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2009年到2011年,攝影記者袁培德帶著笨重的攝影器材,沿著正在申遺的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一個一個城市踏巡,走遍大運河沿線二十多個城市。其中運河嘉興段所有申遺點他一個個細細踏訪,品味,不知拍下了多少片子,還飽蘸感情寫下了他心中的嘉興運河。他說,我家住在運河邊。穿城而過的運河,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我們,每天呼吸著運河的氣息。

我出生在江南的運河邊,小時候常常在細雨中光著腳丫跑在運河邊石板砌成的河埠頭,一對小腳丫觸摸著大運河歡快的浪花,望著長長的拖輪向北而去,多少次我躍入運河,奮臂遊向拖船,拼命拉緊船上的纜繩,夢想著和運河裡的船一起進北京……

長大後,才瞭解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最宏偉的古代工程之一。是她,影響了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長達六百餘年的政治經濟格局;是她,見證了自春秋以來這個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大運河前後共開挖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裡,大運河為中華大地的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留下了數不盡的文物古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

嘉興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唯一以運河作為護城河的城市。運河的歷史可從“槜李大戰”的刀光劍影中去追尋。它始於嘉興境內的“百尺瀆”,百尺瀆又稱百尺浦,是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用來運輸糧食與軍事物資的重要河道。

此河在今天海寧市鹽官古鎮西南二十公里處的河莊山邊。海寧在春秋時期屬吳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討伐吳國,就是沿著百尺瀆北上,在槜李把吳王闔閭打敗,槜李在今天嘉興西南。百尺瀆是吳越兩國必爭的水道,是如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及其支流的始基,它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長安閘遺構保存如初

長安閘: 古運河上的重要設施

京杭大運河南由海寧長安鎮逶迤進入嘉興地界,澤被嘉禾長達110公里。

長安自古即為南來北往的水陸要衝,唐宋時建為市鎮。南宋建都臨安,這裡西接臨平驛,北連石門驛,為迎送官員、傳遞公文必經之地。加上漕運往來,四方客商雲集,元代曾設水陸兩站,備有船六十條、馬六十匹,日夜供調配使用,其繁忙由此可見。

長安鎮上的長安閘由一壩三閘組成,作為古代江南運河重要的交通和軍事樞紐,是江南古運河規模最大的運河設施之一,也是宋時三大閘堰現今仍存有遺構的僅存古閘。

史料記載,歷史上長安鎮的地勢因西南高東北低,河水極易流失,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朝廷修築義亭埭,蓄水防澇,可兼以過船。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963年)長安又設堰閘指揮,負責堰壩、閘門的管理和啟閉。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知縣張光祖將長安閘修成“旱則閉,水則開”的洩水閘。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撤壩官,拔船過壩開始由堰壩邊的腳伕經營,一直沿襲到新中國建立。隨著水運的退化,長安閘壩的航運作用逐漸失去。

經考古證實,長安一壩三閘是江南大運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最重要的水利水運設施和管理機構。它不僅展現了長安古閘複雜的結構,鑲嵌銜接的牢固,還為我們科學建設水利工程提供了歷史範本。它是大運河(嘉興段)水文化遺產的見證與濃縮,極具水利歷史研究價值。

南宋詩人范成大曾以“嵩尾亂若雨,檣竿束如堆”的詩句描繪當時長安閘船隻頻繁過往的盛況;乾隆《杭州府志》稱長安為“商賈舟航輻輳,晝夜喧沓,市無所不有”;清代詩人朱文治《海昌雜詩》中有這樣的描繪:“近自江南極川楚,長安利甲浙東西。”可見歷史上的長安商業之興盛,經濟之繁榮,莫不與運河航道暢達有關。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司馬高橋橫跨古運河

崇福: 運河沿線重要歷史古鎮

京杭大運河出海寧長安鎮,一路向北來到桐鄉市的崇福鎮。

崇福鎮位於桐鄉市的西南部,京杭大運河橫貫崇福鎮區,崇福因此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重要的歷史古鎮。

春秋時,闔閭、勾踐常大戰於槜李、御兒之間。如今崇福鎮附近留有不少吳越之戰的遺蹟。江南古運河最早是吳越兩國運輸糧食和戰備物資所用。隨著運河的疏浚和航道的暢通,大大地影響著運河周邊城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同時,澤被運河兩岸的百姓。

歷史上大運河(嘉興段)有過數次變道,然而,嘉興至崇福段運河自隋大業六年開鑿至今,基本穩定不變。再加上作為江南水鄉,這裡河湖交錯,水網縱橫,自唐代至民國,崇福境內有運河大橋十多座,如今司馬高橋是唯一保存完好並具有研究價值的古代拱型石橋,它造化天成,是大運河留給我們的人文傑作。

司馬高橋,位於崇福鎮東南部的運河古道上。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為單孔大型石拱橋,兩側跨步各27級,橋頂平臺立有小石柱,柱端立有小石獅,橋洞兩側有石雕對聯。東聯:“碧浪駕輿梁事隸夏官資共濟,白欄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西聯已殘缺。今舊貌宛然。

據傳古代設置六官,以司馬為夏官,掌軍政和軍賦。後用為兵部的名稱。清光緒二年(1876)重建時,知縣請求動用庫銀,得到兵部支持,故橋以“司馬”命名。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嘉興大運河旁的三塔

三塔: 一座城市的標誌

離開崇福鎮,坐船沿大運河一路北上,不久就望見了聳立在嘉興西門外京杭古運河畔的三塔,見到三塔就知道進了嘉興城。

三塔初建於唐代,據《至元嘉禾志》記載:此處有白龍潭.水深流急,行舟過此多沉溺,人們推測“潭中有白龍興風作浪,於是運土填潭,建三塔以鎮之”。聽嘉興的老輩人講,此處原本是大運河的一處彎道,潭深且水流非常湍急,南來北往的船隻經常在此遭遇風浪沉沒,通過航道疏浚,岸邊建塔,怪異的風浪也停息了。如今我們看到的三塔為世紀之交重建。

船停穩後,登岸走進三塔公園,眼前出現一個仿古牌坊,牌坊的匾額上題寫著“茶禪夕照”四個大字。穿過牌坊就是三塔。三塔均為九層仿閣樓磚塔,中間的一座稍高,大概有15米高,塔內均為實心,每層壁龕嵌鐵製浮雕佛像,裝飾有白、黑、紅三色。塔的第一層有塔門。塔頂為鐵製塔剎,頂部為葫蘆狀。

嘉興運河的人文景點,與文人有關的,唯蘇東坡的還有跡可尋。宋熙寧年間,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到陡門報本寺拜訪同鄉文長老。蘇軾三過報本寺,是有詩為證的。蘇軾也曾到三塔的景德寺歇腳,寺中因此建有煮茶亭。後來,喜好遊山玩水的乾隆南巡逗留此間,這位太平皇帝文采一般,但文雅可喜,自然少不了飲茶賦詩,興致所至,御筆一揮,賜名“茶禪寺”。有清一代,“茶禪夕照”。

三塔建成之後,就成了嘉興這座城市的標誌。民國十五年(1926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內頁刊登了三塔。三塔成為京杭大運河文化的一種象徵,充分體現了中國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

如今,京杭大運河旁三塔並峙的奇觀依然;運河上揚帆急駛的船隻和那些船伕已經不在,而三塔前面豎立的兩根石柱上,縴夫繩索勒出的一道道印痕依稀可辨,堅韌的纖石歷經千百年後,依舊頑強地矗立在大運河邊。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月河品味禾城舊時風情

月河: 再品百年老字號的繁華

傍晚,獨自走在京杭大運河旁的月河歷史街區,找一家茶樓臨河而坐,喝茶品茗。茶杯中映出晚霞一片通紅,彷彿品味了一杯濃烈的紅茶,五月的陣陣清風吹過,杯中明月浮動,清香一片。入夜,月河街區霓虹閃爍,運河岸燈火朦朧,遊船從身邊緩緩而過,牽動了我片片悠思,聆聽運河流動的韻律,感懷運河往日的風情。

清晨,漫步在月河歷史街區,小巷小街迂迴曲折,站立橋頭,小河狹弄縱橫交錯,白牆黛瓦間,不知有多少濃縮的歷史和故事隱藏於這尋常巷陌之中。一路走去,當鋪、水驛、茶樓、醬園、米行、作坊,還有端午民俗館、粽子博物館、皮影戲館、評彈書場、花鳥市場、古玩市場等等, 遊覽月河街區,可謂重溫江南府城的舊時風貌,再品百年老字號的繁華厚韻。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嘉興府》有“運河”條目雲:“運河在城西,又東流十八里,經學繡塔。又東五里,經白龍潭,又轉而北,繞府城下,為月河,與秀水合……”月河繞著嘉興城北,形成了有如月亮一樣的一個彎子,於是有了“其水彎曲,抱城如月”的美譽,我所熟悉的嘉興月河,便取於此名。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落帆亭意為“見亭落帆”

落帆亭: “覆水難收”出典於此

大運河繞城過分水墩,不多時就到了落帆亭。

落帆亭,顧名思義就是“見亭落帆”。嘉興作為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嘉興城的北面有一座杉青閘。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舶經過此船閘時,都要落帆停靠,於是閘口成了繁華熱鬧的集市。後來有人在杉青閘的西側建造了一座亭,取名為“落帆亭”。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落帆亭的始建年代已無可考。據史書記載,北宋神宗熙寧年初(公元1068年)曾經重修;明代天啟丙寅年(公元1626年)又有重修。落帆亭後又歷經戰火毀圯,清光緒六年(公元1875年)再建。落帆亭因修建在河閘堰上,且周邊景色秀麗,自然就成了過往商旅和文人墨客的遊樂休憩之所。歷史上落帆亭處留下了許多文化名人的詩句。當年乾隆下江南曾路經此地,為其題詞賜匾。而最有名的,當數“羞墓”。

說到“羞墓”,就會提到“覆水難收”這個成語,原來這個成語就出在此。

民間流傳,漢武帝時,嘉興有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因早年家貧,每天砍柴度日,其妻崔氏因無法忍受清苦生活,逼朱買臣寫下休書。後朱買臣被漢武帝授予太守之職,崔氏又要求回到朱家,朱買臣以“馬前潑水”回應,要求崔氏收回潑在地上的水才能回到朱家,意為“覆水難收”。崔氏見此知道兩人緣分已盡,隨即投河自盡,死後崔氏被葬於嘉興杉青閘,稱“羞墓”。

如今,落帆亭已經是嘉興的一處文化公園,這裡一步一景四季輪迴,用植物造景,編織著春花和秋月,用人文思景,連接了過去和未來。聽著大運河流水潺潺遠去,體會著“曲水小巷深,人家盡枕河”的江南風情。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百年香樟守衛著文生修道院

文生修道院: 見證百年前的中外交流

在落帆亭文化公園隔大運河相望,有一處西洋古建築,文生修道院。

文生修道院和京杭大運河有著緊密的關係。當年法國神父步師加坐船沿大運河南下,行醫傳教來嘉興,在嘉興北門外購得土地百畝,一年後,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法蘭西嘉興文生修道院竣工。

嘉興文生修道院自建成的1903至1908年,一直為中國遣使會的唯一總修院。後因北方修生不服江南水土,於1909年在北京大柵欄另建一座遣使會修道院。文生修道院常住中外修士四五十名,研習教義,一經考核及格,晉為神父。從1909年至1941年,文生修道院共培養12年制神父155名,被派往全國各地教堂布道傳教。顯然,這裡曾經是天主教在中國的大本營之一。1949年文生修道院停辦。1960年成為嘉興地區療養院。文革時期,一場浩劫將修道院內保存的有關宗教圖書資料洗劫一空。

從空中鳥瞰文生修道院,整幢建築呈“凹”字形,坐東向西,凹口朝著運河。這是一座南面、中間是二層、北面是三層的拱門券窗中間帶有鐘樓的法式建築,鐘樓的背後還向東延伸出一幢能容納三四百人的大教堂。

在一個春意盎然的黃昏,走在文生修道院鋪滿落葉的林蔭道上,我猶如來到一個凝固的世界中,心裡一片安靜。陽光透過一片百年的香樟樹林,斑駁陸離的的牆上呈現出美麗的畫面,厚重得如同一幅濃烈的油畫。置身其中,我彷彿走進這幅百年孤獨且又傷痕累累的畫中。

家住穿城而過的運河邊--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巡記

長虹橋是京杭大運河進入浙江的標誌性建築

長虹橋: 運河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走出文生修道院,站立船頭北望,看運河自南向北,穿城而去,一聲汽笛長鳴,告別嘉興城區駛向吳越交界王江涇的長虹橋。

長虹橋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至天啟元年(1611年至1621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慶十七年(1812)再修,清光緒六年(1880年)再修。長虹橋雄偉壯觀,有長虹臥波之勢,因此得名。

長虹橋為三孔實腹石拱橋,橋長72.8米,主孔淨跨16.2米,兩邊孔各跨9.3米,橋頂寬4.9米,階梯陡斜長30米,兩邊各有57級石階。橋欄用長條石砌成,並用石鑿的榫卯聯接,朝裡側鑿成可供人坐憩的弧椅。橋上雕刻的各種精美圖案,彷彿每一塊條石都被賦予了靈魂,為大運河沿岸所罕見。

登上長虹細細尋覓,四副氣勢磅礴的楹聯躍入眼簾,橋孔兩側的楹聯分別為“勸世入善,願天作福”,“千秋永慶,萬古長齡”。橋中孔的楹聯為“淑氣風光架嶺送登彼岸,洞天雲漢橫樑穩步長堤”,另一面為“福澤長流物阜民安國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

橫跨京杭大運河上的長虹橋,是大運河嘉興段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的完整體現。長虹橋作為中國古典建築中實用性和藝術性融合的典範,凸現了它具有與眾不同的外觀形態和獨具一格的審美價值,併兼容多種社會功能。

長虹橋是現存京杭大運河上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是京杭大運河進入浙江的標誌性建築,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京杭大運河入選申遺的文物點。古人有詩云:虹影臥澄波,登高供遠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吳山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