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各位軍迷朋友們都知道,燧發槍是一種

跨時代的武器。他比火繩槍、弓箭相比,擁有射程、威力、可以即時發射等優點,所以從17世紀開始,歐洲各國都已經逐漸大規模裝備這種武器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特別是燧發槍與刺刀的有效的結合,使其不僅僅擁有遠程作戰的優勢,而且還具備近戰的功能。因此在歐洲流行上千年的長矛兵、戟兵等長柄兵器的兵種,也逐漸退出了戰爭歷史的舞臺。

隨著西方殖民者的擴張腳步,燧發槍當時這種“先進”的武器也隨之來到了亞洲。當時統治緬甸的貢榜王朝,便積極與荷蘭人、葡萄牙、西班牙人接觸,與之進行貿易。當時的貢榜王朝統治者對西方燧發槍的威力“歎為觀止”,便通過購買燧發槍,聘請西班牙軍人,甚至是海盜來裝備和訓練自己的軍隊。

蒲甘王朝國王孟駁依仗自己的軍隊裝備大量這種“西方精良火器”,便忘乎所以,向周邊的暹羅、安南等國發動侵略戰爭,且多有斬獲。因此孟駁便更志得意滿,把“槍口”轉向自己的宗主國——滿清王朝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一、孟駁“作死”之路開始了

滿清與貢榜王朝邊境上生活著一些大大小小“村落”,他們都是由滿清委派的土司進行管理,沿襲數百年了的制度,可謂是相安無事。隨著蒲甘王朝軍事的迅速崛起,這些生活在邊境上的大小土司逐漸被其蠶食,或者被要挾年年向其納貢。

到了乾隆繼位之後,貢榜王朝這種侵略行為,越來越囂張!隨著雲南各地地方官員關於此類事情的奏摺日益增多。貢榜王朝的侵略活動終於引起乾隆皇帝的重視。不過那時的清政府戰略重點是平叛準噶爾,所以一時無暇南顧。

當時清政府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所以集中軍事力量平叛,對於貢榜國王孟駁的侵略活動,只是委派雲南督撫對其曉之以理,多加安撫。然而

清政府的“安撫政策”,使得孟駁之流錯誤以為清政府是懼怕他的強大“武力”。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正是國王孟駁的“誤判”,導致了貢榜王朝對清政府的侵略行為,更加是明目張膽,無所顧忌,為所欲為。貢榜王朝侵略行動

由最初在邊境上“小打小鬧”後來逐漸“做大”,大有“吞併雲南”,與清政府“分庭抗禮”之勢!

二、“姓孟的,你這就是要找倒黴呀 !”

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清廷取得了平定準噶爾的最終勝利,其經歷逐漸轉到西南邊疆上來。貢榜國王孟駁的好日子是要到頭了。此時的貢榜王朝正在與暹羅開戰,國內只有9000人馬。

清廷連續派出了三批大軍前去討伐貢榜王朝,結果由於糧草補給,此次大敗而歸。特別是第三次由滿清悍將明瑞為主帥,率大軍連破貢榜王朝數次,而且清軍已經打到了其國都阿瓦70裡(也就是35公里)。因為糧盡,清軍功敗垂成,大將明瑞陣亡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這三次大敗引得乾隆皇帝龍顏大怒,將幾個辦事不力的大臣一一法辦,其中一位叫做額爾登額的大臣竟然被處以碟刑(古代酷刑之一,將犯人骨肉分離,割斷四肢,最後割斷咽喉,可謂殘忍之極,僅次於凌遲處決。)

三、清廷精銳盡出,猛將主帥,大戰貢榜王朝

生氣歸生氣,但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乾隆皇帝親自調兵,甚至從“龍興”之地東北,調出了最有戰鬥力數千精銳八旗騎兵(乾隆時期的八旗兵早已腐朽不堪,戰鬥力也喪失殆盡),前後從各省調集精銳5萬之多,其中還增派福建水師助陣

領兵的主帥是滿清的重臣傅恆(此人是乾隆的外甥)同時乾隆派遣老將阿桂、八旗猛將阿里袞襄理軍務。同時為了前線給養充足,徵發十多萬匹牛馬進行補給。此次征戰就那時清政府國力而言,可謂是“傾國之力”了。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八月主帥傅恆率大軍進入緬甸作戰。由於貢榜軍隊有意誘敵深入,所以且戰且退,並且沿途堅壁清野。因此清軍深入貢榜王國2000餘里,不見敵軍一兵一卒,真可謂“兵不血刃”。

另一路清軍在老將阿桂和阿里袞帶領下,由福建水師載運順江之下,直撲貢榜王朝的國都阿瓦。這一路遇到貢榜水師拼死抵抗,好在福建水師戰力強橫,一戰便擊垮了敵軍,大獲全勝

1、新街大戰,貢榜大軍敗北

傅恆與阿桂會師於緬甸新街,貢榜大軍也集結於此,擺開陣勢欲與清軍決戰。由於清軍水陸並進,再加上滿清大將阿里袞親率滿洲八旗精銳騎兵,在陸路大破貢榜大營,此戰總共殺敵3000餘眾。清軍大勝,遂佔領新街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此戰貢榜大軍失利,主要是與清軍野戰,沒能發揮出燧發槍的遠戰優勢,再加上也沒有汲取西方近代陸軍戰術。因此燧發槍在此戰成為名副其實的“雞肋”。貢榜大軍經此一役之後,與清軍對戰時,

絕不與之決戰,一味堅守不出

2、老官屯對峙,最後拼得還是國力!

新街一戰後,貢榜王朝雖然敗北,但是元氣未傷,仍能集結3萬餘眾,固守老官屯,與清軍對峙。同時貢榜大軍為加強老官屯防禦,一線士兵都是清一色的西洋燧發槍,同時還配備了數百名法國“僱傭兵”(有的史料上說是戰俘)

正是這些先進的近代火器的加入,使得清軍每一次進攻都是損兵折將。另外由於當地瘴氣蔓延,大量清軍官兵紛紛病倒,就連曾率領八旗騎兵大破貢榜大軍的猛將阿里袞也不幸染病身亡。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此時清軍能戰之兵已經不足兩萬,而且是疫病流行,傷病滿營。全軍除了主將傅恆(也已經病倒臥床)以外,幾乎所有將領都請求罷兵修養。

反觀貢榜王朝其實更慘,這30000多人已經是全部家底,由於剛剛攻滅暹羅的大城王朝,國力損耗巨大,再加上國家連連對外用兵,導致糧食年年歉收,國內早已是民不聊生。各地接連出現反抗國王孟駁暴政的農民起義。各位看官,現在說貢榜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這話一點都不過分

貢榜王朝的將領是最早扛不住的,主動寫信要求與清軍議和。十幾天後,雙方將領籤停戰合約,清緬戰爭正式結束。此戰斷斷續續總共

打了十幾年清廷花費軍餉900多萬兩白銀,相當於滿清政府一年的國庫收入。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結 語

清緬戰爭作為一次清乾隆時期“大勝仗”

,記入乾隆的“十全武功”當中。但是後世的一些史學家並不這樣認為,覺得這是一場敗仗,而且是一場損兵折將的大敗仗!從此次戰役可以看出,乾隆時期的滿清軍力,已經大幅度下滑

小編作為一個曾經的歷史學研究生而言,有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在此與諸位讀者探討一下:

首先,清緬戰爭對於清政府而言,是具有一定反侵略的性質,這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前後四次清軍討伐,延續了十數年,徹底把貢榜王朝的國力拖垮,至少政治和經濟上,清政府是大獲全勝的;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第三貢榜大軍在那時已經大量配備了,西方新式燧發槍,其戰力大大加強,在戰場上許多

清軍官兵死於其槍口之下,其中就包括小編上文提到的,第三次遠征緬甸的主將明瑞。

第四,燧發槍對那時的中國而言,根本不是什麼“稀罕物”,南明時期就有人發明了中國第一支燧發槍。在康熙年間反抗沙俄入侵,清軍也曾大量繳獲過這種武器,但是滿清統治者均視作“奇技淫巧”,不屑一顧,足見其因循守舊,已經到了極致。在此役中清軍在火力上,吃了大虧,也就不奇怪了

第五,貢榜大軍雖然樂於接受西方先進武器,卻僅僅

停留在“用”,這一很基礎淺顯的層面,而對西方先進的軍事戰略和戰術,卻毫無興趣。否則的話,此次清緬戰爭的歷史將會改寫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滿清王朝和貢榜王朝其實對待,西方先進文化的態度上,基本都是持抵制的心態,只不過不同是,抵制程度不一樣罷了。

二者的結果,都是在19世紀前半葉,被如狼似虎的西方殖民浪潮所吞噬。一個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另外一個乾脆就成為英國殖民地,長達近百年之久。

“燧發槍”與“弓箭長矛”對陣,竟然輸了,這是什麼“騷”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