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30公里危機」,至暗2020的馬拉松保衛戰

熬過「30公里危機」,至暗2020的馬拉松保衛戰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體育產業生態圈,作者丨黃夢婷,編輯丨殷豪男

考慮到項目經費結算、人員成本、業務停滯,且疫情完全結束的時間無法確定等因素,馬拉松行業受到的衝擊,絕不亞於「心臟驟停」的餐飲娛樂行業。

從賽事扎堆到無賽可辦,疫情衝擊下,馬拉松賽事公司該如何淬火自救?彷徨且掙扎的馬拉松人,在等待著「鳴槍開跑」。

對於馬拉松賽事運營管理專家石春健來說,每年春天,是她一年裡最忙碌的時間,幾乎每週末都有馬拉松開賽。但如今,這種忙碌以另一種「焦慮」的形式存在。她不斷收到諸如「疫情給體育賽事公司帶來哪些影響?」「應該如何面對挑戰?」「下半年情況會轉好嗎?」等類似的行業問題諮詢。

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開來,人流密集的馬拉松活動首當其衝。國內2-4月的比賽全部延期或取消,而放眼國外,馬拉松行業也尚不樂觀——東京馬拉松取消大眾組、平壤馬拉松取消、首爾馬拉松取消、巴黎半程馬拉松取消、羅馬馬拉松取消......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在上週末保留的東京馬拉松精英組賽事中,日本選手大迫傑以2小時05分29秒的成績創造了日本紀錄,並拿下了1億日元的破紀錄大獎。

「馬拉松沒了,賽事公司要做好上半年都無賽事可辦的準備。」一位路跑行業從業者告訴ECO氪體的記者。

考慮到項目經費結算、人員成本、業務停滯,且疫情完全結束的時間無法確定等因素,馬拉松行業受到的衝擊,絕不亞於「心臟驟停」的餐飲娛樂行業。

無論如何,2020年終究會成為馬拉松行業的一道坎。被疫情「支配」的上半年顯得格外漫長而艱辛,但當賽事將如期扎堆在下半年時,跑者招募、人才資源、資金流動、場地與時間選擇,又是一座座需要邁過的大山。

01、2020上半年:無賽可辦的至暗時刻

「疫情剛發生那段時間,公司甚至想短暫轉行做房地產行業。」就職於一家綜合性營銷公司的小王告訴ECO氪體記者。

雖然馬拉松為代表的體育賽事只佔公司業務的一部分,但在全面宕機的狀態下,他所在的公司仍然遭遇了不小的衝擊,不得不從業務層面考慮其他潛在的生存方式了。

而對於那些主營馬拉松賽事的公司而言,「轉行」二字,沒有那麼容易說出口。

陳旭東是北京亭溪體育文化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這是一家以馬拉松賽事運營、體育賽事管理諮詢業務為主的體育賽事公司,公司團隊曾執行過崇禮馬拉松、還協助合作伙伴執行過環法自行車北京站、長城汽車半程馬拉松等體育賽事。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陳旭東與其亭溪體育文化團隊在賽事現場的合影

「疫情來得比簽約還要快。」陳旭東告訴ECO氪體記者,這是疫情發生後公司面臨的棘手問題。今年五月,亭溪體育原本有兩個項目要執行,如今辦不辦、什麼時候辦都變成未知。

在未知背後,是以賽事為核心的公司陷入不確定的窘境。甚至賽事恢復時公司還在不在,也是一個問題。

對國內以馬拉松賽事為核心業務的公司來說,過往數年並不是沒有遇到過挑戰,資金、審批、人才等問題都曾擺在他們面前。但整個行業陷入「無賽可辦」的窘境則是破天荒第一次。這四個字,意味著項目停止,意味著資金斷裂,意味著人才流失。

「馬拉松123」是垂直於馬拉松行業的自媒體,其主理人阿東在疫情期間做出一個全國路跑賽事動態網站。據其大數據顯示,截至3月6日下午四點,2020上半年路跑賽事,有146個延期、27個取消、91個待定。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馬拉松123」的賽事統計頁面

此次疫情中,受到衝擊的領頭行業公司也甚眾。馬拉松第一股智美體育在3月3日發佈財務預警,2019財年的虧損不少於4億元,再加上新冠疫情衝擊,2020年的智美體育更雪上加霜,業務與員工管理深受考驗;而萬達體育最近也在考慮出售其五年前收購的Ironman鐵人三項業務,來減少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據外媒報道,此次交易金額約為10億美元。

「不過,處理項目的突發危機情況是家常便飯,考驗賽事人的基本功。這次只是換個場景、換場比賽,我們要攢住信心,一起扛到鳴槍開跑之日。」陳旭東說。

而石春健則告訴ECO氪體記者,多數賽事公司在疫情期間,號召員工進入學習狀態,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內部管理流程、外部的優秀賽事案例。「在忙碌的時候,大家都在外奔波,公司內部項目管理流程比較薄弱,利用這段時間來提高項目管理效率,也是給公司未來業務打基礎。」

隨著大量馬拉松賽事的延期舉辦,在與行業內人士的交流中,大家都相信疫情過後的下半年將是行業拐點。不過,對於下半年即將爆發扎堆的賽事,行業要面臨的則是另一種困境與挑戰。

02、2020下半年:賽事扎堆帶來新挑戰

無賽可辦固然是徹底的壞消息,但賽事扎堆也會帶來新的挑戰。

雖然大部分延期的馬拉松賽事尚未明確開賽時間,但依據武漢馬拉松組委會通告「2020漢馬將延期至下半年」的參照,上半年延期的賽事,可能大部分將挪到下半年舉辦。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武漢馬拉松組委會通告

馬拉松賽事是一項耐力型考驗賽事,對天氣狀況有著高要求,天氣太熱容易造成選手身體脫水,嚴重點可能會引發安全風險,而天氣太冷則會造成運動效果不好,影響選手刷PB。所以,每年我國馬拉松開賽的高峰季節,就是春季和秋季。(注:PB即Personal Best ,指個人最好成績,該詞是常見的跑步術語。)

根據2019年馬拉松賽歷來看,全年馬拉松賽事出現高峰日期是10月19、20日,這個週末全國共有超過80場比賽。可以預測的是,今年下半年的賽事撞車數量會更高,同個週末將會出現上百場的賽事。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數據圖來源自《2018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

首先,是協調辦賽時間不易。以往我國馬拉松辦賽時間都是錯峰,上半年是自南向北逐漸開賽,下半年則是從北往南,同區域、同類型的馬拉松賽事也都儘量避開同一個週末舉辦,這樣有利於協調跑者時間、贊助商資源分配,如何在下半年有限時間內,挑選一個「黃道吉日」,是一件頭等大事。

其次,是賽事審批難度更高。政府在我國馬拉松賽事中扮演極為重要角色,曾有馬拉松賽事公司透露,舉辦一場馬拉松,可能需要和多達二三十個政府部門打交道。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政府部門有可能減少辦賽熱情,出於公共衛生安全考慮,公安部、衛生部等部門對賽事審批會更加謹慎。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第三,招商難度加大。贊助商是馬拉松賽事運營關鍵一環,疫情對贊助商衝擊也不小,這會影響贊助商的下半年營銷計劃,有可能縮減贊助賽事名額,甚至出現贊助商「保大棄小」局面,對於品牌影響力稍弱的中小型馬拉松賽事並不友好。

第四,公司人手調動的挑戰。上半年賽事公司出於「開源節流」的成本去考慮,將會減少人員招募,等到下半年賽事爆發的時候,公司員工會出現短缺情況,賽事公司提前與社會兼職人員,甚至是第三方勞務平臺進行合作,很有必要。

對於這些可能出現的新挑戰,石春健也依靠多年馬拉松賽事經驗給出了適當建議。賽事公司可靈活變動賽事計劃與規模,從簡辦賽,根據公司現有資金流合理規劃下半年賽事等具體安排。比如,將全程馬拉松變成一個半程或者十公里的賽事,這樣既可以保持在賽事市場上的聲量,也可以減少招募壓力,同時也能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

面對人手不夠問題,陳旭東也進一步預測,「線上協同會加速賽事運營的去中心化,會出現更多細分、專業版塊的服務公司,同時也會出現更多按照項目分成的自由賽事職業者。」

總之,相比較上半年無賽可辦的日子,下半年遇到的諸多挑戰,或許屬於「幸福的煩惱」

03、災後反彈,淬火重生?

過去五年,我國馬拉松行業發展速度驚人。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2019年,全國各類規模馬拉松賽事場次分別為134、328、1102、1581和1900場。除了賽事數量規模的增加,在消費層面上,2018年馬拉松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達288億元,馬拉松從一項群眾性體育事業,逐漸邁向產業化發展。

但是,高速增長的硬幣背面,是中國馬拉松產業粗放發展後的困頓——諸如創新力不足、賽事同質化現象嚴重、馬拉松項目競技水平有待提高、風險意識不強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疫情之前中國馬拉松就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疫情爆發後,這幾個月時間看似無賽事可辦,但苦練內功的賽事公司可不少,也讓整個行業多了些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反思中國馬拉松過去幾年粗放型發展的弊端和不足,相信這肯定會倒逼未來馬拉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阿東如此總結疫情對馬拉松行業的長期影響。

在馬拉松跑者圈子裡,「30公里危機」是一個口口相傳的名詞。通常在30-35公里之間,參賽跑者會出現掉速情況,隨之而來的就是和「我不行了,不能跑了」的身體,做極限鬥爭的痛苦掙扎期。然而,只要熬過這段困難期,跑者就會擁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如今,2020年這場突發的疫情,對於整個馬拉松行業來說,也頗似經歷著一場「30公里危機」。淬火將讓脆弱折斷,讓強韌更強。

在採訪過程中,多位馬拉松行業人士也認同,2020年的馬拉松行業可能會重新進入一個洗牌期,有些小微企業可能因此倒下,那些更有能力的公司,也有突出重圍的機會。

ECO氪體專欄作者、跑哪兒科技CEO常春表示,「2020年是一個重要關口,一個行業聯盟性質的互助會可能借機形成,包括不同主體之間的橫向聯盟,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縱向聯盟,讓行業內得以抱團取暖,共享資源。」

熬过「30公里危机」,至暗2020的马拉松保卫战

對比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發達路跑行業, 我國馬拉松尚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中國的馬拉松人,還有更多更重要的目標要去實現。

等疫情結束,馬拉松的行業人士與跑者們,共同期待著一場「浴火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