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把皇位傳給李治,讓武則天趁虛而入,李治真的很弱嗎?

愛老歌的人


李世民傳位李治是太子李承乾不爭氣,魏王李泰太兇殘而李治背後有政治勢力支持的綜合考量,也是無奈之舉。不過,李治相比李世民自然是弱,但要覺得他真的懦弱無比,完全受人把控也是誤解。至少在前期,李治還是有一定志氣、能力和手段的。而後期之所以被武則天控制,主要還是身體問題。


首先,李世民選擇繼承人,還是遵循中國自古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李世民與皇后長孫氏共有三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這三個孩子都是嫡出,與其他皇子相比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在李世民即位之初,八歲的李承乾理所當然以嫡長子身份成為皇太子。李承乾在早年表現相當優越,常受命監國。而隨著時日越久,李承乾心生懈怠,逐漸產生紈絝習氣。他愛好突厥文華,每天帶著東宮隨從模仿突厥習俗,還讓隨從給自己辦突厥葬禮,甚至揚言繼位後要到阿史那思摩(東突厥降將)手下做個突厥將軍。李承乾還跟叔叔漢王李元昌玩打仗遊戲,聲稱繼位後要在宮中與漢王列兵交戰,如果群臣勸諫,就殺幾百人自然沒人敢反對。


隨著李承乾不斷的荒唐行徑,李世民對他逐漸不滿,嫡次子魏王李泰看到了希望。李泰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認為他像自己。因李泰身體肥胖,李世民賜他在禁宮中坐輦嬌,享受其他皇子絕無僅有的待遇。李世民還特許李泰仿效自己當年招募十八學士那樣,開設文學館,延攬天下名士。於是,滿朝文武與包括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功臣子弟紛紛依附,在李泰身邊形成勢力龐大的魏王黨,與支持東宮的官員互相攻擊,勢同水火。

(李承乾與稱心)

雖然有魏徵、王珪等直臣堅持勸諫,規勸李世民限制魏王的權勢,但在李泰虎視眈眈太子之位時,李承乾繼續昏招迭出,寵幸男寵稱心被告發,李世民賜死稱心,李承乾居然還在東宮為稱心設靈堂墳墓,絲毫不把父皇的憤怒放在眼裡。最後,因為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不滿達到頂點,李承乾鋌而走險,聯合漢王李元昌、開國功臣侯君集等謀劃叛亂,事情敗露,李世民廢太子,貶其到蜀地。


李承乾被廢,李泰自以為是新太子的不二人選。誰知兩個重要人物站在了他的對立面,支持長孫皇后第三子、皇九子晉王李治為新太子。那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長孫無忌是當朝國舅,又是玄武門首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當時朝野第一勳貴。褚遂良則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後起之秀。他們擁立李治的目的自然是因為李泰根基已深,身邊還盤踞著強大的魏王黨,如果繼位後他們一定會被邊緣化。而李治年紀小,沒有足夠的勢力,可以把控。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便以李治仁孝之名對他進行支持。


李治確實對父母非常孝順,長孫皇后死後他哭的最傷心。但李世民更重要的一層考量,那就是他要告訴世人,太子之位是不能謀而得之。他自己就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不能讓子孫後代效仿,所以他要杜絕這種皇子結黨謀奪太子之位的情況發生。而另一件事更是讓李世民下定了決心。魏王李泰看見李治聲望日高,擔心父親疼愛弟弟,所以向李世民表忠心,說自己一旦繼位,一定殺掉自己兒子,立弟弟李治為儲君。但一回身,李泰就威脅李治說他跟謀反的漢王李元昌關係太近,逼他不要不識抬舉,逼自己告發他。李治惶惶不可終日,最終李世民明白了,一旦立李泰為儲君,將來廢太子李承乾和晉王李治都會不得好死。只有立李治為儲君則李承乾、李泰都安然無恙。再加上長孫無忌的支持,李世民只能妥協,所以當他在萬般痛苦中立李治為太子時,說的是“汝舅立汝,當拜謝”。而後李治成為太子,其間李世民有過想改立第三子吳王李恪為太子,被長孫無忌以太子不可輕易廢立為由堅決勸阻。李治得以成功繼位。

那就說說關於李治弱不弱,當然跟父親李世民沒得比,但以為他任人擺佈也就錯了。尤其在廢后和處置長孫無忌之事上,李治體現出一定的魄力和手段。李治即位之初,朝廷宰相班子都是長孫無忌親信,朝中大事全由長孫無忌把控,李治與長孫無忌的關係也一度比較融洽,但是隨著權勢日隆,長孫無忌逐漸目中無人,而希望獨立掌權的李治不可避免與舅舅產生嫌隙。但長孫無忌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利用房遺愛謀反案,大肆誣陷,將原本魏王一黨和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名將薛萬徹等一干與自己不睦的皇親國戚、功臣勳貴一一處死、流放,舉朝震恐。長孫無忌更是將自己與隋朝權臣楊素相比,稱自己唯一不如楊素之處就是楊素得勢已老而自己還年輕。可謂得意忘形至極。


很多人認為,李治之所以立武則天廢王皇后純粹是武則天的狐媚手段。實際上,李治恰恰是借廢后之事做文章,以此來消滅長孫無忌這股巨大的政治勢力。於是,借廢后之事,李治啟用本已隱退的功臣李勣,以制衡長孫無忌,又選拔李義府、許敬宗等人拜相,不斷以廢后之事借題發揮,將褚遂良等人放逐,使長孫無忌逐漸成為光桿司令。如果說這些都是武則天所為,未免太誇大身居後宮的武昭儀在朝中的力量。這一切,都是李治有意為之。最終,王皇后被廢,武則天登上後位,不久,長孫無忌也如同當年的房玄齡案一樣,被一個小案件羅織罪名,扣上謀反的帽子,從此徹底垮臺。一系列行動,李治做的相當精彩,成功奪權。


可惜,當長孫無忌倒臺不久,李唐皇族的遺傳疾病“風疾”,也就是中風,在剛過三十的李治身上早早爆發。李治不能專心理政,才不得已讓武則天分擔朝政。因為當時他還沒有足夠信任的人。而李治的身體一直無法康復,又擔心如果委朝政於宰相,難免再出現一個長孫無忌,所以,武則天能掌權,主要還是李治自己的健康問題。


李治的妥協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子,畢竟那是李唐骨肉。所以,李治給兩任太子李弘、李賢配備了豪華的輔佐班子,希望他們能重振李唐王朝雄風。誰知當李治提出禪讓皇位於李弘後不久李弘即暴斃(一般認為是武則天毒殺),李賢又被扣上謀反帽子放逐(最後被武則天親信丘神績逼殺)。而等到李顯做太子時,李治明白,這個飛鷹走馬的紈絝兒子爛泥扶不上牆,如果不讓武則天把持朝政,也難免被其他大臣控制,無奈只能放任武則天進一步掌權了。所以,即使曾經動了廢后的心思他也不得不作罷。

所以,如果李治的身體沒有過早出現問題,他或許能掌握大局,武則天也無法肆無忌憚。他的兒子們可以成功接班。可惜,一切都只是如果。


伊耆角木


一、唐太宗的無奈選擇

唐朝太宗皇帝在位時期,長孫家族在唐朝朝廷中勢力很大——因為此時唐朝宰相是長孫無忌,而皇后則是長孫無忌的妹妹。

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皇后的兒子。

本來按照正常的宗法制度,唐朝的皇位,應該讓李承乾繼承,但問題是,從李世民開始,唐朝就不講究這一套了,如果講究的話,九泉之下的李建成可以質問李世民:你幹嘛殺我篡位?

而如果李承乾精明強幹,那麼,李世民也不必為繼承人問題發愁,但偏偏李承乾才能不足,李泰雖然能力比李承乾強那麼一丁點,但也是有限,至於李治,本身也是廢物點心。

而李世民的兒子裡面,才能最強的是吳王李恪——只不過,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出身比較尷尬。

李世民對於是否立李恪為太子,一直是猶豫的,而最終之所以沒有冊立,是因為長孫無忌極力反對:長孫無忌堅持希望李世民在李承乾、李泰或者李治裡面選一個繼承人。

李承乾原本是太子,因為太廢物而被廢黜,因此候選人只剩下李泰、李治兩個人了。

而李世民感覺,如果李泰上臺,那麼,李治、李恪估計都得上西天,出於保險,李世民選擇了李治。

二、李世民的失算

李世民選擇李治這麼個平庸的兒子當皇帝,目的是希望保住李恪、李泰的性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世民死了沒幾天,李治就被長孫無忌架空了權力,而後長孫無忌利用高陽公主案,在朝廷裡展開大規模清洗運動,李恪也在這次風波中遭到長孫無忌殺害。

可以說李世民失算了。

而這時候,武則天迴歸宮廷,並且通過拉攏、結交一群出身不好的大臣、將領,對長孫無忌發難,以長孫無忌要造反的名義,誅殺了長孫無忌本人以及長孫無忌的黨羽。

就這樣,整個唐朝朝廷,都被武則天的人佔領了。

為此武則天有了建立武周的政治基礎。

而這一切,歸根結底要從長孫無忌辦高陽公主案算起:如果兩股勢力並存,相信武則天也沒能力那麼容易建立武周。

長孫無忌就這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人文之光



路遙lgy


唐高宗李治當然不弱,他登基為帝后,是為唐高宗,其繼位之後,繼續施行唐太宗時期制定的策略,期間他對於政事很勤勞,所以有貞觀遺風,被稱為“永徽之治”,在軍事方面他破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唐朝的領域也得以發展。所以李治並不是那麼弱的。

而武則天趁虛而入,是因為唐高宗李治寵愛武則天,同時他後來身體不好,因為他對武則天的信任,所以就讓武則天參與政事,最終導致大唐政權落入武則天手中。這隻能說明李治對武則天的信任和寵愛,卻不是說李治很弱。

那李世民為何要把皇位傳給李治呢?

李治和李泰、李承乾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之子。因為他們的母親是長孫皇后,所以他們兄弟三人都是嫡子。

而李承乾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被立為太子。李世民也對李承乾寄以很大的厚望,在他身上付出很大的心血和精力。

然而李承乾後來和李世民之間出現了隔膜,雖然李世民並沒有表示要廢了李承乾,但李承乾又和其弟李泰有了矛盾,李承乾恐懼而不能自安。

最終李承乾聯合侯君集等人準備逼宮謀反,但事情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本來謀反大罪,被處死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李世民的確很疼愛李承乾。李世民不捨的殺了李承乾。

最後李承乾雖然被廢去了太子之位,但還是保住了性命。

當然李世民不僅疼愛李承乾,而且還疼愛李泰和李治。而李泰和李承乾之間矛盾很大。李世民覺得若立李泰為太子,可能到李泰登基後,不利李承乾會很難善終,而且李治也可能受到打壓。這是李世民所不願看到的。


而李治性格溫厚,李世民覺得,如果立李治為太子,不僅李承乾會得以善終,而且還會善待李治。這樣就可以達到三子並存的局面。同時李治也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所以李世民會把皇位傳給李治。


中孚鑑


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李承乾殘疾且不爭氣,後來聯合大臣侯君集等人謀反,事情敗露後被李世民廢除了太子之位。李世民決定在其他兒子中選擇一位儲君,其中有兩位進入了他的視線魏王李泰、晉王李治,這兩位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其中他比較喜歡李泰,因為李泰和他很像,但是他又害怕李泰上位後對他的兄弟們趕盡殺絕,皇室內部再次爆發類似玄武門一樣的事件(玄武門事件在李世民心中是留下了陰影)李治雖然看起來柔弱,但是能力也不錯,登基之後他的兄弟們都能因此活命,做一個守城之君綽綽有餘,所以李治被選為了太子。至於武則天乘虛而入那是後來的事了,李世民也始料未及。



另外要說明的是李治在治國方面一點都不弱,他在位期間,延續了李世民時期的相關政策,百姓安居樂業、政治相對清明、積極開拓和穩定邊疆,被後來的史學家稱為永徽之治。李治弱的一方面主要是身體差,所以到了中後期他選擇武則天幫他處理朝政,由於他比較信任且非常喜歡武則天,給了武則天很大的權力,甚至在後期他和武則天一同上朝,稱為二聖。後來他死後,武則天把握了朝政。這與李治的縱容是有一定關係的,但是我們不能憑此就來斷定李治很弱!

歡迎各位同仁對此觀點做點評,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煮酒ltx


李世民只能把皇位傳給李治,在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被廢貶後,李治是剩下唯一嫡子,他本身並無大毛病,而且時而還顯露點聰慧,因為是嫡子,他舅舅長孫無忌等一杆重臣很快就被安排在他周圍,成為穩固他地位的保障。李世民雖說傳位李治是有些不得已,但限於當時政局形勢,這已是比較好的選擇了!事實證明李世民最後的皇儲決定是賭對了!

李治順利繼位,在最初與舅舅合作還算和諧,但隨著年齡增長和對政權控制要求的增強,與舅舅長孫無忌的矛盾越發突顯,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方法後,李治剪除舅舅集團,成為大權在握的皇帝!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正因為是唯一女皇帝,關於她的事也被後世人為傳奇了!她走上政治舞臺是運氣好也是她有此慧根,在李治與舅舅鬥爭中,她為李治出力不少,她也取得了她想要的地位皇后。可她的運勢還沒完,由於李治長期的頭痛疾病,使她有機會在李治犯病時幫助李治處理日常政務,她在與李治長期相處中對李治處理政務方式非常熟悉,且時常能提出李治滿意的意見,在李治犯病時的一些日常政務,李治也就讓她處理了,也只能讓她處理!(因為諸皇子年幼)久而久之她涉政越深,成了李治習慣性依靠!

在李治死前中國是沒有女皇的,李治與當時的人們也不可能想到會有女皇,頂多太后臨朝幾年,皇儲反正是他們的兒子,所以儘可用她熟諳政務能力,輔助他倆的皇太子。李治死前權力是牢牢在他手中的!(這從他死前曾想讓武則天到‘前臺’參於政事,幾位老宰相死活不同意中可以看到)

為什麼人們對李治印象懦弱呢?最主要原因是他死後出了唯一傳奇女皇武則天。(武則天在攝取政權和登位前所造各種聲勢輿論可看出她是費了很大心力的)


wubin168857121


李世民的孩子之中,突出的幾個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吳王李恪和晉王李治。

太子李承乾,史書記載有腿疾,但是從小是屬於聰明好學的那種,長大之後可能是因為有腿疾性情大變,神經兮兮,多次挑戰太宗的底線,包括養男寵,刺殺師長,兄弟交惡之類的,但太宗皇帝畢竟是經歷過玄武門之變,一直是想立嫡長子,不想立別的孩子,李承乾最後是在貞觀十六年意圖謀反被廢,如果李承乾不搞事,安安穩穩的當太子,繼承皇位的幾率是最大的。

魏王李泰,這是一個被太宗皇帝寵壞的兒子,才華橫溢,聰敏絕倫,但是我個人覺得可能有一些睚眥必報的性格,李承乾謀反的背後有可能就是他搞得鬼,太宗皇帝廢李承乾後以謀儲為藉口將他外放到別的地方了,太宗皇帝是怕玄武門之事重演,(李泰受寵到什麼程度,多次逾越,並且成年後不就蕃,在京城待著)

吳王李恪,太宗皇帝說過一句話,此子英果類我,就是評價李恪跟年輕時的太宗皇帝很像,但李恪有天然缺陷,他是隋煬帝的外孫,他的生母是楊廣的女兒,李治即位後長孫無忌彈劾李恪參與了房俊謀反一案致死。

晉王李治,李治並不是一個菜雞,反而是太宗幾個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李治能坐上皇位,只憑一個字“孝”,李治以孝取得了太宗皇帝的信任,太宗皇帝因為當年的玄武門事件後,就一直希望自己的後代不要發生兄弟鬩牆,而李治在太宗皇帝面前就是一個最為孝順的皇子,曾為太宗皇帝用嘴吸去背後的毒瘡,太宗皇帝立李治為太子就是希望李治即位後不要發生當年魏文帝那種事(曹丕即位後打壓了曹氏宗親,導致司馬家篡權的時候宗親竟無一可用之人)

而李治即位後的表現也的確沒有辜負太宗皇帝的期望,不僅善待自己的幾個兄弟,而且李治在位時期算是大唐疆域最大的時候,東起朝鮮,北到貝加爾湖還往北,西到鹹海,南到越南。而說李治不太弱我是完全不認同的,只能說李治太過溺愛武后了,武則天的手腕也確實是厲害,扳倒了大權臣長孫無忌,活的時間也夠久,野心也夠大。


叫我李白把丶


首先,李治也是已故長孫皇后所出,李世明對長孫皇后尤為敬愛。其次,李治為人忠厚,立他為太子可以“仁孝”治天下。再次,太宗考慮到以他的性情坐擁天下後能友愛兄弟,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當年的玄武門悲劇重演。

高宗李治,不是弱。只是武則天更強。古來就有以仁孝治天下的。至於,寵愛武則天,是帝后的緣分,天意使然。不是所謂的乘虛而入,武則天的出現,對大唐的天下有利無害,她是女中豪傑,只是她的能力和光芒蓋過了唐高宗而已


古今痴兒女


李世民傳位與李治是有原因的。

第一,李世民自己的原因。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戮親兄弟登上皇位。無論怎樣都會在他心裡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李世民不能讓這種人倫慘劇在自己兒子身上發生,而李治又以仁義著稱,繼位後肯定善待自己的弟兄。

第二,其他皇子的因素。李承乾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可是自身有殘疾跛腳,有些自卑。再加上他有一個英明神武的老爸和蠢蠢欲動覬覦大位的弟弟李泰。他們兩個爭得不可開交,無論誰當皇帝,另一方都難得善終。

第三,李治的因素。李治自身不爭不搶,兄友弟恭,對父親李世民表現恭順。當然這種做法也許就是天性使然並不是為了什麼皇位。卻有效贏得父親李世民的歡心。

至於武則天乘虛而入,是太宗皇帝始料不及的。太宗皇帝駕崩後,後宮嬪妃都出家為尼。誰料到李治武則天早就暗送秋波,不久迎接武則天回宮,之後當上皇后直至皇帝。真是世事難料!


西魏書生


無論是影視劇的形象還是當下的一些主流歷史評論,對於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基本上沿用了一個詞:懦弱。

這種說辭是不對的,李治在位34年,雖然他的政績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治的文治武功,屬於皇帝屆第二梯隊的佼佼者。

而存在感不強的原因,應該是他的位置比較尷尬,前有開啟貞觀之治的老爸李世民,身邊有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後來又蹦出個把盛世和衰落攬於一身的孫子李隆基,如果是話題打榜,李治敗給他們三人,很正常。

但是,決不能以此否定李治,要知道,李治解決了隋朝楊廣和李世民都未解決的兩個難題!


有人說,李治的皇位,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其實不然,換個角度去想,李治的皇位,是他精心策劃步步為營奪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

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太子是他的親大哥李承乾,熱門候選人是他的親二哥李泰。太子位早已確定,而李世民還讓李泰住在武德殿,武德殿可不是尋常地方,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在武德殿辦公。

李治嗅到了這裡面的帝王術,李世民將李泰搬出來,對抗太子黨,他才能安安穩穩的當皇帝。李世民這麼做,會出現兩種必然的情況,李承乾結交英雄豪傑為自己造勢,李泰拉攏朝臣培植勢力,兩兄弟勢同水火。


李治呢?

他僅有的優勢,不過是嫡長子而已。想要得到太子位,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李世民反感他,只需表現出溫良恭儉讓就好。畢竟李世民的皇位,來的不夠光明正大,他心裡很牴觸兄弟殘殺。

李治在賭,或者是他是在等,等到了,是漁翁得利,等不到,還是他們的好弟弟。

所幸,李治賭贏了。大哥李承乾被逼謀反,被李世民廢了,二哥李泰恃寵而驕,被李世民打發走了。


當了太子,李治的手段就能看出來了,見微知著,來瞧一瞧李治的一件風流事。眾所周知,李治是在李世民病重的時候,跟小媽武則天好上的,李世民的帽子綠得流油。

在皇宮裡,把皇帝的妃子拉到自己的懷裡,可不是易事,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即皇宮上下,重要職位皆是自己的親信。只有這樣,李治才不用擔心李世民會知曉此事,武則天也才敢投懷送抱。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有些位子,不花個幾年十幾年的時間佈局,根本輪不到自己的人。

由此可見,很早之前,李治就已把觸手伸進了皇宮,在李世民李承乾李泰三人眼皮子底下做這事,簡直是刀尖上跳舞。


李世民駕崩,李治即位。他面對的難題,大概有兩個,一是邊患,二是關隴集團,這兩個難題,李世民乃至隋朝楊廣,都曾遇到過。

而無論是楊廣還是李世民,都沒有穩妥的解決,李治又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來看看邊患。

李治剛登基,西突厥反叛,他立馬派大將蘇定方,直接消滅西突厥。而在東北邊,高句麗又跳脫起來。楊廣三徵高句麗,皆以失敗告終,李世民御駕親征,依舊無功而返。

此次高句麗,還聯絡日本,野心一目瞭然。李治兵分兩路,水軍於白江口打得高句麗日本屁滾尿流,陸軍攻佔平壤,滅了高句麗,重新確定大唐在東亞的霸主地位,也是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大唐的版圖達到巔峰。


至於關隴集團。

大家都很頭疼,自西魏起,北周、隋朝、唐朝,這些政權,全都出自關隴集團,也就是說,誰當了關隴集團的老大,誰就把持了國家。相應的,關隴集團的勢力,盤根錯節,朝中大臣要麼本身出自關隴,要麼與關隴聯姻。

為了跟關隴集團幹架,楊廣惹不起躲得起,被逼遷都;李世民南征北戰中,結石了一群山東豪傑,比如秦叔寶程咬金等人,然後搞了個山東集團,政變成功後也都大肆封賞山東系,用來對抗關隴集團。


李治也好不到哪兒去,他的舅舅長孫無忌是個標準的關隴人,還是李世民定下的託孤大臣,長孫無忌的權力驚人。

李治則從後宮入手,把武則天接出了感業寺,並把武則天扶持為皇后,以此樹立自己的權威,接著蠶食長孫無忌的黨羽,最後流放長孫無忌,讓關隴集團群龍無首,李治他終於實現了君主專權。

只可惜,他喵的誰曾想到武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