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代一些人越來越喜歡曹操而討厭劉備了?

擠不上的公交


一說起曹操人們都會想到奸雄二字,挾天子以令諸侯,寧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等等名言不在說著一個奸雄曹操。

那怕後人根據三國演義創作的戲曲,曹操則會以白臉奸臣的形象來面對世人,曾幾何時我們突然感覺到人們不在喜歡仁義無雙得劉備而喜歡上了曹操。

想要知道為什麼現在一些人越來越喜歡曹操討厭劉備,我們把兩個人比較一番就能知道原因,所謂有因必有果。

劉備的仁義之舉為何變成假仁假義

熟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做了很多仁義之事,但是經過更沉層次的解讀之後發現劉備有點假仁假義的感覺,不由想到作者到底是在褒獎劉備還是在貶低劉備,劉備的人設為何突然崩塌。

通過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情節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為人,劉備佔荊州我們感覺劉備所表現出來的虛偽,本來很想得荊州然在世人面前還要表現出得荊州實屬無奈之舉。

趙雲千里救少主歸來,劉備摔孩子本來表現出虎將趙雲要比阿斗重要,歷史真相卻告訴我們劉備手長過膝,摔孩子完全是表演給趙雲看的,收買人心所為。

有人說劉備是哭出來的江山,此話熟讀三國演義還果真是如此,這裡不得不講劉備屢戰屢敗不屈不撓的精神,雖然這種精神難能可貴,但是這種精神是在建立在自己野心的前提之下的。

所以縱觀劉備很多仁義之舉跟自己內心真實想法背道而馳,仁義和虛偽往往隔了一層白紙,恰恰劉備把這層白紙給捅破了。

白臉奸雄曹操如何成為雄才大略的英主

曹操一直被人貼著奸雄、漢賊的標籤,寧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此一言成了曹操自私自利的證據。

我們熟讀三國演義之後卻得出了相反的答案,人家曹操雖有喜愛人妻的壞毛病,但是這個愛好那個男人不喜,自古男人本色使然。

在說曹操面對天下亂世,沒有曹操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完全可以說曹操擔任當世奸雄這一角色完全為了天下安定,為天下安定不惜揹負天下罵名,曹操實乃真英雄也。

曹操與劉備的目的其實是相同的,都是想一統河山,兩人只不過兩人道路不同而已。就如同我們現在處於金錢至上的社會,大家都是為了掙錢給予家人或者後代優良的生活,只是賺錢方法不用而已。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反而討厭劉備

曹操與劉備的性格和所作所為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假仁義,曹操真性情。

上天是公平的,給曹操雄厚的財力卻給了曹操宦官之後的出身,劉備雖然出身漢室後裔但是財力卻是貧困至極。曹操在後來的所有舉動往往沒有展現自己財力的優勢,對與天下賢士都是以禮相待,從來沒有以官財誘之更沒有用貶低其他諸侯來抬高自己。

反觀劉皇叔到處展現自己是漢室後裔肩負匡扶漢室大任,以自己出身的優勢來打造金子招牌。不但如此還無時無刻不在貶低其他諸侯來抬高自己,那怕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被曲解成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對待天下賢士方面那次不是用道德綁架的方式去拉攏,讓那些賢士認為不跟劉備去圖大業就是不仁不義之舉。兩人目的相同一個談局勢,一個則談道德,誰更讓人喜愛一目瞭然。

東漢末年本來天下已經大亂,群侯並起,在三分天下之前,曹操奉天子令不臣依然是群侯安定並無戰亂的局面,民眾所向往的安定生活已經在慢慢恢復。當時劉備得徐州,曹操已經上表天子讓劉備領徐州牧來治理徐州,後來劉備所做所為無不在攪亂天下局勢,以貶低曹操來拉攏諸侯共同擊之以謀大業。曹操想天下安定而劉備則想天下四處戰亂,自然也就證明曹操安定天下為黎民而劉備攪動天下為自己。

正史中三分天下局勢已定之時,雖然蜀漢與東吳在發展不如曹操的魏國,但是相對而言天下相安無事。三位雄主雖然都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但是在治理天下方面,明顯曹操更勝一籌。除了治理國家以外,曹操文采非凡加上曹操後代也是獨擋一面的人物,而劉備明顯在這些方面沒有任何優勢。

我們迴歸現實,在三國演義和歷史推崇之下,劉備依然成了仁義的代表就如同一個大明星一般讓人備受追崇。我們都是喜歡一個明星之後認為其全身都是優點,突然有一天他犯了錯誤,也許你就會不喜歡甚至變成了討厭,這是人一種固有的思想矯枉過正,對於劉備不恰恰就是這樣嗎。

劉備一向仁義,逆境中成長簡直是個完美無缺的人,突然你發現事實不是這樣,劉備的仁義假裝的,這樣會把所有過錯推給了劉備,劉備在好你也不會在喜歡劉備了。

還有就是逆反心理,大數認為的錯的事你偏偏認為是對的,加上曹操的性格在像極了現在的年輕人,豪放真性情符合年輕人的選擇偶像的觀點。

其實能在歷史上留下名號之人,特別曹操與劉備這樣的亂世之中的梟雄本來沒有對錯,錯的是局勢,錯的是人心。加上成王敗寇是歷史的永恆真理,所以我們要平衡看待歷史,公平對待每一個在歷史中留下燦爛一筆的人或事。


豫北老崔


🌹說明了人們“思想解放”,歷史意識開化啦!歷史觀念與時俱進啦!

📒歷史上有兩個曹操:即史書上的曹操;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史書上的曹操:東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對音樂也有相當的天賦。他和其子曹丞、曹植共同創立了“建安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後世稱他們的文學風格為“建安風骨”。曹操愛惜人才,“唯才是舉”。屯田墾荒戍邊,鞏固北部邊防……

📔而文學作品把曹操寫成了“亂臣賊子”;“大逆無道”;“白臉奸臣”;“歷史奸雄”等等。

📒無論文學作品還是史書中的劉備,都是“無能之輩”。終生大業就是“光復大漢”,“恢復漢室”,奪回劉氏失去的“家天下”。就是“復辟漢朝”。今天說來,是歷史的倒退。

📔其實,漢室劉氏從高祖劉邦算起,傳統的“能力”和“手段”,就是“會用人”。劉備更會“用人”。其他沒有什麼建樹……

📒為什麼長期以來人們喜歡劉備呢?除了文學作品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封建傳統的滲透與束縛,一直認為當時就是劉氏的天下,甚至認為這“此乃天意”。只有劉備才是“正統”,“正宗”,“名正言順”……其他所有都是“大逆不道”,“亂世賊子”……

📔曹操: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劉備:恢復漢室劉氏天下的復辟之人!





笑看東籬


今人喜曹厭劉,那是因為認知的覺醒,已經有了判斷是非的獨立意識,不再渾渾噩噩,思想被人牽著鼻子走了。

世人喜劉備而厭曹操,那是《三國演義》把人帶跑偏了,羅貫中把他們二人給角色化了,劉備是正面形象,代表的是漢室正統,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幹著仁義道德的事情。而曹操則成了反面形象,代表的是奸詐佞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幹著欺世盜名的勾當。

現在人們思想解放,考慮問題全面,看待事物清晰,再看曹操劉備,豈止今人喜曹厭劉,三國之時,也是這麼回事。

當時追隨曹操的人可謂車載斗量,趨之若鶩,文臣武將,濟濟一堂。

而劉備的追隨者,文有諸葛亮,武有趙關張,諸葛亮還是三番五次才請來的。

二者相比較,人品高下立判。

其實,劉備得關羽張飛也是佔了先機,先入為主搞了一出桃園結義,關羽讀春秋,知曉大義,忠肝義膽,張飛張屠戶,明白事理,性情中人,他們倆人一碗血酒幹進肚裡,三個響頭磕在地上,已經把自己交代出去了,生是劉家人,死是劉家鬼。

劉備好以仁義自居,其實就是假仁假義,滿口仁義道德,先綁架了關張二位小弟,又迷惑了常山趙子龍,趙子龍七進七出救阿斗,劉備接過來就給撂地上了,當時就說了句讓趙雲差點落淚的名人名言,“妻子如衣履,兄弟如手足,衣服破了不足惜,兄弟傷了斷我臂”,就納悶了,連老婆孩子都捨得的人,還講仁義道德,還顧兄弟情義?

趙雲兄弟,你被騙了,試問劉皇叔,如果你已大功告成,君臨天下,你還會講這樣的話?你太會耍心眼了,太會玩手腕了,你假模假式的,不過是想籠絡人心,讓更多的人來為你賣命而已。

估計徐庶早已清楚劉備為人,找了個藉口棄他投曹,因為知道劉備“仁義”,所以藉口就是照顧老媽,劉備被摸了軟肋,滿心不捨,也無可奈何,如果徐庶不是藉口,那麼他老媽已死,怎麼不來投劉?

而曹操,雖也有缺點,生性多疑,好夢中殺人,寧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但他是真英雄,董卓禍漢,敢執牛耳尖刀前去刺殺,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劉備孫權稱帝,他依然還是漢臣,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樣的人叫人如何不喜歡?


七鬥


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討厭劉備,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相對於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劉備,奸詐又不失可愛的曹操更容易讓我們喜歡,這符合人性,這點大家都可以理解吧!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羅貫中描繪的太仁義了,所謂多仁近乎詐,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原因是歷朝歷代的人都在讚美劉備,譴責曹操,不是說所有人,而是說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這種情況到了今天,人們早都聽煩了,所以偶爾來一下反轉也挺好的。

因為互聯網的關係,所以大家會看到喜歡曹操的人變多了,但是之前也有人欣賞曹操,只不過因為宣傳不給力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他就很喜歡曹操,這個你們都不知道吧!

我與你相反,年齡越大,經歷的越多反而越發的喜歡劉備。小的時候很喜歡曹操,認為他很有個人魅力,治軍政治樣樣精通,人設完美到已經不像是一個人。或許是現代的人日子過的太舒服了,體會不到亂世百姓的那種艱辛。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這股農民組成的部隊壯大起來以後對百姓的狠毒比之前猶過之而不及。你可以想象,那個年代,沒知識的百姓農民只是任人宰割的魚肉,兵爺說一刀把你砍了就一刀把你砍了,你辛辛苦苦種的糧食說給你搶了就給你搶了你一個普通百姓還談何生存?你如果是徐州大屠殺下的倖存百姓你還會說你喜歡曹操嗎?相反越大越覺得劉備這種主子跟著不擔心,起碼他把人的生命當生命,跟著他的百姓不用擔心飛來橫禍,過的安心。所以新野的百姓願意跟著他,徐州的百姓愛戴他,西川的百姓更是敬仰他。我覺得這才是曹操學不來的地方。義氣,仁義


黑白格聊娛樂


我認為這很正常。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主要來自於評書和戲曲,也就是曲中三國,評中雜敘,純人為杜撰的因素比較多。

隨著人們的關注度逐步提高,發現三國志的記載更加吻合實際,有更多的人對曹操和劉備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認為這是一個進步。特別是百家講壇開播以來,掀起了人們探討的熱潮,歷史的真像逐步展示出來。

人們發現,其實曹操本人非常具有英雄氣概,有過人的才幹,超越時代的眼光,和框扶濟世的抱負,為維護祖國完整,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但是他也有屠城的記錄,也有限制獻帝的行為。劉備雖號稱仁義,卻多行背叛,不斷投機投靠,苟且偷生。

其實歷史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矗立在我們面前,他們都是能人和猛人,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子,任由後人評論。

再說曹操,對我來說就是個迷一樣的存在,神一般的嚮往。他可以身先士卒衝在第一線殺掉塌頓,也可以不畏強權打死高官家屬,全不管自己才是個小小的公安局長。他還是個憤青,敢於跑去刺殺董卓。他四處招兵,又差點被叛兵殺掉,屢戰屢敗卻越戰越勇。說他英明吧,他也時常犯糊塗。他最不明智的事情,在我看來就是漢獻帝,如果不去迎奉,獻帝早就餓死了,天下也早就是他的了。他還好色,也不挑剔,能用就行,連張繡的寡居嬸孃也能看在眼裡,面對一個四五十歲寡婦也要跑上前去調戲,結果逼反張繡,還賠上了自己的兒子,又走掉了自己的原配老婆。說他開明吧,灰暗的事也沒少做,借刀殺人的事幹了不少,殺呂布賴到了劉備頭上,殺許攸又裝模作樣的要處罰許褚。呵呵,曹操啊,實在是我喜歡和崇拜的人物,也是一個猜不透理不清的怪咖吧。


小屋253315373


對於劉備還是曹操是漢室的正統,歷史上始終存在爭議。在宋之前,一般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正面的,曹魏接受獻帝禪讓,承繼大統,一脈相傳。

在南宋時,由於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北方異族為患,以理學家朱熹為代表的士族,尊蜀漢為正統。

明初時期北部民族經常為患,特別是經過元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羅貫中把蜀漢作為了正統。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三國演義》自然就有褒劉抑曹的傾向。由於演義的廣泛傳播,劉備就成了仁德之君,曹操就成了白臉的奸臣。

這個理念就一直深入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之中。

但隨著信息越來越公開,歷史資料的學習越來越透明。一些根深蒂固的理念開始動搖,更多的人開始睜眼看歷史,尊重歷史史實,客觀公正的對待歷史人物。

其實,早在建國之初,就有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的爭論,而且非常激烈。當時,偉大的領袖是站在曹操一邊的。但這僅僅還是思想界、史學界的討論。在普通民眾中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自由、公開、普遍的發表各自的觀點。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上來,我認為劉備、曹操都是一代梟雄。曹操跟劉備說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我覺得是中肯的。

真實的曹操沒有演義中說得那麼壞,劉備哪,也沒有演義中說得那麼好。

本來有些人是喜歡曹操的,卻因為演義的緣故而討厭他;

本來有些人是不喜歡劉備的,卻因為演義的緣故而喜歡他。

除了演義之外,瞭解了更多的歷史知識以後,人們的理念發生變化。

本該喜歡曹操的,從演義中走出來,重新喜歡曹操;本該不喜歡劉備的,就重新不再喜歡劉備。

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事。

奇怪的是,一說曹操好就有人噴;一說劉備不好就有人吐。

你喜歡劉備,就不能允許別人喜歡曹操嗎?

你討厭曹操,就不允許別人可以討厭劉備嗎?

喜歡歷史,特別是喜歡三國曆史,實質上是喜歡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多是中老年人,理該是對待歷史比較中肯的。

但不清楚,莫名其妙的吐個啥。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說一個老師在門口給每個女生用水噴臉,不允許過度化妝。

歷史就像女生那張臉,誰也無法保證讓每個女生素顏出面。

適度的化妝是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但化妝過度就難免讓人不舒服了。

劉備就是被描的太白,曹操就是被抹得太黑。

突然之間,把他們的臉都洗乾淨,卻發現劉備並沒有那麼白,曹操也並沒有那麼黑。

其實哥倆差不多,雖說都是黑不溜秋地,但都不難看。

一些喜歡劉備的依然在喜歡劉備;一些討厭曹操的依然在討厭曹操。

但自然會有一些本來討厭曹操的轉而喜歡曹操;自然也有討厭劉備的轉而喜歡劉備。

整體而言,還是曹操被黑的太厲害,現在喜歡的人多一些。

同樣的道理,一個女人化妝化醜了,人們不喜歡。一旦卸了妝,突然感覺她並不很難看,反而是喜歡了。

一個女人妝化的很漂亮,很招人喜歡。一旦素顏出鏡,讓人感覺很彆扭,就不喜歡了。

同樣素顏的情況下,或許她比那個原來感覺很醜,現在感覺還行的女人更漂亮一些,但人們的心理感覺卻沒有那麼公允。

這或許是現在更喜歡曹操而討厭劉備的原因吧。


豹眼看歷史


曹操和劉備生活東漢未期,雖然天下大亂,王道崩潰。但人民生活還是想往和平安寧。可做為徐州地方長官的劉備,卻是一而再,再而三叛亂。成為土匪,從官渡之前的徐州牧,豫州牧叛亂,被打擊隱藏荊州,到又佔領南方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上表投降,成為荊州牧。再以國家左將軍率軍佔領益州後,又叛亂攻打漢中,走向分裂。而曹操為國家的統一,率領國人一生奮鬥,形成了走正道,與走邪路,兩種人生之路,格外顯明的道路。

人們當然更喜歡走正路英雄。當然劉備在百折不回創業道路,中奪取成功。是人生奇蹟 。但這種人生奇蹟之路,認真想想,這種奇蹟很難走得通,除了與時代相適應,有如駱駝過針眼的難度,人們更喜歡走大路,走熱愛國家,熱愛人民,決不叛國的大路。反對分裂,反對叛亂,反對製造動亂分子, 全體人民一致打擊分裂分子,打擊叛亂分子,打擊鬧獨立的各種敵對勢力。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和平安寧,繁榮昌盛的必須手段。象劉備那樣的人以製造叛亂分裂的首惡分子。要堅決無情打擊,把他們消滅。才能保全體人民利益。


ww3721王建文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回顧近些年央視都幹了什麼?央視辦了個節目《百家講壇》請來了廈門大學的教授易中天,他在講壇上評論了曹操和劉備。中國觀眾對曹操和劉備的認知首先來自《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把劉備美化成“漢室”的代表,“仁義道德”的化身,而把曹操演化為“獨夫,奸詐小人”,“挾天子以令諸侯”,中國的戲曲更是把曹操化妝成“白臉奸臣”,而劉備是滿面紅光的正人君子。從明代幾百年流傳下來曹操的奸賊的形象在民間已經根深蒂固。

雖然歷史上有人為曹操翻案,但是沒有易中天在央視上影響力大。因此易中天為曹操翻案圈了無數的粉絲,當然有很多人因為易中天才喜歡上了三國的。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討厭劉備,其實答案很簡單。最主要的是時代變了,人們喜歡追求真性情。而討厭那種虛偽做作的人。而劉備恰恰是這樣的人。《三國演義》把劉備描寫的非常的仁義寬厚。比如說他想佔據劉表的荊州之時,那種虛偽的情形,實在是讓人討厭。而且還十分愛哭,用自己的眼淚爭得了許多人的同情,有人說劉備的江山是靠哭掙出來的。這也就導致劉備沒有實力,因此令人反感。所以劉備越來越被人討厭,這跟《三國演義》將劉備塑造的太過正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反觀曹操,曹操的形象在初時,因殺呂伯奢全家後說出“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事情雖然並不光明磊落。但是曹操壞也壞的正大光明。不像劉備那麼虛偽。很多人都喜歡曹操這種率真和灑脫。以前有很多人說曹操是奸雄,對漢獻帝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東漢末年沒有曹操,漢獻帝早就死在董卓手裡,如果沒有曹操的搭救漢獻帝的後宮都是董卓的後花園。對於漢獻帝而言,在誰手裡更好呢?最主要的是曹操一生沒有叛漢,始終對漢朝有感情的人。可以說他重情重義。

此外曹操還有一個非常優越的特點,那就是曹操的文采。他寫過很多著名詩篇,對中國的文化有著歷史貢獻。而劉備在這方面就顯得很劣勢了。此外劉備的後代與曹操的後代相比,顯然曹操更勝一籌的,我們都知道曹操的兒子各個都是才華橫溢,曹子建就是曹操一手教育出來的才子。而劉備教出來的,則是扶不起的阿斗。從這方面來看,曹操確實遠勝與劉備。

拋出易中天的蠱惑,現代人追求勢力和真情,他們對曹操的觀點越來越正面,這是可以理解的。


海納百川233699882


其實談不上討厭或喜歡,劉備曹操都是梟雄,只不過二人處事方式不同罷了,本質上都算不上好人!

劉備沒有什麼根基,只好打著皇室宗親的旗號招搖撞騙,因為他的選擇太少了!漢室正統就算了,就算真是孝景帝玄孫,也輪不到他來代表漢室,真的忠心大漢,就不會自己稱帝了。

曹操是比較務實的,有能力,也有水平,放在任何一個亂世,都可以成就一番霸業。他沒有稱帝,也不是出於對大漢的忠誠,沽名釣譽四個字,可以完美的解釋曹阿瞞的動機。

所以說,倆人都不是好鳥,只不過曹操更加真實一點


大豆包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是恰如其分的評價,此人眼光超前應和當代人思維和價值取向,比如唯才是舉,多次發佈求賢令網羅天下英才提拔重用了很多知名的寒門子弟,就是今天所謂的以人為本,人才興國戰略,這在門閥士族壟斷上升通道的年代是個創舉。搞屯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穩定邊疆局勢營造和平發展環境,所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幾代人沿襲這個策略最終積累了壓倒性的國力優勢,為一統鋪平了道路。鼓勵薄葬,當時民間厚葬之風日隆,民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達官顯貴了,這是非常愚昧空耗物力財力的事情,他自己就是薄葬跟諸葛亮高度契合,真是英雄所見啊,可以說看破生死,富貴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這種想法是當代人普遍的思維了,對比千年後的慈禧,他想法是有多超前。出色的家教,二代教育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大難題,包括今天包括未來這永遠都是個難題,像他這樣自己牛逼名垂青史,幾個兒子同樣牛逼,憑藉才華名留後世的極為罕見,遍觀史載唯有三曹三蘇而已,給後世富一代們樹立了榜樣。他還有斑斑劣跡飽受詬病,這反倒讓他顯得更真實,拉近與普通人的距離,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久了歷練成熟的人都能看透一點,就是我們所有人都只是個普通人不是神,犯錯作孽在所難免,這世上除了刻意包裝出來的沒有完美無缺的人,高高在上拌作神,永遠偉大光明正確的不過是跳樑小醜終將遺臭甚至根本沒資格遺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