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文化-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梵林文化-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師誕生於現今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南的蓮花山坳中,3歲受近事戒,7歲出家前往今青海化隆縣的夏瓊寺學習佛經。16歲時為了學習更加深奧的佛學知道,徒步前往西藏的拉薩。在西藏的幾十年中,宗喀巴大師勤奮努力,廣參高僧,釋疑解惑,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終於在53歲的時候,西藏的大昭寺舉辦盛大的傳昭大法會,明確提出了革新藏傳佛教的觀點,並且得以實踐,創立了一個新的藏傳佛教派別——格魯派。

格魯派繼承和發揚了西藏各舊教派的優點和長處,修改了一些不足和缺憾。格魯派從此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以及內蒙古和外蒙古等地區。發展速度前所未有,發展勢如破竹,終於贏得了元朝最高統治者的重視。格魯派政治地位的確立,對宗喀巴推行格魯派無疑如虎添翼,先後在拉薩和日喀則修建了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以及後來在青海建成的塔爾寺,和甘肅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為格魯派六大叢林。同時,格魯派經過完善的活佛轉世系統開始傳承,形成了以現在的兩大轉世系統為主的活佛尋訪轉世制度。

宗喀巴大師一生的著作浩繁,三部著作至今是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必讀的經典《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和《格言精要》。這三部著作已經翻譯成為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

宗喀巴大師對佛學融會貫通,一生為雪域高原人民的安康為己任。創立了藏傳佛教中的最高學位——甘丹赤巴。這種唯學識為上的高貴佛教品質,不斷的鼓勵年輕一代的僧人們勤奮學習,不斷追隨大師的身影,在藏傳佛教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也為藏傳佛教的發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對西藏的安定和團結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在佛教中宗喀巴大師是集智慧,慈悲和堅強為一體的神的化身,眾多的佛教信徒也虔誠的認為宗喀巴大師是雪域高原大成就者—第二佛陀。

梵林文化-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1357年,宗喀巴誕生在青海的塔爾寺附近(宗喀地方),兄弟六人,排行第四。

3歲時,由做官的父親帶領皈依有名的白教黑帽派的法王噶瑪巴,受近事戒,也就是居士戒,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受戒,主要是五戒:殺、盜、邪淫、妄語、飲酒。

7歲時,從迦當派的大喇嘛敦珠仁欽出家,受沙彌戒,法名羅桑扎巴。以後大部分著作均用此名。

梵林文化-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7~16歲,在賈存寺從敦珠仁欽學習藏文和佛經。十年中,他在藏文和顯教的基本經典以及藏密儀軌等方面,打下了很深的基礎,對於後來的影響頗大。

16歲時,敦珠要他離開青海到前後藏繼續深造。臨行前指示他學經的次第和方法。關於次第,首先應學以《現觀莊嚴論》(簡稱《現觀》)為首的《慈氏五論》,其次要學以《釋量論》為首的法稱《因明論》,其次再學龍樹的《中論》,最後再學一切顯密經論。由此可見藏密學法的系統和嚴謹。

17歲時,在止貢寺從噶舉派僧人學習“大印五法”、“那諾六法”。這些密法都是噶舉派的主要傳承法門。

學習密法的同時,又在極樂寺學習《現觀》,在兩年之間遍學《慈氏五論》,完成了第一階段。

19歲時,以《現觀》立宗,答辯成功。當時西藏“立宗”是個非常隆重的學術辯論會,學者以某一經論為主,經過層層的公開答辯,才能成功,代表在學術上有一定的成就。

宗喀巴能以《現觀》立宗,證明他已充分掌握《現觀》的精義,對於以後他屢次弘揚《現觀》最具關鍵。


20歲時,學習《因明論》、《中論》以及其他密法。

這時遇到一個影響他終生的善知識:仁達娃。他是當時西藏對於顯教經論精通的明師,對於宗喀巴顯教經論的深入和啟發,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先後引薦了兩個弟子作為宗喀巴的主要弟子,對宗喀巴的弘法事業,有莫大的鼎助。

21歲時,學習《戒論》。西藏自8世紀以來的戒律,都以小乘一切有部為主,故宗喀巴先學小乘戒律。

22歲時,遍學各家各派密法。當時尚未深入上部密法,只學習一般儀軌和事相。

24~25歲時,得到“格西巴”的稱號,意思是顯教理論的成就者。同時開始學習中觀,這時開始奠定他思想體系的基石,逐漸趨向成熟。

29歲時,正式受比丘戒,又稱大戒,受此戒後才能正式成為僧人。

30歲時,遍學藏文藏經。

32歲時,開始著手《現觀》註疏,並首先改戴黃帽。當時一般僧眾都戴紅帽,改戴黃帽,表示有別於不守戒行的僧眾,更有重整戒律的意義。

33歲時,正式從迦當派的僧人學習“時輪金剛”,這是很特殊的密法,其中包括一種特別的歷法。從13世紀起,迦當派就非常注重此法的修習;自宗喀巴開始,“時輪金剛”在黃教中佔有特殊的地位。相傳歷代班禪為“時輪金剛”的化身。

34歲時,專修中觀門。

35歲時,開始學習下部和中部的瑜伽密法;當時藏密僧眾全都偏重在無上瑜伽的某一密法,很少有像宗喀巴這樣全面而系統的學習整理,這種精進,對於宗喀巴後期密法的成就,起了很大作用。

37歲時,傳說得到文殊的示現,證得中觀正見。

他的大弟子克主傑在傳記中說,在此之前,他的見解是以空見為主,經文殊示化,才具中觀正見。

一般學佛能得無心空見,已屬難得,如宗喀巴此等智慧若不遇明師,仍執空見,可見中觀正見難能難得。徒執空不能起用,偏執有不得明體;一則易入斷滅,一則易落常見,惟具中觀方得智慧。後來宗喀巴乃能發揚性空緣起之中觀正見,始基於此年。

38歲時,開始介入社會活動。

39歲時,專學迦當派《菩提道炬論》,為日後寫作《菩提道次第論》打下基礎。

同年又做一尊彌勒菩薩的法像,作和尚打扮,表示菩薩也應該守戒律。不守戒律,雖為菩薩也難成就;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40歲時,自修五個月,期間閱讀卓瓏巴所著《菩提道次第教論》,有所啟悟。

這時的思想體系完全成熟;又主要繼承迦當派的心法,再參以本身對顯密教理的匯通,發揚了迦當派的學說,當時人們都稱黃教為新迦當派。

同年的下半年,他舉行供養法會,並在會中宣揚比丘大戒,更特別著重依戒而行,並要求自己和學人以身作則。

41歲時,大弟子之一賈曹傑前來辯論佛法,後來心悅誠服,依止宗喀巴為師。

42歲時,證得緣起性空的勝義,並作《緣起贊》。這一年他的顯教成就已臻圓融。正如在《略論》中所說:“於諸顯密共道淨修之後,不應猶豫當入密乘。”此種見地就宗喀巴特殊之處,歷代西藏學者沒有提過此種次第。自宗喀巴而後乃有此全面系統的傳承,密宗得以歷數代而不衰,實由此始。

45歲時,有六百多人參加由他主持的懺露法會,全持戒律。同時著手《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和《菩薩戒論釋》。

47歲時,於熱振寺完成《廣論》,並開始講授,同時重講《現觀》。

48歲時,冬天開始閉關。

49歲時,開始寫《密宗道次第論》,他的密法業已成就。

50歲時,是他一生顯密學問成就的總結。

51歲時,大弟子之一克主傑持仁達娃的薦書前來皈依。同時開始講授密法。

52歲時,完成《辨了義與不了義》、《七十空性論》等書。

53歲時,得到帕竹法王支持,於藏曆正月初一到十五在拉薩的大昭寺舉行萬人祈願大會,其中僧眾萬餘,各地朝會的俗民有數萬之眾。

在大會中,每日為大眾講授《佛本生經》,其中意義明顯,要以釋迦本身所傳的戒律作為教旨,以戒為師,重整戒律。

因為宗喀巴以弘揚戒律為使命,對於當時西藏的社會民情帶來了新的契機,從而為經濟的成長與發展,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起了良好的積極作用,更穩固了帕竹政權的基礎。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帕竹法王在會後又捐助宗喀巴興建主寺。在當時每個教派的主寺,等於一國的首都,沒有主持,等於沒有主權。黃教剛剛興起,正好需要主寺,得到財力支持,就在拉薩附近興建了第一個主寺甘丹寺。這時迦當派的寺廟,也逐漸進入到黃教之中,就在這年宗喀巴成為黃教教主;同時佛教也受到黃教的影響和白教的支持,逐漸步入正軌,依戒而行,注重實修。西藏的局面也暫時呈現安定與繁榮。

在這種意義上,黃教不認為是改革,只是重新恢復過去佛法的興盛而已。

梵林文化-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54歲時,講授密法,弘傳《菩提道菩薩戒論》。大乘戒律開始在西藏弘興。

55~57歲時,示疾生病。即知宗喀巴以平常人行平常事,絕無故現神通之事,因業力及願力故,表示不昧因果。

58歲時,六月中病癒,完成《略論》。因《廣論》篇幅厚重,學者難以卒讀,故擇精去蕪而作《略論》,方便學人。

60歲時,興建第二個寺院——哲蚌寺。

61歲時,講授根本密法。

62歲時,建色拉寺。

63歲時,允開《廣論》、《略論》在寺院以外可以講授之戒。本來規定《廣論》等只准在寺院之間講授,不許外傳,因此時為方便有緣,特開戒規。

年前講授《集密》,到第九品時停止講授,回到甘丹寺。

10月示疾,將衣缽傳給大弟子克主傑,接任第二代甘丹墀巴。

10月底圓寂。

梵林文化-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宗喀巴大師一生顯密圓融、行願無盡,世所尊崇。所創立之格魯派,歷經600餘年,高僧輩出,至今仍宗風嚴謹,聲名遠播!現今見到清淨的袈裟覆蓋藏區,莊嚴的黃帽遍佈世界,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