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有句話說:“人這輩子除了生死,沒有大事。”


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曾經走錯了路;


原諒自己曾經愛錯了人;


原諒自己曾經選錯了方向。


只要壯士斷腕,立馬“及時止損”,世界就會向你敞開一道寬闊的大門。


當你陷入人生大困境時,請記住一句話:“有一種救命大智慧,叫及時止損。”


我有個朋友向我吐槽說:越久越發現這個男的不適合做自己未來的老公,不適合做伴侶。


我問她,那為什麼不分手呢?


她回答說:還是捨不得。


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覺得:


“陪他看電影、陪他吃飯,從來沒有這樣為一個人做這麼多事,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給了他。”


《小王子》說: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但現實是,玫瑰很多,你不甘心的是你自己的付出。


守著一堆爛攤子,消耗著、痛苦著,沒有勇氣及時止損。


戀情或婚姻明明已經一地雞毛,仍然不願分手,寧可讓痛苦發酵,也不捨得轉身離開。


這種現象叫做“沉沒成本”:


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


人們總是緬懷於付出:來都來了、錢都付了、婚都結了……然後痛苦地硬撐,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繼續付出。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人生中90%的不幸


都是因為不甘心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1985年,著名心理學教授亞科斯和布拉默,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先讓人們花100美元,買了一類滑雪旅行的票。


幾天後又以更有趣更便宜為由,要同一批人花50美元買了另一類滑雪旅行的票。


之後教授告訴他們:“這兩次滑雪之旅的時間撞到了一起,你們只能選一個。”


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了票價更高的那個,而不是更有趣、更便宜的那個。


他們給出的解釋是:


選100美元這個,只損失了50美元。


如果選50美元這個,則會損失100美元。


與獲得和已經擁有的東西相比,人們更在意的是損失。


這就是著名的“損失憎惡”的理論:對人們來說損失帶來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盈利帶來的喜悅。


亞科斯教授最後總結說: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


但很多時候,及時止損比盲目堅持更重要。


給自己設定一個界限


我們做一件事情,必然是要付出,而且這些付出會牢牢地記在心裡,期待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


很多人就這樣一拖再拖,直到把自己的人生徹底拖入絕望中。


有些大學生當初選專業時,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結果大學讀了兩年還是不喜歡這個專業,但是他卻因為不想浪費這2年的付出而不換專業。


其實大部分不敢離開的原因,除了糾結於已經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也是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


只要自己願意努力改變,哪怕結果並不如預期那麼好,至少不會比現在更差,你才會有勇氣走出困境。


股神巴菲特的人生就是一個傳奇,很多人都羨慕他積攢了那麼多的財富,其實他曾揭示過他的投資秘籍。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出。


他知道決策時如果過多考慮沉沒成本,決策就會容易失誤。


他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界限,超過這個界限的損失時立即做出選擇。


正是這個設定,讓他能夠冷靜地在股市裡強勢走高。


不斷努力鍛鍊思維,提升理性分析能力,才能做出準確無誤的決策。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只有有勇氣離開


才有涅槃重生的希望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有一句諺語說:“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對於無可挽回的局面,最應該做的是轉身離開,勇敢地走出這一段糟糕的環境中。


15歲時,在父母包辦下,張幼儀嫁給了徐志摩。


徐志摩受過西方教育,痛恨一切封建思想,反對包辦婚姻,看到張幼儀照片的第一眼,隨口便是:“鄉下土包子”。


她獨自去歐洲尋他,卻在生下第二個兒子一個月後,就被逼迫簽下了民國史上第一份離婚協議書。


她祈求徐志摩,卻換來他的一句:“不行,我必須離婚,林徽因就要回國了……”


當張幼儀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的那一刻,她終於明白,這份委曲求全的婚姻,除了傷痛與羞辱,再無其它。


從此,她收回所有在他那裡寄存的幻想與希望。


即使家人和哥哥一再勸說,她也不再回頭,就連協議書上講定的五千元贍養費,她也一分錢不要。


亦舒說:真正的愛情叫人歡愉,如果你覺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錯,需及時結束,從頭再來。


被徐志摩嫌棄到塵埃裡的張幼儀,斷然離婚後,彷彿變了一個人。


她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她不想再做一個“被動封建”的女人,她僱了保姆,自己學習德文,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1925年,兒子彼得3歲死於腹膜炎。


張幼儀毅然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輾轉德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她嚴肅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國嚴謹的工作作風,從此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人生支點。


回國後,她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同時出任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她改良中式服裝,一經推出,迅速風靡了全上海。


之後又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殺伐果斷,驚豔四方。


抗戰爆發後,張幼儀囤積軍服染料,投資棉花和黃金,財運亨通。


後來,連曾經鄙夷張幼儀的徐志摩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


“張幼儀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


她現在真的‘什麼都不怕’。”


在“沉沒成本”的影響下,為了找回或彌補損失,我們常常願意繼續一個已經很糟糕的事情。


在這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關閉了更多可能性的大門。


只有有勇氣離開,才有涅槃重生的希望。


張幼儀,如果不是被迫離婚,她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能這樣一路開掛,蛻變成雷厲風行的女強人。


懂得放手,既是止損,也是另一個高效的開始。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人生的大多悲劇


來自猶豫不決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太多人對所謂“浪費”資源擔憂害怕,逃避面對已有的損失,卻在層層嵌套中不斷投入新的成本。


人生的很多悲劇,都來自這種猶豫不決。


面對錯誤的境況,只有及時止損,才能重獲生機。


《狼圖騰》裡寫道:


當地人會在草地上設置一種強有力的捕獸夾子,能牢牢地夾住野獸的腿,但他們極少捕到狼。


因為狼在夾住後,會第一時間咬斷自己的腿;


別的野獸卻是不斷嚎叫,淪為獵物。


勇於斷舍離,是一種大魄力,亦是一種人生大智慧。


走錯了路,做錯了事,選錯了方向,沒關係,只要敢於及時止損,世界就會向你敞開一道大門。


及時止損,並不是讓你一味地逃避某些現實問題,而是要學會智慧地“放下”。


比如那些消耗你的人,浪費你時間、精力的爛事,都可以暫且“放下”。


人的心智模式、思維模式跟生活圈子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的身邊總是一群負能量爆棚的人,你自然而然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先清理自己的圈子,把負面的人和事“暫且屏蔽”。


一位智者說:“改變別人不是辦法,成長自己才是力量。”


清理圈子,看起來不是很慈悲,但恰恰是一種大慈悲和大智慧。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


人只能被影響,不能被改變。


當你跳出來,成長了自己,才能有力量去影響和幫助對方。


也只有斷絕掉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拋離慾望的束縛,我們才能夠自由。


周國平曾說:“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我們既要“拿得起,放得下”;也要“放得下,撿得起”。


當我們內在擁有足夠的自由和力量,我們就能夠淡然平和地面對一些生活的瑣碎,將生活越過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