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野味不能是因為“害怕”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萌)“為什麼不能食用野生動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人是因為害怕野生動物會將病毒傳給人類而不去食用野生動物。這樣的認識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果人類有一天技術足夠發達,或者醫療水平足夠高,可以避免食用野生動物帶來的傷害,那個時候是否就可以毫無顧忌食用野生動物?”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趙序茅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

禁食野生動物的根本原因應在於保護生態

正是因為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提倡的“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更頻繁的進入大眾的視野。

2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經部署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並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

不久前,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也意味著國家從法律上禁止任何人觸碰野生動物這個“病毒開關”。

趙序茅認為,禁食野味只是“治標”,保護生態系統,維護生態安全才是治本!人與野生動物、植物、微生物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共同組成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完整的生態系統可以確保人類的健康和安全。

所以,僅僅因懼怕不去食用野生動物是不夠的,維持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系統的安全和穩定才是根本。

多數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染給人,但中間宿主尋找很難

研究證明,病毒是通過野生動物感染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1月27日在對新型肺炎疫情進行解答時表示,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提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此前冠狀病毒(SARS和MERS病毒)的原始宿主也是蝙蝠,但關鍵問題是,蝙蝠病毒正常條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類,可能通過“中間宿主”感染。那麼,“中間宿主”到底是誰?

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而MERS病毒的中間宿主是駱駝。之前有學者發現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水貂等,但均未得到證實。“中間宿主之所以難找,是因為想要確定中間宿主,需要同時具備幾個條件。”趙序茅說。

首先,要確定目標動物身上攜帶這種病毒,且這種病毒可以繁殖,具有致病性。之前學者發表文章提出蛇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一個硬傷在於沒有在蛇身上找到這種病毒,並且證明在蛇身上可以繁殖、傳染;其次,中間宿主身上的病毒要比原始宿主身上的病毒與感染人類的病毒更加接近;此外,這種病毒在動物身上普遍感染。如果100個動物只有1-2個感染,也很難傳播給人類。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和動物的接觸歷史”。只有證明人接觸這種動物後發生了感染,才能確認。沒有和動物的接觸史就很難做得實錘。

不僅是新冠病毒,此前的SARS、MERS等病毒均是由野生動物傳染給人。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在受體結合途徑上很相似,大家習慣於將新冠病毒與SARS作比較。但和SARS患者受累器官集中在肺部不同,新冠病毒除了攻擊肺部,還會攻擊心臟、腎臟、腸道等多個器官,造成多器官衰竭。

“新型冠狀病毒攻擊人體的路徑在總體思路上和SARS沒有變化,即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和人體中ACE2蛋白結合後,混入細胞內部。但是在細節上出現了變化:S-蛋白中與人體ACE2蛋白結合的5個關鍵氨基酸有4個發生了變化。目前看來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感染力更強,很有可能和這變化相關。”趙序茅指出。

不僅僅是醫藥,疫情應該受到多學科學者關注

對於疫情的關注,很多人認為如何治療新冠病毒是醫生,或者是研究病毒和藥物的人的事情。“疫情期間我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李欣海副研究員對病情的傳染和擴張做了一些工作,疫情發生後,我和李欣海老師一直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並未受到重視。很多人好奇,你們做生態研究的和疫情有什麼關係?”趙序茅呼籲,防控疫情,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受到更多學科的關注。

趙序茅稱,疫情發生前,應該重視人與動物的關係以及生態安全。如果人類能夠科學認識到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不去食用野味,那麼這次疫情就很有可能避免。

而在疫情發生的初期,需要疾病生態學或者流行病學學者及時對疫情的傳播力、擴散模式進行預測,對科學防控提供數據支持。比如,新冠肺炎不同的傳染係數應該採取什麼防控措施,以及那些地方可能爆發,疫情的擴散和那些因素有關,如何對疫情的威脅進行評估。最後則是臨床對疾病的防治。

“整個流程下來,會涉及到生態學、流行病學、臨床醫學、藥學等各個學科,”趙序茅認為,“疫情是整個體系,如果疫情在發生前或發生初期等受到重視,就會大大減輕疫情的程度及其帶來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