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呆呆牟子


前言: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崇禎皇帝傳詔左良玉,要求他進京勤王,他卻按兵不動。等到北京城陷,崇禎死難,左良玉卻痛哭不已,傷心欲絕;卻又是一副忠臣模樣。

所以說,左良玉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左良玉畫像

左良玉初期在遼東守邊,在孫承宗麾下與清軍作戰,頗有勇力。後來被調往內地鎮壓農民起義。

明軍在遼東與滿清作戰圖

左良玉驍勇善戰,在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步步高昇;逐漸成為一個兵力雄厚的軍閥。

左良玉為人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對上司傲慢無禮。對總督熊文燦一點兒也看不起;對繼任的總督楊嗣昌也陽奉陰違,不聽調遣指揮。因為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沒辦法。

在與農民軍作戰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納悶。那就是:左良玉出戰,逢張必勝,逢闖必敗。

左良玉曾經數次大敗張獻忠,連張獻忠的妻妾軍師都抓住了。窮途末路之際,無奈的張獻忠派人送厚禮賄賂左良玉,勸他放自己一條生路,以便養寇自重。

但是,左良玉不能與李自成作戰。逢李必敗。1642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一場,結果是左良玉引以自豪的精銳親兵死傷殆盡,自己狼狽逃到襄陽。很長時間以後,經過招集散兵遊勇,擴充軍隊,才算恢復了元氣。但是自此以後,左良玉的軍隊再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戰鬥力。

左良玉這個人非常奇怪。崇禎皇帝在時,他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不遵王命。但是,崇禎死後,左良玉卻極度痛心,非常感念崇禎皇帝對自己的提拔重用之恩;每日痛哭,悼念崇禎。

左良玉畫像

後來南明“太子案”發生,左良玉認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擁立太子,以此來報答崇禎皇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這應該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

當然,此時左良玉的剋星李自成正在清軍追擊下南撤,意圖佔領左良玉的老巢武昌,來作為大順軍的抗清根據地。

在此情況下,左良玉率軍進攻南京,一舉兩得:既避開了剋星李自成的進攻,又去南京擁立崇禎的太子,實屬忠臣之義舉。

可惜的是,在進軍南京途中,1645年4月,左良玉因病死去,從此離開了歷史舞臺。

個人認為,在左良玉最後的歲月裡,他是真心懷念崇禎皇帝的。左良玉進軍南京是真心想擁立崇禎的太子,來報答崇禎對他的浩蕩皇恩的。


惰性人兒


按照我們正常的認知,既然是被認為忠誠,那麼在皇帝遇到危險的時候必然要挺身而出,哪怕是犧牲自己的性命,都要保護好皇帝的安全,保護好朝廷的江山安全。可是明朝的將領主樑玉身為明朝大將軍,竟然在崇禎遭遇到最危險的時候,哪怕是手中握有重兵,最終都是按兵不動,始終沒有出手救援,最後讓崇禎自殺身亡,可是歷史上最終卻將他認為忠誠,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

明朝的存在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它剛好處在元朝和清朝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所以也就受到了更多漢族人們的追崇,只不過當這個國家存在的時候,出現了太多的奇葩帝王,以至於到最後都沒人願意出手幫助皇帝,但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等到清朝真正在中原大地上站穩腳跟之後,卻又湧現出了非常多的人想要去追隨這個朝代,甚至還出現了大量反清復明的判決當然或許這一切的功勞應該歸功於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因為他所表現出來的是那麼與眾不同,因為在國家即將滅亡時,他仍然一心想要光復國家,最終踐行了朱元璋曾經定下來的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但是崇禎這位末代皇帝做的也是相當的不容易,比起歷史上其他朝代的末代君王來說,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很多漢人的認同,就在於他因為要守住自己的國家,但是實在無力迴天,最終選擇自殺身亡已報國家。因此有很多人覺得從中空有一顆報國之心,但是卻沒有能力,最終還是讓明王朝走向負面的深淵。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崇禎被逼上吊自殺之前,有一位大將軍手中握有80萬兵馬,但是卻始終不願意前往營救帝王,最終導致首都陷落皇帝自盡的結果。可正是這樣一位大將卻在歷史上的評價比較正面,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忠臣。

左良玉可以說是明朝末期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之所以說它很重要,並不是因為說它的作戰能力有多出色,而是因為它在明朝負面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李自成圍攻北京,崇禎被困左良玉卻沒有發出一兵一卒前往救援,而是站在旁邊觀看。崇禎自己心裡明白,如果不給他一點好處,對方肯定就不會來救駕,所以就給了他南寧伯的官位,並且還封了他兒子平叛將軍的官銜,至於崇禎還在明面上直接說了,只要國家還在未來就給你們當武昌王。

等到皇帝許下了這樣的好處之後,左良宇才下定決心做出了一份出兵的計劃書,只可惜的是兵馬還未出發,李自成就已經攻進北京城了,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崇禎上吊自盡,明朝滅亡,像這樣一位人物,很多人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很準確客觀的評價,你要說他是工程吧,他卻因為自己的小心思導致國家被滅皇帝自殺,你要說他是奸臣吧,他知道崇禎致敬之後大哭不止,吐血三升,估計歷史上的那些有名的大工程都做不到這樣。

倒也不能怪左良玉,因為他這個人本身的能力水平真的不足以統領80萬大軍,只不過由於崇禎這個人疑心病太重,該用的人不用不該用的人反而一路平步青雲提拔上去,左良宇在戰場上的表現勝敗不定,有時候大敗而回,有時候全勝而歸,他在和張獻忠作戰時,把它打到聞風而逃。可是跟李自成作戰時,就是看到人家的軍隊,立馬就跑。你說這樣的將軍,你即便不幹掉他,最起碼也不能讓他統算太多的軍隊,不然很有可能就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可是崇禎沒有這樣想,他們覺得左良玉是忠臣,有能力就應該好好提拔,最終自己害了這個國家。


小芊芊愛歷史


提這個問題其實更應該問的是明朝為何就這麼亡了,當時的北京是個什麼情形,左良玉有沒有機會前往勤王。

如今越來越多的說法是滿清誤華三百年,因為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這種代價不僅僅是生命,還有獨屬於中華文明的靈魂,內涵。所以格外對於明朝很是思念,對於上億人口的明朝,被十萬女真大敗,感覺差異,假設左良玉前去勤王,假設吳三桂前去勤王,有太多假設,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人性”。

明朝的問題太多了,不是一次勤王就能解決的。滿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撿漏王之一,中國歷史上全面被少數民族佔領只有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元朝是蒙古鐵騎一分國土一個城池打下來的,雖然其中也有者漢人的角色在幫忙但是主力依然是蒙古,但是滿清可以說是清風掃落葉,一路南下,就算偶有抵抗也是不成氣候,更為與歷史不同的是,主力幾乎都是漢人,清朝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消滅明朝勢力的三頭獵犬,這還不算其他降清人物,在李自成攻陷太原,宣府,兵力北上直逼北京如圖

農民起義軍失敗多次,幾位起義軍領導明朝均有機會殺死,可是明朝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珍惜,導致死灰復燃。

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檢自縊。可見龐大的大明首都,幾乎毫無抵抗居然是一路投降。

距離最近的山海關吳三桂都沒有來得及勤王何況遠在武昌的左玉良,然而大明需要自問,為何天下人心不向他朱家。

1.朱元璋手段殘忍,大殺功臣,為皇室權利過度安穩可以說是不問賢良,只看威脅。卻對自己兒格外放縱。失賢者心。

2.朱棣篡位,為鞏固權位,建立東廠,恢復錦衣衛。大興詔獄,誅方孝孺十族,失文人心。

3.明朝宗室歡天喜地世代享樂,卻讓天下人為其買單,失天下人之心。

4.張居正鞠躬盡瘁,死後卻被抄家,子孫受盡殘害,失能者心。

5.袁崇煥雖有問題但是一心為國,屢次救國於水火。卻被凌遲處死,即便現在對於袁崇煥有爭議卻罪不至凌遲,此舉失武將心。

6.作戰督軍不信任,派遣太監督軍,導致作威作福,統兵者怒不敢言,影響作戰。失兵者心

此是明朝後期坍塌之勢難以挽回的重要原因。

當時左玉良已有擁兵自重之嫌,但是其一生依然終於明朝廷說是忠臣還算適用

但是左玉良卻是錯誤不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向對比下多數會選擇個人利益,有機會投靠滿清但他無法接受,但也知道大明氣數已盡,左玉良死後其子投降大清,南明在失重要戰力。


闡釋君



誰說左良玉是忠臣了???

左良玉說白了就是明末自私自利的軍閥代表罷了,他之所以名聲不那麼臭,只不過沒有降敵罷了。

話又說回來了,左良玉沒有降清或者降李自成,並非忠於明朝,而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說白了,是因為他手中有大軍,畢竟擁有號稱80萬大軍(當然實際上應該二十來萬),這在亂世之中是相當雄厚的本錢,所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

二是左良玉死的時機對,病死在統兵東下的窩裡鬥過程之中。如果左良玉還活著,夾在大清和南明之間,那麼肯定也如同他兒子左夢庚一般降清的。

再結合左良玉的所作所為,像左良玉這種人,如果稱他為忠臣,那麼就是侮辱“忠臣”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左良玉幹了什麼,發跡於明末,靠著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成為一方大將。按說朝廷對左良玉不薄,結果是崇禎帝點名叫左良玉勤王的時候,左良玉是按兵不動,慢吞吞的上交一份出兵計劃來拖延時間,直至明朝亡國。

明朝亡國,南明建立以後,當時左良玉害怕李自成的大軍南下來搶他的地盤,他還打不過。

所以乾脆是拿了一份所謂的太子“密詔”統兵動下,以赴南京“救駕”,說白了是不服弘光朝廷,又覺得弘光朝好欺負,因此就找了一個這樣藉口,打算架空弘光帝,成為南明實際決策者,結果是自己還沒有到南京就病死,兒子左夢庚又年幼不足以鎮壓軍心,加之清軍南下,所以乾脆降清。

所以說左良玉是忠臣的話,那才是真正的天大笑話。


宋安之


左良玉確實是明朝末年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他的軍隊雖然是打著大明王朝的旗號,但是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事實上根本指揮不動他。可是最後他又被稱為忠臣,確實讓人感覺到很滑稽。



這主要是因為在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整個大明朝已經沒有多少可以打仗的軍隊了。當時明朝滿打滿算,手中只有三支比較強大的軍隊,一支是吳三桂的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一支是孫傳庭指揮的西北軍,再一個就是左良玉所統轄的軍隊。這三支軍隊事實上除了孫傳庭比較聽話之外,另外兩支軍隊都有軍閥化的現象。



但是當時大明朝能夠怎麼做呢?難道宣佈他們為叛軍,去討伐他們。大明王朝當時根本就沒有像樣的軍隊了,所以即使他們並不怎麼聽朝廷的號令,但是他們至少打著大明王朝的旗號,所以大明王朝至少還是從很多方面肯定他們,希望他們能夠為明朝所用。就像左良玉,事實上公開搶劫,但是朝廷還是不斷的升他的官,而且左良玉至少和李闖王的農民軍還打過仗。



到了南明王朝的時候,左良玉的軍隊實力似乎更為強大,而南明王朝的所擁有的兵力反而更弱了。不過不管怎麼樣,左良玉的軍隊名義上還是從屬於南明王朝,是南明王朝賬面上一隻可以擁有的軍隊。而左良玉後來又在恰當的時候病死,所以他也沒有投降清朝,那麼在史書上蓋棺定論,自然還是忠臣。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其中要數在武昌的左良玉部實力最為強大,史書記載左良玉部擁有八十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但是實際上左良玉部真實的軍隊人數不會超過二十萬,真正有戰鬥力的不過數萬人。因此人數上的問題決定了左良玉沒有實力去勤王,當時李自成的軍力遠在左良玉之上。


另外,左良玉所在的武昌與崇禎皇帝所在的北京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便是左良玉到了北京城黃花菜都涼了,而且崇禎皇帝也沒有把希望寄託在左良玉身上,真正有實力、有條件能夠勤王的只有吳三桂的遼東軍。

綜上所述,主要原因並不是左良玉按兵不動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實則是左良玉也無能為力。當然左良玉擁兵自重也是肯定的,否則李自成也不會這麼快就打到北京了。
左良玉是忠臣這個評價還是要有待商榷的,左良玉在明末清初這段歷史中,從他的所作所為看談不上是大明的忠臣,左良玉在世時並沒有投降清朝,不過他的兒子左夢庚就是實打實的漢奸。雖然左良玉並不是漢奸,但左良玉還是要為明朝的滅亡負一定責的。


浮沉的歷史


歷史的多巴胺來給你解答:

 

左良玉真的是個雙面人,我高度懷疑他是雙子座。

你說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萬大軍,闖軍來了,他就趕緊開溜,闖軍走了,他才出去騷擾一番。闖軍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哪有這樣的忠臣?

你說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後還死在討伐馬士英的路上。

左良玉在寧遠因為軍隊是個月都沒有糧餉,而且前線士兵也吃不飽飯,於是發動了一場兵變,導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丟官,我覺得這次丟官,給他的教育應該很深,起碼有以下幾點:1、絕對不能拖欠士兵糧餉;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於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為當時駐守寧遠有十四營官兵,只有祖大壽一營沒有參與兵變,祖大壽的班底基本是他的親朋故舊有很強的粘性,雖然捱餓依舊沒有參與兵變。

後來多次戰役,有勝有負,直到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左良玉精銳損失慘重,這給他的打擊太大,從此不敢再於李自成單挑,不過打張獻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個事情也可以側面說明左良玉後面的行為——宦官監軍,明朝有這個傳統,讓內廷宦官監軍,左良玉多次不聽調令,宦官肯定會上奏朝廷,一旦戰事平穩,估計也是左良玉被問罪之日,所以他追張獻忠入川,才有“獻忠在,故公見重”,這種文字被記錄下來,他有意放過張獻忠,養寇自重,從而求得自保。不曾想,這間接害死當初器重他的楊嗣昌。

左良玉裝病不再追剿張獻忠,楊嗣昌只得入川親自上陣,結果張獻忠玩了個燈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設計奪取襄陽,殺掉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氣死。

再往後,左良玉傭兵80萬,眼看著李自成攻破北京……

 

不過話又說回來,遇見崇禎這樣刻薄寡恩的君主,你是左良玉,你又能如何自處?每個時代的人都很難用好壞去衡量,更沒有辦法用忠奸二字去考核。

但是你要說他是忠臣,我只能說:“呸!”



歷史的多巴胺


在明朝歷史上,左良玉一直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左良玉的爭議在於,明明在崇禎皇帝死後,哭爹喊孃的,還想要去南京扶持南明小朝廷,但崇禎皇帝所在的北京被圍困,崇禎下令左良玉進京勤王的時候,左良玉又當沒看見。前後不一致的表現,註定了左良玉不能被當成一個忠臣看待。

事實上,左良玉不僅不能被當成一個忠臣,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左良玉更偏向於是一個奸臣。

左良玉年輕的時候也是在遼東前線抗清的,只不過當時的左良玉位卑言輕,或許是有一定的戰鬥經驗了,被派遣到了內地,負責鎮壓內地的農民起義。

明末的格局相當混亂,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內有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翻江倒海,這兩派人,無論是哪一方單獨拿出來給明朝練手,都不是對手,但一起上,明朝還真有點頂不住。

左良玉在關內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也是搞得風生水起,多次擊敗張獻忠部,讓政府軍一時間竟然佔據了上風,可這種優勢,在左良玉碰到李自成的時候蕩然無存,左良玉率手下精銳曾與李自成打了個幾場,幾場下來,不僅沒有幹翻左良玉,反而讓自己元氣大傷,手中精銳十不存一,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不管局勢如何,手裡頭有兵才是王道,雖然偶爾會發生不聽從上級指揮的事情,甚至左良玉更是縱容手下進去南昌城中燒殺淫掠,但這種事情在當時也不算多特別了,就像是民國時期軍閥林立,還有幾個人真心實意聽從中央政府的?

鑑於此,左良玉絕對不能背上一個忠臣的名頭。


當崇禎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一躍而下的時候,左良玉手中有著號稱百萬雄師的大部隊,實際記載數目也達到了八十萬,但他愣是不敢去勤王。根本原因,在於左良玉心裡根本沒譜,八十萬大軍,實際上有戰鬥力的或許也就幾萬人,八十萬人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吃空餉的,左良玉這時候去北京硬悍李自成,無異於自尋死路。其次,當時有實力勤王的主要也就左良玉與吳三桂,從地理位置來看,吳三桂明顯更近,左良玉還是離得遠了點。再然後,北京城從告急,到被圍,再到城破,其實中間沒有多少時間,闖王大軍浩浩蕩蕩的,一路上直接平推過去了,沿途關隘可不是盡心竭力的阻擋,到了北京城,更是兩天拿下戰爭即使是有人想勤王,也完全沒那機會。



或許左良玉對崇禎不是忠心的,但他對大明王朝卻是忠心的,若非如此,也不會在清軍南下之際,放棄原本割據一方的想法,擁立南明小朝廷命,最終兵敗病逝了。


魏青衣


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左良玉是明末將領,也是一位相對複雜的將領,因為其剿匪有功,曾為明廷立下汗馬功勞。卻也經常違抗聖令、放任士兵劫掠百姓,於是善惡忠奸難以下定論。

在左良玉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是叔叔撫養他長大,他身材修長、矯健勇猛,擅於騎射,是武將的好苗子。將在謀而不在勇,左良玉最厲害之處就善於帶兵,這也是作為將領的重要素質,足智多謀的左良玉很會安撫士兵,令其甘願以死效力。

這跟南梁名將陳慶之很像,陳慶之雖然武力值很低,卻是個統兵高手,總能讓士兵發揮最大戰力,才成就了陳慶之的不世之功。

從軍後的左良玉很快受到上層重視,崇禎四年,左良玉升任副將,在松山、杏山下與滿清作戰,論功排名第一。隨後左良玉被派去鎮壓農民起義,隨著戰爭的繼續,左良玉也在積聚力量,他的部隊數量也越來越多,成為明軍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這種擁兵自重的現象在明代很少出現,源自統治者對軍權的絕對控制,武將要私自調動部隊很困難。明末亂世就不同了,戰事頻起,朝廷不得已只能增強武將的權力,況且很多時候明廷也開不出軍餉,很多部隊成了將領的私人武裝。

當然,這些都無關痛癢,我們下面分析左良玉為何遭人詬病?

一、不聽指揮

所謂軍令如山,就是上級下令,部隊必須無條件執行,只有這樣指揮官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戰鬥力才能充分發揮。假若下屬部隊不服從上級命令,那就很危險了,有可能是兵變的前兆,也許是造反的預謀。

史料記載: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

崇禎十年,安慶傳來警報,朝廷命令左良玉前去救援,左良玉不聽,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要求左良玉出兵,左良玉還是不聽。面對朝廷軍令,左良玉置之不理,還縱兵擄掠婦女,奈何朝廷的控制力早就不復從前,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只能安撫,不能強迫。

二、劫掠百姓

作為國家武裝,最不地道的便是劫掠百姓。明末的大地上,起義軍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而來,原因為何?

朝廷橫徵暴斂、自然災害肆掠、地方官員作威作福,於是乎農民揭竿而起。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李自成擊敗,退到武昌。左良玉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軍餉,楚王不同意。為了糧餉,左良玉再次放任軍兵劫掠縱火,武昌城中的火光甚至把江面都映紅了。至此,軍隊和土匪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倒黴的還是那些無辜的平民百姓。

史料記載:

“良玉縱兵大掠,火光照江中。”

哪怕左良玉立過再大的功勳,滅過再多的盜匪,只此劫掠百姓一點,他就配不上“忠臣”的稱號。

三、延誤勤王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城下,面對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只差臨門一腳。崇禎下令天下兵馬勤王,當時勤王部隊除了吳三桂的關寧軍,還有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手下號稱八十萬軍兵,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因為他的部隊魚龍混雜,加之軍紀不嚴,有一戰之力的部隊也超不過十萬。

就算如此,左良玉也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面對勤王號令,左良玉磨磨唧唧,就是不起兵。一方面他對李自成有畏懼心理,畢竟他曾經在李自成手下吃過大虧,另一方面,左良玉年事已高,並且他對部隊的戰鬥力也沒有信心。

當然其中也有左良玉的私心,那就是保存實力,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手裡有兵心裡才不慌,假若他左良玉進京勤王,被李自成擊敗,失去軍隊的左良玉,就可能成了他人案板的魚肉。

史料記載: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

為了讓左良玉出兵救援,明廷也做了表態,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予他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印,如果勤王事成之後,左良玉父子可以時代守把武昌。這開出的籌碼也算是很優厚,要官有官,要地有地。

到此階段,崇禎也只能如此了,左良玉出不出兵他無法決定,這支部隊的控制權早已不在崇禎手中,崇禎只能給予一定好處,希望左良玉能幫他一把。在給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左良玉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書,交了上去。

四、左良玉的可取之處

只是不論左良玉是否出兵,都為時已晚,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皇帝都死了,將領只能自尋生路。左良玉得知國破家亡,失聲痛哭,我相信此時的左良玉是真的痛惜和後悔。

史料記載:

“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砲斷江,眾乃定。”

江南擁立新帝福王,很多將領想率兵東下,左良玉拒絕了,他要在武昌作為分界線阻擊敵人,並將艦船橫列江中,阻止敵人南下。從此可見,左良玉仍是明朝的臣子,他雖然沒有膽子和李自成火拼,卻在明亡後駐守陣地,也彰顯出英雄豪氣。

左良玉無論做過什麼,但他沒有背叛明王朝,這一點比吳三桂強了許多,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滿清或李自成任何一方,也就不會有什麼忠奸的爭議了。

況且以崇禎的做派,想令武將們忠貞不二,實在很難。袁崇煥一心報國,並無私心,取得兩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最後的結果卻是凌遲處死。盧象升誓死抗清,卻因崇禎的猶豫不決,死於滿清屠刀之下,該有的榮譽一項也不給,楊嗣昌還刁難盧象升的家屬,實在是讓前線的將士們寒心。

崇禎的疑心病和不作為,也是左良玉不聽軍令的原因,難道王侯將相的命就是命,將領軍兵的性命就不重要嗎,這大概就是左良玉的想法。勤王不及時不是左良玉想背叛朝廷,只是他在考慮這個代價有多大,到底值不值得。

另外,在崇禎十一年,在許昌發生兵變,恰巧左良玉的家人都在許昌,在亂軍之中全家被殺,只有兒子倖免於難。這樣的結果誰能接受得了,誰能承受得了,也許左良玉會把家人的死歸罪於朝廷,隨即改變了很多。

當然,最終南明小朝廷也在各種內鬥以及清朝軍隊(包括投降清軍)的夾擊之下,滅亡。而左良玉,後來起兵討伐馬士英,最終戰況失利,又重病纏身,望著九江城的熊熊大火,吐血而亡。

總而言之,左良玉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私心和兩面性,面對生死存亡,是盡忠報國還是苟且偷生,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自始至終沒有投降清朝,反而是他的兒子左夢庚最終率部投降了清軍。


楊角風發作


崇禎皇帝是明朝滅亡之前的最後一個皇帝,當時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包圍了北京城,這情況自然是萬分緊急,於是崇禎趕緊讓人找左良玉,讓他起兵過來勤王。這個時候左良玉可以說是崇禎最後的希望了,崇禎為了能夠說服左良玉出兵也是許諾日後給他加官進爵,並且還直接封他為了南寧伯,他的孩子也封為大將軍。可以說崇禎對左良玉已經相當夠意思了,但是此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卻並沒有出兵,最後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崇禎自縊身亡。

正是因為左良玉的這個做法,才飽受詬病,他當時要是早點出兵或許明朝根本不會滅亡。其實左良玉本人是非常複雜的,你也不能說他不愛國,要知道當他得知崇禎皇帝自殺之後抱頭痛哭。既然他很愛國,這樣對皇帝忠誠,為了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卻按兵不動呢?這是在是令人想不明白,我想他自己估計也想不清楚為什麼吧!

左良玉這個人其實也算不上特別厲害的將軍,他打仗勝負完全看對手,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人。比如說他面對張獻忠的時候屢戰屢勝,但是在和李自成的戰鬥中卻每次都被打得落荒而逃,或許這也是左良玉不願意發兵勤王的一個原因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說他經常打敗仗,但是崇禎卻沒有責怪他,反而還給他加官進爵。

不過在左良玉心中有一個人卻比皇帝更有地位,此人就是他的伯樂也是他的老師侯恂。當年他進入軍隊之後要不是侯恂的扶持,早已死掉了。但是侯恂及時發現了他,認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軍官,於是開始好好教他,即便是他犯了錯侯恂也一直對他十分寬容。在後來左良玉自己主見成為了一個大將軍,他手下的士兵甚至已經有80萬之眾。

不過童年的不幸經歷讓左良玉這個人十分擔心,他老是沒有安全感,無論做什麼事他都不敢放手一搏,這對於一個將軍很難說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崇禎請求他出兵的時候,他就十分猶豫,在他自己看來自己能夠有今天的地位都是依靠的這些士兵。但是拿著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軍隊幫助皇帝,萬一失敗了自己的老本可就沒有了啊,所以他就一直在猶豫這件事,最終崇禎自殺之後他才想清楚準備出兵,但是為時已晚,此時崇禎早已死掉了。

左良玉也因為這件事非常的自責,你很難說他是故意不去救崇禎的,在經過九江的時候,袁繼鹹質問他的時候他盡然羞愧難當,高呼“我負臨侯!”後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