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恐龍之間會互相狩獵對方為食嗎?

伊棋科學漫話


食肉恐龍以肉為食,它們肯定不會拒絕其他食肉恐龍的肉,甚至在食肉恐龍之中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


圖注:食蜥王龍(左)搶奪異特龍(右),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不同體型、佔據著不同生態位的食肉動物,恐龍時代也一樣。同一生態系統中也同樣生活著不同種類、不同體型的食肉恐龍,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競爭和捕食關係。今天老虎會捕殺豹子,豹子會獵殺狗一樣,不同種類的食肉恐龍相互獵殺肯定是很常見的。

圖注:生活在莫里森組的食肉恐龍,從左到右依次為蠻龍、角鼻龍和異特龍,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對大量恐龍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甚至發現了食物恐龍同類相食的情況。霸王龍是最著名的超級食物恐龍,我們目前已經發現了大量霸王龍的化石。在霸王龍的化石上,同類相殘的情況非常普遍,比如著名的霸王龍“蘇”,在它的頭上就發現了其他霸王龍牙齒留下的傷痕。

圖注:霸王龍頭骨上的咬痕,圖片來自網絡


在一塊來自美國懷俄明州的霸王龍腿骨化石上,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同類的咬痕,從咬痕方向和受力來看,這隻霸王龍明顯是被另一隻霸王龍吃掉的。無論是直接殺死,還是發現屍體後吞食,都證明了霸王龍會同類相食。

圖注:吞食同類腳的霸王龍,圖片來自網絡

2015年,古生物學家曾經公佈了對一隻未成年懼龍化石的研究,在其頭部上同樣發現了另一隻懼龍的咬痕,不過這隻懼龍很幸運,它從同類的攻擊中倖存下來,但是在它死後依然被同類吃掉,化石上其他懼龍的咬痕證明了這一點。


除了屬於暴龍類的霸王龍和懼龍,古生物學家還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食肉的瑪君龍(Majungasaurus),它是白堊紀時期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頂級掠食者。古生物學家不僅在大量的瑪君龍化石上發現了同類的咬痕,甚至還在一懼成年瑪君龍的胃裡發現了沒有被完全消化的幼年瑪君龍化石,證明成年瑪君龍殺死了同類的幼仔,然後將其吃掉。

圖注:互相攻擊的瑪君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殺死同類幼崽的瑪君龍,圖片來自網絡


無論是化石證據還是參考今天的動物,都證明不同種類的食物恐龍之間存在著相互捕食的現象,而同一種類的食肉恐龍也不會拒絕吃同類的肉!



古生物探索


食肉恐龍之間會互相狩獵對方為食嗎?

恐龍是生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一種爬行動物總稱,在這個簡短的定義中,首先是時間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橫跨1.8億年!其次是一種爬行動物的總稱!這個總稱很關鍵,因為恐龍種類數量高達上千種,大大小小的草食以及肉食與雜食性恐龍,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哺乳類動物一樣,相互之間的紐帶就是碾壓與競爭!

上圖大型是肉類恐龍之間的大小對比,相互之間的體形差異是比較大的!但這並不是恐龍之間相互掠食的關鍵,主要是動物之間的狩獵本能所決定!

一、恐龍之間會相互掠食?

1、恐龍有草食性、雜食性和食肉恐龍

2、恐龍提醒大小差異十分巨大,當然最大的恐龍並不是食肉恐龍,畢竟食肉性動物還是有一定的捕獵體形要求

3、恐龍沒有同類相殘的倫理限制,捕獵是本能驅使。

在這幾個特徵中,草食恐龍很明顯就是被掠食的對象,它們唯一對抗工具就是龐大的體型,但在幼崽時期就是最佳狩獵對象之一!

雜食和肉食性恐龍,對決的輸贏就很關鍵了,包括現代肉食哺乳類也存在獵殺幼崽的情況,因此倫理道德在恐龍間是不存在的,更不要說在體形差異如此局的各類恐龍之間,儘管我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謂是恐龍,但就像非洲人獵殺猩猩和猴子一樣,他們可沒有任何壓力!

二、有恐龍之間相互掠食的證據嗎?

恐龍生活在上億年以前,我們並沒有第一手的證據,但大型掠食類恐龍的骨骼中出現的咬痕也許很能說明問題,更有骨骼斷裂的痕跡!

上圖是耶魯大學在恐龍化石中找到的帶有牙痕的骨骼部分,從多個博物館中收集到的數十塊雷克斯霸王龍的骨骼中有非常明顯的相互攻擊行為,而且骨骼破損程度直指同類相食!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恐龍時代,相互攻擊掠食是比較普遍的,但不可否認,即使存在如此混亂的掠食行為,恐龍依然在地球上生存了超過1.8億年!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恐龍沒有同類相殘的倫理限制,捕獵是本能驅使。大型掠食類恐龍的骨骼中出現的咬痕也許很能說明問題,更有骨骼斷裂的痕跡!

上圖是耶魯大學在恐龍化石中找到的帶有牙痕的骨骼部分,從多個博物館中收集到的數十塊雷克斯霸王龍的骨骼中有非常明顯的相互攻擊行為,而且骨骼破損程度直指同類相食!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恐龍時代,相互攻擊掠食是比較普遍的,但不可否認,即使存在如此混亂的掠食行為,恐龍依然在地球上生存了超過1.8億年


學習向上


掠食動物是沒有這個智慧給食物分成食肉動物、植食性動物或者雜食動物的,它區分其他動物的種類只有兩種:能夠捕獵的和不能夠捕獵的。就這點而言,遠古時代和現在的自然界並沒有什麼不同。



熊和老虎的生存區域是重疊的,成年的熊和老虎相互之間遇到了只會相互之間“打個招呼”,然後各自離開。但是,如果一隻幼熊離開了母親的保護,老虎不會看在大家都吃肉的份上饒過熊孩子的。



這在恐龍時代是同樣的道理。恐龍出現在中生代(2.51億年前~6600萬年前),統治陸地長達1.8億年。就像說哺乳動物統治世界一樣,恐龍同樣不只有一種。大型的食肉恐龍在遇到小的食肉恐龍時肯定不會手下留情的。


講科學堂


食肉恐龍之間肯定是存在互相獵食的行為的。

這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同類相食,這通常發生在非常飢餓的時候,成年恐龍為了生存會吃掉幼年恐龍;還有一種情況是不同種類的食肉恐龍互相獵食。

總體上都是強者狩獵弱者為食,有些小型肉食性恐龍還會群體狩獵,成群狩獵的恐龍中最典型的當屬迅猛龍。在飢餓的驅使下,不僅是恐龍,連人都會瘋狂。食肉恐龍在狩獵的時候,像生物界的其他動物一樣,都會優先攻擊老弱病殘。通常,食肉恐龍總是狩獵食草恐龍為食,對於體型非常大的食草恐龍,也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有可能為了一頓口糧連命都折了。



(迅猛龍)

恐龍可分為肉食性、草食性和雜食性三大類。從低等到高等生物之間形成了一條食物鏈,生物的食物來源也並非長久固定,相對來說雜食性恐龍食物來源最豐富。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狩獵為食,就形成了一張巨大的食物網。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恐龍,就是大型肉食性恐龍,比如霸王龍,他們基本不存在什麼天敵。


(霸王龍,暴龍的一種)

恐龍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屬於爬行動物,其捕獵行為可以參考現代的爬行動物。相對來說食草恐龍的體型要大一點,肉食性恐龍要相對小一點。恐龍是介於冷血和溫血之間的動物。恐龍有1.6億年的演變歷史,種類非常多,主要分為鳥臀目與蜥臀目兩大類。


此圖為大型食肉恐龍體型對比圖,請橫屏查看。

按照現代科學的研究表明,恐龍大部分都滅絕於6500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中,其中有一小部分恐龍進化成了現代的鳥類。

本內容由科學探索菌創作,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能力有限,若有錯誤,還請見諒。如果大家有更多精彩見解,請在評論下方留言。您的轉發與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肯定。歡迎關注!


科學探索菌



食肉恐龍用它們鋒利的爪子和鋸齒狀的牙齒來捕食獵物。一些食肉動物如霸王龍和棘龍有強壯的腿,這有助於它們跑得非常快來追逐食草恐龍。它們的牙齒適合吃特定種類的動物並殺死它們。



棘龍被認為是最大的肉食動物。生活在北非白堊紀。棘龍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陸地上。棘龍和另一種食肉動物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巴哈馬龍。在另一邊,海皮龍是最小的食肉動物,只有1米長。這種恐龍吃昆蟲、白堊紀小動物和小恐龍。

恐龍時代也有大中小不同的食肉恐龍共存,類似於現代獅子、鬣狗和野狗的關係。食肉恐龍也有地盤,也會面臨食物競爭和保護後代不被捕食,和現代動物之間的關係類似。大型食肉恐龍遇到中型食肉恐龍是欲除之而後快的,因為中型食肉恐龍捕食的獵物與大型食肉恐龍有重疊,並且能捕食大型食肉恐龍的幼崽,甚至老弱病殘。



大型食肉恐龍對小型食肉恐龍就沒那麼擔心了,衝突較少。而中型食肉恐龍壓力就大了,既要受大型食肉恐龍的欺壓,又要面對小型食肉恐龍的競爭。

從現代動物獅子、鬣狗和野狗來看,食肉恐龍之間是競爭關係,而不是捕食關係。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肯定是會的,畢竟恐龍包括了1000多個物種,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肯定會佔據不同的生態位,處在食物鏈不同位置,肯定會相互捕食,特別是可獲得資源稀少的肉食性動物。即使是現代的大型肉食哺乳動物,在食物稀少的情況下,對肉類來源並不挑剔,甚至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狩獵危險獵物。已經有多個證據證明了食肉恐龍之間會互相捕食對方,甚至同一物種恐龍之間也會相互捕食。恐龍化石身上也能發現許多咬痕,顯然這些咬痕是由食肉恐龍牙齒造成的,因此可以推斷在恐龍的一生中,同一物種或類似物種的成員之間經常發生戰鬥。

同類相食在霸王龍中是一種令常見行為。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尋找帶有牙齒痕跡的恐龍骨頭時,發現了一塊霸王龍骨頭上有特別大的凹痕。考慮到化石的年齡和位置,這些痕跡肯定也是由霸王龍留下的,霸王龍是6500萬年前北美西部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在從幾個不同博物館的化石收藏品中搜尋了幾十塊雷克斯霸王龍的骨頭後,總共發現了三根腳骨和一根臂骨都有類似的痕跡,這些骨頭顯示了雷克斯霸王龍經常同類相食,而且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很高。

另外也有化石發現一頭幼年霸王龍被另一頭幼年霸王龍咬得很嚴重,左上顎和鼻子有四處被咬穿。分析顯示它是被另一隻幼年霸王龍造成的這種傷害,幼年霸王龍的牙齒橫截面大致呈橢圓形,而成年霸王龍的牙齒則更呈圓錐形。

不同食肉恐龍之間也經常相互戰鬥。有研究在7700萬至7400萬年前發現的一頭幼年達斯佈雷龍身上,發現有許多獸腳亞目恐龍咬它時留下的牙印。達斯佈雷龍跟霸王龍一樣也是重達數噸的雙足獵食動物,表明這隻達斯佈雷龍和其他獸腳亞目恐龍進行過打鬥或競爭。


科學閏土


肯定會啊,大吃小一直都是生物界食物鏈常態。比如貓吃蛇,大魚吃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