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盆景藝術源自中華傳統文化,是音樂、繪畫、書法之後的衍生品。

中華之音樂早在先秦諸子百家之前已達巔峰,隨後凋零,繼而演變,詩 詞 曲的發展是其演變的其中一項!

書法與繪畫則早在兩千年前就已完成了藝術通達真理的蛻變,固而歷代的大藝術家多賢聖。

如今,一本同源之盆景藝術仍帶有中華傳統審美之特色——詩情畫意,這是思想與情感的高度提升表現。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素仁和尚的雙杆九里香盆景)

盆景的出現源自於歷史上士大夫、文人墨客對山水畫的進一步實現追求,應該說所有的盆景皆可統稱之為文人樹,權因盆景就是文人的產物!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我們現在形容的“文人樹”則側重形容簡約、清高、細瘦的盆景形式,她的出處是文人山水畫裡面樹木的形象,這一形象的出現是歷代知識分子對人生忘我空靈寂照的追求,對人格致簡無求的美的終極思考。(宗白華:藝術創作者須有藝術人格,其人格貴在蕭條淡泊、閒和嚴靜)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觀賞品鑑“文人樹”須得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美學入手,深入瞭解東方哲學衍生的藝術審美體系以及漢文化對人格魅力 修養的要求特色,才能真正的讀懂“文人樹”的特殊魅力。

可以說 “文人樹”的藝術背景就是漢文化,甚至可以說極簡的“文人樹”之藝術境界堪稱接近與通達“道法”(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道法自然)。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眾所周知盆景的出現源於古代的山水畫,山水畫的藝術成就則源自於東方哲學體系。

而“文人樹”是盆景藝術的終極,是從具象的盆景形式中提練出的接近抽象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文人樹”更能代表盆景美的追求的最高境界,“她”能夠更貼切 更精妙的表達漢文化的精髓!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其實“文人樹”並非必須得是細 瘦 高 直,因為從審美的內涵出發“文人樹”主要是闡述心境,寄託情感,只要構圖簡素、意境深遠,懸崖、軀幹、甚至提根等等盆景形式都可以歸納到文人樹的範疇。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禪宗的出現是漢文化——東方哲學思想融合了佛法的集大成,在唐宋之間使得文化、藝術、政治、人民的思想及社會模式等等都發展到了極致,此極致的文化核心甚至影響到了日本,韓國,朝鮮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從而衍生了一種廣義上漢文化區的“枯寂美”。(宗白華: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後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

文人山水畫得賴於融匯蛻變的禪宗審美觀,(或者叫做“玄學審美觀”——魏晉玄學之風)

“文人樹”在近現代中國最早於上個世紀初出現自廣州的素仁禪師和尚,所以其“文人樹”作品的簡約線條極富禪的意趣 。

當然,在同一時代的江浙、福建泉州一帶應也有“文人樹”的存在,只是未能有系統性和影響力。

(也有人將素仁和尚的盆景提升名為“素仁格”專與“文人樹”區別開來。從這個角度看可發現要做出極富禪意的盆景作品是很不容易的!)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真正的“文人樹”盆景精品必須得具備人格中瀟灑的特質以及詩的意境和禪的趣味!)

這種意趣特別適合這個時代負壓的人們,“她”能讓我們放鬆心情,超然物外!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或許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文人樹”背後承載的藝術和文化內涵,因為只有通達文化(道法)才能真正徹底調理我們這顆彷徨不安分的心!

盆景中“文人樹”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