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1986年夏,路遥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正式签订出版合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即将面世,终于有了让读者和历史审视其价值的机会,路遥颇感兴奋和欣慰,之后他干了一件事:到位于长安县的柳青墓地去一趟。作家柳青的墓在神禾塬的塬上,墓和周边农民的墓没有多大区别,但位置很好,远可望巍巍秦岭,近可看那个他呆了14年的皇甫村。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据陪同去的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回忆:“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然后让他到公路上等他。一个小时后,路遥红着眼,来到公路上”。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王天乐认为这是哥哥唯一到死没有向他透露的“隐私”。这也让很多《平凡的世界》的忠实读者和路遥的“铁粉”们,以及文学评论家们,至今仍在探究和思考:在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上,著名作家柳青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一、柳青是路遥的“精神导师”,他们都出生在陕北,都在古都西安长期生活创作,都对文学有着至高的信仰,这使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路遥的文学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创业史》。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为深入生活,他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14年,并十几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为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经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路遥怀着向柳青讨教文学创作的激情,第一次奔着柳青来到邻县的皇甫村。见到柳青后,两位对文学有着炽热追求的人,对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如何体现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柳青熟悉后,路遥把柳青当作自己的恩师,稍有空闲,就会到皇甫村看望柳青,两人从此结下不解缘。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柳青曾对路遥说:“文学创作离不开体验和观察,手中不能离开本子和笔。一定要把白天体验到、观察到的记下来,夜深人静时及时写出来”。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的情谊也日益加深,柳青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发表过的作品如《种谷记》《铜墙铁壁》《皇甫村三年》《狠透铁》等悉数送给路遥看。路遥在他的小说与随笔中,多次表达了对柳青的尊重,一直将柳青视作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精神导师”来敬仰。路遥还曾《柳青的遗产》中写到:“他一生辛劳创造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都是极其宝贵的。作为晚辈,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馈赠。”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1986年,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即将面世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导师表达感恩和汇报,到了墓前,他情不自禁的跪下去,痛哭一场,情感的闸门尽情打开、肆意渲泄。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要播一条路遥的3分钟的新闻,路遥请求把拍摄现场放在柳青长期生活过的长安县皇甫村,并到了柳青墓前进行拍摄。在他文学事业最辉煌的时刻,他再次希望对自己的导师柳青表达感恩和汇报。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二、柳青对文学创作“顽强而非凡的追求”精神,成为路遥文学之路上不畏艰辛、奋力前行的楷模,也成为支撑他完成《平凡的世界》的精神支柱。

著名作家柳青在文学创作的态度上,一贯坚持“顽强而非凡”的追求精神。即使创作巴掌大一片东西,他也尽力用他独特的艺术雕刀精心镂刻,尽可能避免一种工匠式的制造。他那部未完成的史诗《创业史》,几乎耗去了他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既使在病榻上仍以勇攀高峰的执著精神,修改《创业史》第二卷,遗憾的是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创业史》而死不瞑目。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柳青的在文学创作上这种执着精神和顽强作风,深深地影响了路遥。路遥像柳青一样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学宗教般的虔诚,是用真情与生命在书写。从 1982 年路遥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准备工作,他在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就先后独自一人搬到了艰苦偏远的陈家山煤矿和一个县武装部的小窑洞里,进行苦行僧一般虔诚的修行,大量涉猎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仅柳青的《创业史》就通读了七遍,还翻阅了中国近十年的报纸……所有这些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只是为了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更好地组织一个大的故事,让读者能够在好的故事里深入体悟社会生活。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路遥曾自述: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常常是中午醒来,吃两个冷馒头,喝几杯咖啡,到凌晨仍旧是两个冷馒头,除去这仅有的吃饭时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中,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病魔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他,他一次又一次地爬了起来,他没有奢望将来这部作品会带给他怎样的荣誉,他只想尽快完成这本书,为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给自己的这个梦想画一个句号,也给读者一个深厚的交代。

到完成第二部时,他面临的是生命危机与完成作品之间的艰难选择,如果停笔调养,可能像柳青一样会留下一部残缺的作品。如果选择继续完成创作,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路遥最后选择了继续完成创作,在关键的时刻,他冲过了终点,最后长眠于这个他热爱着的世界。比柳青幸运的是,他可以作出选择,避免了前辈的悲剧,却也留下了无限的悲怆与遗憾。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其中的艰辛和煎熬只有路遥自己知道。在完成第一部并有望面世的重要时刻,路遥唯有到柳青老师墓前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这眼泪的苦涩、这哭声的悲怆,相信只有他能听懂、能理解。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他又在恩师墓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这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觉得可以告慰柳青先生了。

三、路遥视柳青为“我的文学教父”,他用自己的执着追求和优秀作品,继承并发扬了柳青的文学创作传统,也刷新了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度。

著名作家柳青,在写作的手法上,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路遥心目中,是他“在做人和创作上的可见可触可亲可爱的楷模”。换言之,路遥对柳青的接受就是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尊崇开始的。

路遥生前曾动情地说过:“柳青是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教父,很难忘在长安县皇甫村与柳青讨教文学创作的美好时光”。

路遥写的《病危中的柳青》与《柳青的遗产》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是对这位同乡的一种极高致敬与始终不渝的追随。路遥曾多次提到,在《平凡的世界》准备创作前,曾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七次通读《创业史》,是准备阶段阅读次数最多的书籍,由此可见路遥对柳青作品的重视。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高度显示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路遥在作品里倡导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的思想,这是路遥政治理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很多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觉得自己和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有一样的遭遇。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有了一个浅层次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深层次的共鸣与契合,使作品具有了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比如柳青在小说集《恨透铁》印刷之前,反复叮咛编辑,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掉《恨透铁》书名下的“一九五七年纪事”这几个字。路遥早年的两篇小说的副标题采用“XXXX年纪事”的方式,这不只是向前辈柳青学习致敬,更是一种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的1986年,正是我国文坛上现代主义、先锋派等文艺思潮风头正劲之时,一些人认为“现实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保守的写作方式。导致《平凡的世界》当年出现了“专家冷、读者热”的怪现象。此时,路遥去拜谒柳青之墓,必定是要向恩师宣示自己在文学上的自信与坚守。事实证明,后来的创作中,路遥不为所动,坚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二、三部,并最终获得国家最高文学奖。

总结:路遥受过柳青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在路遥心目中,柳青是他在做人和创作上的可见可触可亲可爱的楷模,是他的精神导师。同时路遥在创作精神和作品风格上,是在柳青的基础上,作了继承和发扬,不但很好地继承了柳青的文学创作传统,更在精神层面深入理解了柳青、学习了柳青,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对柳青先生给予一种极高致敬和义无反顾的追随,《平凡的世界》就是最好的收获和结晶。

浅谈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引领与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