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死有时而至,事无望乎成


二零二零:死有时而至,事无望乎成

1

今日元旦,时光总在不经意间过去,一年一年真是快。

之前读王路,他说,“死有时而至,事无望乎成”,真是深刻之论。死有时而至,不只是无常,也是感叹时光之易逝;事无望乎成,不只是谦卑,也是体认道路的悠远。

人生之事,一是完善自己,二是安顿好生活。但安顿好生活就让大多数人辛苦疲惫了,有余力思考如何完善自己,是很幸运的。

心高气傲时,我总认为完善自己还须以建立外在的功业为基础,这当然是还抱有希望的缘故。发现事情终究“无望乎成”之后,就只能降一降条件,考虑庸碌的完善自己是怎么个完善法。


2

完善自己是个抽象的说法。什么是完善自己?怎么样的自己是一个完善的自己?

人的问题,一是无知,二是贪嗔痴,努力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算是一种自我完善吧。

“知”的问题比较复杂,有对外物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自我与他人、与外物的关系的认知。《中庸》说,“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意思是君子要掌握关于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知识——这当然不是寻常人所能做到的。

朱熹讲格物,就是理解事物。有人问,天下事物无穷无尽,哪一天能格完呢?朱熹的回答是,逐步去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豁然贯通。这个回答在逻辑上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那么,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争取把握一个大体原则,希望这个大体原则能让我们少犯一些错误。


3

这个大体原则应该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发现又回到了《中庸》所说的道理上。《中庸》说,圣人有三个基本品格,也就是“智、仁、勇”。

所谓“智”,就是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并努力探索这些规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自然、社会、人文各门科学,以科学的精神去看待世界。同时保持敬畏,保持谦虚,如《中庸》所说,“道费而隐……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何况是作为常人的我们。这是认识外物、他人与自我的大体原则。

“仁”就是爱人,简单的办法,就是行忠恕之道。孔子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又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是处理自我与他人、与外物的关系的大体原则。

“勇”就是直面外在的条件,直面内心的贪嗔痴。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勇的表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时时承认自己的问题,检讨自己的过失,审视藏在内心深处的念头,也是勇的表现。这是对待自我的大体原则。

贪嗔痴是难以避免的,直面它们,以科学的精神分析它们,克制它们,以忠恕之道、人类的同理心来消解它们——或者简单一点说,多反省,多读书,多体谅,或许就是在庸庸碌碌之间,尽力完善自己所需的大体原则了吧。


4

安顿好生活,就是让自己,如果可能的话,也让身边的人,尽可能地免于贪嗔痴的干扰,而能安心地过一个有尊严的生活,进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人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一方面,我们尽力地结善缘,而不结恶缘,争取从外界获得的是好的,而不是坏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地作善缘,而不作恶缘,争取对外界产生的是好的,而不是坏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安顿好生活实在并不容易。要结善缘,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住干净的地方,吃适宜的食物,与通达的人为伍。要作善缘,也需要有充分的知识与修养做准备,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偶尔或许还能给他人以帮助。


5

“无望乎成”的事,就外在而言,大体是“作善缘”的事。“无望乎成”固然可惜,却不影响我们的作为。就内在而言,则是意识到自我完善的道路上无可躲避的困难,与最终并无所谓正果的结局。

可以确认的是,“死有时而至”。

真是时光匆匆,时光匆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