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死於脾氣還是死於陰謀?

三國閨蜜


關於魏延死於脾氣還是陰謀,如果單純從《三國演義》分析,是死於魏延本人的個性上,脾氣如果泛指秉性,就是死於脾氣。三國之中,諸葛亮根據人物性格中的缺陷推算並給予致命一擊的人又不單單魏延一人。舉幾個栗子:

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罵死王朗,這裡應該加個諸葛亮遺謀除魏延。周瑜總因妒忌諸葛亮而生氣,諸葛亮故意氣周瑜,故意表現出比周瑜強,周瑜被氣絕身亡。王朗自覺才貫古今,舉士無雙,一直以賢德聖人自居,十分好名聲,諸葛亮見了王朗直指其賣主求榮,認賊為主,豬狗不如,將來下地獄祖宗都不認,即不能認祖歸宗,王朗年齡太大,一口氣上不來,當場氣絕身亡。魏延慢講吧!

諸葛亮根據關羽性格缺點:傲氣凌神,一生只服劉備,只護短張飛。關羽駐守荊州時,諸葛亮視探問關二爺:曹操來犯,如何?孫權來犯,如何?曹操孫權同來犯,如何?關二爺;拒之,拒之,還是拒之!諸葛亮嘆了口氣,寫下駐守荊州方略:北據曹操,南聯孫權,讓關羽嚴格執行,後來,荊州丟了,因為南聯孫權方面出了岔子,關羽拒絕與孫權聯姻:犬子安能配虎女,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逼關羽走麥城!

張飛呢,諸葛亮也嘆氣了,希望張三爺戒酒,因為張飛一喝酒就犯渾,一犯渾就打手下士卒,最後招來殺身之禍!

可見,諸葛亮識人性格方面,如果往壞處看,是不會錯的。一生太愛馬謖,大概愛吾及屋,忘了他也犯渾吧!

接下來展開說魏延,魏延本來在襄陽守城劉琮處效力,因私開城門欲迎劉備及百姓入城,受文聘阻之未能成功,魏延反而受到牽連逃往長沙太守韓玄處暫時聽命!

應該說魏延赤心一直向劉備,劉備入川之後,與劉璋決裂,關羽起兵攻打長沙,因韓玄懷疑黃忠通敵又輕視魏延,魏延投劉備心切,救黃忠而殺韓玄,速投劉備。

古時候有投名狀一說,魏延兩次叛主投劉,從劉備來講,魏延此人是下決心投自己了,不惜犧牲了自己擁有的一切,況且我劉備又不是擁兵百萬,富國一方。魏延投我就是因為他是我的小粉絲,我魅力大呀!關、張、趙不都是我的小粉絲嘛,所以,劉備十分認可魏延,多委以重任。劉備恰不看好馬謖,認為他圖有其表,紙上談兵,果不其然!可見,在識人上劉備似乎更高明。

諸葛亮與魏延的第一次正面接觸諸葛亮就責問為何殺舊主,並且用欲殺魏延來恐嚇他,魏延驚出一身冷汗,從此見諸葛亮就心生畏懼。因為魏延兩次叛主,誠信將受到極大影響,況且又殺了一舊主就是誠信最大的影響!比如呂布殺何進、殺董卓誠信出了很大問題,被嘲三姓家奴,之後無人再敢重用,雖說呂布有萬夫不擋之勇!魏延此次投降的心是真誠的,但是魏延性格的原因,一個急脾氣,又恃才傲物,兩次叛變都是瞬間起意,目無法紀朝綱,一意孤行,即我想反就反了,看你乍得!為劉備開城門,守城眾將猝不及防,殺韓玄,連個罪狀都不擬,就覺得如此鳥人,殺之而後快,全忘了收留之情。連黃忠都看不下去,雖說韓玄不是好鳥,但對你魏延是有收留之恩,雖說輕漫你,那你魏延也並沒有真心歸順之意啊?所以,魏延歸順劉備的誠信考察沒有過關。

諸葛亮拿他與趙雲一比較,魏延的一份誠心那真的被埋汰了。

劉備在世之時魏延應該是位列關、張、趙、馬、黃之後最強,從能力上也應該在眾英雄之後,畢竟誠信是個坎,但從中可以看出劉備給了魏延充分的發展空間,一直坐到漢中太守、鎮遠將軍的位置,漢中軍政權獨攬。

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孱弱,諸葛亮加強了對魏延的束縛,讓其盡其才而限其行,在每次對魏延的安排上都有制衡的隊伍,趙雲在世時,魏延雖覺不出味來,但這就是制衡魏延的最大武器,趙雲死後,諸葛亮極力培養關興、張苞,甚至啟用廖化,不得以招降姜維,對魏延的安排上頗為謹慎,讓魏延十分的憋屈,但由於諸葛亮當年那一記下馬威,讓魏延欲抗爭又按耐著,因為諸葛亮殺他之心不是一天兩天了,他非常謹慎從事,魏延就像諸葛亮拉在手中的風箏,這工作乾的十分不舒坦。

我認為魏延夜闖七星燈這也許冥冥之中在告訴我們一種人生哲學,因果終有報,天命不可為,諸葛亮想續命,可惜天道不允。

諸葛亮對於魏延的猜忌是一廂情願的,甚至他認為他防著並用著魏延是為了蜀漢江山計,其實,我覺得是魏延的行事作派不被諸葛亮所接受,諸葛亮對於魏延是疑罪從有,可諸葛亮通過玄學,僅兜魏延腦後長反骨,就認定魏延一生必在叛變或在叛變的路上,例如,現在的麻衣相學,就是憑長相識人,有些人很冤,應驗了一句匹夫無罪,懷玉其罪。魏延身上的玉就是誠信沒建立好,可惜人一生難改的就是個性,魏延日後也沒有向諸葛亮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魏延有一次降曹的機會,但他並沒有降。魏延耿直的性子又怎麼會迎合諸葛亮呢?所以諸葛亮心中對魏延的芥蒂一生未曾放下,一直到死後都不肯。

有人說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襲子午谷妙計,怎麼會?有人說諸葛亮不應該用馬謖,怎麼會?誰會用一個不放心的而放著放心人不用!

至於,魏延是被諸葛亮所殺,還是楊儀所殺,考證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延的忠誠度一直飽受質疑,高層一直沒有放下對他的提防,甚至怎麼防他高層一直在預設對策,魏延怎麼會知道!一個直性子人不會明白,可惜的是直性子的魏延,想反就又反了,只要有人說我反,沒人制衡我了,那我就反了,大家防我,好,我反了。他的腦子就不會轉彎,這就無罪也成有罪了,應證了諸葛亮的正確,蜀漢不容,多少年了,他還是又反了一次,依然是飽受叛變詬病的話題將軍。據公安局朋友說,很多被關押過的犯人又成了慣犯,而且數目很大,魏延的這種叛變也是一種心理現象,或許是一種渴望被重視的心理反彈,可是誰又能照顧你嫌疑人的心理呢?防著你才是普遍人的選擇!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人物基本客觀,講到魏延,也批評他的性格,對於他的死,也認為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有才能不代表一定要給予莫大的肯定,一定要惋惜他的遭遇,就像一句俗語:可憐之人必然有可恨之處,從魏延身上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別有點才華就任性為之,世間有孫猴子的地方就有如來佛的五指山不一定等你的就是花果山,有白娘子的地方就有雷峰塔,不一定就是許仙的保和堂。





北冥有魚飛九天


魏延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在加入劉備陣營後,劉備對他信任有加。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剛開始只帶了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在取得漢中後,劉備要選擇一員將領擔任漢中太守,鎮守蜀漢的北大門。本來大家都以為會是張飛,可是劉備宣佈人選後,卻是魏延,當時是一軍皆驚。

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任上,沒有辜負劉備的信託。他根據漢中的形勢,制定了符合實際的防禦方案。那就是依照險要,層層設防,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漢中的防禦體系,在他和後人的堅守下,漢中的防禦一直牢不可摧。

在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的時代,作為劉備的老一輩殘存的唯一大將,魏延成為諸葛亮不可或缺的軍事助手。他在諸葛亮的陣營中名排第二,並擔任諸葛亮大軍的前部。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屢立戰功,威名遠揚。但是,就是這樣一員優秀的將領,卻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殺,連同家族也被滅三族。這一切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一、與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雖然是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將,但他和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好。雖然諸葛亮對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對魏延都很優待。在官爵上,在職位上,都對魏延很傾斜。甚至在魏延和劉琰發生衝突的時候,諸葛亮就把劉琰調離了。但是,諸葛亮的做的這一切,並不能讓魏延感到滿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戰略戰術來進行北伐。這是諸葛亮所不同意的。諸葛亮和魏延兩人的戰略戰術思想不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就拿“子午谷奇謀”來看,就能夠看出兩人的分歧。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來作戰的,但是,秦川並不是他在《隆中對》中設想的,百姓簞食壺漿來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強大的曹魏騎兵。諸葛亮一心想穩妥行事,不願意冒險,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後打成對峙。

而魏延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要求採取“以正合,以奇勝”的戰略。他想讓諸葛亮帶領主力作為正兵,而自己帶領奇兵取勝。可是他的戰略戰術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一直沒有實施的機會。

因此,雖然諸葛亮五次北伐,可沒有取得多少戰果。整個蜀軍翻山越嶺的武裝大遊行。魏延在這個時候心情十分鬱悶,他屢屢在公開場合譏笑諸葛亮膽怯,可是,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這樣,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積越深,最後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這一切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挑撥,諸葛亮和他的關係只有越處越僵。

二、軍事才能出眾,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雖然軍事才能出眾,但是這個人的政治頭腦欠缺。在史書上記載,魏延其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我們從這段記載,就可以想見魏延的為人。

魏延的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說明了他的軍事能力出眾。他既能帶兵打仗,又能夠培訓兵士,可以說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後面評價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又是對他的批評。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鬱郁不歡,當然對這些諸葛亮身邊的人沒有好臉色。而其他人看見他這個樣子,都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在整個蜀軍陣營難有朋友。這些,都表現出魏延政治頭腦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經過。

等到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便盡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漢能夠調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戰場,還加強後勤運輸,進行戰場屯田,保證自己的後勤供給。在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軍的先鋒。

但是,由於諸葛亮的戰略戰術,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狀態。諸葛亮想盡了一切辦法,還是不能迫使司馬懿決戰,最後只有病死於五丈原的軍中。

隨著諸葛亮的死,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聲。剩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將蜀軍安全的撤回漢中。但是,就是在這一次撤軍中,發生了魏延被殺的事件。

諸葛亮在沒有魏延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 撤軍的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中,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全軍撤退,魏延斷後,在魏延前面的軍隊是姜維。如果魏延不聽從斷後的命令,就丟下他不管,全軍撤回。

在諸葛亮死後,費禕被楊儀派去試探魏延的態度。果然魏延不同意這樣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軍的兵權,繼續北伐。費禕找藉口回來後,蜀軍主力便丟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發現自己上當,便決定強行奪取兵權。他搶先回兵,燒絕棧道,但是在和楊儀的對抗中,兵敗被殺,楊儀還派人滅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戰將魏延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從歷史記載的種種跡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勢所趨,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採取魏延的戰略戰術思想。這使得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積越深。魏延自以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擔當起北伐的重任。並且他還制訂了一整套作戰的方案,可是正是這樣,才讓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決心。

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的水平連張郃都不如。他一直壓制魏延,不讓他單獨和曹魏交戰。唯一一次派魏延單獨西進,取得了陽溪大捷,也不能讓他改變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險,如果把蜀軍交給魏延,那麼萬一失敗,會給蜀漢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

諸葛亮認為,如果自己一死,蜀漢就再也沒有能夠實現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養息,息兵保國的戰略。可是,他心裡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從這個戰略的。這樣,諸葛亮就把繼承人定為了蔣琬和費禕。

按照正常情況,諸葛亮死後,不管是從職位、資歷,還是從能力來說,都應該由魏延來接替諸葛亮指揮軍隊。可是,既然諸葛亮定下了這樣的策略,那麼,魏延就必須排除在外。

既然諸葛亮已經決定不再北伐,那麼,魏延就失去了他的價值。沒有魏延,剩下的將領吳懿、王平、姜維他們,足以防禦曹魏的進攻。因此,諸葛亮臨死前定下的命令,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如果魏延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聽從楊儀後聽從蔣琬、費禕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聽從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頭腦的魏延選擇了抗拒。於是,外有楊儀、王平、姜維、吳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鋒,內有蔣琬一干人向劉禪進言。最終,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結語:

魏延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他的政治頭腦太差。他在劉備的手下表現出色,而劉備也對他不薄。劉備提拔黃忠為後將軍,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但是,換了諸葛亮之後,魏延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諸葛亮對魏延只是一個利用關係,他只需要魏延為他賣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這使得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來越深。在諸葛亮死時,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養息的政策,並且違反資歷、職位、能力、聲望的慣例,越級把自己的繼承人定為蔣琬。

這樣一來,魏延就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忍氣吞聲,屈居蔣琬之下,聽從蔣琬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奪取軍權,反抗蔣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漢,起兵造反。對於蔣琬他們來說,魏延只要不選擇第一條路,就視同背叛。

當然,我們都可以看出來,魏延肯定不會選擇第一條路,但是他也不會選擇第三條路。這樣,他就被已經設計好的陰謀吞沒了,死了還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雖然按照官方的記錄撰寫了魏延的傳記,但是最後依然給魏延下了結論:不便背叛。這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導語:

魏延的死,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所謂爭議的焦點,無非就在於他是否死有餘辜。他的死是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還是楊儀策劃的一場陰謀呢?

我認為魏延之死,跟諸葛亮無關,主要是楊儀的陰謀所致。因為諸葛亮沒有任何理由殺掉魏延,魏延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也沒有表現出任何謀反的跡象。

01魏延是季漢王朝最後的大將,諸葛亮不可能捨得殺了魏延。

劉備打下漢中以後,對漢中太守的職位,一直在考慮用誰來擔任。大多數人都支持張飛,畢竟是集團元老,又非常有能力。可是劉備偏偏選中了後起之秀的魏延,這說明了兩件事。

  1. 首先劉備十分信任魏延的忠誠。他認為魏延對自己是百分之百忠心的,否則劉備絕對不會將漢中這個益州的門戶交給自己不信任的人來把守。
  2. 其次劉備十分信任魏延的能力。魏延在荊州歸順劉備以後,一路跟隨劉備奪取益州,奪取漢中。這個過程也是劉備考驗魏延的過程,證明他的確很有能力。

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他鎮守漢中多年,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使得漢中之地,絲毫沒有受到曹魏大軍的襲擾侵犯。

此後五虎大將陸續去世,魏延成為了季漢帝國為數不多的猛將。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主動從漢中太守的職位上撤下來,非要跟隨諸葛亮北伐。

可見魏延對季漢是非常忠心的,有能力又如此忠心,難怪劉備和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魏延和諸葛亮在子午谷奇謀之上雖然有過激烈的爭辯,但是這不會影響諸葛亮欣賞魏延這件事。

諸葛亮行事小心,所以他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覺得魏延是難得的人才,所以絕對不會對魏延下手。

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三國志》

諸葛亮明白,當時的季漢王朝,最缺少的,那就是出色的將才。好不容易幾十年的功夫熬出了這麼一個魏延,他怎麼捨得就這麼殺掉呢?

由此可見,諸葛亮沒有殺魏延的任何動機。諸葛亮只是不希望魏延統領全局,從而使得他將季漢大軍全部帶入坑罷了。

02魏延與楊儀之間仇恨太多,楊儀小人得志自然要公報私仇。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楊儀得到了一個指令,那就是悄悄帶領大軍撤離前線。這個時候楊儀以諸葛亮的名義,讓魏延在大軍後面斷後。

諸葛亮一死,按照官職和軍銜,整支大軍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魏延。可是這個時候魏延卻被安排到了斷後的工作上去。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三國志》

魏延果然生氣了,他認為這是楊儀在搗鬼。雖然他知道要撤軍回去,但是不能就這麼回去,要回去也是自己帶領大軍,楊儀一個小小的丞相長史,憑什麼號令三軍呢?

所以魏延在解釋不清的情況下,只好採取了比較極端的做法,他將回去成都的棧道給燒了,就是防止大軍提前回去。

那麼整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諸葛亮果真安排魏延斷後了?楊儀的確被諸葛亮託付成為大軍的領袖?

我認為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當時諸葛亮奄奄一息,他知道他死後,軍隊中地位最高的肯定就是魏延了

  1. 但是魏延行為比較偏執,如果他執掌全部兵力,說不定會導致季漢全軍覆沒。為了季漢的未來,為了要保存實力。諸葛亮必須要找一個穩妥之人將大軍安全帶回去。
  2. 這個時候他只能依靠身邊的楊儀,所以諸葛亮將大軍交給楊儀帶回去,應該是真的。只不過讓魏延斷後這種屈辱的事情,應該是楊儀安排上去的。
  3. 諸葛亮已經斷了魏延的兵權,他沒有必要再讓魏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
    畢竟人家過去是封疆大吏,現在怎麼可能給一個丞相長史斷後呢?

所以這一安排應該是楊儀加戲了,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魏延反抗。一旦魏延反抗,那楊儀就坐實了魏延謀反的事情,由此可見,楊儀是要公報私仇。

03魏延全家被劉禪誅殺,事後楊儀被劉禪棄之不用。

在魏延眼裡,像楊儀這種讀書人,他是完全瞧不上的。所以每當楊儀提出什麼建議的時候,魏延純當是沒聽到。

初,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書郎,後雖俱為丞相參軍長史,儀每從行,當其勞劇,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三國志》

換一般人也就算了,不跟魏延置氣。可是楊儀偏偏還是個暴脾氣的文人,他立刻要跟魏延開撕,結果魏延每次都是抽出刀來威脅楊儀,甚至幾次搞得楊儀當眾哭泣。

  • 這種恥辱的確是常人難以接受的,更何況楊儀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呢?所以說楊儀必須要報仇雪恨,結果就導演了這麼一場魏延謀反的戲碼。
  • 魏延是個武將,他搞不懂文人玩政治的這一招,最終掉入了楊儀所設下的陷阱。
    楊儀誣告魏延謀反,劉禪信以為真,將魏延全家斬殺。
  • 到後來這件事稍微有些明朗的時候,劉禪恍然大悟。他雖然沒有過多責罰楊儀,但是也沒有重用楊儀。楊儀心裡自然又不是滋味了。

按道理說幫助國家解決了如此叛賊,當然要得到重用,畢竟挽救了十多萬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見劉禪對楊儀是有意見的。

劉禪意識到了楊儀的錯誤,但是他自己不想認錯,所以打算慢慢處置楊儀,畢竟魏延全家已經被殺,如果落個殺害功臣的罪名,那劉禪自己也麻煩。

總結:魏延謀反沒有翻案,楊儀自殺倒是大快人心。

魏延的案子在季漢一朝始終都沒有被翻案,即使魏延是無辜的,那也不能翻案,為什麼呢?因為知道真相的人,其實就那麼幾個人。

如果劉禪真的給魏延翻案了,那魏延就是忠臣。劉禪這個皇帝誅殺了忠臣一家,豈不是證明了劉禪是昏君?所以他不會做這種糊塗事。

只不過罪魁禍首楊儀必須要處置,所以劉禪只給了楊儀一箇中軍師,沒有任何統兵權。楊儀為此憤憤不平,甚至揚言,當初如果他帶著大軍投降曹魏,哪裡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這件事可不得了,楊儀的話被費禕原封不動地告訴了劉禪,劉禪大為惱怒,將楊儀非罷官流放,後來又關了起來。無奈之下的楊儀只能選擇自殺。


江湖小曉生


魏延被殺的根本原因:其剛愎率直的性格所致。

一、爽直率性;二、傲慢少禮;三、恃功務高。

魏延身敗名裂的真正原因是與楊儀之爭。

諸葛亮死後,魏延因被陷害謀反而遭楊儀一黨所殺。

但凡有本事的人,多少有點脾氣,但魏延這個人,不但脾氣不好,還特別的刺兒多。除了劉備對魏延信任有加之外,諸葛亮、楊儀、蔣琬與魏延的關係都不咋地,諸葛亮死後,楊儀、蔣琬硬是把謀反的屎盆子扣在魏延頭上,以至於《三國演義》描得更黑,說魏延後腦勺上天生有反骨。

諸葛亮北伐途中重病,估計大限將到,他料定自己死後北伐群龍無首,魏延必定不會聽命於任何人,於是秘召楊儀、費褘、姜維,交待自己死後的撤兵計劃,由魏延負責斷後,如若魏延不聽命令,就不要管他了,部隊自行出發。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聽命令,說什麼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可以與敵軍作戰,憑什麼要撤軍呢,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開始部署繼續北伐。本來諸葛亮死後是指定楊儀負責總指揮,但魏楊歷來不和,魏延除不聽指揮外還公然與楊儀鬥氣,把國家大事拋到腦後,大洩個人私憤。本來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堅持北伐的話,還有他的道理可言,歷史的評價可能要改寫,但魏延卻又改變主意,撤軍的速度比楊儀跑得還快,殿後變成了前鋒,而且做得缺德的是自己的大軍過後還燒燬棧道,拆除橋樑,真正的過河拆橋,全然不顧楊儀統帥的後軍死活,同時,先跑回來還來了個惡人先告狀,向後主劉禪說楊儀謀反,逼得楊儀狗急跳牆,只好反過來說魏延謀反。後主本來是個沒主意的人,只好詢問董允,蔣琬等人,一問不要緊,幾乎所有人都說楊儀不會謀反,而沒有一個人說魏延的好話,都懷疑魏延則有謀反的傾向。

《三國志·魏延傳》說,魏延這個人勇猛過人,生性矜持高傲,仗著和劉備的特殊關係,當時所有人都讓他三分,包括諸葛亮在內,但楊儀卻不賣賬,魏延便把楊儀恨之與骨,水火不容。兩人只要坐到一起,就會吵架,甚至吵到極處,魏延還會撥出刀劍對著楊儀比劃,一個武將這樣在文官面前逞威風,看不慣的當然不只是楊儀。

魏延之死,另外一個版本是諸葛亮的小算盤,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定會無人能降伏魏延,特別是自己的接班人姜維還沒有站穩腳跟,所以在病重之際,卻不召魏延安排後事,明知魏延不會聽楊儀的指揮還要背地裡安排楊儀來作總指揮,這無疑是挑撥兩人關係,來個一桃殺二士,為姜維主事前掃清障礙。



牧然趣歷史


魏延的悲劇命運,說到底是他孤傲的性格造成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魏延與關羽最像,堪稱小關羽。

關羽“剛而自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關羽因為他的驕傲,被糜芳、傅士仁出賣,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魏延因為他的驕傲,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最後魏延就是被楊儀這個小人給整死了。

對於魏延的死,諸葛亮沒有什麼責任。我們看諸葛亮在生前的安排部署。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病重,開始安排撤軍事宜。他對魏延很瞭解,知道他心高氣傲,很可能拒絕退兵。所以他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這樣安排的好處是,蜀軍將分為三個部分,魏延在最北邊,然後是姜維,剩下的軍隊在南邊。如果魏延願意一起撤退最好,如果魏延不願意撤退,那麼其他軍隊可以從容南撤,魏延如果追擊,姜維可以順勢抵擋。

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諸葛亮整個安排的最後一句話“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如果魏延不服從安排,大軍自己走好了。沒有任何要消滅魏延的意思。甚至寧願捨棄魏延這一部分軍隊,也不願意和他兵戎相見,更不願意用什麼陰謀手段誅殺魏延。只想一別兩寬,各自平安。諸葛亮對魏延,也算是仁至義盡。

魏延卻不這樣想,他不但自己要留下,還要大軍一起留下繼續攻打魏國。他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但是他的能力顯然不足。他連蜀軍內部都壓不平。楊儀第一個不服他。

兩個人,兩支軍隊就掐了起來。魏延和楊儀各自向成都派遣信使,說對方造反。

劉禪搞不清狀況,於是詢問身邊人,結果重臣們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這就沒法弄了。都因為平日裡脾氣太爆、人緣太差。


上將噯福斯


引言:魏延是蜀漢繼關張馬黃趙外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他的死對於蜀漢來說也是一大損失。魏延的死一直是蜀漢的冤案,魏延沒有謀反的跡象,卻被冠上謀反的罪名被殺。細細看史書的記載,魏延的死是死於與長史楊儀的矛盾,這裡面當然與魏延孤傲的脾氣有關。

堪當大任的鎮遠將軍 穩固鎮守漢中近十年

魏延本是劉備部曲(私人武裝)出身,在劉備入川過程中屢立戰功。拿下漢中後,劉備破格提拔牙門將的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漢中的防線與安危。漢中是成都的北邊門戶,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備沒有提拔選擇張飛而是選擇魏延,足見劉備對魏延的器重與信任。


魏延在漢中近十年,打造了堅固的漢中防線,通過錯手諸圍,在外圍險要之地多設重兵,自己居中指揮救援。魏延死後負責鎮守漢中的王平也是依據這個防線成功抵擋住了曹爽的十萬大軍,保證了漢中的安危。

魏延文武兼備,劉備善於識人、用人,魏延以自己的實力表明了劉備並沒有看錯自己。

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 在諸葛亮死後矛盾激化

魏延在軍中跟隨諸葛亮數次北伐,作為先鋒大將屢立戰功,威望也是僅次於諸葛亮。但魏延作為武將,是有些瞧不起文人的,當時很多人對魏延都是敬而遠之,唯有長史楊儀與魏延爭鋒相對,兩個關係勢同水火。

魏延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楊儀分管糧草後勤,諸葛亮生前吝惜兩人的才能,也數次勸解兩人,但都沒什麼用。兩人的矛盾在諸葛亮死後徹底爆發。

諸葛亮臨終安排楊儀、費禕、姜維等人撤軍的事情,並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要按計劃撤退回漢中。魏延素來在軍中威望高,本來諸葛亮死後,軍中大權應該由魏延接替,但諸葛亮死後,北伐也宣告失敗,魏延是主張繼續北伐的,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安排魏延參與退軍的大事計劃。

魏延得知後,表示諸葛亮死後丞相府的官員可以護送靈柩回蜀,但大軍要聽從他的安排,繼續北伐。加上讓費禕告知讓魏延斷後,魏延當場表示反對,我是軍中主將,怎麼可能受楊儀的指派,做斷後的將軍呢?這裡魏延孤傲凌人的性格一展無遺,諸葛亮的遺命魏延也沒有當回事,如果魏國司馬懿趁機來攻打,這數萬北伐大軍不知還能不能回去。

這時楊儀不顧魏延護送靈柩往漢中撤退,魏延率先帶領部將趕回漢中,並燒燬棧道,派兵阻擋楊儀而楊儀同樣派王平去抵擋魏延,王平的一席話成功瓦解了魏延軍隊,魏延不得不帶著數騎逃往漢中。兩人互相向朝廷上表,指責對方謀反,但劉禪聽從蔣琬、董允等大臣的意見,都相信楊儀而懷疑魏延,魏延在逃亡過程中馬岱追上斬殺,事後,楊儀夷滅了魏延三族。

魏延與楊儀都是權利的犧牲品

據《三國志》記載,魏延逃亡的時候沒有向北而是向南逃亡漢中,魏延的本意是殺楊儀,奪回軍隊的大權,如果魏延謀反可以直接去魏軍軍營,魏延在漢中鎮守多年,對漢中一帶了如指掌,估計司馬懿當時直接拿下漢中都不會沒有啥問題。

楊儀醜陋的小人嘴臉在魏延死後暴露無疑,指著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安能作惡否”。楊儀以為自己資格老、能力強能接替諸葛亮的丞相位置,哪知諸葛亮早就安排了蔣琬。楊儀未受到重用後曾向費禕表達自己的怨恨,如果在諸葛亮死後投降魏國,早就高官厚祿了,怎麼落到這個田地呢?因這種言行被貶為平民後,仍然不知悔改,上書抨擊時政,言辭激烈,最終落到自殺的下場。

兩人為爭奪權力,都成了權利下的犧牲品,諸葛亮也深知兩人的品性,所以不會把大任交於他們當中任何一人。

結語:魏延之死,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孤傲的性格,不僅與楊儀不和,與其他的將領和大臣也有不睦比如劉琰,諸葛亮在世時還能容忍和包容,諸葛亮死後魏延威望更高,就更加的目中無人了。楊儀本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不去管魏延,卻也趁機要除去魏延,誣陷魏延謀反,兩支軍隊差點火拼起來,虧得王平的制止,楊儀是假公濟私的真小人。所以說魏延既是死於自己的性格也是死於楊儀的陰謀。

我是紫氣東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哦!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討。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說起魏延“謀反”,不少人是相當的熟悉,因為《三國演義》的這一段寫得有聲有色。但如果以為這就是歷史,就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諸葛亮。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北伐軍中,病重時,召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姜維等人,交代自己時候的撤軍部署,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管他,部隊自行出發。

諸葛亮死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派費禕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聽指揮,勃然大怒說,丞相雖然不在了,我魏延卻還活著,還可以繼續和魏軍作戰嘛,為什麼要因為一個人的去世而耽誤天下的大事呢。

於是魏延自說自話進行部署,楊儀是個書生,肯定不會違背將軍的命令,魏延就讓費禕 回大本營,費禕一出門,魏延後悔了,去追,沒追上。後來楊儀等人按照諸葛亮的部署撤了下來,怒不可遏的魏延公開和楊儀等人翻臉。與此同時,參本說楊儀造反,楊儀被魏延搶了先,也狀告魏延謀反。劉禪真假難辨,就去問董允、蔣琬等人,都說楊儀不會謀反,沒有一個人同情魏延。

魏延在劫難逃,朝廷派軍剿魏延。楊儀命王平追擊,追上魏延,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這樣,魏延的手下聽了,一鬨而散。魏延沒辦法,帶著兒子和少數親信逃往漢中,最後被馬岱殺了。

這是歷史的記載,說魏延謀反,有點牽強,魏延當時的能力,想自立山頭,怕是有難度。他要謀反,最快捷的是投奔曹魏,諸葛亮去世後,楊儀撤退時,司馬懿是追了的,這個時候,如果魏延叛變,

是最簡單的,但魏延沒有這麼做,而是搶先南行。他被王平打敗後,也沒有悲傷,而是往更難辨的漢中跑,著說明魏延並不想降魏,不想降魏,又怎麼會謀反?

所以對他的謀反,眾人都是懷疑,並不肯定。從這樣說,魏延不是死於脾氣也不是死於陰謀,是死於他一心北伐的心,另外軍中不聽從號令,這是他結局的最後一根稻草。





米爸Derek


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其仿效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算親率五千精兵經子午谷速趕長安,一舉突破長安和潼關,而另一路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軍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出計如此,一向用兵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以為此計兇險,不易成功,並未採用,後世之人認為諸葛亮疏於此計而錯失良機,是失策之舉。

作為“子午谷奇謀“的主角魏延,就其經歷、性格、人際關係方面,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的幾大原因:

魏延說白了就是私兵,歸入劉備部下,在入蜀過程中嶄露頭角,逐步走向名將行列。同關,張,趙一樣都為劉備赴湯蹈火,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故魏延得到重用也是理所當然的,從牙門將軍到漢中太守只花了七年時間(212-219)。足見劉備對其信任程度。

魏延智勇雙全,才氣過人,有成大事的氣概與決心,做事一直也很賣力、很爭氣,其所鎮守的漢中之地一直相安太平。至劉禪登基後,逐步加爵遷升為涼州刺史,丞相司馬、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並進封為南鄭侯。

丞相司馬的位置可非同一般,乃是丞相諸葛孔明麾下最高武將,假節就等同於後世的尚方寶劍。從這可以看出,諸葛孔明也並非不器用魏延。可為何魏延終未為丞相,沒有成為諸葛孔明的繼承人呢?這便是他的性格所累,他雖善養士卒,勇猛善戰,但自大矜高,搞得下屬都不與他接觸,高傲自負可見一斑。子午谷之謀未被採納後,魏延自嘆不已,還說諸葛亮膽怯怕事,自己生不逢時,才能難以實現,怨言不斷。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嗎?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很低,時機也不成熟,作為軍人不服從命令。諸葛亮以其能力與威望,魏延都有怨言,那如果哪一天換個位置,作為遠不如魏延的皇上劉禪,如果等到哪天魏延不服劉禪旨意時,誰來制衡他?會不會採用極端的手段?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諸葛亮為託付大臣,為劉禪的皇位考慮,要藉機貶謫魏延。

二,在諸葛亮薨逝後,魏延卻說的:“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意思就是,丞相歿了,但還有我呢,魏延意思是對的,但一軍失主,諸葛亮又是蜀軍之靈魂人物,對於全軍上下該如何猜度?

三,對於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互爭權位,舉兵相攻,魏延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可見魏延是何等的不理智,不顧及大國利益,自私自利,虎視眈眈的魏國司馬懿豈是池中物,他選擇這時候與楊儀起訌,若為司馬懿所趁,後果將不得而知。

綜上,魏延之死,他性格上的自負,導致上屬不敢信任,脾氣暴躁,使得同僚避之不及,職位高只源於他的功勞,但他的性格狹隘,情緒化嚴重,難以走得更遠。

所以,一代虎將魏延的悲劇無可避免地產生了。





嘟嘟時光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重要的將領,長期以來他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就是一個牆頭草。其實蜀國後期,魏延對蜀國來說已經非常重要,當時劉備剛剛和曹操進行過殊死爭奪,拿下了東川的漢中,掌握了西蜀的門戶,當時大家都認為劉備會派張飛駐守漢中,但沒想到劉備卻派遣魏延駐守漢中,軍中一片詫異。

魏延向劉備許諾承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後來,魏延也確實把漢中打造的固若金湯,後來的王平、姜維都是在魏延建立的防守體系上守衛漢中的。

正史中關於魏延的死因有兩種說法: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死後,楊儀派遣費禕去打探魏延的意圖,魏延得知諸葛亮確實死了就說道:丞相雖死,但我還在,應繼續北伐。但楊儀並沒有採納魏延的意見,楊儀想要退軍,但魏延不同意,並先楊儀一步,燒掉了退軍沿途的棧道,還上書劉禪彈劾楊儀有叛亂之心,但楊儀也寫了一封舉報魏延的信,劉禪拿到信之後,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一致認為魏延造反的概率比較大,依魏延平時的作派和性子,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可以說魏延的性格決定他後來的命運。

兩方軍隊相遇,王平斥責魏延有造反之心,魏延一部聽後潰散而逃,魏延失去了軍隊的依託,便朝漢中方向逃去,楊儀命馬岱追殺,魏延被馬岱斬殺。

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魏略》記載的:諸葛亮臨終前將軍隊大權交給魏延,魏延率蜀軍緩緩後撤。因為楊儀和魏延意見不和,楊儀看魏延掌握了大權,楊儀很是不服,於是就在軍中造謠,說魏延要謀反,要去投降魏國,然後率領手下親信人馬突然發難魏延。魏延猝不及,不得已逃向了漢中,結果被楊儀派遣的馬岱追上殺死。

由此來看,魏延不是死於背叛,而是死於軍中奪權,並且都和楊儀有關,看來魏延確實是被楊儀所殺!


公元前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誤以為魏延有謀反之心,魏延是被蜀國的大臣武將們按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定下錦囊妙計給除掉的。但事實的真相完全不這麼一回事。首先,在史書上找不到魏延謀反的證據,魏延也沒有謀反之心。其次,諸葛亮也不認為魏延會謀反,他反而一直是魏延的保護傘。

準確來說魏延是陷於性格,毀於情緒失控,亡於楊儀的陰謀。性格缺陷、情緒失控、他人陰謀是魏延之死的三大原因,它們相互疊加、相互牽連的,單獨說哪一個原因是充分條件都是不準確的。綜合史書的記載,還原歷史現場,其實魏延本可以有機會避免引來殺身之禍的,但由於人的侷限性,悲劇往往有點宿命的味道。

一、魏延的升遷之路與性格特點

建安十三年(208年)年赤壁之戰後,劉備發兵攻南四郡,首站便是長沙。魏延當時在長沙太守韓玄做事。韓玄望風而降,後來繼續擔任長沙太守,受黃忠管轄,成為蜀漢的官員。因此魏延殺主投敵的事純屬《三國演義》裡的情節,魏延加入蜀國時並沒有什麼汙點,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在史書也是查無實據。

魏延劇照

劉備入川時,也是魏延開始發跡之時。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率部曲助劉備入蜀,破劉璋軍、定廣漢郡,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何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是劉備所設的軍職,任這個職位的將領須是君主的心腹,因為需要常伴君主左右,為君主統領親兵,可以說是君主的嫡系。也只有趙雲和魏延倆人擔任過這一職位。可見魏延一方面對劉備非常忠心,另一方面的軍事能力是非常突出的。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219年),自稱漢中王,想還治於成都,於是需要任命一位太守。眾人認為這一位置非張飛莫屬,沒想到劉備升魏延為鎮遠將軍,任漢中都督、漢中太守。由此可見魏延僅次於五虎上將的明星將領。

魏延可以說是一個豪氣干雲的人。劉備任魏延為漢中太守之後,有一次大會群臣,問魏延的就職感想。魏延豪爽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樣一位英豪,性格類似關羽。《三國志》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和關二爺一樣都是愛士卒,而不屑士大夫的人。幾乎所有人都避魏延之鋒芒,唯獨楊儀對魏延不買賬,倆人關係非常緊張,這也給後來楊儀對魏延痛下殺手埋下伏筆。

二、諸葛亮的偏愛

面對魏延對樣容易得罪人的性格,諸葛亮也很頭疼,他一方面讓費禕充當和事佬,調和魏延與楊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諸葛亮對魏延的提拔可以說不遺餘力。

公元227年,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攻蜀,魏延大敗費瑤和郭淮,後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可以說魏延在諸葛亮手上三年時間,就已經攀上了人生的巔峰。說諸葛亮偏愛有加一點也不為過。道理其實也很簡單,魏延的打仗能力在當時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最關鍵他還是堅決的北伐派,是諸葛亮北伐事業的堅定支持者。

三、魏延之死不可能是諸葛亮的陰謀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為先鋒。同年秋天,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之前,召集長史楊儀、丞相司馬費禕、護軍姜維討論身後之事的安排。這次會議,諸葛亮沒有讓魏延參與,固然會讓魏延大為不悅,但諸葛亮有自己的原因。這次北伐未果,諸葛亮深知蜀漢暫時失去了北伐的條件,國內的國策將會轉為內政,休息養民才是關鍵。這一點可以從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的施政方針就知道了。此時如果讓魏延提前知道要退兵,而且北伐的事會暫時擱置,以魏延的爆脾氣,搞不好鬧出什麼動靜,讓魏軍知道諸葛亮即將身故的信息,恐怕司馬懿會前來攻擊,於蜀軍回師十分不利。

楊儀

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讓費禕前去魏延的駐地探聽魏延的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是還有我在呢,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許人也,怎麼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諸葛亮處處為魏延著想,可惜魏延的政治智慧太低,完全不懂得諸葛亮的所思所慮。

諸葛亮是一個愛才、愛兵、愛惜民力的人,斷後工作才是這次撤退的關鍵所在。因為蜀軍退兵,司馬懿很可能追擊,要想將損失最小化,非一位大將處理斷後不可。同時諸葛亮也深知魏延不一定願意,因此斷後工作是姜維“次之”,保證如果魏延不願意配合,姜維能頂上。果然,司馬懿追來,姜維擂谷整軍,做出要打擊司馬懿的樣子,才讓司馬懿停止了追擊。

有人說,魏延之死是諸葛亮的陰謀,因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激怒魏延,然後密令楊儀除掉了魏延。但其實如諸葛亮想除掉魏延的話,何必這麼大費周章?諸葛亮只要將魏延召來入到帳內也只是有進無出的事,而且這樣做的代價是最低的。須知道讓魏延斷後,魏延如果投降魏國的話,這樣的損失是巨大。一方面魏延做了十年漢中太守,很多防禦設施都是他令人建造的,對蜀國地形又熟,如果他投降魏國,蜀國恐怕就離滅國不遠了。另一方面,魏延手下少說也有幾千人馬,對於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是雪上加霜的事。只有對魏延有十足的信任,不然諸葛亮斷然不會如此安排。

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不願意斷後,所以說過“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意思是如果魏延不願意,你們就別管他,自行出發就好了。估計諸葛亮的本意是,大軍撤退,魏延不斷後也行,做前鋒也行,呆一會冷靜後,想起光靠自己無力北伐後再回去也行,但他萬萬沒想到魏延後來竟然做出了非常低智的事情。

四、毀於情緒失控,亡於楊儀陰謀

諸葛亮死後,魏延可以說是位置最高的人了。諸葛亮不把軍權交給他,也不交給管軍事的費禕而交給自己的死對頭楊儀,魏延估計氣炸了,完全不可能靜下心來思考諸葛亮這樣安排的用意。諸葛亮知道如果把軍權交給魏延,魏延肯定是繼續北伐的,而魏延風格激進,愛冒險,他擔心蜀國的精銳就此斷送在魏延手裡。另一方面諸葛亮也不好把軍權交到費禕手裡,因為這樣魏延勢必和費禕起矛盾,以後就沒法做魏延與楊儀之間的和事佬了,也沒有人能駕馭得了魏延。魏延離滅亡恐怕也不遠了。而當時姜維資歷尚淺,不能服眾,所以不能承擔最高權利。把軍權交到楊儀手裡,如果魏延能忍氣回到漢中,繼續守好漢中那就是最理想的結局了。

可惜的是諸葛亮打著最好的算盤,他算準了人心,卻沒有算準人性。一方面自己希望魏延斷後,但如果他不願意也不勉強。但事情到了楊儀手裡,就變成非要魏延斷後不可了,估計就是以自己的名義命令下令魏延斷後。因為這對魏延是極大的羞辱,楊儀肯定不會放過的。從魏延之前說的話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魏延本來還想讓費禕留一部分人馬讓他繼續北伐,沒想到費禕忽悠他之後和主力部隊“相次引軍還”。諸葛亮無視自己,楊儀羞辱自己,費禕忽悠自己,北伐夢碎,此時魏延的憤怒已經不可遏制了,徹底爆發了,後果相當嚴重,這讓魏延的的智力急劇下降,做出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神操作。

首先,他率領部眾,超越主力部隊徑直先南歸,所行之處,將棧道燒絕,這種賭氣的做法既讓蜀軍怨聲載道又暴露了自己的虛弱,讓自己的威信掃地,形同造反。魏延和楊儀各自上表後主,說對方要謀逆。後主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意見,蔣琬和董允都認為楊儀可信而懷疑魏延。魏延是個大老粗,寫信估計也寫得不會太明白,自己又不喜歡儒士,估計身邊也沒有個文化高人,而楊儀能言巧變,這方面魏延肯定吃了大虧。而且魏延平時和大臣們的關係並不好,要想別人在情況未明時替自己說話更是難上加難。

後來魏延先到達南谷口,遣兵攻打楊儀。魏延竟然完全沒有覺察到自己這種行為實為造反了。王平對著魏延的部眾大聲說:“丞相剛死,身尚未寒,你們竟敢做出這種行徑!”魏延的親兵都覺得魏延理虧,四散而去。魏延只好與自己的兒子及親信幾個人逃亡,逃到漢中時被馬岱追上,斬於馬。馬岱把頭顱交給楊儀後,楊儀腳踏魏延頭顱,說:“庸奴,看你還能不能作惡?”

最後,魏延還被滅了三族。作為一個明星將領,蜀漢高層,平時驕傲行事,不注重同事關係,臨事意氣用事,被政敵牽著走,將自己慢慢逼入絕境,最後還連累了族人。可以說魏延之死是一個十足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