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匯」長征路上“父子兵”

「紅色故事匯」長征路上“父子兵”

「紅色故事匯」長征路上“父子兵”
「紅色故事匯」長征路上“父子兵”

張家界作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這裡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長征故事,其中老革命家袁任遠和兒子袁意奮一起幹革命,從桑植出發長征的傳奇經歷在這裡被傳為佳話。「红色故事汇」长征路上“父子兵”

左為十七歲的袁任遠

袁任遠,1898年出生於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1928年春,他組織發動石門南鄉暴動。1929年8月,黨中央派袁任遠離開上海去廣西李明瑞部工作。12月,參加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隨後,轉戰桂粵湘黔,到達湘贛後,參加紅6軍團的工作。

1934年10月,紅2、6軍團木黃會師後,發動湘西攻勢,策應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在大庸成立。同時,成立大庸地委和大庸軍分區,袁任遠任大庸地委委員和軍分區政委。

在自己的家鄉,他積極和當時十分活躍的遊雜武裝“哥老會”聯繫,同他們講“紅軍為什麼要革命”。經過他做工作,大庸先後有十多股遊雜武裝1600多人參加了紅軍。聽到袁任遠在大庸鬧革命的消息後,他在讀中學的大兒子袁意奮竟然過來找他,堅決要求參加革命,並表示不怕吃苦,不怕犧牲,革命到底。袁意奮參加紅軍時只有十七歲,被稱為“紅小鬼”。從此這父子倆開始了同戰鬥共革命的生涯。

由於國民黨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圍剿,1935年11月19日,由任弼時、賀龍帶領的紅二、六軍團開始了新的戰略轉移——長征。袁任遠父子倆也跟隨紅軍隊伍衝破重重封鎖,一路向前。

「红色故事汇」长征路上“父子兵”

長征路上,袁任遠和貴州畢節知名愛國民主人士周素園的情誼為人稱道。57歲的周素園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在雲貴軍政兩界有非常高的聲望。為使得紅軍在畢節地區建立農會和擴充紅軍獲得更多的支持,賀龍、任弼時、關嚮應、蕭克、王震等紅二、六軍團領導人多次去周素園家,邀請他出任由紅軍組建並領導的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在政治部工作的袁任遠也經常不失時機地向周素園介紹黨的政策,宣傳黨的主張,講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紅二、六軍團從畢節出發時,周素園毅然參加了紅軍,走上救國救民之路。由於周素園年老體弱,在長征途中幾度病倒,袁任遠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最終,周素園老人戰勝艱難險阻,順利到達陝北並得到毛主席的親自接見。

「红色故事汇」长征路上“父子兵”

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後,紅二、六軍團和紅32軍組成紅二方面軍,袁任遠擔任紅32軍政委。從甘孜出發,他仍堅持讓兒子袁意奮留在戰鬥一線。長征途中,袁任遠袁意奮父子聚少離多,直到紅軍過草地時才相遇。隊伍開拔前,袁任遠將自己的一半乾糧給了袁意奮,語氣堅定地叮囑他:“孩子,你一定要堅強,要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袁意奮答應著父親,捧著乾糧,淚水模糊了雙眼。

袁意奮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父親,走進了茫茫草地。草地氣候變化無常,大雨說來就來,轉眼又烈日當空,戰士們的衣服幹了又溼,溼了又幹。進入草地的第三天,袁意奮渾身疼痛發冷,接著又發高燒,極度的疲倦和病痛使得袁意奮幾度昏迷,他真想永遠地睡在這片草地上,但是望著身邊攙扶著前進的戰友,他想起了父親的囑咐,他告訴自己不能掉隊,再難再累也要前行。靠著強大的意志,袁意奮終於在走出草地的最後一天趕上了大部隊,集合隊伍時,他發現身邊少了很多的戰友,回過頭望著茫茫草地,他任淚水肆意流淌。是啊,茫茫草地,吞噬了太多紅軍將士的生命,袁意奮能活下來,靠的是自身頑強的革命鬥志和永不言棄的革命精神。

「红色故事汇」长征路上“父子兵”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將臺堡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隨後他們父子倆又投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袁任遠歷任中共青海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中共中央紀委副書記。袁意奮任海軍裝備技術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現在,他們父子一起長征的故事依然閃耀著璀璨的光芒,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圖片由張家界市永定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红色故事汇」长征路上“父子兵”本平臺為張家界日報社所有。任何單位、個人使用、轉載或者傳播張家界日報社旗下媒體版權內容的,必須事先獲得書面授權。除法定合理使用範疇外,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傳播其享有版權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於文字)。「红色故事汇」长征路上“父子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