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蔡氏根在商丘

濟陽蔡氏根在商丘


濟陽蔡氏根在商丘

濟陽蔡氏根在商丘

濟陽蔡氏在閩、粵、臺及東南亞地區是支望族,人丁興旺,名人輩出。濟陽蔡氏屬於古代中原南遷移民,他們都以河南為祖地,濟陽考城為老家,東晉名臣蔡謨為南遷鼻祖。《歸德府志》記載,蔡謨以及南北朝時期的蔡廓、蔡興宗、蔡約、蔡撙、蔡凝、蔡景歷、蔡徵,宋朝的蔡抗、蔡挺等等,都是商丘的歷史名人。

濟陽考城指濟陽郡考城縣,是古代河南的一座小城。考城縣始建於東漢,隸屬關係多次變更,但很多時間都隸屬於商丘,特別是明朝嘉靖年間歸屬歸德府(商丘)之後,至今沒有改變。現在為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所轄,其大致位置在民權縣東北,黃河故道之內,距離商丘城約40公里。由於此城地處黃河要衝,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城池早已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有令人遐想不盡的故道風情。

城不存,家猶在,人未了。戰亂,一部分蔡氏族人南渡而去,遠走他鄉;水患,一部分蔡氏族人就近逃離,暫時躲避。商丘城是離考城最近、最大、最安全的城堡,理所當然就成了家園被毀後蔡氏族人最好的落腳之地,於是大批的蔡氏族人擁進商丘。濟陽水患,紮根商丘,商丘成為濟陽蔡氏新的生息繁衍之地。

《歸德府志·人物略·謹按》曰:“南北朝時,考城江、蔡二氏,蟬冕交映,臺袞相襲,勒名帝籌藉,慶流子孫,斯為盛族矣。而人才輩出,累世列於史傳,尤世所僅限覯也。”隋唐時期,南遷著族不受重視,權臣顯官不多。北宋建立,神州一統,中原繁盛,外遷蔡氏也不乏歸根祖地之士。後周顯德年間,趙匡胤徵南唐,蔡謨裔孫從軍建功,趙匡胤遷歸德軍節度使,鎮守宋州(今商丘),蔡氏人隨從。宋州有蔡氏宗廟,乃濟蔡根源,蔡氏人常謁之,歸根宋城。宋城出才俊蔡陟,陟生子希言,希言生二子抗、挺,為仁宗間兄弟雙進士,名噪一時。宋城蔡氏“世以明經仕進”,蔡陟在宋真宗朝以吏能聞名,仕至國子博士;蔡希言官至泗州軍事推官;蔡抗,知蘇州,築長堤,亙八十里,民以為利。詔為三司判官,遷龍圖閣直學士,後改為樞密直學士,卒,贈禮部侍郎。蔡抗之子蔡天經,慶曆六年進士。蔡挺,歷知數州,俱有善政,進龍圖閣直學士,加天章閣待制,治軍有方,拜樞密副使。卒,贈工部尚書。蔡挺之子蔡昕,嘉祐六年進士。蔡昕之子蔡蕃,字晉如,以蔭授將,作監主簿,年十七,補太學士,冶《禮》,《春秋》,有聲場屋,後屢以進士薦,不中,歷知陽穀縣,遷通判。

南宋時期,中原著姓隨朝廷南遷,商丘蔡氏也不例外,蔡抗、蔡挺裔孫遷居江南者甚多,南宋亡,繼而遷徙到南方各地。朝代更替,日月輪迴,明清時期,商丘蔡氏不斷髮展壯大,至民國時,蔡氏已成為商丘七大戶之一,城內外房產田地甚多,城內的蔡氏宗祠更是遠近聞名。

遷徙未忘堂號,別家不棄祖宗。商丘蔡氏不僅流淌著濟陽蔡氏族人的血脈,還忠實地傳承著濟陽蔡氏族人的衣缽,商丘古城蔡氏宗祠裡一至供奉著他們的祖先。商丘蔡氏是濟陽蔡氏之根,商丘蔡氏宗祠是濟陽蔡氏神聖的祖堂,商丘古城是海內外濟陽蔡氏嚮往的老家。

蔡襄,泉州人,端明殿大學士。與蔡抗、蔡挺同宗,同朝為官。嘉祐年間,蔡襄赴泉州上任,途經睢陽(今商丘),謁宗祠,拜雙忠廟(供奉唐忠烈張巡、許遠),且攜帶雙忠香火入閩,佑助其修建洛陽橋,成為南遷濟陽蔡氏與祖地商丘一段千古趣話。泉州洛陽橋頭萬安古廟現存清同治年間的石碑記載:“宋端明學士蔡公奉命蒞泉,過睢陽謁王廟,以王能為民造福,取廟中爐到泉祀之。維時,泉之洛陽江潮汐湍激,行旅為患,蔡公建橋以濟。告成之日,知睢陽香火默庇其間,於是奉爐拜謝,請卜地建廟,拜未起而爐飛去,尋之在萬安地,爰就地興土木,立廟塑像,故名曰飛爐廟。都人士鹹叨顯庇焉,夫泉之郡城與屬縣,所建王廟者多,然皆以飛爐廟為香火之祖,則斯廟不特福佑一方,抑且靈敷五邑矣。”

意思是說,宋仁宗嘉祐年間,蔡襄出任泉州郡守,途經祖地睢陽,駐足停留,拜謁祖先。聞祖地神明“雙忠”尊王威靈顯赫,敬仰萬分,於是特祭祀“雙忠”,並取廟中香爐一座,帶往泉州,以求佑其順達平安。及修洛陽橋時,橋墩難以固定,疑有海精水怪作祟,蔡公便將雙忠香爐置於橋頭,鼓勵民眾,洛陽橋得以順利建成。眾人感激“雙忠”默佑之功,竣工之日,膜拜香爐,拜來起爐卻飛去,眾人在距離橋頭三里的萬安地將其尋到,於是官府便大興土木,就地築廟,號“萬廟飛爐廟”,供奉“雙忠”。泉州人視二位神明為文能興國、武能安邦的兩位王爺,稱尊為“文武尊王”或“武安尊王”。官方倡導,民間響應,在以泉州洛陽橋為中心的閩南地區,文武尊王信仰迅速傳播,香火遍及城鄉各地,繼而傳播到臺灣及東南亞地區。

大學士蔡襄因何要到商丘謁祖?因何會帶雙忠香火入閩?雙忠香火又因何能在閩臺地區特別是蔡氏族群中永續傳播?商丘是濟陽蔡氏祖地也許是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附:濟陽考城的史料記載《歸德府志·考城縣》(49-50頁)

晉 晉惠帝分陳留為濟陽國,領考城令。《太康地誌》無。(《宋書.州郡志》)

後魏 沛郡考城。(《魏書》)

隋 梁郡考城。(《隋書》)

唐 曹州濟陰郡考城。武德四年以縣置東梁州,五年,州廢,來屬。無和十四年,權隸宋州,錄復故。(《宋唐書》)

後五代 梁開平元年,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隸開封府。(《新五代史》)

宋 開封府考城,畿。崇寧四年與太康同隸拱州。大觀四年,廢拱州,二縣復來隸。(《宋史》)

金 睢州考城,正隆前隸曹州,後來屬。(《金史》)

元 睢州,下,考城。(《元史》)

明 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得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明史》)考城隸睢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用按臣議升歸德州為府,縣為屬。(《考城縣誌》)。

注:上文中“來屬”、“來隸”、“為屬”,皆是指隸屬歸德府之意。金、元、明、清之際商丘均稱“歸德府”,只有明朝洪武元年降府為州,至嘉靖二十四年又升州為府。

本篇文章來源於商丘網 原文鏈接:http://epaper.sqrb.com.cn/sqrb/html/2014-07/25/content_249350.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