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弱?這樣卓有成效的練習方法,快收藏

很多人以為當眾演講和溝通表達能力的訓練是需要刻意練習,沒錯,是需要訓練,但

刻意練習需要積累一萬個小時,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部現實的,普通人很難有很多機會去“表達”自己,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專門坐下來學習和理解,該怎麼辦?


給大家兩點建議:

(1)大量培養開口的意識;

(2)大量培養開口的習慣。


你要能把24小時除了睡眠之外的衣食住行都“轉變”成“表達”的機會,那就等於你一天有十幾個小時都在練思維、練表達,練理解,隨時隨地都在練習,這樣的練習更徹底!


一、如何訓練表達能力

第一步:先建立意識,把工作生活中每一次溝通、自己每一句話,都當做“表達”的機會。

每次只要自己開口,不管跟什麼人、說什麼話,哪怕特別簡單的與朋友聊天、去店裡詢問要買的貨品相關信息等,都當做“表達”的機會,具體做法是,有意識的要求自己儘量按照清晰、邏輯的“金字塔結構”去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說出來。

哪怕是跟朋友說個很簡單的事情,說之前都先想一想怎麼說、說哪些話哪些詞最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

哪怕是看了個奇趣的新聞想跟別人八卦分享,說之前也都想一想怎麼說能轉述得最清楚、話語最少而關鍵信息最多。

總之只要你張口說話,就把這當做一次“鍛鍊表達”的機會,有意識的訓練自己。


第二步:採用”金字塔結構“說出來。

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弱?這樣卓有成效的練習方法,快收藏


金字塔結構就是:

先說結論。

再說支撐結論的幾個論據/觀點,這幾個論據是可以充分說明這個結論的。

論據的排列也要有講究,得有順序,可以按照具體要表達的事情按時間排序、空間排序、人物關係排序、重要性排序、不同角度的排序等等。

一層論據說完了,如果對方還沒完全明白還有問題,那再根據一層論據每個觀點背後具體支撐的信息點去補充說明給對方。此外,為了方便聽你輸出的人理解,你可以儘量採用類比例子來解釋。

這種表達方式是最適合人類思維層次的。


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弱?這樣卓有成效的練習方法,快收藏


普通人說事情都基本上來就是流水賬一樣的時間順序,一開始怎麼了後來怎麼了然後怎麼了巴拉巴拉,然後中間穿插什麼了巴啦吧啦,聽起來囉嗦,

而且根據大腦的思維原理,你在說的過程中,聽你講話的人的大腦會不斷的根據你前面說的碎片信息自動取推測下一步你要說什麼、有什麼結論,這就會干擾Ta對你說的話的吸收度,那對方就更不容易覺得你說的有條理了。

而高手說話是先說結論,這樣聽者的思維會自動先向這個結論靠攏,對你後面說的每句話,對方的大腦都會不由自主的將它與這個結論去想辦法產生關聯,而因為你後面的話語是自己提前思考過的、是充分的一級論據、並按照上面我教給你的某種邏輯順序排列的,那麼就特別容易讓對方的大腦識別,那對方就會覺得你講的很清晰了。


第三步:要抓住一切機會反覆練習這種表達方式(堅持2個月,你試試這感覺)

剛開始練習可能有點痛苦,你要改變以前的那種溝通方式,而是有用全新的、主動給別人輸出、結構性的表達方式讓自己用簡短的幾句話一段話把信息說清楚。

在衣食住行中找到一切可能溝通和表達的機會反覆進行這個鍛鍊的好處,就是你可以挑選簡單的信息做起,先建立這種表達的意識、進而養成這種表達的習慣。然後慢慢過渡到工作中複雜信息的表達。

當你的大腦習慣了用這種方式進行表達的時候,你會驚喜的發現周圍人願意聽你說話了,因為聽你說的很明白、清楚、條理、簡潔。

而且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大腦的思維效率也同樣跟著提升了。

實際上好的吸引人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金字塔結構是邏輯最優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他還有比如講故事法,層次遞進法,懸念法等等。大家也不用著急,先花2個月的時間讓自己強化練習金字塔法,其他的以後找機會我再分享。


二、如何訓練理解能力

與上面所說的表達能力的鍛鍊方法一樣,你也要求自己在衣食住行中高強度、快速提升理解能力。

實際上表達和理解是分不開的,理解了才能表達好。所以你可以用表達來作為自己是否深入理解了某個問題的反饋。

還是舉看新聞的例子,因為這類信息是最簡單最容易練習的。比如你今天看了一個頭條新聞,說了**事,從頭到尾拉著讀完了,轉頭就自己給自己發一條微信語音,用60s的時間給自己用自己的語言複述這件事,講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磕巴、或者前後接不上了,那就回去再看一遍這個新聞/信息/文件內容,等等,然後再合上,接著講,直到自己能流利的把這篇文字的關鍵信息說清楚。

這個過程就是你用表達增強理解的過程。

其實先進行理解、再進行表達的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包含輸入+內化+輸出。

這裡有一個叫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測試通過各種方法學習後,一週後得出人對不同學習方法的知識留存率。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


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弱?這樣卓有成效的練習方法,快收藏

· 聽講是所有方式中效率最低的,然而是我們學生生涯中運用最多的。

· 主動學習更加有效(理解+內化+表達)

任何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都比被動學習的任何方式來得有效。

簡單來講,如果你給別人描述不出來,那麼就是不懂不理解。所以才有各種“以教為學”的方法來幫助增強你的理解能力。

也就是說,用“以教為學”法可以幫助你加速理解任何一個所不熟悉的領域中的內容,我們可以採用費曼學習法分4步走:

<code>① 找一個你需要理解的核心內容。
② 找一個對這個概念和內容毫無基礎的人。
③ 用盡量最簡單的語言讓他聽懂。
④ 如果你講不通順,回頭重學,如果他聽不懂,說明你理解的不夠深。/<code>


再回來看上面的四種被動學習方式:聽講、閱讀、視聽、演示全是眼睛和耳朵的工作,是純粹的信息輸入。

而下面的三種主動學習方式: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則全部是嘴和手的工作,是有價值的信息輸出。

討論意味著你首先能產生自己的想法,接著你能夠組織語言說出來,你還得有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反駁別人的異議。實踐更需要你讓手跟著腦子一步步走。教別人是最難的,你要嚴謹的邏輯,通順的表達,隨時準備答疑解惑。

這些全是將你腦袋裡的東西挖出來呈現給外界,也就是信息的輸出,也就是“在理解和內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表達”。

這些方式都需要你主動參與思考,自然也就增強了你的理解能力。

所以在衣食住行中鍛鍊你對信息的理解能力,你需要進行各式各樣的主動學習(討論、實踐、教授),日常可以採用這兩個操作步驟練習:

① 將你認為重要的需要理解的內容,用你自己的話總結出來並把它們寫下來(動手,主動學習,增強理解)。你可以寫在日記裡、備忘錄裡、自己公眾號裡(哪怕無人問津)、知乎、簡書等各種平臺上,總之,找一個方式用文字表達出來。

② 每晚睡前,把今天的筆記講給自己聽。就是找一個方式用語音表達出來。一定要開口發出聲音。如果磕巴的,要停下來想一想才能接上,或者講著講著把自己講迷糊了,盲點就暴露出來了。那就回去補充理解,直到可以流利表達,沒有盲點。

你可以嘗試給自己發微信語音、寫訊飛語記、手機錄音、自己往千聊上開直播間錄“每日感悟”課程,等等。

經常進行這種結構性表達的日常練習,就可以倒逼增強你的學習和理解能力。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早日提升表達理解力,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