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班打工就是"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對此你怎麼看?

松果66458736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到了創業者和打工者這兩個概念。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兩者佔中國人的人數的比例有多少。

國家工商總局公佈數據,截至2017年3月底,我國實有企業1374.88萬戶,同比增長0.61%。其中,私營企業1096.67萬戶,增長1.01%,佔企業總數的近80%。個體工商戶實有4062.92萬戶,增長0.09%。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73.06 萬戶,增長6.04%。2019年,企業的實有數量應該在1500萬戶左右。也就是說,創業者大概是1500萬人。

中國現在應該有8億的勞動力人口。也就是說,有7億多人是打工者。

因此,如果按照這個觀念,上班打工就是"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那全國有7億多人都是發不了財的。事實是這樣嗎?

真正的事實是,這幾年,打工的賺肥了,創業的虧死了。

我想講兩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他這輩子自認為沒有創業的命,所以中途很多朋友叫他出去創業,他都沒有出去。就這樣,他在一家公司一直做到了副總這個位置,年薪拿到60萬.在深圳買了房買了車,日子可謂過得不錯!

還有一個朋友,之前打工也存了幾十萬,後來跟一個朋友出去創業,做餐廳,結果沒幾個月,就虧光了,不得不跑回去上班!

所以,不管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有人做得好,也有人做得差。這關鍵的一點是,你適合做什麼?

有一些人,性格不適合創業,比如不夠堅持,如果跑去創業的話,很容易失敗!有一些人,目標不夠堅定,今天定了一個目標,明天又定一個目標,這很容易一事無成!

因此,不管你是創業還是上班,只要你在這個領域做好,那你也可以獲得你想要的財富!



劉仕祥演講思維課


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這也是我目前的生存狀態,也是我身邊認識的人、朋友、同學等等大部分人的生存狀態。

發了財的人也並不一定輕鬆,有時候守住財富,比創造財富更加困難

身邊就有很多例子,創業小有成就的人,其實內心的思想壓力也是很大的,為了讓自己的事業和財富保值增值,也是操心勞力的去經營,而且也有風險。

一個朋友看準了一個項目,裝修了1棟3層樓,準備打造一個電腦、計算機等周邊配件的商城。結果經營慘淡、入不敷出,自己的幾百萬賠進去了,還欠了幾百萬,整天接的都是要債的電話。

另一個朋友創業20年,好不容易擁有了千萬財富,結果做項目投資失敗了。現在也人間蒸發了,電話也打不通了,人也聯繫不上了,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上班打工,工資雖然有限,積累的力量也是蠻大的

在國企上班的家庭,夫妻都是職工,假設每人每月6000元工資,兩人一月12,000元,一年就是14.4萬,工作20年就是288萬,工作30年就是432萬。這還沒有考慮工作的晉升,加薪,各種年中,年末獎金等等。

如果你是一個勤儉持家、平淡務實的去生活的人,應該也是過得不錯了。除去開銷至少也能積攢個100萬,也是百萬富翁了。

如果夠努力,上班,打工之餘也有兼職收入的渠道

比如我在這裡回答悟空問答的問題,也是想在職業之餘,增加點收入。大部分人都是受到過職業教育的,很多人擁有這樣、那樣的專業技能。都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自己的專長,獲得工作以外的業餘收入。

所以說還是看個人的性格和人生態度吧,有的人喜歡去創業,有的人喜歡平平淡淡,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都是一種生存方式。



蕭談職暢


上班打工就是"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這個是現在很流行的看法。實際上也有打工打成老闆的,也有創業創成窮光蛋的。主要還是看個人。

我有個朋友家裡很窮苦,窮到什麼程度呢,在他10歲的時候還沒有錢上小學,跟著一幫村裡的同齡孩子一起看著路過的汽車揚起灰塵就追過去。


機緣巧合,他12歲上學的時候正好碰到學校分配了一個來支教的老師,老師教學非常好這使得他對學習產生了濃重的興趣,他在升學這一路上都很順利,後來竟然讀書讀成了博士,進了城工作。


他工作很努力,因為出身很低所以很多時候沒有什麼面子的顧慮,他給頂頭上司代寫職稱文章,有功勞的時候不忘記把身邊有點職位的小領導拉進去,結果在公司裡面他混的非常好,他頂頭上司介紹他認識了部門大領導,大領導很喜歡他,有會議或者重要活動都帶著他,見公司高層也帶著他,那個時間段他幾乎就是公司高層內定的下一個部門經理了。


後來公司效益不好,他的頂頭上司被辭退了。新的上司開始修理之前上司的親信,他也隨之遭殃,為了不受這個拖累,他辭職出去和其他同事一起開了一家公司。


他憑藉自己之前經歷在行業裡積累和認識了許多關係戶,大家之前都是喝酒聊天相談甚歡的好夥伴,他開公司後便一個個聯繫這些人。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沒有大公司的招牌做靠山,很多關係戶也不敢貿然扔一個大單子給一家小公司。即使憑藉多年情誼,他們公司也是接到的一些小訂單。


後來行業收縮,很多公司裁剪這部分的業務量,他們公司終於負債累累維持不下去了,思慮再三後他們決定關門大吉。之後他重新找了份工作打工還債過日子。



總結:

1.不要相信“打工發不了財”,那些中層領導買車買房,千萬身價都是打工打出來的啊,只有你適不適合在這個公司打工,沒有打工發不了財。

2.創業需要的能力比打工多得多,但是創業的辛苦和風險也高過打工數倍。

3.如果打工就能過的很舒適又何必創業。


職場力哥


關於打工餓不著也發不了財,我談談我的看法。

🍁

我從1999年下崗,一直打工到2015年夏天。確實沒有掙到什麼錢。但是卻過著一種平穩安靜的日子。

一開始打工在一家個人企業裡面做庫管,每個月400塊錢,過了幾年開車當司機,一直到2015年,每個月的工資才發展到2500。就這樣的工資,怎麼能發財呢?家裡的各項開銷加起來,非常緊張的很哪。

我也想創業呀,可是專業學的是中文,在單位裡面,幹了多少年,下崗以後走向社會,一是沒有經營創業的能力,二是沒有創業的資金。無奈的很哪。

就圖個輕巧吧。每天下了班以後什麼也不用想了。飲口酒,喝杯茶,看看電視玩玩手機。第二天上班。精神上沒有那麼緊張,也發不了財。




—茶韻


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我想打工也一樣的…

各單位,企業提供給予的看似只是一個讓你就業的平臺,我覺得更是一個提升自我價值機會…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一樣也是農村出身,沒啥文化,他也是十六歲就遠在廣東一家模具廠打工,但他能吃苦,肯學。不到三年的時間,基本上就可以自己單獨設計了!現在他已有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每年的工資加獎金分紅都上五十幾萬了…

所以說打工不光能提供給我們一個就業的平臺,讓我們有個穩定的收入。其實更多的是給有著理想的,想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的一個機會…





土家榮哥


有人說上班打工就是"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對此你怎麼看?

這個問題你也知道,有誰知道靠打工能發財?沒有。打工一輩子也發不起財。能把家庭生活搞的走基本就不錯了,還想發財。一個人靠在城市裡打工永遠也發不起財。08年時候在成都月薪:3000元算高的吧,打工10年也就是一年50000元。10年50萬。可是你不吃不喝嘛。結果也沒存什麼錢。就算你一年存20000元。十年才20萬元。連首付款都不夠。可是房子08年成都從5000元/平米。漲到現在12000元/平米。08年買一套60平米的套一才32萬。現在值80萬元。


鬱金香137652766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到了創業者和打工者這兩個概念。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兩者佔中國人的人數的比例有多少。

國家工商總局公佈數據,截至2017年3月底,我國實有企業1374.88萬戶,同比增長0.61%。其中,私營企業1096.67萬戶,增長1.01%,佔企業總數的近80%。個體工商戶實有4062.92萬戶,增長0.09%。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73.06萬戶,增長6.04%。2019年,企業的實有數量應該在1500萬戶左右。也就是說,創業者大概是1500萬人。
中國現在應該有8億的勞動力人口。也就是說,有7億多人是打工者。

因此,如果按照這個觀念,上班打工就是"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那全國有7億多人都是發不了財的。事實是這樣嗎?


真正的事實是,這幾年,打工的賺肥了,創業的虧死了。

我想講兩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他這輩子自認為沒有創業的命,所以中途很多朋友叫他出去創業,他都沒有出去。就這樣,他在一家公司一直做到了副總這個位置,年薪拿到60萬.在深圳買了房買了車,日子可謂過得不錯!
還有一個朋友,之前打工也存了幾十萬,後來跟一個朋友出去創業,做餐廳,結果沒幾個月,就虧光了,不得不跑回去上班!
所以,不管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有人做得好,也有人做得差。這關鍵的一點是,你適合做什麼?
有一些人,性格不適合創業,比如不夠堅持,如果跑去創業的話,很容易失敗!有一些人,目標不夠堅定,今天定了一個目標,明天又定一個目標,這很容易一事無成!
因此,不管你是創業還是上班,只要你在這個領域做好,那你也可以獲得你想要的財富!

史永翔商學院


如果你是帶著“打工者思維”,每天上下班,確實是這樣的結果。很多時候,上班挺耽誤掙錢的。

01

上班打工就是把自己的8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出售給公司,而且只賣一份,確實發不了財。

如果你一直做著基層崗位,獲取一份工資可以養活自己。


2-5年後,你進入管理層,收入會慢慢提高,即便是在一線城市,年薪100萬都是一個很大的門檻,達到的人並不多,得年薪多少才能達到你說的發財或實現財務自由呢?

顯然上班不太能實現這個目標。

今天看到一份《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統計報告》,報告裡顯示,截止2019年6月國內“超7成網民月入不足5000塊”。有網友說,有錢人哪有時間上網上線各種聲張維護等,當然這是玩笑話,不過一個事實是,即便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更多的人拿著1萬左右的薪資在拼命加班。

而如果你想一個人生活好一些,同時每個月有一定存款,我算過這筆賬,需要達到月入3萬。除了IT,人工智能等熱門又高薪的行業,月入3萬的收入通常需要在管理崗。

這麼又一算,想在工作上發財或財務自由,真的很難。

反正我身邊,那些不管是那些年入20萬,30萬還是50萬,上百萬的人,都還沒有實現這個夢想。

02

不要為任何人打工,要抱著為自己打工的心態,才可能實現職場突圍。

很多人即便加班再辛苦,依然是抱著一個打工者的心態,就是老闆付我錢,加班也願意。

其實一旦離開公司這個平臺,能夠依靠自己養活自己的人並不多。

工作太忙還會抱怨,這種思維需要轉變,需要從“給別人打工”到“給自己打工”的心態上。

我的前老闆早幾年在公司裡上班時,即便是做一份普通工作,她都盡力做到最好,不會的就去學,學了馬上實踐,以至於她跨部門學習了很多。


因為她從不為任何人打工,她只為自己打工,所以後來她創業,公司運營就比較順,這和她之前「即便在打工者崗位上、已然是老闆心態做事情」有很大關係。

大部分人的狀態都是上班下班,或者加班,然後再下班,每天很忙碌,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去思考,他如果不做這份工作,能夠做什麼?


不妨多去思考這個問題,每個月進行一次覆盤,也是在拓寬自己的職場邊界。

03

提前做職業生涯規劃,多個賽道發展,讓自己的一份時間可以出售多次,尤其是職場女性。

最近,我一個女生朋友,89年,主動辭職了月薪18k的工作。


原因很簡單,她想到自己快要走進婚姻,接下來還要生孩子,等孩子3歲上幼兒園,這一系列都經歷後,她差不多就要35歲了,妥妥的人到中年,再重返職場很難的。

“懷孕即失業”對現代女性來說,不是一句假話。所以朋友開始思考自己進入不了職場了,可以做什麼?接下來的人生該如何過?

她決定給自己3~5個月時間去做各種嘗試,不管是轉行還是發展自己喜歡的副業,比如烘焙,瑜伽老師,寫作等,主要想看看自己有多少可能性,在某條道上能夠走多遠。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講到,我們想實現財務自由,就要把我們的一份時間賣出去多次。


比如,自媒體作者、講師,他們寫一篇文章可以在多個平臺發佈,錄一次課程可以賣出去多份,也就是做一份工,掙很多份錢,這就是在時間的加持下產生的複利,通過這種方式的收入就是指數級增長的。


真的想實現財務自由,可以認真考慮這些方式。

總結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的作者羅伯特說過,多留意你可以錢的途徑,如果你能看見個機會,就注定,你的一生會不斷髮現會。”


所以,想發財或實現財務自由,不如踐行這句話,把能抓住的機會,盡力做到最好。


and夏小麥:日更2000字,喜歡傾聽,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的一枚女青年,希望到80歲還能記起今日模樣。

and夏小麥


雖然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不想當老闆的員工不算好員工,但也不要完全被這些勵志的雞湯文所迷惑,個人認為“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也是一種現實的理性選擇。

餓不死也就是能解決溫飽,這個一般人都容易做到,至於能不能發得了財,不要說打工的,當老闆也很難保證都能發財。

不過對於一個老老實實上班的人來說,如果總是把“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掛在嘴邊,一旦這種意識在他腦海根深蒂固了,真的就不是好事。

我有個前同事,他技術也好,能力也好,都比我們強很多,在當年的上海紡織大學(現在的東華大學)畢業。無論能力和學歷都有很大的優勢,我們在同一個單位,幹著同樣的工種。我們那個部門因為接觸到很多外發工廠,很多同事積累一定的客源就出來自己單幹了,他可能是在那家工作得最久的員工。每次跟出來當老闆的同事們聚會,他都會說那句恆古不變的話:“我發不了財,但也餓不死。”

後來那家公司關門了,他也出來了,到現在好幾年沒上班,可能家裡還有點老底可以吃吃吧。有一次碰到他,他就跟我說:“上班也發不了財,不上班也不會窮到那裡。”對於他的這些說辭,我也真是無言以對。

從這個前同事身上,感覺常把“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這句話掛嘴上的人,會慢慢消磨一個人的鬥志,可能最後僅有的一點工作激情都蕩然無存。

“餓不死,但也發不了財”與“我發不了財,但也餓不死”。看看完全一樣的意思,但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心態。前面一句帶有點消極的悲觀色彩,後面那種說法卻有點自我滿足感。

如果您是一名上班族,即使您沒有什麼野心想創業當老闆,我認為您選擇老老實實上班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也希望您能充分利用上班的業餘時間多學習點東西,即使您學到的東西這輩子派不上用場,至少可以消除您的一些消極思想。我在此勸您尤其要摒棄“這輩子也發不了財就這樣了”的潛意識。我是裁縫方師傅,希望我的分享能給您帶來幫助!


裁縫方師傅


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01

打工者只是企業盈利的工具,

作為打工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打工者本身只是企業盈利的工具而已。在公司效益好的時候,老闆甚至可以與員工稱兄道弟,而在需要降低成本以規避經營風險時,裁員是企業的優先選項(沒有之一)。

我們都知道,工具從使用壽命與性價比來說都是有時間期限的。所以,打工者到了某個尷尬的年齡段時(譬如:IT行業的35歲門檻),在企業看來已經喪失了工具的性價比,該是被替換的時候了。


02

打工者的回報取決於企業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打工者過得是每月按時領那點維持生存的可憐薪水過日子,每次的加薪都可能趕不上當年的CPI的增長速度,更別提房價的上漲速度了。只有少數的幸運者能陪同一家公司從艱難困苦中走出來,碰到老闆也夠仁義而能分享發展的果實,譬如江湖傳說的公司前臺小妹搖身一變就是億萬富翁。


03

打工者甚少是創造性工作,輸出的價值決定了其財富分配地位

另外,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殘酷現實,打工者從事的多是一些重複性工作,而少創造性工作,其在社會財富分配機制中的地方天然是偏低的。而真正為企業創造出不菲價值的員工,其獲得的收益自然是不菲。譬如傳說中可以不鳥馬化騰的微信之父張小龍。還有就是很多創業公司的各種合夥人,他們就是把自己從打工者地位提升到創業者,才有機會去獲得“發財”的機會。


結語

所以,在知道打工無法實現發財夢想的時候,我們更多地要發現其背後的原因,做一些針對性的調整,以使自己走向更高,而非對打工生活怨聲載道,更可怕的是陷入其中而不願掙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