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學識能力上多用心,表現逞強上少費心


南懷瑾先生:學識能力上多用心,表現逞強上少費心

唐朝臨濟大師曾有四句偈語備受南懷瑾先生的推崇:"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需磨。"吹毛,是古代形容鋒利的寶劍十分鋒利,只要把毛髮對著劍鋒,一吹就斷。南懷瑾先生認為臨濟大師是在"形容人的聰明才智,不管多麼鋒利、敏捷,如果不能隨時迴轉反省自修而還歸平靜,就有可能像滾滾車輪,不停不回,或墮落懸崖,或撞到南牆,破落不堪。"

所以,即使吹毛寶劍,也要隨時保養,因為在鋒利的刀也經不住時間的鏽蝕。至於如何保養,南懷瑾先生給出的藥方是平實。

南懷瑾先生認為,在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站在頂峰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平凡。這是必然的現象,並不是有意裝成的。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當一個人真正領略了頂峰的風景時,自然就覺得很平凡。而且還會小心用事,虛懷待人,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不敢以此自足、目中無人。南懷瑾先生還以孔子為例,指出真正的聖人的偉大之處是絕不會認為自己偉大,更不會好為人師,把自己的言行、態度當成規束他人的鎖鏈。

南懷瑾先生:學識能力上多用心,表現逞強上少費心


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當自己的修養達到這個境界時,就覺得自己非常平淡,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如果心中還有一個'了不起'的觀念,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比別人都高明,那就沒什麼了不起"。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總是讓平實的內在做滿腔學識的陪襯,氣定神閒、心平氣和地生活。

基於此種認識,南懷瑾先生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句話有新的理解。在此他講了這樣一個道學家求道的故事。

一個道學家研習道法數年之久,但始終無所開悟,一無所成,十分苦惱。無奈之下,他收拾起自己所有的家當銀兩踏上了尋訪名師的路。不料半路露財,被一個賊人盯上。賊人很聰明,假裝對道法很感興趣,儼然一副得了道德學家模樣。打消了道學家的戒備,但是始終無法找到機會偷得銀兩。

後來他們一起來到一個渡口,準備上船過河。這時,賊人靈機一動,對道學家說,爬到船的桅杆頂端就可以得道了。這位求道心切的道學家一聽欣喜若狂,為了儘快地爬到杆頂,他那放著銀子的包袱、曾經睡覺都抱在懷裡的包袱被扔在了船舷上。當他爬到桅杆頂端,幾近無木可以攀附的時候,也不見道術的蹤影。但是等他低首要問賊人道在何處時,賊人已經拿了包袱,沒了蹤影。

南懷瑾先生:學識能力上多用心,表現逞強上少費心

此刻,船上的人,鬨然大笑,笑他受騙上當,而他自己掛在杆頂卻領悟到:"所謂道,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而是平實之處的學問。"於是,道學家迅速地爬下桅杆,對眾人說:"高明,高明,的確高明!",然後終止了尋師之路。

隨後,南懷瑾先生解釋道:"試想想看,在地上豎立了一根一百尺高的竿子,當一個人由地面向上爬,爬到了一百尺的竿上,已經到了頂點,還鼓勵他更進一步,這一步進到哪裡去?再進一步就落空,落空不就又掉到地下來了嗎?"

這就跟"矢上加尖"的道理一樣,利器已經足夠鋒利了,但擁有它的人仍不滿足於此,希望在鋒刃在再加一個尖銳的刀尖,那麼即使原來的刀鋒恐怕難保了。到了這種程度,便不是上進心的問題了,而是貪心在作祟。

是以,吹毛寶劍暗喻天下有所成就、高出常人水平的人,或學界巨擘,或商界精英,或名人達士,百尺竿頭暗喻事理,勉勵人要由崇高歸於平實,絢爛歸於平淡。對聰明、財富、權勢等,都要知時知量,自保自持,愈是處於高位,愈要內心平實,和氣入眾。如果已有聰慧而不知謙虛涵容,已有財富而不知適可而止,已有權勢而不知肥遁退讓,最後終歸不能長保而自去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