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是否應該兼學多種字體?你怎麼看?

何心蕊


作為當代的書法家,必須要5體兼修,每一種書體都要會寫,每一種書體都能夠寫精,這一點,當代的中青年書法高手基本上都可以做到。

以一種書體為主,一種書體為輔,兼修其它三種書體,是當今書法家學習書法的主流模式。

所謂以一種書體為主,是指的這位書法家主打某種書體,在這種書體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已經完全解決了這本字帖的結構、字法、章法和創作問題,能夠駕輕就熟,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學習下一種書體了。

掌握了第一種書體,再去學習第二種輔助的書體,就會輕鬆很多,雖然二者的書體並不一樣,但是在基本的用筆和技法上都是相通的,第一種字帖挖的越深,第二種書體學習的就越快。

能夠熟練的在兩種字體之間自由切換,學習後面的三種書體就輕鬆自如了,5種書體時間的技法、用筆、結構都是相通的,可以說一通百通。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第一種書體有沒有學透,有沒有完全掌握,第一種書體是基礎中的基礎,它是學習其它書體的基礎,只要能把它學精,其它的都不是問題。

五種書體都練習,它們之間也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對於書寫者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也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兼修5種書體,其實很多書法家還同時學習著篆刻、國畫,這兩樣也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但凡篆刻和國畫高手,必定是一位書法高手,書法寫不好,篆刻、國畫也做不到一定的高度。

雖然如此,我們學習書法需要5體兼修,甚至需要去學習相關的藝術,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你首先要拿下一家,首先要學會一種,先專一再博取,如果一開始就兼修5體,絕對走不到最後。


不二齋


關於學習書法是否應該兼學多種書體的問題,我是這樣看的: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如果能把一種書體學習好,學精通,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據瞭解,自古以來,有不少書家都是專工一體,把一種書體寫到“爐火純青”後,才兼學其它書體的。比如:吳昌碩主工大篆《石鼓文》;張繼、劉文華主工漢隸;盧中南 主工歐陽詢的《九成宮》;李剛田主工篆書;張旭光主工《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劉洪彪主工草書;孫伯翔、李松專工魏碑;李一專工章草。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

(上圖為周慧君書法作品)

如果題主在書法方面沒有更高的目標追求,那就好辦了,你可以今天寫隸書,明天寫草書,後天寫楷書和行書,之後再寫篆書,總之,想學哪種書體就學哪種書體,這是你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但是,學來學去,你將是“一體”無成。

(上圖為盧中南的楷書作品)

那麼,什麼時候可以兼學其它書體呢?把專工的一種書體臨摹到“七分像”時,就可以兼學另一種書體了。但是,決不能把先前主的書體放棄之,還要繼續臨摹以鞏固之。如果題主有悟性,有精力,可再兼學其它書體。

(上圖為張繼的隸書作品)

(上圖為劉文華的隸書作品)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學習書法是否兼修各種書體?

縱觀古人學書,都是各體皆工,而能精工創一體風格。之所以善寫多種書體,皆因為書體演變的過程也正是漢字書法史。弄懂各種書體的必然聯繫,系統的學習,才是具四體八法之了掌。因此凡事需要完備基礎,才有探究精進修書業。



學書雖有不捨數體,應該擇取最精一體而瑧熟,且有成就自己的善哉,其它書體都為最擅長的書體而服務。因為人生的精力並不是很多,故精一體,其餘善於涉獵數體,尋根探源,不能不追淵源之漢字筆翰。哪一種書體都有一定的特徵,不同的特點又具有共性,即用筆鋒來完成,都具有一定的意氣情性表現。


善於比較,善於糅雜,善於觸類旁通,這就是各種書體的聯繫。比如書寫草字,有的由小草而入,有的由章草進,也有的流便的行草逐漸趨勢與相連的草書。其中無篆隸的筆墨形式的基礎,不會有豐滿線條與筆畫,這樣說,草書是各種書體的綜合,不是誇張。實屬高境創作。

因此創作作品時點畫豐腴否,與你的書法底蘊深厚有關,是否有豐富的筆意。就是說的是否有多樣書體的筆墨意境。楷則臻善,則有寫的字意不會飄忽,擅長草者筆畫不會拘謹侷促。



領略過書之淵源則有古意的樸實無華意象。追求晉唐則有韻致與穩健,由此中國書法的漢字都有各個歷史時期的魅力無限,應該盡其之能,吸收養分,為自己的創作筆墨豐富注入生機與華彩。


狂喜淡墨a


學習書法想要有一定成績,對書法藝術有追求,當然要有研究,要追本溯源。

你連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書法藝術的發展、成熟過程都不知道,怎麼學書法?

人家美術學院書法專業本科四年,還碩士、博士呢,學一種書體用得及那麼長時間嗎?

學寫字跟學書法是二個概念,光是學寫字,學一種書體,一本帖就可以。

學書法那得學書法理論,有一定的文學、人文知識積澱。即使不能把篆、隸、行、草、楷、真六體學遍,至少要學三、到四體,對各種書體最起碼有基本的瞭解。

藝術都是旁通博引,互相借鑑的。你有多豐富的知識,有多厚重的積累,決定你有多大的成就。學一種體不可能學出一個書法家來。

學任何東西都需要敢於寂寞,學好基礎,一步步需要時間打磨。

當然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書體,所有字帖都去學,那一輩子也學不完。

重點主功自己想學的方向,但也要學其他書體,只是時間、精力的分配不同,側重點不一樣。

學每一種書體要學經典的,代表性的帖,不要盲目的無選擇性的學。這樣目標,範圍可縮小些。具體代表性經典帖,大家應該都知道,這裡不一一舉例了。

這就是我對學書法一點淺陋的看法,請大家指教!


聽雨齋


最近有朋友問我學習書法是否應該堅持學習多種字體,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我認為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就應該堅持學習多種字體,但是在不同的階段,我們對這個問題應該有不一樣的認識和調整。

我們學習書法的過程就分為兩個比較明顯的狀態,其中一個狀態是書法入門之前,也就是我們初學書法的時候,其後一個比較明顯的狀態就是我們在書法學習之後,也就是我們在堅持書法的練習,發展、提高的這樣一個過程。

那麼我認為我們在初學書法的時候,最好不用一開始就練習非常多的書體,至少在一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要緊緊的抓住一個書法的書體起來進行書寫創作,只有我們把一個書法的書體吃透了,我們才有可能去更好的學習其他的書體,去進行其他書體方面的創作、發展和拓展瞭解。

當我們的書法學習入門了之後,就可以著手去學習其他的書體。瞭解其他書體的書法,對其他書體的書法有比較深入的瞭解,這是我們在入門之後要做的一個工作。

之所以要這樣安排,實際上就是我們藝術學習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我們對於藝術的學習,首先是一個掌握共同規律,然後尋找差異的一個過程,那麼我們掌握藝術創作的規律,實際上從個體開始入手就可以了,因為所有書體的書法共性,實際上就存在於每一個個體之中,只要把我們把每一個個體中存在的共同規律給掌握了,那麼其他書體所存在的共同規律我們也就功課了。

當我們把書法所存在的共性給掌握了之後,那麼我們的書法學習就算入了門,入了門之後,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尋找不同書體之間的差異,學習他們的差異,並且瞭解這種差異是如何作用並表現在書法中的。

這是我們學習很多書法書體的一個原因,因為不同的書體,他們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說楷書和行書他們在線條、筆法、結構以及章法安排上的不同,以及行書,草書,楷書的各種書體之間的不同,就需要我們具體的針對某一個主題來進行分類和學習。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認為我們在書法入了門之後還要進行其他書體的學習,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書法之間找到他們之間的互補性,也就是不同書體書法之間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的書法變得更多元化,差異性和平衡性。他們之間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對於楷書的學習和行草書的學習,我們知道楷書的學習比較容易出現的一個毛病是楷書寫的非常的死板,沒有生氣和活力。而行書和草書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寫的較為浮躁,沒有一點點扎實的功底和深厚的筆力是寫不好的。

那麼我們在學習楷書和草書的時候,如果我們能把這兩者給結合起來看書,學習好了楷書之後去學習行草書,那麼就可以讓我們的楷書變得更加的靈活,不是那麼呆板,行書學習好了之後再去學習楷書,就可以讓我們的行草書變的更加穩重和更有筆力。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歡迎與我一同進行討論,堅持對書法和藝術的嚴肅思考。


松風閣書法日講





初學要專精,通後要博雜。初學技法不熟,掌握的規範美觀的字形太少,如果臨摹學習博雜,必定會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學習書法要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逐步進行。比如執筆問題,筆墨紙硯的特性和使用問題,點畫造型和用筆技法問題,偏旁部首和整個字體結構問題,都需要循序漸進的去學習和臨摹練習。最好理解的是執筆問題,如果毛筆都不會執,不會用,顯然是無法進行下一步的臨摹書寫練習的。其實無論學習什麼都一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書法同樣如此,而且不能急於求成,好高騖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把基礎打紮實了,基本功越紮實,未來的學習的自在度也就越大。就像人們學走路,不可能不會站立,重心都掌握不良去跑,只有學會站立了,然後才有可能學會走,學會走了,跑步也就不是什麼難題了。


為什麼,在打好書法的技法基礎以後要博呢?就是要博採眾長,走向創新創作的路子,要寫出一個自我,而不能一輩子做書奴。只要博才能容易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這裡的博,不是說,鼻子眉毛一把抓的博 ,仍然是要有所選擇的“博”,有所目標和方向。



翰墨書道


書法史上,有隻練一體的書法家,也有精通多體的書法家,我們不能以一位書家掌握字體的多少來評判其水平。


學習書法講究先專後博,先專工一家,再旁及其餘,吸收各家長處,揚長避短,逐漸形成自己的書風。

我認為,先專工一家,再研究與其相關聯的書家,由淺入深,追溯上古,層層挖掘,形成一個完整的書法體系,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其實,精通一家後,學習其他字體是相對容易的事。畢竟筆法差別不大,變的是字形。由此及彼,學習另一種字體,對書法家而言有個三五個月也就夠了。

我的觀點,你同意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只有學習多種字體,才能掌握多種筆法、字法,藉以融會貫通,提高創作能力。想寫出即合法度又有個性的字體,必須博學諸帖,取法廣博,集合多家之長。如果單純專工一種字體路子甚窄,很難跳出寫字的圈子。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這是最好的時代,我們要誰的字帖,買就是了。但是下的功夫和古人應當是一樣的。我們應當學精一體,再學另一體。結論是應該兼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哈爾濱雪生律師


我認為只學一種字體比較侷限性,我覺得應該吸取各字體的長處,自己去欣賞取捨,集百家之長去形成自己的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