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大勢已去之後,他的妻兒結局如何?貞烈至極,令人欽佩

​元朝末年,統治者日漸昏聵,各種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民間怨聲載道,危機四伏,又恰逢黃河決口,於是一場場的農民起義次第爆發。從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為肇始,全國各地群起而響應。徐壽輝、鄒普勝、彭瑩玉,郭子興等人分別在鄂東、濠州等地揭竿而起,他們利用白蓮教、彌勒佛等宗教大肆宣揚,一時間各地備受壓迫的民眾紛紛歸附,而這裡面自然就有陳友諒、朱元璋;至於鹽販出身的張士誠亦是躍躍欲試。

張士誠大勢已去之後,他的妻兒結局如何?貞烈至極,令人欽佩

人心思變,他們本已一無所有,自然便會在這動盪的年月效法陳勝、吳廣,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353年,在忍受了鹽警丘義多年的壓迫之後,張士誠終於下定決心,與弟弟張士信以及李伯升等十七人,在僻靜的草堰場上,十八人對著這個天、這個地發誓,然後抄起扁擔先打死丘義,而後打開倉庫,於是歷史上又多了一樁“十八扁擔起義”。

起義伊始的開倉放糧,讓他頗受尊敬,被推舉為首。而在攻下了泰州之後,對元朝的招降他自然是得益且用,不得利益便放棄。順利的佔據高郵之後,他完成了華麗的轉身,自封誠王,建國號大周。

張士誠大勢已去之後,他的妻兒結局如何?貞烈至極,令人欽佩

但是樹大招風,張士誠的崛起,脫脫宰相可不能容忍,率百萬大軍圍困,張士誠眼看就要家破人亡,可惜的是張士誠運氣足夠好,元庭內禍起蕭牆,脫脫被就地解職,被流放吐蕃路上更是被元順帝下令賜死。張士誠也在“時耶”的基礎上又佔據了“運耶”,大破元軍。經過幾年攻伐,淮東之地、湖州、松江、蘇州、杭州等地進入麾下,凡是江南富庶之地,盡為其有。

坦白講,在佔據了江南之後,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頗得人心。一如廢除苛捐雜稅,鼓勵農桑,發展教育,整飭民風等舉措也都是行之有效,行之有法。

甚至在在敗亡之後,蘇州等地居民都無不扼腕。

而這場失敗恰恰就是拜朱元璋所賜。與張士誠一樣出身貧賤的朱五四同志,也有著張士誠的“時耶命耶運也”,而且他更有張士誠後期沒有的進取之心。

張士誠大勢已去之後,他的妻兒結局如何?貞烈至極,令人欽佩

在應好友湯和的邀請之後,他果斷的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隊伍。雖然頗受重用,郭子興都將馬皇后許配與他,但是也有著所有農民起義的弊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於是,拉起隊伍單幹的朱元璋,就在夾縫之中得到了常遇春、徐達、胡惟庸、李善長以及朱文正、劉基等文臣謀士,而在地盤上也從亳州到了江西、安徽等地。

至正二十三年,此時的南中國上,真正能夠影響左右時局的起義軍,也便只有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而作為其中最為弱小的一方,朱元璋沒有過早的表現出陳友諒誅殺徐壽輝那般的狠辣,更沒有表現出張士誠那般不思進取。

張士誠大勢已去之後,他的妻兒結局如何?貞烈至極,令人欽佩

連敗張士誠,鄱陽湖之戰翦滅漢政權,一切似乎都是順理成章。我們事到如今,都要感慨如果在鄱陽湖之戰時,張士誠直逼朱元璋後方會如何改寫歷史,但是歷史卻又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這沒有假設。

而就在消滅了陳友諒以及他的漢政權之後,朱元璋的目標自然而然的就是佔據了富庶之地的張士誠,而不思進取帶來的危害就是實力的高下易位。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以徐達、常遇春率二十萬精兵,直逼湖州。另以李文忠攻杭州,而在首尾不得顧,疲於奔命之中,張士誠大勢已去。

呂珍投降,李伯升投降……

張士誠大勢已去之後,他的妻兒結局如何?貞烈至極,令人欽佩

而面對朱元璋的招降,他堅辭不受。更是率軍屢次突圍,甚至打退了素有萬人敵稱的常遇春,可惜的是眼看自己就要突圍成功,未來可期,卻被自己愚蠢的弟弟張士信擊鼓鳴金,只得再次退回蘇州城內。心有善念,不忍殺人為食的他自然知曉等待自己的是什麼,於是就在城破之時果斷自殺而亡,以全明節。

那麼他的妻兒又有何結局呢?作為婦人,他的妻子劉氏在城破之時卻安然自若,一句“君勿憂,妾必不負君。”遂懷抱兩個襁褓之內的幼子,登上齊雲樓,縱火而亡。

而其貞烈,可謂是至極,也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