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千千千里馬


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是文化?這個說法大錯特錯也,書法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技法和文化的合二為一才對,缺一不可。書法中的功夫分為字內功夫和字外功夫,技法就是字內功夫,文化修養屬於字外功夫,縱觀古今書法大家無一不是二者相結合的高手。

字內功夫-書法的技法

書法的技法我們熟知的無非就是:筆法、結體、章法,如果再擴展一些還有書法的創作技巧,書法的理論知識和書法的鑑賞能力等等。

書法的技法說起來簡單,練起來可不容易,舉個例子單說筆法,就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起筆又有露鋒和藏鋒之說,行筆的過程有中鋒運筆和側鋒運筆的分別,收筆還有回鋒和出鋒之說,轉折處的用筆有方折和圓轉之分,還有折筆和翻筆的講究。

在結體方面要處理好疏密、鬆緊、避就、向背、攲正、內擫與外拓、平正與險絕等種種關係。在章法方面要處理款識、字距、行距、字體的大小、筆墨的粗細、佈局的疏密、墨色的濃淡等等關係。

字外功夫-個人的文化修養

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光有字內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也就是要加強字外功夫。蘇軾就曾經說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清代的書法理論家楊守敬曾經提出書法的“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書法講究“書如其人”,書法家的學識和修養直接關係到作品的優劣,所以我們練書法的朋友們,在學習書法技法之外,還需加強字外功夫的修煉,例如唐詩、宋詞、古代文學、文字學、美術、篆刻等。

書法的技法是書法創作的基本功,沒有這項基本功是成不了書法家的,古今有文化的人多了去了,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書法家。

舉個例子:米芾與歐陽修,兩個都是北宋的名人,論文化米芾肯定比不了歐陽修的,但論書法歐陽修是比不了米芾的,因此米芾成了“宋四家”之一,後世學米芾的書家眾多,但很少有人去學習歐陽修的書法。


翰墨今香


這種拋出一種論點當真理,讓別人來論證的形式實屬無趣。

首先這種題目就未見得會得到書法愛好者的認可。

走極端本身就是一種可笑的行徑,最高境界只有一個,那麼最美也會只有一個,難不成將來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都會長成一個模樣?

具象的具體書法怎麼個成了文化,從幾個字裡能看出道德經論語大學中庸思想來?搞笑。

書法只是個人個性審美的表達,每個人都各有特色,如同長相一般。不過是技法全面加運筆控筆能力強的,能充分表達自我而已。能充分表達自性審美的書寫中得到眾多審美認可的即可稱為好書法,而書法的美有各種風格特點,有蒼勁的,有焦枯的,有靈動的,有飄逸雋秀,有簡潔乾淨,有鋒芒犀利,有圓頓圓滿,可以說氣象萬千百花齊放。追求那個最高本就是一種虛妄,沒有最好只有各種好才是真的。放上幾個美女圖參照一下美是各種各樣的。











通徹激光邢工


我認為: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這幾天,問題對書法基本討論,還不是逗圓圈子。好象是趙括在紙上談兵,毫無實用價值。從改革開放來,說白了一點,我國從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驅動下的變革。在這四十年裡湧現出好多人才,各行各業猛步發展,人民生活走向了小康。在技術含量上,提高到農業機械化,工業智能化邁進,信息化程度高。現時衝擊下,是不是保留傳承,傳通文化等等問題使我們思考?就書法問題是不是保留,傳承和發展。現在大多數以電子產品替代的危險?漢字已經普及,大家都在用,手寫的少,大多都是被電子產品應用很廣泛。書法是漢字演化而來的。寫書法就把字寫好。從七零後參加工作後,以手機,電腦,智能化電子使用廣泛。哪有有年輕提筆寫字啦!講說理論和實踐相結。要現實,我說,都想法孑,去弄錢啦!誰有心思,去搞文化墨客,文化理論在好,書法搞的再好,又不當飯吃,又不當鞋穿。按題目說的對,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是文化,這沒錯。意識到一點幾千年來,大書法家曾出不窮,年輕人,誰還管你這問題呢?沒有閒情雅智。好多人,提筆忘字。對於電子產品依賴性,先現出來啦!我們語言不妥,敬請諒解!


dggg525楊軍科


為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不是技法?

辯證的看待文化性與技術性。書法藝術考量的是巧妙的用筆及結體的藝術性,籍以美妙的筆墨語言展示自己的藝術風格,從風格中可以表現出書者的文化底蘊深厚否。

由此定論文化底蘊的高低決定書法藝術水平的優劣。淺顯的文化底蘊,書寫的書墨就有差池。高深的文化底蘊,藝術表現力強。具有書卷氣,富有情趣無窮。



文化與技法兩者有著相統一的關係,

對於技法的學習,文化高,理解能力高,文化偏低則有低,當然人的稟賦才情也是一個因素,在同一個情況下,依然文化的高低決定者對筆畫技巧的理解性有區別。同樣看待一幅作品好壞,底蘊的高低,多少能夠看出來。



書法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思想感情的體現,首先有文化才有藝的表達。漢字學就是一門知識的分類,語言文字盡交流之能,那麼創作為書法盡欣賞之效。足以證明書法不僅僅漢字藝術化,主要的是在文化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形式訴諸各種不同的感情流露。

因此在一幅作品中最高的境界具有文化性,沒有文化性的書法,稱不上完美的藝術,僅僅是一種無生命力的匠氣。是為技巧的堆積。



寫書法體現一個書者的綜合能力及文化的底蘊高低。從而文化性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技法是為文化的表現服務的。從而文化決定者書法技巧的高低。相互統一依存。


淺見


狂喜淡墨a


要討論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這個問題,個人認為這還要從書法最早期的特徵和用途說起,其中,甲骨文的鍥刻屬性是早期書體的基本特徵,商代甲骨文筆畫多纖細方直、遒勁有力,文字象形,抽象寓於具象之中,字形大小不一,且變化多樣,章法參差錯落,整體具有一種雄渾之美,

值得注意了,甲骨文就開始講究章法了,然而章法和筆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可以把筆法理解為技法,技法是可以“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技術,但是到了西周前期,甲骨文逐漸走向整飭,字形普遍偏小,且出現了較多的弧形筆畫,也就是說書法的技法(筆法)是可以改進的,至少在書法未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之前,

最早期的書法用途,也就是甲骨文的用途,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對占卜過程的記錄,由敘辭、命辭、佔辭、驗辭四部分組成,很顯然這“四辭”都是一種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字的誕生,人類文明就開始誕生了,文明必然和文化有關,而最早期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書法,所以書法一開始就是文化的象徵,



當書法逐漸擺脫實用性的束縛,形成獨立的藝術之後,也就是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五體全部產生併成熟之後,書法的筆法(技法)便成型,這也是筆法千年不變的原因,文字中的“點橫豎撇捺,一筆一劃”該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可變動了。畢竟文字的結構不是兒戲,可以由著自己的個性來擅自更改,


換句話說,書法的筆法(技法)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任何一個書法家只好繼續追求屬於書法的最高境界,毋庸置疑,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然而文化屬性非常廣泛以及深遠,比如書法可以讓人修身養性,這也是書法文化的一種體現,“筆墨”的精髓也是書法文化……,綜上所述,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詩夜城主


有一個在中國書協幹過事的朋友說,書法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

我深以為然。

劉智先,曾參與編輯《中國書法》30餘期、參與撰寫《中國藝術大百科全書·書法卷》。編輯出版有《中國書法全集·秦漢刻石》卷(副主編)、《中國書法全集·三國兩晉南北朝碑刻摩崖》卷(副主編)、《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班精品集·劉智先》。《書法導報》、《書法報》、《中國書畫》、《時代書法》等曾做專題報道。

劉智先曾經讀過書法學院和北大書法研究生,又編輯過這麼多書,想來他的話不是無知妄說。

他和賈平凹是書法朋友,甚至說寫點畫最反對描頭畫角,主張“下筆就寫,寫完就收”,所以他們二人的字有些相像。

明代祝允明說:“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據我的理解,功,基本功,功力。功是書法的技術層面,而要通過書寫的技術表達出書寫者的“性”來,需要文化的積累。

我認為有了文化積累,對於書法的審美就會到達一個較高端較深入的層次。

其次,書法審美創造的元素之“性”即性靈、情感、文化。

有了功力,掌握了法度,就可以戴著鐐銬跳舞了,可以借書法技巧以抒情了。

正如蘇東坡所言,可以“點畫信手煩推求”了。

所以,技法只是手段,文化越深厚越豐富表達的越深刻越多。

一個書法培訓班的優秀學生可能技法嫻熟,可是他寫出的字能表達多少呢?人生閱歷與感悟、文化底蘊在哪裡呢?

書法欣賞是所謂“要人喜歡易,要人不喜歡難”,這裡面就是審美層次與文化的差距。

有的人“功”可能比較強,可是沒文化沒高雅情懷,玩雜技一樣寫字,賣弄的只是技術而已。











大悔憶智冰


在我們眼中的,所謂的中國古代藝術門類其實有很多並不是以學科、類別之間的區別作為衡量尺度的,而是以人的身份作為衡量尺度的。“身份”這個詞不僅由你的出身、家族、血緣來決定,而且它往往和你所從事的行業相關。

比如以前舊社會,按照舊社會的落後眼光,那些唱戲的和街頭賣藝的,比如說相聲、雜耍的,都屬於三教九流中的末流,是屬於社會最底層;與之相反,文人士大夫們的藝術活動,比如吟詩作對、舞文弄墨,就會顯得“高”出其他人一等,他們也是那個時代社會中的高層人物。

而以現代社會的眼光來看,那些雜耍、雜技、相聲和戲曲京劇,他們與書法、詩詞可能是旗鼓相當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詩詞書法,他們在藝術上的地位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按照以往舊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藝術價值的高低,是非常不公正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們要想了解古人所具有的價值觀、理解古代一些人文現象,就不能不先“屈服”一下,戴起古人的“有色眼鏡”,這樣才能體會到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理解他們的舉動。

所以,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書法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要比“戲曲、相聲”高出很多的話,那麼他究竟高在哪裡?為什麼古代人會這樣認為?

這兩種地位截然不同的藝術活動群分別是由兩種人所主導的。所以前現代化社會中,身份作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區分度,在社會任何一個地方都發揮著它無窮的影響力。因此,以古人眼光度之,基本上我們會形成這樣一種非常粗陋的淺顯認知:

什麼樣水平的人,就操持著什麼樣水平的活動。

所以,一切就順理成章了。由於古代士大夫是至高無上的社會話語權的掌控者,所以自然他們所掌握的技能(書寫、文學創作)、他們所推崇的思想(儒家思想)、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古代帝國的官僚)就理所當然地應該凌駕於一切貧民之上。而其他藝術活動,作為價值觀體系的邊緣人物,自然是最底層、最沒落、最不受人重視的。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兩種人之間巨大的區分點就是,士大夫們是自詡擁有當時最先進、最淵博知識的人,而底層往往是目不識丁。這雖然看起來仍然是一種“刻板印象”,但往往確實是當時殘酷社會的真實寫照,窮人家的孩子自小當然沒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但是學起京劇來也是不妨礙的。比如,陳凱歌著名的電影《霸王別姬》裡面張國榮飾演的角色“程蝶衣”就是自小被父母拋棄、上不起學、認不得字的窮苦孤兒。

掌握了社會文化主動權的士大夫們,自然在他們的書法書寫之中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在其中,因此傳統書法所帶給人的“書卷氣”美感、文化氣息往往來源於此。

只不過在這種極致優雅的美背後,是社會無盡的不平等、不公正所帶來的。只有一小撮幸運的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只有一小撮人是能夠接觸到當時最高知識層次的文化。

因此,這兩種在古代具有截然不同社會地位的藝術群所具有的區別就是受到文化薰染的大小罷了。當然這種文化的薰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所“挑選”的。

就文學藝術的創作來說,這裡面仍然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傳統眼光中從事戲曲、小說創作的人是被看作為不務正業之舉。即便是我們現在看起來文學藝術地位非常高的《紅樓夢》、《聊齋志異》等作品,也被當時的人看作是不入流的東西,儘管在當時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

所以,中國書法之所以很重視文化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士大夫本身的文化優越感。

然而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這個世界早就已經不是當初看重身份地位、存在諸多社會不平等的社會,那麼我們還需要在學習書法的時候學習書法所蘊含的文化嗎?

答案毫無疑問,是必須的。

任何一種藝術門類,其實都存在著“技法”和“文化”這兩種因素。但是現代藝術發展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弱化技法、技巧,而越來越重視其中屬於文化、思想的內容。

西方藝術史上的“天才”杜尚,用一個小便池就顛覆了整個藝術世界的規則,打通了由“非藝術”通向“藝術”的橋樑。在這裡,技法、技巧已經無足輕重了,理念、觀點、思想更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書法家們也有類似的認識,比方說“字無百日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寫書法,要想把書法功夫練好,其實不用費太大的勁,只要一百天好好練,都可以寫好。

但是顯然這個寫好,只是說技法上的熟練、技法上的成功,在文化層面,文化背景上,仍然需要下功夫去努力。這也是為什麼書法重視文化而相對忽略技法的原因。

總之,書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這根書法所具有的歷史特質有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跟我們現代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普及有關。


松風閣書法日講


歐陽中石先生說,書法,書寫的是文化。但書法又包括技法。書法技法又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

我認為,說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是對的,但不能刻意的把書法的技法與文化割裂開來。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把文化分為兩類:即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 、藝術、政治、經濟、倫理 、道德等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西。

我們釐清了文化這個概念之後,就明白了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這個道理了。

學書法,進行書法創作,既是書法人的精神活動,也是在創作精神產品。既然是創作精神產品,那麼書法的技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書法人創作的書法作品,顯然讓自己和他人在欣賞書法作品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精神活動、精神產品,即文化。如果書法作品中沒有沒有傳統的文化支撐,沒有傳統的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的表現,這樣的書法作品雖然是通過精神活動創作出來的精神產品,但沒有藝術觀賞性和藝術價值的存在,這樣的書法作品能稱之為真正的文化嗎?




中州耕牛堂主


中華書法,發展到宋代,已是極致了,後人已經很難超越。文字是詩詞歌賦的載體,但就是寫字,不要稱什麼書法。字是門樓書是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張九齡,王勃,王昌齡等都沒有書法傳世,但並不影響他們的詩流芳千古。歷史上就那麼幾個書法家,可稱師表。我也天天寫,天天練,但絕不屑寫那些厚德載物,天道酬勤,和別人的詩詞。民國以前讀書人首先要把毛筆字寫好。你不寫好,根本不算讀書人,字差應試直接淘汰。你字寫得好是基礎,但最終考的,還是你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秀才寫字能壓死現代大師的原因。舉個例子,黃金榮,杜月笙,大流氓,是吧?他們不是讀書人,但他們寫的字也讓現在的書法泰斗汗顏。那他倆是否稱得上書法家?




鑑水漁翁



對就是文化,因為書法有了文化的潤澤才有了藝術性的生命力。書法雖然有法,法實際上是基礎,是書法的形式而不是內涵和,文化才是書法藝術的內涵或內在精神。


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道理,還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僅僅是指寫文章,在書法上其理也一樣。文化修養的豐富和深刻,可以讓我們避免盲人摸象的囧境,而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書法家的作品,同樣會使書法作品中表現出的書法的個性與審美內涵豐富全面。

我們常說字乃心畫,有什麼樣的心胸就要什麼樣的氣質,作用於書法就是作者的風格與情感的表達。可以這樣說,書法和一切藝術形式都是相通的,因此多種藝術形式也可能集於一身,所以古代有不少的書法家首先是大儒如蘇東坡等,沒有文化的真正意義上書法家是不存在的,歷史上能夠有作品留存現在的書法家莫不如是。所以,現代人學習書法不僅要做好書法技法與理論與實踐的功課,文學和詩詞歌賦也是必修課。


實際上文化之上還有統領文化的一門大學問——哲學,藝術的真正的最高理論體系是哲學,包括美學。書法要想到達更高的境界除了文化課的修養還靠哲學的修為而成。有了哲學認識的高度,才有書法藝術的大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