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寫在前面---


希望大家閱讀本文之前,也先思考這個問題:自己的孩子/學員進行的運動項目,更需要的是有氧訓練還是無氧訓練?

其實,想要完全想明白這個問題,得先從本文要介紹的人體三大供能系統說起。


1三大供能系統是什麼?

1⃣️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由三磷酸腺苷與磷酸肌酸組成,提供能量較少,但是可以供給骨骼肌短暫的收縮能量。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是利用儲存在肌肉中的能量,為了實現或完成一個動作,我們需要用到一種叫ATP的能源物質,也叫三磷酸腺苷。簡單來說,身體肌肉中儲存有少量能量,可以為一些爆發力運動供能,但最多隻能持續十多秒,所以如果我要做一次高爾夫揮杆,或者一次跳高運動,我不需要重新創造能量,而是我的體內儲存了足夠的能量來支持這個動作。這就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在一些其他的爆發力運動中,例如快速短跑、推鉛球或跳高,你的身體中有足夠能量支持這類持續時間短的運動,所以不需要再創造新的能量。

2⃣️無氧代謝供能系統:無氧代謝是肌肉劇烈運動時氧供應滿足不了需要,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無氧分解和糖的無氧酵解生成乳酸(也稱糖酵解),釋放出能量,再合成三磷酸腺苷供給肌肉的一種代謝過程

無氧呼吸供能系統是一種在不需要氧氣參與的情況下,讓身體創造更多能量和ATP的方式,這個過程很快。無氧呼吸供能系統主要發生在一些團體體育運動中,或你在很短的時間內加速跑,心率升高,能量供應能快,但它無法持續太久。

3⃣️有氧呼吸供能系統:在氧的參與下,糖、脂肪、蛋白質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稱為有氧代謝。有氧代謝過程釋放能量合成ATP,構成骨骼肌內有氧代謝供能系統。

有氧呼吸供能系統物質多、供能時間長。糖原在體內儲量多,大強度運動1-2小時,肌糖原才會接近耗盡。脂肪儲量豐富,理論上可供運動的時間不受限制,蛋白質在長於30分鐘的激烈運動中參與供能。輸出功率小,不能維持高強度高功率的運動。有氧供能系統是數分鐘以上耐力性運動項目的基本供能系統。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對三大系統還是不理解的話,再給大家拿跑步舉個例:當你圍著操場跑圈,你起步時加速飛奔,這調動了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因為剛起步時,你的身體沒辦法迅速產生新的能量,只能利用當前儲存的能量增加爆發力。但當你持續跑得非常快,最終身體就需要產生新的能量,這個產生過程是沒有氧氣參與的,呼吸中吸入氧氣製造能量的過程耗時太長,只能利用無氧呼吸供能系統來產生能量,但這個供能也不能維持太久,之後你就筋疲力竭,速度逐漸降下來,身體也慢下來了,因為沒法那麼快速地提供到足夠能量。最後,當你進行長時間、長距離,整體較緩慢的運動狀態時,有氧呼吸供能系統就啟動了,這個過程有氧氣參與,能量產生也非常高效,維持你持續的跑步狀態。


2青少年能量代謝有何不同?


有趣的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的無氧呼吸供能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善,讓他們完成一些高強度快節奏的動作會很困難,無氧呼吸供能系統的一個副產物叫乳酸,當他們的身體不知道如何應對無氧呼吸,肌肉中的乳酸就會積累,沒法接受它,沒法利用它,更沒法處理好它讓自己的身體舒適。

所以一些體能教練會犯這種錯誤,讓青少年們做無氧呼吸供能系統支持的運動,並期待他們有高效率成果,這些孩子其實沒辦法像接近17歲的青少年或成人那樣完成太高強度的動作。

舉個例子,當我們讓孩子做短平快的爆發運動如快速短跑,只有十幾二十米,讓他們使出全身力氣跑或沿著一條線前後快速跳十秒。孩子可能很輕易就完成了,然後說:“我做完了,接下來還要做嗎?我感覺可以再來好幾次!”

但如果是成人,同樣進行快速短跑或連續前後跳躍十秒,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更多能量,使運動的強度最大化。當他們停下來時,會大喘氣,他們也只能說:“等等,我要歇會,我得歇一下才能重複剛才的動作。”而這是因為他們對這個動作的完成度更高。

所以當你訓練12歲以下的青少年(個體生理年齡有差異)時,雖然可以融入利用無氧呼吸供能系統的運動,但不要指望以他們目前的身體能力實現不同級別的強度要求和實現高效的訓練效果,青少年的生理結構與成人不同,孩子的身體在12歲以後還需要更多時間去發育和完善。並且,處在同一身體年齡的每個青少年,他們無氧系統的發育情況也存在差異,千萬不要覺得某些無氧運動標準是這個年齡的青少年都一定能達標的。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3供能系統與運動表現

現在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不同的運動對於三大能量代謝會有什麼影響呢?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這裡用籃球運動員和田徑運動員的供能系統指標來簡單說明。2007年,一項針對12歲、17歲籃球運動員及17歲田徑運動員的研究,關於他們的有氧代謝與無氧代謝的報告表明(20人參與):17歲與12歲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的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有非常明顯的差異,A組為17歲青少年籃球運動員;B組為12歲青少年籃球運動員;C組為17歲青少年田徑運動員。但ABC三組的無氧供能代謝卻沒有明顯區別(平均無氧功率有區別),甚至他們與一般中學生/田徑運動員的無氧代謝相比都沒有很明顯的區別。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方面,A組(17歲籃球運動員)強於C組(17歲田徑運動員),因為籃球運動員除了基本的耐力訓練以外,對於爆發、速度、敏捷、力量等有訓練需求,所以他們的專項訓練使得他們ATP-CP系統相比于田徑運動員有更高的指標,更強的ATP-CP供能系統讓他們可以在一定的耐力基礎上實現更高的爆發衝刺。

但無氧供能系統方面,17歲的青少年之間沒有太大區別,但他們相比12歲青少年卻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驗證了前面提到的關於青少年運動員無氧系統處於持續地發育完善中。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有氧供能系統方面,12歲與17歲兩組青少年籃球運動員之間沒有顯著區別,但與C組17歲田徑運動員就有顯著不同,AB兩組明顯低於同齡的C組田徑運動員。但田徑運動員不同,他們長期進行耐力訓練,更能夠利用有氧呼吸為身體提供長時間的續航。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籃球比賽過程中無氧系統(糖酵解)參與供能也偏少。比賽中的高強度運動主要還是以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統為基礎。(資料來源:蓋建武,黃承國《籃球運動員有氧代謝特徵及專項耐力素質的研究》)

由此可見,不同的運動方式對於青少年三大供能系統的發展是有直接關係的。籃球運動是由跳起爭搶籃板球、投籃、蓋帽、搶斷球、急停、急起以及各種變速、變向的腳步動作等運動形式所組成的,這些運動相比于田徑運動員的長跑的,在需要肌肉耐力的基礎上需要更強的肌肉爆發力,在訓練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有助於爆發力提高的訓練方法(如快速折返跑、極限衝刺、自重、小負重力量訓練等)及一些耐力訓練。


3如何合理利用

看到這裡,肯定很多教練和家長會問:那我要怎麼利用青少年的身體供能系統?

我們需要對應不同的運動項目制定出不同的訓練計劃,你的訓練計劃可以幫助孩子針對性的提升三大供能系統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供能系統水平又能促使他們在專項運動中有更好的表現。

大部分體育運動都是有氧和無氧各佔一定比例,這要求教練在給孩子進行專項運動訓練時提供合適的訓練計劃:比如足球,有氧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無氧訓練;再比如高爾夫,更多的需要無氧訓練提高運動員的爆發力等。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年齡在12歲以下的青少年,生理年齡與身體年齡會有偏差),由於無氧系統沒有發育完善,不適合刻意進行專項運動的無氧訓練(比如負重訓練、力量訓練、爆發力訓練等)可以多進行一些有氧佔比較多的訓練,比如靈活性與平衡性訓練、敏捷性訓練、基礎動作技能的培養等;到了12歲,進入朝運動員發展階段,孩子的無氧供能系統趨於完善(具體生理年齡可能有偏差),這時在日常訓練中增加一些力量訓練,會更符合IYCA建構的青少年訓練框架。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但注意,並不是說12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一定不能做無氧訓練,我們還是可以進行適當無氧訓練的,只要別對他們的訓練表現和效率抱過高的期望,同時記住他們的無氧供能系統還沒發育完善。

最後,不要直接判定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有高下之分,對於孩子的運動發展,兩者都重要,我們的原則是:去了解清楚孩子進行的運動哪些涉及有氧,哪些涉及無氧,再根據佔比,科學地為孩子定製適合他的計劃。相信這樣,最終幫助孩子在運動表現上發展的更好。同樣,教練在團體訓練中,也不是一套方法就適用所有孩子,需要針對孩子個體加強適合他的訓練方面。


-END-



本文作者

想提升青少年的開球爆發力,先回答這個問題



本文僅為大龍哥總結,如有不同觀點,歡迎在後臺留言探討。


希望你在右下角點個【在看】哦!


1.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視頻源於網絡。

2.部分圖片和文字之間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3.本文如無意中侵犯了某方的知識產權,告之即刪。


參考文獻

1.Jim Kielbaso.IYCA-A New Approach to Developing Young Athletes

2.Weber,C.L.andD.A.Schneider. Maximal accumulated oxygen deficit expressed relative to the active muscle mass for cycling in untrained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3.蓋建武,黃承國.籃球運動員有氧代謝特徵及專項耐力素質的研究

4.陳文聰,賴愛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供能特點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