僅僅收復了幽雲故地,還捎帶了遼東,平定了女真,更是將朝鮮收服,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三、河西歸來。河西走廊自從唐玄宗時期就淪為異域,先後被吐蕃、西夏佔據,只有晚唐收復了一陣子,隨之消失於中原王朝的版圖。河西丟失,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養馬之地,武力不張,常常處於被動地位。

明朝派一偏師就收復了河西走廊,重新納入版圖,這不是大功一件嗎?

四、消化雲南。雲南從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政權,持續了接近千年的時間。雖然蒙古人滅亡了大理,但是依舊採取是土司制度,統而不治,雲南依然是異域天地,如果沒有明朝移民的守邊政策,剿滅了雲貴土司叛亂,同化西南的少數民族,那麼雲南是不是在今天中國域內還是另一說。

此外,還收復越南,建立交趾布政使司。雖然迴歸功虧一簣,畢竟也努力了。當時的琉球也成為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奠定了東海的中國勢力範圍基礎,直到清末日本才吞併了琉球。

明朝在中國歷史的地位怎麼樣?僅僅這些功勞就夠可以了吧。


江邊寓客


大家好,我是一名教育從業者,我從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1.從民族情感角度: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朝代,自然而然的會得到很多人的珍惜和喜愛。南宋滅亡後,蒙古人佔領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淪為殖民地。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建功,將江山從蒙古人的手中重新奪回來,所以朱元璋也被稱之為民族英雄,他所建立的明朝自然而然的受到人們的喜愛。

2.從文化的角度:

明朝文化璀璨,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是出自於明朝,而清朝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實際上也是在思念明朝。換句話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都是和明朝有關。除了四大名著,明朝在建築業也有很深的造詣。人們在北京旅遊所到的旅遊勝地基本上都和明朝有關,比如故宮、天壇、長城以及十三陵等,這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建築也是為明朝增加人氣的重要砝碼。

3.從科技的角度:

明朝科技十分發達,在封建史上明朝的科技最高。明朝的火器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無敵的,而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在當時也是最豪華。在其他方面,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現在已經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文獻,而明末隨著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的問世,明朝的科技水平達到了頂峰。

4.從氣節上的角度:

這個恐怕是眾多喜愛明朝的人最重要的一點了。明朝的氣節在古代皇朝中獨一無二,明朝皇帝一直奉行著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仰,朱元璋親自將這些信仰寫進《皇明祖訓》中,時刻提醒著明朝歷代皇帝。

翻開明朝的歷史,你會發現無論什麼情況,哪怕是敵軍圍攻國都,皇帝被俘虜,明朝皇室與將領也都沒有一個投降的。也是整個大明朝的血性!也是中華民族的血性。

所以,綜上所述,明朝在國人的心中地位很高,因為他代表著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




初聞風花又見雪月


客觀的講,明朝在中國歷史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明朝的重要之處,在於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海權朝代,第一個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的朝代,第一個外貿超級發達的朝代,第一個城鎮大規模興起的朝代。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給後世很大的影響。

1. 經濟方面

明朝進行財政改革,以中國銀兩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流通形式,奠定了後世中國稅收交錢,不收實物,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白銀集散地。而此時明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是比較發達的。農業方面,甘蔗、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規模增加,糧食生產逐漸呈現出專業化、商品化趨勢。手工業也因為私營手工業的崛起也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商業更是由於商幫的興起,使得國際貿易成為了可能。正是由於明朝的市場經濟空前繁榮,使得中國開始進入原工業化進程。

2. 軍事方面

明朝的神機營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雖然在明朝中後期火器的發展開始落後於西方,好在明朝也一直在吸取經驗進行仿製火器來增強自己的軍隊戰鬥力。在對外戰爭中更是勇猛無敵,對越戰爭、明葡戰爭、朝鮮戰爭、明荷戰爭中均取得勝利,這些戰績我覺得是足以奠定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位的。

3. 政治文化方面

明朝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分政六部直屬於皇帝管轄,奠定了明清兩代六百年的基本政治形式。同時值得一說的是明朝重新迴歸漢王朝正統。保證了蒙元和滿清之間的漢民族文化傳承。文化上在明朝時期四大名著有三部都是在當時完成了,明朝皇帝更是修建了號稱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


奇文笑譚


明朝是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它把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社會經濟恢復和超過宋元時代的最高水平,並從中醞釀著新舊交替的衝動。伴隨明朝的由盛而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顯示出天崩地解的徵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晚期發展階段。這些與以前歷代王朝不同的境遇 ,造就了明代獨特的歷史地位和豐富多變的時代風貌 。

1、政治上

明太祖朱元璋對元末政治進行了撥亂反正,改革了中央和地方官制,提高皇權,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明成祖朱棣因“靖難”而上臺,進而剪除藩王對皇權的威脅 ,草創內閣制度,為鞏固自己的權力中心和進取北方邊疆而遷都北京。通過這些大刀闊斧的措施,奠定了有明一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 。

2、經濟上

明初是中國國力的鼎盛時期,而這時也正是歐洲“黑暗”的中世紀的末期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步步推進 ,早期殖民主義者也跨越大海,來到了亞洲及中國的沿海,試圖打開中國的社會經濟大門,謀取原始積累上的最大利潤 。差不多在同樣的時期,伴隨著明代中期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商人也開始萌動著突破傳統經濟格局和官方朝貢貿易的限制走出國門 ,投身到海上貿易的浪潮之中。

17世紀前後,中國的商船遍佈於南海各地,從事各項貿易,執東西洋各國海上貿易的牛耳 。而早在明嘉靖前後 , 閩粵沿海經商者眾 多,且分佈相當廣大。 到萬曆時期 。歐洲陷入經濟蕭條,大西洋貿易衰退,以轉販中國商品為主的太平洋貿易發展為世界市場 中最活躍的部分。中國商品大量進 入世界市場 ,在一定程度上 緩和了世界市場貴金屬相對過剩與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的不平衡狀態;由嗜好中國精美商品而掀起的“中國熱,刺激和影響了歐洲工業生產技藝的革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國商品為17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3、文化交流和對外

明代,中國對外“東西方碰撞交融 ”並不僅限於基 層商人的層面;在文化知識的層面 ,也呈現出比較開放與包容的態勢。

一方面 ,隨著明代中後期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的文化知識界出現了諸如泰州學派及李贄等進步的思想家,他們提倡人的個性,肯定人們的物質慾望,強調獨立思考的精神。而這些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激烈變動中的下層平民的要求,特別是反映了那些從事工商業活動的城市市民的要求 ,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另一方面,伴隨著世界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通,西方思想文化及科學技術也日漸向外傳播 。

明嘉靖 、萬曆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海外貿易所引的傳統商品擴大再生產和改革工藝的要求,迫切期待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總結 。歐洲耶穌會士傳來的西方科技如天文、歷算 、火器鑄造技術 、機械原理 、水利 、建 築 、地圖測繪等等,又以其新奇和實際應用刺 激了講究實學的士大夫的求知慾望。在這雙重因素的交互推動下 ,出現了一股追求科技 知識的新潮,產生了一 次小型的“科學革命 。

當時的中國社會是 以一 種包容開放的心 態來與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展開交流的。這種包容開放的接納心態 ,即使比較於中國的 盛唐時期,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歷史講考古


1. 從民族情感角度: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朝代,自然而然的會得到很多人的珍惜和喜愛。南宋滅亡後,蒙古人佔領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淪為殖民地。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建功,將江山從蒙古人的手中重新奪回來,所以朱元璋也被稱之為民族英雄,他所建立的明朝自然而然的受到人們的喜愛。

2.從文化的角度:

明朝文化璀璨,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是出自於明朝,而清朝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實際上也是在思念明朝。換句話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都是和明朝有關。除了四大名著,明朝在建築業也有很深的造詣。人們在北京旅遊所到的旅遊勝地基本上都和明朝有關,比如故宮、天壇、長城以及十三陵等,這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建築也是為明朝增加人氣的重要砝碼。

3.從科技的角度:

明朝科技十分發達,在封建史上明朝的科技最高。明朝的火器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無敵的,而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在當時也是最豪華。在其他方面,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現在已經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文獻,而明末隨著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的問世,明朝的科技水平達到了頂峰。

4.從氣節上的角度:

這個恐怕是眾多喜愛明朝的人最重要的一點了。明朝的氣節在古代皇朝中獨一無二,明朝皇帝一直奉行著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仰,朱元璋親自將這些信仰寫進《皇明祖訓》中,時刻提醒著明朝歷代皇帝。

翻開明朝的歷史,你會發現無論什麼情況,哪怕是敵軍圍攻國都,皇帝被俘虜,明朝皇室與將領也都沒有一個投降的。土木之變英宗被俘,瓦剌用英宗當人質,威脅明朝,但是明朝拒絕了瓦剌的種種要求,而是馬上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繼續對抗瓦剌。朱祁鈺沉著應戰,打退了敵軍。沒多久,瓦剌覺得拿英宗做人質威脅明朝這招有點行不通,因為人家根本就不吃這套,最後只能做個順水人情,將英宗釋放;崇禎在位時是明朝最後的時刻。他登基時明朝已與後金打了十多年的仗,基本是勝少負多。而此時國內的農民起義又爆發了,這樣一來明朝不得不騰出一隻手來對付農民軍。這是明朝最困難時刻,可崇禎沒有退縮,他分兩部,分別對付這兩個敵人。即使敵軍圍攻京師,他也沒有害怕,而是指揮軍隊打退了侵略者(清軍曾三次圍攻京師)。即使在後來,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禎皇帝也沒有逃跑,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了殉國。作為一個皇帝,他做到了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那份承諾,他是個男人,這是明朝皇帝的血性,也是整個大明朝的血性!

明朝百姓的血性也很十足,清軍入關後,在江南製造了一系列的暴行。明朝的百姓都是自告奮勇的抗擊侵略者。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隨著一個個的慘案發生,明朝人的血性也一步步的上漲。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唯有明朝遺民抗擊異族入侵者的時間最長。而在滿清王朝統治中,反清復明的口號幾乎貫穿了整個朝代。

所以明朝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古今中外雜談


明朝(1368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 。在明朝的盛世之下,是無數猛將的守護。

第十名 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朝鮮,明朝自朝鮮內附。

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其後十年間,遼東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第九名 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民族英雄,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第八名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

都說虎父無犬子,但是這位將軍的兒子似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一搜相關事蹟。

第七名 盧象升

盧象升(1600~1639) ,字建鬥,號九臺,又字鬥瞻、介瞻。漢族,明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犯境,京師(今北京)報警。盧象升起兵勤王,後清兵退走。次年,進右參政,為防清軍再次來犯,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臺)三府兵備,嚴明軍紀,加強練兵,軍容大振,人稱“天雄軍”。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州、大名、山西軍務。崇禎七年,任右僉都御史,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總督、兵部侍郎,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首輔楊嗣昌誣告,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距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

第六名 王守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慶受挫,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這個朱熹之後唯一的“聖賢”是有多麼的厲害,他所創立的“心學”影響東亞世界500年,如今依然在持續。據傳,1905年, 日本海軍大將 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 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 日本天皇 任命他為海軍 軍令部 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併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 東鄉平八郎 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

第五名 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漢族,遼東鐵嶺衛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讚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這名猛將就是排名第十的李成梁的長子,真可謂“得子如此,可無憾矣“。雖然他爹功過存在爭議,但是他確實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將。

第四名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之名,想必各位都是比較熟悉的,此人可謂“明朝趙子龍”,朱元璋麾下第一前鋒,但是此人卻是十分喜歡“殺降”,在古代有“殺降不祥”一說,這一說法在常遇春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40歲正值中年,因病去世。

第三名 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安徽定遠人,生於山東濟寧。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作為我國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其當時創立的“戚家軍”,使得倭寇聞風喪膽,一舉掃平了明朝持續很久的倭患。據說我們的戚繼光先生還是一個“妻管嚴”,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愛和尊重妻子。

第二名 徐達

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朱元璋:“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徐達,明朝開國大將,深的朱元璋信任,能力在當時舉世無雙,是一個可與韓信比肩的軍事統帥。朱元璋對其的評價:“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不可謂不高,其家族在明朝是為數不多的延續下來的世襲公爵,此人對於大明王朝的功績可見一斑。

第一名 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朱棣從青年時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為將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因此,在小編看來,我們的永樂大帝朱棣,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明史》評價他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一瓢蝦說


既然客觀!那首先民族情節必須要拋開!

先說版圖!網上好多人說明朝版圖最大能到1200平方公里,這是很嚴重的誤區, 他們所說的版圖其實只不過是勢力範圍, 或者說疆域 ,再通俗一點就是跑馬佔地! 而實際上能有效控制的國土 也只不過才三四百萬萬平方公里,所以, 單論這一點 ,它在歷史上的大國中 國土面積算是比較小的了!

再說 政治!!

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 這一點確實加分不少 !

但 它的政治制度或者說實行的政策 與前人相比卻有很大的侷限性! 八股文的誕生極大的加重了皇權統治 卻也完美的控制了士人的思想!限制了人才的誕生 !顧炎武就認為,八股取士甚至比焚書坑儒的罪過還大!

然後 文化!

《永樂大典》曠世之作 輝煌燦爛 而且明朝小說的在歷史上成就也是非常之高 詩詞 戲曲方面也有所發展

最後 經濟!

明朝的經濟雖然比不上宋朝 但代手工業個商品經濟也比較繁榮 而且 成祖派 三寶太監七次下西洋 國力可見一斑!


費率特


客觀地講,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王朝。這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它是漢以來第二個由農民起義勝利而建立的封建王朝。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次數很多,大大小小有幾百次,比較著名的也有幾十次之多。可真正成功建立了自己政權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雖有幾次也算成功了,也算建了“國”,但很快就失敗了,亡“國”了。如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劉邦、朱元璋都是出自最底層,都很瞭解底層社會狀況和社會的一些重大弊病。他們當了皇帝,掌握了政權後,對朝廷一些重大舉措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並以強硬手段取得了成功,這一特色使得他建立起來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了重要地位。二、在鞏固邊境、擴大疆土上為華夏民族作為了重大貢獻。漢朝初期經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自漢武帝后一舉將北方遊牧趕到了漠北,從此不僅擴大了疆土,而且使中國北方一下子穩定了幾百年。明朝也是如此,明成祖開了“天子守邊”的先例,而且率軍親征,直至將元殘餘勢力趕至漠北,穩定了明朝北部邊疆。三、發展經濟。明朝的經濟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南方絲綢業和水稻生產發展。我們今天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從明朝開創起來的。當時,明朝在周邊國家中是有極高威望的。明中期後實行海禁,使中國逐步脫離世界正在崛起的資本主義發展。四、明朝的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這不僅是因為編了一部《永樂大典》,影響更深遠的是章回小說的發展。我們今天說的四大古典小說,除《紅樓夢》外都產生於明未。明未不僅誕生了一批影響深遠的小說,還誕生了一些影響巨大的戲劇。總之,明朝在中國歷史上從各個方面說都佔有重要地位。


藍天沃土成愛民


客觀的講,明朝在中國歷史的地位怎麼樣?

小編認為,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人漢人王朝巔峰之一,是歷史上漢人王朝中最有骨氣的一個王朝。。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第一:明朝得國正,朱元璋以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參加紅巾軍,經過17年奮鬥,領導農民起義軍,北閥蒙元,驅趕出了這個少數民族政權,恢復了漢人的江山。



第二:朱棣5次北伐蒙古,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鄭和7次下西洋,展示了國家的強盛,有了更多的世界的知識,強盛了科學技術能力,當時明朝政府的白銀流入量是世界的3/4。



第三:最主要的是,明朝是漢人王朝中最有骨氣的一代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以來,崇禎皇帝崇禎17年,明朝滅亡,到16位皇帝中,有一位是逃跑的,和親的。



小灰讀歷史


政治上,治隆唐宋,廢除宰相,建立內閣,廠衛等制度,為君主立憲埋下伏筆,清朝大部分繼承了明朝政治制度。

經濟上,隆慶開關解除海禁,為中國賺取了大量外匯白銀,影響了西方金本位制度改革,明末出現商品經濟繁榮局面

文化上,永樂大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三言二拍,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農政全書。。。

軍事上,遠征漠北,抗日援朝,剿滅倭寇等等

與世界的聯繫,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

與現代聯繫最緊的不是晚清,反而是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