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貓妖傳裡,皇帝殺死楊玉環,為什麼還騙著殺?

海角鋼琴


這個題很簡單,就一句話:帝王之虛偽與殘暴。


我說下對這部電影的感想:

1,故事核心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借貓之口重新演繹楊玉環之死,道出帝王無情之旨。這種類似於玄幻的東西一般小導演拍拍還差強人意,陳導拍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2,電影中楊玉環有一半胡人血統的梗我實在不敢苟同,儘管有五胡亂華一說,但距楊玉環已歷三百餘年,血統早就更新。再者李氏一脈雖有鮮卑族血液,到玄宗朝已基本漢化完畢。故而陳導選一個混血兒演楊貴妃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且扮演者身材臃腫,眼神呆滯,毫無美感。

3,電影有點糟踐李白。一身傲骨的太白居然成了小人得志的醉鬼。對於早就澄清的歷史上子虛烏有的“力士脫靴”一事陳導又畫蛇添足般搬上熒屏,讓人大倒胃口。

4,電影歷史年份有問題,電影中說“三十年前”即李白寫《清平調》那年,742年左右,那麼往後推三十年就是772年,這年白居易出生。28年後中進士,又過了6年(806年)寫《長恨歌》。至此差著一個甲子,怎麼能是30年前呢?即便從楊玉環死756年算起,三十年後是786,白居易那陣不過十幾歲(白居易772年出生),尚在寒窗苦讀,哪來的電影中久居宮中,寫好《長恨歌》一說?

5,找黃軒演繹白居易實在不妥,白居易絕非風流瀟灑之輩,亦不是痴心深情之人。更不可能以李白自詡。平心而言,唐代超一流詩人就兩位:李白和杜甫,第二階梯才是王維李商隱杜牧白居易。只是我們的教科書習慣性說“唐代三大詩人”云云。實在是謬誤。好比《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本就不足以和《紅樓夢》並列,奈何後人非搞出“四大名著”的名堂罷了。

6,關於楊貴妃死亡的老梗歷史學家有很多猜測,吞金說,自縊說,假死說,東渡說等等。陳導搞出的“尸解大法”一說可謂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令人啞然捧腹。

7,我向來不喜歡看所謂宮廷爭鬥戲,《甄嬛傳》《金枝欲孽》愈看愈厭。無情最是帝王家,歌頌帝王妃子真愛永恆實在是編劇導演的無恥意淫。


清代詩人袁枚嘗作《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帝王愛情悲劇與黎民百姓苦難相比何其渺小,何足道哉!

8,這部電影可圈可點之處也許在於稍稍還原一個真實的楊玉環,不重蹈“紅顏禍水”的覆轍。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在雜文《阿金》中一段話最為精闢: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誠如斯言!

9,當年拍出《霸王別姬》的詩人導演陳凱歌沉寂多年,又拿出一部“力作”《貓妖傳》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翻拍歷史無可厚非,不過多拍一下與升斗小民休慼相關的內容,多拍一些關於人性關於反思的電影,要不然光玩特技,華而不實,再多的《貓妖傳》《長城》(張藝謀)也是二流作品。

不好意思,話說得有點重,不過這是心裡話。


遇見小mi


《妖貓傳》可以說是陳凱歌的翻身之作,畫面恢弘大氣,故事悽美動人,是去年難得的一部佳作。故事中最令人動容的應該就是玄宗欺騙楊貴妃並將其殺死的那一段了。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明白,皇帝殺死楊貴妃為什麼還要騙楊貴妃呢?

不想殺死楊貴妃

看過電影《妖貓傳》的同學應該知道,唐玄宗其實是不想殺死楊貴妃的,但是在性命和美色面前他選擇了前者。

究其原因,還是楊貴妃長得實在是太美了,就連詩仙李白都對其讚不絕口——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而且,楊貴妃當時還是少有的混血美女,唐玄宗自然對其倍加寵愛,即使被安祿山逼的逃亡馬嵬驛,他還是沒有動過殺死楊貴妃的心思,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心腹高力士都不想成為殺死楊貴妃的罪人。因為楊貴妃早已不只是一名貴妃的身份這麼簡單,她更是大唐的繁榮盛世的象徵,在百姓心中是一個符號般的存在,殺死了楊貴妃無疑會成為人民口中的罪人,誰願意揹負著罪人的罵名呢?

為什麼要騙楊貴妃?

我們都知道,雖然不想殺死楊貴妃,但玄宗皇帝還是這麼做了。是什麼讓玄宗皇帝下定了決心殺死貴妃呢?原因有三:

1.陳玄禮的威逼

陳玄禮手握重兵,在馬嵬驛發送兵變。在陳玄禮心裡,楊貴妃是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源所在,只有殺死楊貴妃斷了安祿山的念想才能平息叛亂。唐玄宗的逃亡路上,只有陳玄禮一路護衛,陳玄禮兵變,玄宗皇帝沒有力量來反擊,只能交出貴妃;

2.黃鶴的勸說

黃鶴是一名道人,他對玄宗皇帝說,可以用法術讓貴妃假死,等陳玄禮驗過“屍體”,再安排人去偷偷的把貴妃挖出來。正是黃鶴的這番話讓玄宗皇帝看到了希望,既能保住貴妃的性命又能平息陳玄禮的兵變,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事實真有這麼簡單嗎?看過電影的同學都知道,貴妃最後還是死了,可想而知黃鶴的法術其實是沒有什麼用的。黃鶴的那一番說辭不過是教給玄宗皇帝騙楊貴妃的罷了,而玄宗皇帝也正好借黃鶴的這番話來麻痺自己。

3.自己留不住的好東西也不讓敵人得到

安祿山叛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楊貴妃,在玄宗的心中雖然不想殺死楊貴妃,但是更不想讓安祿山這等骯髒的人得到楊貴妃,那麼就乾脆殺死貴妃,讓安祿山對貴妃徹底斷了念頭。陳玄禮的兵變恰好給了他這樣一個契機,既殺死貴妃斷了安祿山的念想,又可以說是因為陳玄禮的逼迫而殺死的貴妃,自己也不會成為殺死貴妃的罪人。


赤兔電影


《貓妖傳》中長安城中離奇死亡的原因,是引導白居易揭開楊玉環死亡之謎,白居易一路揭開謎題,唐玄宗和楊貴妃悽美浪漫、忠貞不渝的愛情根本就是欺騙世人的一個彌天大謊,唐玄宗李隆基才是天下第一的幻術大師,玩弄人心欺騙了天下人,更可悲的是楊玉環為他笑著赴死,留給世人最美麗的容顏,自己卻在棺材中孤獨絕望的死去。

第一騙,利用楊貴妃營造歌舞昇平、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讓天下人看到楊玉環的美,最美麗的女人陪伴在唐玄宗的身邊。美人楊貴妃就成為了唐玄宗統治下的盛世的標誌,當人們為追逐楊貴妃美麗華貴的容顏時,就是象徵著對唐玄宗的統治下盛世的臣服。

第二騙,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純潔浪漫的愛情。“一起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是“三千寵愛在一身”,世人包括白居易都這樣認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就是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這一點楊貴妃也相信了,自然為他赴死,還保留著笑容給世人。

第三騙,楊玉環的死被小人暗害,騙軍隊騙天下。馬嵬坡軍隊譁變,由於擔心殺死奸相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而楊貴妃一直在唐玄宗的身邊,會遭到唐玄宗的報復,就要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為了維護安撫譁變的士兵,又不影響自己的統治權威,就設計了一處欺騙天下人的幻術。安排楊貴妃吃了“三日就會醒”的假死藥,並且讓貴妃心甘情願的赴死,然後說成是高力士偷偷做的並疼打高力士,這樣就安撫了六軍的軍心,而且讓楊貴妃依舊保持著美麗的容顏,象徵著大唐盛世的還在,唐玄宗的並不是保不住心愛的女人,他們之間一直是美麗的愛情,唐玄宗統治者的威嚴還在,依然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唐玄宗才是能夠欺騙天下人的第一幻術大師!


物語影視


因為楊貴妃僅僅是一個皇帝的玩物而已。從好的方面說,皇帝愛楊貴妃,不忍心讓她直面殘酷的現實,不忍讓自己直面殘酷的現實;從壞的方面,皇帝對貴妃“同生共死”原本就是大款對小蜜的隨口承諾,當不得數的。

即使在傳統的美化二人感情的作品,諸如《長生殿》中,貴妃和唐明皇的感情也是莫名其妙。說穿了就是美顏與爭寵的結果。到後來“忽然他們都死了就幸福地在一起了”。兩人的愛情根本是不對等的。楊貴妃的肉體和美貌,在唐明皇身前換來了“姊妹弟兄皆列土”的家族富貴,但當她昏庸的哥哥和無情的恩主引發天下大亂時,卻要用她的生命來作為代價。

楊貴妃不能說無辜,畢竟她是這一切的源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然而她到底做錯了什麼呢?並沒有。她對不起的最多是梅妃而已,而這事兒歸根結底還是唐明皇乾的。男人們把天下弄亂,然後叫女人們做禍水。大唐的興衰本是歷史規律,具體責任應該到唐明皇頭上,但人們總說,是楊貴妃乾的。

所以楊貴妃死了,唐明皇還活著,這本來就是最大的欺騙。讓楊玉環成為仙姑,再來重複和唐明皇的愛情誓言,這不過是為男人們留一絲面子而已。

其實到了那個時候,唐明皇知道,道士的話多半是靠不住的,楊貴妃多半不能復活。為了陳玄禮等人不繼續逼宮,唐明皇決心捨棄那個自己說了多年甜言蜜語的女人。那麼,騙一騙她,也騙一騙自己,騙一騙吃瓜群眾,為自己留一點心安和傳說中的好名聲吧。


巴山夜雨涮鍋


電影《妖貓傳》裡,唐玄宗李隆基迫於局勢不得不處死楊貴妃,以平息眾怒。正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所寫“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但是他又不想揹負殺害楊貴妃的罪名,所以想出來這麼一個“假死”的計策,讓楊貴妃心甘情願地死去。這其實是非常殘忍的。

安史之亂以後,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匆匆逃走,在途徑馬嵬驛時,隨行護駕的禁軍將士不再聽從李隆基的指揮,強烈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更是亂刀砍死了楊國忠。在當時的情況下,殺死楊貴妃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就算李隆基再愛楊貴妃,但他也不可能為了楊貴妃放棄自己的江山社稷。那麼,此時的他就只能考慮如何讓她死得體面些,少些痛苦。史料記載,當時李隆基正是派高力士去賜死楊貴妃,自縊而死。當然,楊貴妃自縊於馬嵬坡只是她的死因的其中一種說法,也有史料認為她是死在佛堂。

只談電影裡的情況,頗有些“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意味。李隆基愛美人更愛江山,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楊貴妃如同妲己褒姒,都是紅顏禍水,認為只要處死楊貴妃,政治時局就會有所好轉。

在一段戀愛關係裡,最高的境界就是所謂的“洗腦”,讓對方無條件相信你。而在這種情況下,楊貴妃其實是很有可能已經知道這是一個局,但依然願意為李隆基去“假死”。那一刻,她應該是絕望的吧。或許,還帶著一絲希望,認為這不是一個騙局。

最終,藥效過去之後,她在石棺中醒來,拼命地用指甲去抓撓棺蓋,甚至還大聲呼救,但沒有人會再來救她了。於是,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她帶著絕望,窒息而死。而這條被人活埋的不歸路,正是李隆基親手為她選擇的,並美其名曰為可以起死回生的“尸解大法”。

【兩個關注娛樂、熱愛生活的美少女,一個性格活潑愛八卦,一個嫻靜內斂喜讀書,雙劍合璧仗劍走天涯,為你奉上最in的娛樂資訊。歡迎關注!】


段小主和表小姐


其實《妖貓傳》已經給出了答案。“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徵。危難時,大唐將不再需要她”。電影中的楊貴妃臺詞並不多,喜怒也不於神色,對每一份微小的愛都給予尊重,既親切又有距離感,這正是大唐盛世的縮影。每個人都愛楊貴妃,正如每個人都愛大唐盛世。

唐玄宗一手締造了它的繁華,卻無奈的看著它在自己手裡毀滅。阿部千里迢迢來瞻仰大唐,卻也見證它由盛轉衰。包括黃鶴、白龍、丹龍、高力士、沒有人願意揹負殺死貴妃的罪名,就如同他們都無法面對大唐盛世不再。但是楊貴妃必須死,就如大唐盛世已經過去,再也回不來了。所以參與者都形成了一個默契:騙自己!騙自己貴妃只是假死,她還會活過來,騙自己大唐盛世只是暫時的危機,它還會興盛。而白龍引導白居易和空海揭開了貴妃之死的真相。看似是揭露,其實是守護。每個人都在騙自己,只有白龍騙得自己都相信了,對貴妃遺體的守護,也是對大唐盛世的執念。所以當它知道楊貴妃已經醒不過來時,他心中的一切都已經破滅,一無所有。貴妃和大唐都回不來了,所以他最後想跳上貴妃遺體的石臺死去,卻沒有跳上。

即使幾十年後,劇中的白居易依舊懷念大唐盛世,依舊要與李白比較,恨自己晚生了三十年。空海也依舊要漂洋過海,來大唐青龍寺尋求無上密。就算是到了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看電影的你我,也捨不得楊貴妃就這樣死去,捨不得大唐盛世就這樣衰落。


考古系大師姐


首先更正一下,是《妖貓傳》,不是貓妖傳。

為了回答這道題,我把這部電影重新看了一遍。雖然沒有第一次看的衝擊那麼大了,但還是一聲嘆息。唉……

影片中的皇帝,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在電影裡,那就是一個天下最自私、最虛偽的人。這個角色有一個特點,用現在的詞來說,就是又當又立。

什麼好事他都要佔盡,皇位、極權、天下、人心、愛情、名聲……

所以,他有著濃重的表演型人格。

彼時正當盛唐,萬邦來朝,極盡繁華。唐玄宗李隆基演繹著一個開明皇帝的角色。按照影片的說法,因為他開明,所以對有胡人血統的楊玉環格外寵愛。他和她是真愛,這一點不僅是倆人間互許的盟誓,也是向天下人昭告的皇帝本人的形象工程。

所以,貴妃生日,他讓她在全城百姓面前仙子一般舞了一段水上鞦韆,為她舉辦極盡奢華的“極樂之宴”,為她寫詩(後來發現李白的詩更好,就叫高力士遣走李白)、寫歌、做霓裳羽衣。明知阿部仲麻呂想要跟貴妃表白,他就在他們面前秀倆人的恩愛;明知安祿山覬覦貴妃,他也要邀請他來赴宴,還親自下場,披髮擊鼓以表歡迎——這皇帝的戲真是不一般的足。

他在全天下人心中牢固樹立盛世明君、才子皇帝和浪漫情聖形象,每一樣都足夠令人膜拜痴迷,連他自己也痴迷其中不能自拔。所有的好名聲,他一樣也不能放棄。

於是,安祿山起兵造反,唐皇和貴妃出逃。馬嵬驛出現兵變,金吾衛首領陳玄禮要求處死貴妃以安軍心,不然就不再保留對皇帝的忠誠。

這不是一道難做的選擇題。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愛,怎麼也比不過對自己的。失去士兵的忠誠,從而帶來失去皇權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險?那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這是沒有疑問的事。

問題在於,唐玄宗捨不得放棄自己的人設。他可是天下第一的大情聖啊,他可是和玉環許下了生死相隨的盟約的啊,不管他是迫於金吾衛的壓力,還是自己“顧全大局”賜死貴妃,他都必將背上背叛愛情的罵名,變成冷血虛偽無情的偽君子。李隆基絕不接受這樣的人設崩塌。

他很驕傲自負,也很貪得無厭,他要控制所有人的心,不僅包括天下人對他的看法,也包括楊玉環的。所以,他不僅要讓天下人相信他不會讓楊玉環死,也要讓楊玉環本人相信這一點。

總之,楊玉環必須死,但與此同時包括她本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要相信那不是皇帝本意。這才是唐玄宗覺得棘手的問題。

影片中呈現的解決方案是“尸解大法”。這種幻術能讓貴妃進入假死狀態,金吾衛會以為她真的死了,這樣就能解決兵變問題。同時讓高力士在貴妃脖子上製造勒痕,然後在金吾衛面前上演一出暴打高力士的戲,讓金吾衛相信不是皇帝向他們屈服,賜死貴妃,而是高力士自作主張勒死貴妃。這樣,皇帝在金吾衛面前就不會失去威望和皇權,在天下人面前也不會失去情聖的名聲。

至於楊貴妃,就讓她相信只是假死,局勢穩定后皇帝會開棺接她回去,這樣她就可以“懷著對他的愛意和重逢的希望去死”。一句話,他要她死都繼續愛他。這種對人心的極度控制慾,真的令人齒冷。

實際上呢?“尸解大法”是用來騙楊玉環的,李隆基真的要她死,怎麼可能讓她復活?所以“尸解大法”只是幌子,真正的奧秘在那杯酒裡。表面上那是一杯普通的用來增加儀式感的訣別酒而已,實際上是致人死命的蠱毒酒。喝下這杯酒,楊貴妃必死無疑。只不過在酒毒發作前,她已經通過“尸解大法”進入假死狀態了,所以會無聲無息無知無覺地死去——大概皇帝認為這是對她最仁慈的無痛苦死法,也是皇帝自欺欺人的表現。

這就是題主所問的,為什麼要騙著殺楊貴妃。整個過程好大一齣戲,導演就是皇帝本人。

皇帝不僅導演了這出大戲,而且親自下場表演。在他假惺惺讓黃鶴演示“尸解大法”的過程中,對楊貴妃說的那些話,我真是一邊看一邊噁心:

“玉環,我絕對不會讓黃鶴對你這麼做!”

“玉環,我很想把我的頭顱放在這個盤子上讓高力士端出去,但是這樣做,就違背了我們白頭偕老的誓言。”

“玉環,你同意嗎?你如果不同意,我就不會讓黃鶴施法。”

楊玉環其實是心知肚明的。電影裡說得很明白,在極樂之宴上她就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命運:大唐盛世時,需要她作為盛世的符號;盛世不再時,她就將被拋棄。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皇帝對她到底有多愛,她怎麼會不知道?李隆基喜歡她不假,但更多的時候,只要需要她來裝點門面,裝點他盛世明君的門面。

但她善良,她比玄宗更懂得愛。她愛大唐的盛世,也愛這個虛偽的男人。所以在她還是“符號”的時候,她對李白說:“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所以在玄宗假惺惺問她意見的這一刻,她還是微微點了點頭。

皇帝如釋重負,馬上親手奉上毒酒一杯。

貴妃一飲而盡。她是否知道這是毒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所謂“尸解大法”是騙她的。她只是願意配合玄宗完成這場戲。她還把自己的一縷頭髮留給玄宗,這縷頭髮後來被鎖在宮中密處,還讓三十年後的白居易相信這是皇帝與貴妃不朽愛情的見證,從而寫下了《長恨歌》。

她貼心到這種程度,用一縷頭髮讓他相信他已經騙過了她。他卻那麼自欺,不但在當時騙過高力士,騙過阿部仲麻呂,騙過白龍,騙過陳玄禮,過後還“把所有知情的人殺了”(所以我懷疑同謀的黃鶴也沒逃脫),自己繼續扮演情聖皇帝的角色,在前來複仇的妖貓白龍抓瞎他的眼睛之後,傳到天下人以及後世人(白居易)那裡的說法依然是“因為思念貴妃而哭瞎眼睛”。

一個人得入戲多深,才能如此殘忍又瘋魔?

其實在貴妃死之前,電影裡已經多次表現了這位皇帝的極度權力慾。

他用楊玉環作為大唐開放的門面,深知諸多男人都為她著迷,他一邊採取“開放展示”的姿態宣示他的大度,一邊上演只有他才能和貴妃生死相隨的深情戲碼——他用這些姿態,築牢自己的人設,牢牢抓住楊玉環和天下人的心;

他寫給阿部仲麻呂的“極樂之樂”昭示了他的極度貪慾——他要凌駕所有人之上,他要控制所有人的心,這是他一人獨享的極樂之樂;

出逃時他忽然掙脫太監的手,跑回空地大吼一聲:“我還是大唐的皇帝!”——明明就是他狂妄自大的“人設秀”,惹來了這場禍端,此時感覺到盛唐的風雨飄搖,他念念不忘憤憤不平茲茲於懷的,仍然是他自己的地位:他必須對自己確認,他始終是那個高高在上凌駕一切的皇帝。

陳玄禮逼宮時,阿部仲麻呂提出由他帶貴妃逃到日本去。皇帝的反應不是幫著勸說貴妃同意,而是冷冷的一句“你可以試,我賭你輸”,然後就把黃鶴叫一邊商量去了。

果然,貴妃不答應阿部的建議——皇帝根本不想貴妃活,這也罷了。關鍵是他對阿部說的那句話,表明在這種生死時刻,他下意識反映出來的,仍然是對自己掌控力的得意。他知道貴妃會有什麼反應,他也趁機在阿部面前又炫耀一次:我知道你愛貴妃,可是隻有我能控制她。

難怪影片借阿部仲麻呂之口說,皇帝才是真正的幻術大師。

騙貴妃,騙士兵,騙天下,也騙自己。唉!還是一聲嘆息。

寫到這裡發現忘了回答題主的描述。就再補充一下:

按照皇帝的如意算盤,騙貴妃喝下毒酒後,讓黃鶴給她扎針,讓貴妃氣血封閉,進入假死狀態。其他在場的人都相信這是“尸解大法”,以後皇帝一定會偷偷接回貴妃。而金吾衛則會認為貴妃死了,於是解除兵變。之後把貴妃埋進棺材。在棺材裡毒酒發作,貴妃就會不知不覺地死去。接她回來?當然是不可能的。過後皇帝就把知情人都殺了。

然而實操時出了意外。可能是氣血封閉延緩了毒酒的發作,結果“尸解大法”失效了,楊玉環在密閉的棺材裡醒過來,卻無法推開棺蓋,終於在極度的痛苦和恐懼中死去。當然最後蠱毒還是發作了的,要不然就不會有白龍為了給她吸毒,魂入貓身變成“妖貓”的後續了。只是論起貴妃的死因,影片中說的“活埋至死”就是這麼回事。

當然,這是電影的藝術演繹,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及故事無關。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皇帝為什麼要騙著殺楊貴妃?哎……不是風流倜儻如我這般人稱情場小王子的人,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很痛苦,這是天賦,無論你看多少遍妖貓傳也不會知道的。

今天既有緣,我就告訴大家很少人知道的原因,趕快搬小板凳來坐著聽好了啊!

妖貓傳裡,安史之亂,玄宗貴妃出逃,後又宮廷內亂,玄宗被以太子為首的陳玄禮集團逼迫,要求以紅顏禍水處死楊貴妃。實際上宮廷內亂的幕後黑手是太子,太子操縱了陳玄禮,欲把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楊家除之而後快,斬草除根,也就沒有理由留下楊玉環為禍害之根。


楊貴妃並未作做多麼禍國殃民之事,最後還是以被清君側、紅顏禍水為由,強行逼死。貴妃之死,死於楊國忠的囂張跋扈的誅連之罪,沒錯,被豬隊友坑了哈。

玄宗實際是被逼著在江山社稷與美人之間作出了抉擇,只是沒有想到這一切不過是太子的黑手在推波助瀾,回去之後依然做不了皇帝,被逼退位。

妖貓傳裡皇帝殺死楊貴妃為什麼還要騙著殺?

原因不過“虛偽”兩字。

從頭到尾,陳凱歌就刻意給玄宗的刻畫上了詭異與城府,特別是他的微笑。(這是細節刻畫)




首先,古來帝王之家,無論何人,必載史冊,何況曠世名妃楊貴妃。無論是玄宗、高力士還是黃鶴,他們都不願意自己在史冊留下罵名。

其次,楊貴妃素日裡與玄宗何等恩愛,與高力士主僕情深,誰也不願意讓她含著對自己的殺身怨氣死去,無論是誰殺她讓她知道了,總歸會在餘生的日子裡留下不可消除的芥蒂,烙下一生難忘的印記,那是自己最親、最愛、對自己最好朝夕相處的貴妃啊!

最後,玄宗是為了保留自己最後一絲虛偽的溫情,到死也不希望貴妃看到自己丑陋、自私、虛偽的一面,餘生既不能相守,那就在心中留下你最好的模樣便夠了!
實際上貴妃之死是玄宗是進行過了細思極恐的人性思維推理安排的。(這一切恐怕連高力士都無從知曉他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貴妃兩天後在石棺醒來,她從沒想到自己真的還會醒來。我們注意看劇中,她的眼神帶著失望透頂的決絕與視死如歸的毅然。


就知道她是知道玄宗是被逼無奈想讓她死騙她的,她只是以為不會有假死,而是真死,她知道他的無奈與最後的溫情(善意的謊言),而玄宗故意表現出知道她看出了自己的心思與最後的包容與理解(一切是玄宗虛假的溫情)。只是貴妃從沒有想到自己兩天後真的能醒來了。石棺中的貴妃到最後也不會知道怎麼回事,所以到底是誰欺騙了她?誰想殺她?誰殺的她?沒有人知道。如進入石棺前大家所設定的那樣,自己確實是真的復活了。

只是貴妃一開始內心的認知發生了錯誤而已(以為自己是直接死了,玄宗在騙她,心裡對玄宗有無盡的失望),所以到最後貴妃是不知道怨誰恨誰的,連外面什麼天地了,皇帝是否還在都不知道?能怨誰不來救她?最終貴妃死的時候想必是伴隨著無邊無際的疑惑與渴望找到答案的激動與無奈。


她一定是覺得當初玄宗沒有騙自己,是自己理解錯了玄宗,為自己此前對玄宗的失望產生了無邊無盡地悔恨,然後就是特別想出去找玄宗而誕生了強烈的求生欲。然而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只能自己在冰冷的石棺中帶著疑問與悔恨香消玉殞。

玄宗這一切深邃的帝王心術並非無跡可尋,全劇都是圍繞貴妃之死展開的,我們回看上圖安祿山與玄宗在華清池的載歌載舞那一段陳凱歌對玄宗的內心旁白描述就知道了,陳凱歌不會莫名其妙來這麼一段。

玄宗的虛偽,是最高超、最溫情,也是最毒的殺人技。

帝王術,真是嚇死人啊!


不書


電影裡有一句話:皇帝才是最擅長幻術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皇帝不僅要騙貴妃,還要騙天下人:皇帝是有情有義的。他要讓貴妃相信自己還能甦醒,懷著對他的愛和希望心甘情願地去死;他要讓天下人知道貴妃是高力士瞞著殺的,皇帝並不知情。



因為皇帝要天下,更要天下人的心。

金吾衛逼著皇帝殺死貴妃,如果不殺,他將失去軍隊的擁護,失去江山;如果他殺了貴妃,那麼說明他真正地受到了逼迫,帝王威嚴蕩然無存,而貴妃在死前也會失去對他的愛。就在這最危急的時刻,他和身邊的人演出了一場完美無缺的戲,騙過了所有人,包括不在場的白樂天。



這就是帝王之愛,愛美人更愛自己。多麼虛偽又現實。他寫的“極樂之樂”,阿部仲麻呂認為是帝王駕馭所有人、掌控一切的快樂。其實極樂之樂,是為大悲。皇帝是最悲哀的,在任何時刻他都要保持著帝王的尊嚴,哪怕是對著一個將死之人。



他自以為能騙過所有人,但貴妃那一笑已經說明,她看穿了一切,只是沒有捅破,皇帝終究沒能騙過貴妃,也沒能騙過自己。


長劇短說


《長恨歌》裡寫唐玄宗處死楊玉環,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歷來大家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唐玄宗之前專寵楊玉環一人,甚至“從此君王不早朝”,已經犯下大錯,殺掉楊玉環,不過是改錯而已,雖然有些遺憾,但政治上是正確的。

但在《妖貓傳》裡,唐玄宗卻無法那麼光明正大地處死楊玉環,只因電影裡的唐玄宗,與我們印象中的唐玄宗不同。他身上君王的色彩少,更多地展現的,是一個荷爾蒙旺盛且帶有一定異族色彩的男人。在擊鼓應戰安祿山的那一場戲裡,更是悲愴凌厲,看得人毛髮倒豎,這樣一個唐玄宗,是沒法坦然地認輸,以國家的名義處死楊玉環的。

他需要遮掩自己的軟弱,也需要想出辦法來,讓楊玉環不記恨自己,他格外的多情,形成了他格外的狡黠,最後成就了一種“騙殺”楊玉環的殘忍。

《妖貓傳》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兩個不同的唐玄宗形象,也許體現了中日兩國不同的審美和三觀。《長恨歌》雖然表達了對於這段愛情的追悼,但還是以儒家精神為底色的,甚至於,這麼多年來,那麼多讀這首詩的人,都不覺得,唐玄宗不該殺死楊玉環,不覺得他不能對楊玉環下手。

而《妖貓傳》裡唐玄宗,又激烈又虛偽,又深情又冷酷,他身上文藝色彩更多,平衡能力卻極差,這樣一個他,選擇騙殺楊玉環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