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兵力差不多,無外援的情況下,項羽與韓信在正面戰場上對決誰的贏面更大?

qfw1987


韓信和項羽都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且放眼整個中國,能和他們相匹敵的人,也是鳳毛鱗角的存在。

若是讓韓信和項羽打一仗,在兵力相等,且無外援的情況下,誰贏的機會更大呢?

這麼說吧,韓信和項羽單槍匹馬,一對一打的話,毫無疑問項羽打韓信,三五個韓信都不是項羽的對手。

但是,讓他們帶兵打仗的話,就不是太好說了。

因為帶兵打仗,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集團的相對壘。

天時、地利、人和,等等所有條件,都有可能決定著戰爭的成敗,再加上韓信和項羽兩個人,都是頂尖的軍事家。

可以說這個仗打起來,只要稍微有一點疏忽,就有可能導致一方的失敗。

項羽以勇猛擅戰為主,每次打仗,他都能夠調動士兵們的士氣,在戰場上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項羽成為了那個戰場上的常勝將軍。

項羽的一生打的最為經典的戰役,要數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了。

這兩次戰役,有一個特點都是硬碰硬,都是以少勝多。鉅鹿之戰項羽帶領5萬楚軍打敗秦國20萬精銳部隊。

彭城之戰項羽帶領3萬軍隊,打敗了劉邦的60萬聯軍。

這兩次戰役,項羽都是帶領著自己的士兵硬碰硬,直接把敵人打扒下取得勝利的。

很可惜的是,項羽這兩次對陣的將領不是韓信。

若是韓信遇到項羽,以多打少的話,可能就不是這個結果了,垓下之戰不就是一個例子嘛。

垓下之戰項羽10萬人馬對陣,韓信60萬大軍,最終,韓信取得了勝利。同樣都是60萬大軍,面對同樣的項羽,劉邦失敗了,韓信勝利了。

這說明一個將領,在戰場之上的指揮,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韓信並不是只會打,以多勝少的戰役,他也是那個時代,以少勝多的可以和項羽相匹敵的常勝將軍,而且韓信打仗,十分善於利用地形。

你看攻打趙國的時候,他利用了背水列陣的方式,用三萬老弱病殘,打敗了趙國二十萬精銳部隊。

這一戰也是趙國的成名之戰,背水之戰。

在攻打齊國的時候,韓信遇到了項羽的得力干將龍且,並且利用濰水河裡的河水,把龍且的軍隊,給衝了一個七零八落。

最終,韓信把龍且給打敗,然後,導致了最後項羽垓下的全面潰敗。

你看韓信就是這樣一個,十分善於靈活指揮軍隊的將領,每次大戰之前,他會根據戰場上的情況的不同,採取不同作戰方式來應對不同的敵人的。

若是善於利用地形打仗的韓信,遇到勇猛善戰的項羽,兩個人打起來,鬼才知道他們誰會勝利。

所以說,兩個人到底誰會勝利,真的是不好說的。

若是講計謀項羽肯定是打不過韓信的。但是,若是死拼硬打,韓信肯定是打不過項羽打。

所以,若是想讓他們兩個人帶領同樣的人馬開戰,只能看他們兩個人,在當時的發揮了。

這個戰役,誰都有可能是勝利者,也有可能是失敗者。


史學達人


“正面戰場對決”的話,韓信必敗無疑。

項羽和韓信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可以說是閃耀天空的雙子星。兩個人都有十分出色的軍事才能。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項羽算是典型的富N代,家裡祖祖輩輩都是楚國的將軍,青年的項羽力能舉鼎,頗有才氣,當時身邊的那些少年都很怕他。但是,項羽是一個衝鋒型的統帥,這個人很像後世的趙雲、李元霸、羅士信、岳雲之類。個人戰力爆表,兩軍陣前衝鋒陷陣,猛不可擋。楚漢對壘期間,漢軍裡面有個神射手叫樓煩,項羽命令自己的將士到陣前挑戰,才到陣前,就被樓煩一箭射死。就這樣,項羽淨損失了好幾個人。暴怒之下,項羽自己穿戴盔甲手持鐵戟到了陣前挑戰,樓煩才要搭弓射箭,項羽瞪大眼睛大喝一聲,樓煩就被嚇得不敢看項羽一眼,也不敢射出手中的弓箭,躲在漢營的矮牆裡面再也不敢出來。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垓下之戰,劉邦帶領著韓信、彭越等名將把項羽裡三層外三層的圍了好幾圈。項羽只帶了800人,趁著半夜天黑,就能夠擊潰漢軍衝出重圍,成功逃出牢籠。直到天矇矇亮劉邦這些人才知道。

後來,身邊只剩下28個人,面對的是劉邦幾千人的隊伍,項羽還是面無懼色,一人一戟殺得漢軍四散奔逃。從項羽營中投奔劉邦的楊喜(後被封赤泉侯),被項羽一聲大吼,連人帶馬被嚇得後退好幾裡地。

烏江邊上的最後一戰,命令手下將士下馬步戰,項羽獨自一人仍然斬殺數百人。最後寧死不做俘虜,自刎而死。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乃自刎而死。可以說,就個人戰力而言,項羽絕對是秦末農民戰爭到楚漢之爭這段時間的大Boss 。

縱觀項羽的一生,幾乎所有的戰鬥,都是他自己衝鋒在前。

和項羽高貴的出身不同,韓信的身世慘不忍睹。年輕的時候,韓信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既沒有本錢當個小官吏,也沒有做小買賣的混口飯吃。那是“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只好到處蹭飯,別人稍微給些臉色,立馬就不鳥人家的主兒。面對惡少的挑釁,甘願受“胯下之辱”,很多人都討厭他。不過,倒是典型的人窮志不窮,他母親死後,他甚至沒錢按照當地習俗給老媽一個風光的葬禮,找了一個又高又寬敞的地方埋葬母親,那墳地四周之大足可以安頓千家萬戶。

出來混,韓信也是連連碰壁。跟著項梁,沒名氣;跟著項羽把自己的想法跟項羽一說,項羽聽不進去。投奔劉邦,差點兒沒有稀裡糊塗的丟了腦袋。滕公救了韓信一命,並推薦給劉邦,劉邦讓韓信管糧草,還是認為韓信沒什麼了不起的。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萬幸的是,最後關頭,韓信遇到了蕭何。有機會韓信就把自己的想法說給蕭何聽,蕭何大為驚奇。正是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得以一展身手,揚名一時。

與項羽不同,韓信在打仗的問題上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在奇襲趙國後,聽從李左車的意見,不費一兵一卒收服燕國。

在攻打齊國的過程中,聽從了蒯通的意見,武力拿下齊國,並擊敗項羽的援軍,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填上了重重的一筆。

韓信自稱,帶兵打仗越多越好。說明韓信自認為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個人戰力相比項羽那就是渣。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假如項羽和韓信各帶領人數差不多的一支部隊,擺開陣勢兩軍對壘的話。項羽最擅長的就是個人衝鋒,衝開韓信的陣腳,打亂韓信的隊形,完全沒有問題。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項羽衝鋒陷陣必然帶動自己軍隊的士氣,一鼓作氣之下,韓信也恨爹媽少生了幾隻腳,一個鴨子加倆鴨子——最後是撒丫子就跑了。


七世貓哥


不一定。

雖然都是帶兵,還有數量和質量的問題。

比如兩人都帶十個兵,甚至一個兵,如果兩人交手,那項羽勝了。項羽喑啞叱吒,武功卓越。他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尚能帶28騎,斬將奪旗。韓信那十個兵,不用別人,項羽自己出馬,就能斬殺。

但如果是百萬之人,項羽再驍勇善戰,也無濟於事。就像剛才說的,項羽雖然帶28騎,斬將奪旗,然而畢竟是敗定了。在用兵方面,韓信統帥的兵越多越好,項羽雖然沒有記錄能帶多少兵,從歷史記錄來看,他帶兵數萬為好,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項羽都是數萬兵大破敵人的,多了不好說。因此,人多的情況下,韓信勝算大。

還要看兵的組成。項羽率領的兵,以騎兵的戰鬥力最強,韓信的兵比較雜,但步兵為多。因此,如果是率領數萬騎兵對決,項羽勝算大。

還有要看兵的訓練情況。項羽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都是訓練有素的久經沙場的老兵,項羽用起來得心應手。而韓信率領的,多是烏合之眾,韓信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帶領烏合之眾,打勝仗。

總之,從用兵來看,韓信是大將,項羽是戰將,在不同場合,勝算不同。問題是,韓信和項羽都不是傻子,不會象提問者那樣,莫名其妙就開打,自然是在有勝算的情況下,才投入戰鬥。相對來說,韓信更冷靜理智,戰場上相見,勝率更大一點。


比兔子跑得還快


從蘇中戰役開始到孟良崮戰役結束,華野連戰連捷,論武器裝備和戰鬥能力,國軍遠在華野之上,為什麼會失敗?這就是謀略在戰爭時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位卓越的指揮官,在敵強我弱的形式下,絕不可能和他硬碰硬,而是在運籌帷幄之中,尋找戰機,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另外還要有識人用人的能力,發覺優秀的人才為我所用。聽取正確的建議,做出正確的判斷。

項羽和韓信都是優秀的軍事家,他們所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這裡就不在贅述,這裡點出他們所犯的錯誤。

先說項羽,秦國滅亡後,范增清晰的知道,劉邦是最大威脅,欲除之,但項羽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最終將范增趕出去,韓信滅齊後,勢力做大,而項羽在函谷關盯著劉邦不放,派龍且領20萬精銳去攻打韓信,結果

全軍覆沒,敵我形式不明,剛愎自用,用人不察。彭越、英布倒戈,識人用人能力不足。亥下之戰,面對四面楚歌,戰鬥意志迅速瓦解,經不起失敗,優柔寡斷。而韓信卻能迅速發覺李左車和蒯通等優秀人才,為我所用,聽取他們正確的建議。在這一點上,韓信要比項羽強,其謀略上韓信更勝一籌。

再說韓信,與他出色的指揮能力相比,其政治上的表現相當的幼稚,劉邦受困,討封齊王,圍剿項羽,獲取封地才肯出兵,擁兵自重,卻不自立,剝奪王位,牢騷滿腹,自持勞苦功高,目中無人。

在兵力相等的情況下,若是狹路相逢,項羽有鉅鹿之戰,韓信有背水之戰,由於項羽的威名,韓信必敗,在廣闊的空間,其謀略會站到上峰,項羽在持久戰中被韓信打敗。


失去航線的孤舟


看了怎麼多的回覆,感覺很多人都還是停留在評價街痞子打架一樣,按照小編設定的條件,雙方在兵力對等的前提下“對決”,也要分怎麼個“對決”法兒吧,比如說:

一,找一塊空地,雙方擺開場子,兵力相當的進行互毆,那肯定是項羽贏,而且人數越少項羽的贏面越大,因為項羽自己就是戰神,一慣的以少勝多,曾經以三萬人殺的劉邦56萬大軍血流成河,一潰千里,連老婆孩子都跑丟了,但是如果雙方的人數多了,勝負之數就難說了,項羽擅長的是“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斬將奪旗”,韓信擅長的是組織大兵團作戰,如果在雙方都是大兵團的情況下,韓信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二,冷兵器時代的作戰其實有很多種方式,並不是只有小編說的那種雙方“互毆”,都是有攻有防,按小編說的雙方人數對等,那麼韓信明知道打不過項羽,他難道就不能立即轉入防禦嗎?古代打仗的時候,軍隊都有一種快速紮營的技能,面臨強敵的時候,弱勢的一方會迅速的札下營寨,建立起防禦工事,以穩住自己的陣腳,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估計項羽也拿韓信沒有辦法,李陵以5000步兵,力抗匈奴八萬騎兵,就是採取這樣的辦法,對方一進攻,李陵就迅速的用車輛結成營寨,抵禦騎兵的進攻,遠的用箭射,近的用長矛刺,殺退敵人後就拔營撤退,他一直延著山脈行軍,找有水源的地方紮營,這樣有兩個好處,延山脈行軍,札營的時候背靠山脈,匈奴騎兵上不了山,他就可以減少一個方向的防禦,營地有水源,即使被圍住走不了也不至於斷水。事實證明,即使是在野戰中,善用營寨,築壘的部隊往往都能以弱敵強,白起在長平之戰中,也是依靠大量的營寨和野戰築壘,以對等的兵力包圍全殲了趙軍,突破了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能戰之,敵則能分之,不若則能守之”的範疇,

所以,兵力對等這個範疇並不能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要看地形地貌,軍隊的裝備,訓練,實戰技能,兵種配置,騎兵多少,步兵多少,戰車多少,弓弩手多少,弓弩的性能如何,長槍兵多少等等,這些因素都對戰鬥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在兵力對等的前提下,韓信一方是騎兵,項羽一方是步兵,誰強誰弱呢?即使是一方騎兵一方步兵,如果戰場在溝壑縱橫的山地,騎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又是誰弱誰強呢?如果一方拒城而守,又是誰強誰弱呢?,,,。小編提出這麼籠統的問題,屬於對戰爭形式知之太少的原因,




狼的影子319


如果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韓信與項羽對決!

項羽跟韓信都是楚漢爭霸時的傑出軍事家。真實的歷史上大家都知道:項羽跟劉邦等人滅了秦後,項羽被劉邦給滅了,最後劉邦建立了漢朝。而劉邦之所以能贏,韓信起到了很大作用。那麼究竟韓信能不能從軍事上幹過項羽呢?我認為韓信軍事上不是項羽的對手。

第一,先說項羽的失敗。很多人認為項羽被韓信打敗了,因為韓信是劉邦的主帥。故認為韓信打仗比項羽厲害。而實際上項羽的失敗在歷史發展中是必然的。因為1,他的對手劉邦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完心計10個項羽不如一個劉邦。2,項羽在滅秦後讓分封諸侯,自己也成了諸侯,要知道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國是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項羽做的事情是推著人類文明往後退,失去了民心。這兩件事情註定了項羽會失敗,這跟他的軍事才能是沒有關係的。

第二,從項羽跟的歷史戰績來說,他平生就敗了一次。而此之前於劉邦,章邯等人的對決都是以少勝多,彭城之戰,劉邦,韓信都參與了。項羽3萬幹掉了劉邦的65萬,追得劉邦狼狽不堪。可見其軍事才能。後來項羽眾判親離的情況下,韓信領兵,十面埋伏在垓下逼得項羽自吻。這實際上不是因為項羽軍事能力不夠,而是所有諸侯都跟著劉邦,滅了項羽。項羽是敗給了劉邦而不是韓信。

當明白項羽為什麼會失敗了後,再來分析項羽跟韓信的軍事對決就知道了,韓信是幹不過項羽的。




底層小強


小編認為還是會韓信勝,你們一定會想項羽一代戰神,單挑怎麼還會敗呢?小編想說的是,他遇到的是兵仙阿!

一、項羽

項羽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可以說是一對一無敵的存在,擅長突擊戰、閃電戰,出其不意,一鼓作氣,出重拳將敵人快速打到。就是靠這兩點才能在鉅鹿大敗章邯,彭城敗劉邦聯軍。

二、韓信

韓信熟讀兵法而超脫於兵法,將打仗打成了藝術。韓信最擅長的是運籌帷幄,講究迂迴縱深,排兵佈陣。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等,都可以看出其排軍佈陣如行為藝術。

三、項羽vs韓信

項羽對韓信的瞭解只是一個軍事奇才。而韓信在項羽手底下做過執戟郎中,可以說是對項羽瞭解審深,知己知彼。

小編認為韓信專門剋制項羽,項羽閃擊戰。韓信排兵佈陣。項羽打韓信就像是用拳頭打棉花,無處著力,最終必會被韓信耗死!

三、小編在補充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打仗打的都是錢,是後勤補給。在軍事上在強大,如果背後的綜合實力弱,最終終將是曇花一現。項羽歸根結底就是敗在這點的。





不喜歡吃白菜


俗話說的好,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講的就是戰場上的鬼神莫測以及形勢的瞬息萬變。我們先來看一下樓主的問題,兵力不多,無外援就是想要強調公平對戰,公平對戰是一種理想化的戰爭,就好像演戲和實戰的區別一樣,那麼在平等對決的基礎上,項羽和韓信誰的贏面大一些呢?我認為是項羽。

秦國末期,項羽和韓信是最為出色的兩名將領,但是他們兩個無論是用兵方法還是軍事謀略都是有側重點的。韓信勝在軍事謀略,善於揣摩人心,比如在井徑口背水列陣,抓住地就是趙軍驕傲輕敵的特點。在與龍且對戰的時候,抓住了龍且驕傲求戰的弱點,總的來說,韓信用兵不在硬對硬,在於其鬼神莫辯的奇謀。項羽用兵在於強兵硬戰,無論是鉅鹿之戰還是與劉邦的戰役,他都是以少勝多,可謂是精兵取勝的典範。

孫子兵法說,用兵五個要訣,一道二天三地四將五法,在其他都公平的情況下,只靠將領的個人能力,顯然韓信落敗。韓信善於奇謀,但是謀略一定要有倚靠,沒有天時、沒有地利、沒有兵力優勢,韓信的謀略該何處施展?在這種情形下,項羽用兵可以很輕易的戰勝韓信,因為項羽和士兵同心是利劍,韓信無法做到這一點。

其實在戰爭中,本來就沒有平等可言,打仗不是辯論,沒有公平可言,也不是靠嘴皮子磨出來的,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是將軍不也是萬千枯骨之一嗎?每個人都被時代裹挾,身不由己,願世界無名將,也無戰爭。


大話說史


我覺得這兩個人都是軍事天才,韓信明修賤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項羽鉅鹿之戰,彭城之戰,中國歷史上能有幾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列,項羽一個就佔兩個。這兩人不同之處在於,我個人認為項羽是一個尖子生,但容易受外界或自身干擾,成績不穩定。而韓信則屬於成績比較穩定的,不容易受外界干擾。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兩人交手情況,韓信跟項羽打過,雖然贏了,可韓信用兵(60萬),項羽十萬(就這十萬人,敵方還來個四面楚歌)。這這樣韓信還不放心,裡三層外三層圍的水洩不通。韓信跟項羽作戰是很顧忌的,即使是在絕對的優勢兵力下。項羽被稱為戰神,也絕不僅僅是靠勇氣而已。(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的項羽就是一個膽大,心細,冷靜,果斷的優秀將軍。史記中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前說:“吾自起兵八歲,身大小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所以說項羽戰神之名當之無愧。韓信不光有計謀,而且也是一為有膽略的軍事指揮家,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打敗趙軍。

所以這兩人打仗得看打仗次數,次數多了,韓信會贏得多些。但戰場既生死戰場,沒那麼多次。所以大家想想就好。


睡前讀書


兵力差不多,韓信和項羽正面硬剛的話,我們可以想韓信死得有多慘就行了。

當年劉邦帶領大軍五十萬趁機襲擊項羽老窩彭城,結果被項羽北下的三萬人打的連自己爹媽都丟了,還差點丟了自己的小命兒。

正面硬剛作戰,什麼陰謀陽謀都沒用,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詭計什麼的都是渣渣。

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以一敵百也不是不可能。

韓信是兵仙,以謀略著稱。正面作戰,除非是己方兵力絕對佔優的情況下,才有勝算。不然他是不會出戰的,他不傻,不會以卵擊石。

正面硬剛,靠的是將士們的勇氣,將領的魄力。這一點,項羽剛好不缺。

相同的兵力,正面作戰。這完全就是項羽的主場,這並不公平。

假設同樣的兵力,讓他倆打計謀戰,韓信必贏。讓乒乓球冠軍和游泳冠軍對決,這怎麼分輸贏呢。

術業有專攻,他倆各有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