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經常看軍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朋友們,劇中出現最多的一挺機槍,彈夾位於槍身上方,有直的,有彎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ZB26捷克式輕機槍。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從紹沙1915式說起

中國和ZB26式輕機槍的結緣頗為戲劇性。由於中國長期處於軍閥混戰當中,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武器禁運。但這並沒有難住中國的軍頭們,很快,多個代表當時不同派系的軍頭的武器採購團悄悄的出現在了歐洲,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採購一戰結束後交戰各國剩下的大量法國生產的紹沙1915式輕機槍。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由於使用了諸多不成熟的新技術導致故障頻發,紹沙1915式輕機槍成了有史以來惡評最多的自動武器(據近年來的研究,其實很多針對紹沙輕機槍的批評有些言過其實了),來自中國的武器採購代表們顯然也受到了這些“差評”的影響,正在他們迷惑彷徨之際,傳來了好消息,名頭不響的歐洲小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兵工廠生產出了一種最新式的輕機槍,便紛紛前往觀摩,一見之下,無不驚為神器,於是全都不約而同的改為訂購“捷克造”。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捷克造”的誕生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開始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機槍。他設計的概念來自同廠的另一位設計師傑蘭。哈力克設計的第一支樣槍稱為布拉格I式(Praga I),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在交給捷克國防部測試後,其測試成績與有名的勃朗寧、麥德森和維克斯機槍不相上下。1923年哈力克改進了他的設計,製成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機槍,此型採用了伸縮槍托、兩腳架、可迅速更換的槍管等功能。不但射擊精確,而且曾經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後,其精度沒有大的變化,加上又是捷克本國設計,是以很快被捷克國防部選中,成為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設在布爾諾的國營兵工廠簽署了生產合約合作生產。哈力克隨後加入了設在布爾諾的捷克國營兵工廠,協助完成了生產藍圖的繪製。產生出來的產品就是布拉格26型輕機槍(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樣槍於1926年4月經捷克國防部驗收合格,同年開始正式量產,定名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由於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經濟狀況比較窘迫,因此積極對外出售武器裝備以獲取外匯,剛剛裝備並表現不俗的ZB26機槍成為捷克對外軍火貿易的招牌貨,並立刻就被中國選中了。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盧溝橋中國軍隊守軍的ZB-26捷克造輕機槍

在中國大放光彩

當時中國的武裝力量建設比較落後,通常機槍便能稱得上是“大殺器”了,因此中國進口的大多是機槍以下的輕武器。捷克式機槍之所以能獲得中國人的青睞首先在於其價格便宜。而捷克式不但“價廉”,而且物美——ZB26式輕機槍的最大優點是射擊精度高,且堅固耐用,即使是在惡劣戰場環境下持續射擊,也不容易損壞。在戰場上ZB26式輕機槍經常連續射擊一兩個小時,很少出現卡殼等問題,射擊精度也不會下降太多。這一點對於地域遼闊擁有多種複雜地形的中國來說尤其重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捷克式機槍使用的7.92毫米子彈與當時中國軍隊大量裝備的步槍子彈是可以通用的,這在戰時意義重大,也是中國軍隊喜歡“捷克造”的重要原因。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由於ZB26式輕機槍的優異性能,此後無論是孫傳芳、馮玉祥、陳濟棠、閻錫山、張作霖等軍閥,還是國民革命軍和工農紅軍,全都開始裝備“捷克造”。據當時中國駐德國公使館的資料顯示,僅1927年到1930年四年間,中國方面就購買了至少4000挺ZB26式輕機槍,其它渠道購買的數量則多得根本無法統計。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1931年起,國民政府軍政部統一了國內對外武器採購大權,由於捷克式機槍得到了中國軍隊的普遍認可,政府武器採購清單中,捷克ZB26式輕機槍佔有極大比重,根據正式統計從1931年到1937年抗戰開始,中國政府進口捷克ZB26式機槍約24000挺。而捷克ZB26式輕機槍在中國被大量仿製更是空前絕後。據統計,自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政府有組織的仿製捷克式輕機槍就達40000挺,比原裝進口都多,可謂全力以赴仿製。中國大量仿製ZB26的重要原因,是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吞併了製造ZB26式機槍的布爾諾兵工廠,在日本的要求下,德國禁止向中國出口武器。於是中國政府整合國內兵工企業並想方設法提供圖紙資金,展開了大規模的仿製。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共仿製捷克ZB26式輕機槍42000餘挺,加上原裝進口,中國曾經擁有捷克ZB26式輕機槍總計約為10-12萬挺。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捷克造”輕機槍是中國軍隊對進口和仿製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的統稱。這種輕機槍採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設計,其基本型長1.161米,重9.6千克,口徑7.92毫米,槍口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900-1000米,理論射速500發/分鐘,可選擇單發、點射或連發。提把為摺疊式設計,可調整到水平和豎直兩種狀態,以滿足不同情況下的需要。轉移陣地時可將提把調至水平狀態,以便於攜行槍械;需要在行進間腰際夾持射擊時,一般要將提把扳直充當前握把。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由於抗戰期間的中國軍隊極度缺乏火炮等重武器,因而捷克式輕機槍成了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基層最重要的火力來源。不過與許多抗戰影視劇中抗日戰士拿起捷克式輕機槍對著日軍猛掃的“橋段”不同,捷克式輕機槍在實戰中主要以短點射、長點射為主。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捷克式輕機槍點射時既能維持一定的火力,又能發揮精度好的特點,而這恰恰是輕機槍的主要戰術使用方式。在捷克式輕機槍的精準點射之下,進攻的日軍往往難以躲閃。實戰中,日軍如果不能迅速打掉中國軍隊的捷克式輕機槍,那麼就會在衝鋒中遭到較大傷亡。即使是裝備低劣的八路軍、新四軍或者游擊隊,哪怕僅僅有一兩挺“捷克造”,也會令日軍心驚膽戰。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抗日戰爭時期,在“捷克造”槍口下的日軍亡魂數以十萬計,“捷克造”為中國抗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抗戰勝利後,捷克式機槍又參加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正在作戰的志願軍士兵,右下角機槍手使用的是捷克造輕機槍

援朝初期,志願軍使用的捷克式機槍就給美韓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在戰鬥中,進攻的志願軍部隊會盡可能讓機槍手靠近敵人陣地,用輕機槍壓制敵人陣地上的火力點,然後掩護步兵靠近敵人投擲手榴彈,執行這種戰術時捷克式輕機槍能夠用它的精準短點射將敵人火力點打啞。阻擊戰中,捷克式輕機槍是防守中堅,能夠任意轉移陣地射擊敵人,有的連隊會給機槍手配很多副射手或彈藥手來給機槍輸送彈藥。部隊行動時,開進可以由機槍手開路,撤退可以由機槍手斷後,可以說在志願軍部隊中,機槍手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光榮的職位。

為何其他國家也喜歡

上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購買了捷克ZB26的技術,經過改進和研發,研製出了布倫輕機槍,二者看上去很像,不過布倫輕機槍的彈匣是彎的,採用30發彈藥供彈。不過布倫輕機槍取消了槍管散熱器,移動導氣孔,增加氣體調節器。能夠發射英國7.7毫米彈藥,除了英國之外,還裝備了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駐印軍也有所裝備,總的來說,這款ZB26的改型是比較不錯的。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德軍使用MG26(t)輕機槍

1938年,在《慕尼黑協定》簽署不久,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生產ZB-26的工廠也為德軍輸出這種武器,型號變為MG26(t),使用7.92毛瑟步槍彈,性能比較優異,也生產了3萬多挺。後來隨著新的機槍MG34、MG42的誕生,德國版捷克造停止裝備。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英軍使用的布倫式輕機槍

20世紀30年代末,英國購買了捷克斯洛伐克兵工廠的ZB26技術,進行了一定本土化改進後,研發出布倫式輕機槍。布倫機槍和捷克造很像,彈匣都在頂上,但布倫採用的是裝填7.7毫米步槍彈的彎彈匣(彈匣寬度比較大),為了生產方便,槍身取消了散熱環,消焰器也進行了簡化。這種機槍成為二戰英聯邦部隊的主力輕機槍,足跡遍佈亞非歐。標準的布倫機槍因為彈藥與抗戰時中國普遍使用的毛瑟步槍彈不同,很少採用,僅部分裝備駐印軍部隊。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日軍使用ZB26輕機槍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日軍99式輕機槍

當然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ZB26在可靠性、精度、威力優於日本的大正11式“歪把子”輕機槍,日軍往往喜歡使用繳獲的ZB26,不過日軍使用的是6.5毫米步槍彈,彈藥補給是個問題,後來日軍根據ZB26研發了96和99式輕機槍,雖然參考了ZB26,但不是完全仿製,內部結構還是不一樣的。

現在依然活躍熒屏,是影視劇道具的“明星”

1951年後大批蘇式武器裝備解放軍,捷克式機槍開始從正規部隊的編制中退出。不過經過改造以兼容7.62毫米彈夾的捷克式機槍仍裝備於民兵部隊,繼續散發著餘熱。

日軍德軍搶著要,英國仿製,抗戰劇常客,為何這款機槍堪稱經典?

影視劇中的捷克造輕機槍

在現在的抗戰電視劇和電影中,出現了彎彈匣的捷克造,但是插著彎彈匣的ZB26也不是劇組自創的。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引進了蘇聯機槍,ZB-26後來使用56衝鋒槍的彈匣,配給民兵使用,所以現在影視劇中的帶彎彈匣的捷克造來源於那裡,按道理說是不嚴謹的,那個時期都是20發彈匣供彈的,李雲龍版本《亮劍》就比較嚴謹。即使到今天,“捷克造”雖早已成為古董,但仍活躍於熒屏之中,繼續著它在中國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