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太極拳: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柔字作何解?

眾所周知,太極拳是主靜主柔的拳術,有時單稱柔性拳術。有歌訣曰:“修陰陽中和之氣,煉天地至柔之術。”把一般的柔性提高到“天地至柔”的高度。

什麼是柔?《說文解字》:"柔,木曲直也。”段玉裁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日柔。引伸為凡軟弱之稱,凡撫按之稱。”段注的《說文解字》,世人公認為權威著作,但段先生是從詞義上作註解的,不可能考慮到太極拳的用詞。事實上,太極拳的“柔”已超越了原義。

太極拳奉行的是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至柔之道。據此,王宗嶽在《十三勢釋名》中,把太極八勁的首勁“掤勁”與後天八卦的首卦“坎卦”相對應,因坎卦屬水屬柔,從原理上確定了太極拳是至柔之術。

營魄抱一

營魄抱一,是由松入柔的重要心法之一。它源於《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此話第一個字“載”字,是發端的語氣詞,相當於夫字。營,經營、經護之意。魄,魂魄,又形氣為魄。“營魄”,護其靈魂使之上升長存也。“抱一”,抱,守也;一,指道,即抱元守道之意。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句話連起來其大意是:應當維護經營好自己的靈魂,並使之長存昇華,要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的品德作為自己的楷模,堅守著大道,你能做到不離開道嗎?

我們修煉太極拳,同樣要把營魄抱一作為修心養性的心法,並作為由松靜進入至柔的重要途徑。在行功走架時,要心中篤靜,抱元守一,即抱太極之元氣,守松靜的要道,在身心虛靜中進入柔和狀態。

太極拳: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解

“專氣致柔”,是承接“營魄抱一"之後的重要心法。先解字義。“專”,此處指聽任的意思,並非專制之意。“氣”,這裡指生理的本能,並非空氣的氣,也非使氣的氣。“致”,導致。“柔”,柔和純樸。此句話的大意是,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運行而不加入心知的作用,不使精氣妄亂,以此導致柔和純樸。這與“營魄抱一”的要求相合,聽任自然,也是為了抱元守一,淨化心靈,這樣才是致柔的正確途徑。如果把“專氣”誤解為“使氣”,則背離了老子的觀點,也背離了太極原理。因為“專"字是聽任自然之意,而“使”字則是使用心知作用的意思。為此,老子在五十五章警告說:

“心使氣日強。”這個“強”是“柔弱勝剛強"的“強”,不是“守柔曰強”的強。按老子的意思,剛強總是不會持久的,硬是用心使氣有違自然,不合於道,很快就會消逝,非死即滅,所以主張“專氣致柔”。

太極先賢心領神會,在拳論中避免了“使氣"的表述,反覆提出“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求在純任自然中導致柔和。

“嬰兒”解

“專氣致柔”應登上何種境界?老子緊接著提出:“能嬰兒乎?"意思是要達到“嬰兒”的境界。

就太極拳而言,其深意主要表現在內外兩方面:從形體上說,軀體肌膚、骨骼關節、上下四肢乃至臟腑等器官,都像“赤子”那樣柔和自然。赤子,指剛落地的滿身赤紅的嬰兒,毫無矯揉造作,一片松諧和順。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含德,指德性最深厚的人,可以和天真無邪的嬰兒相比。

再從內心深處來說,練拳先練心,要像嬰兒那樣無慾無私,純樸自然。對於老子用嬰兒作比喻,古今學者有不少精彩的解釋。王弼說:"能若嬰兒之無所欲,則物全而性得矣。”河上公說:“能如嬰兒,內無思慮,外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老子之意不僅於此,故在“能嬰兒乎”之後緊接著提出:“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謂心體,意思是要把凡俗世界的各種干擾洗滌清除乾淨,以求身心清淨,毫無瑕疵,就像明鏡一樣。這是對“能嬰兒乎”的進一步深化與提高。

致柔、至柔與推手

致柔,謂導致、實現柔的途徑與方法;至柔,謂最純最純的柔,是柔的最高境界。

致柔的途徑,就是上文說的營魄、抱一、專氣。體現在練拳過程中,就是抱元守一,修養心靈,聽任自然,由松人柔。越是能營魄、抱一、專氣,就越能放鬆安靜,越能柔順和諧。

至柔的境界,就如嬰兒的純樸柔弱,滌除玄覽,心如明鏡,內外柔順。體現在行功走架時,則心胸開闊,心無塵念,無慾無妄,柔若無骨,虛靜無為。體現在推手時,越能純任自然,就越能虛靜至柔,從而洞察一切,無所不適,無為而無不為。

當松靜到了至柔虛靜之境,就能心如明鏡,感知一切,就能如古人所說的“虛靈不昧,動時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來,俱可應也"。

注:本文綜合整理自《太極內功心法》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