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和《萬箭穿心》告訴我:與其積攢怨氣,不如不歡而散

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會讓一個人從他人的經歷裡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是在不同的鏡子裡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餘華《活著》

有人說:每一個不歡而散的背後都有一個人走茶涼的故事。

可如果,相比而言,不歡而散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呢?你還能接受嗎?


受傷的女人,把一腔怨氣撒向無辜的外人

電影《無問西東》裡,外人都能看得明明白白,中學老師許伯常三天兩頭被妻子劉淑芬打罵。

許伯常呢?一直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

在外人眼裡,劉淑芬是一個強勢潑辣的女人,不被別人所喜。


她年輕的時候和許伯常有婚約,心甘情願地供許伯常讀大學,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戀人身上。

許伯常讀完大學以後想悔婚,劉淑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提著刀,以自殺的方式逼迫許伯常成婚。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很顯然,劉淑芬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婚後,同一個屋簷下,兩個人冷漠的相處著,許伯常對劉淑芬採取的態度是冷暴力,逼的劉淑芬常常以撒潑打罵的方式,發洩內心的怨氣。

整個人性情大變,佳人成了怨偶。

劉淑芬表現的越強勢暴力,越能體現出她在這段婚姻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

正如她自己所控訴的“外人只看到我怎麼打你罵你,可他們不知道你是怎麼打的我!”


《無問西東》和《萬箭穿心》告訴我:與其積攢怨氣,不如不歡而散

一天傍晚,劉淑芬在院子裡撿到一封信,天天積攢著的怨氣,剛好順理成章,就有了向外發洩的理由,處心積慮想著挖出寫信的人。

終於有一天,被她找到了破綻,順著這一點線索找到了王敏佳(章子怡扮演)。

面對王敏佳,劉淑芬心中的怒火噴湧而出,誣陷王敏佳與老師有染,在王敏佳接受公開批鬥時,大聲喊“打死她”,失去理智的民眾一擁而上,王敏佳倒在了血泊之中。

看著暈死過去的王敏佳,劉淑芬的內心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回家後投井自殺。


張鵬曾在向王敏佳介紹兩人的情況時說“她也挺可憐的。”

是的,這個外強中乾的女人,表面上盛氣凌人,得理不饒人,但內心深處還保存著一絲良善。

劉淑芬在把夫妻之間產生的一腔怨氣,撒向無辜的外人

之後,無法接受自己導致的後果,選擇了自殺。

許伯常表面很老實,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博得別人的同情,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對待劉淑芬“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最終逼得劉淑芬性情大變,心如死灰。

劉淑芬是一個不被愛的女人。

她在兩個人的感情裡,“供你上大學,把飯留給你吃”,可以說付出了所有。

但是面對不愛自己的許伯常,她的訴求無異於緣木求魚。

而在這之前,她明明可以有另外的選擇。選擇離婚,選擇不在一棵樹上吊死,選擇獨立自主,一個人也能活得風生水起。


可悲的是:同樣選擇固執的堅守著婚姻,寧願在渾水裡煎熬,天天積攢怨氣的人,還有她。


受傷的女人,把一腔怨氣撒向始作俑者

蒙田說:生活本身既不是禍、也不是福;它是禍福的容器,就看你自己把它變成什麼。


《無問西東》和《萬箭穿心》告訴我:與其積攢怨氣,不如不歡而散

《萬箭穿心》裡,妻子李寶莉刀子嘴豆腐心,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女人。

在搬家那天,搬家工人坐地起價,李寶莉據理力爭,而丈夫馬學武卻只敢在窗口探頭。

可見這一個家,是要靠女人咋咋呼呼操持著的。

有人說:結婚後溫柔的女人,都是男人呵護出來的。女人其實很好哄的,只要男人說幾句貼心的話,多用一點心,就能讓她們開心。女人是水,之所以成冰,是因為得不到理解和關愛,久而久之,就變得強勢。


面對強勢的李寶莉,馬學武提出了離婚,李寶莉沒有同意。自此,兩個人就落入了悲劇的走向。

馬學武向外尋求,有了婚外情。

李寶莉發現後,顧忌著家庭孩子,不管內心怎麼受傷,沒有出面當場抓姦,轉身打了一個舉報電話,之後又選擇大度的原諒丈夫。

是真的原諒了麼?

真的可以假裝沒有這回事麼?

真的可以從此相安無事麼?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裡說:

曾經擁有的東西被奪走,並不代表就會回到原來沒有那種東西的時候。

李寶莉也沒有回到那時候。

這件事,成為了李寶莉心頭的一柄尖刀,時不時劃破表面的外衣,露出猙獰的本來面目。

不分場合,不論時間,李寶莉話語中夾槍帶棒,常常揮向馬學武。


與劉淑芬相比,李寶莉選擇把一腔怨氣撒向了始作俑者。

馬學武無奈下崗,在一系列打擊下,絕望中跳下了大橋。

在遺書中,沒有給李寶莉隻言片語,這是他對這段婚姻最後的反擊。


作為一個女人,李寶莉是要強的。

她打落門牙和血吞,為了撐起這個家庭,去做了一個“扁擔”,以幫別人擔重物為生。

10多年的含辛茹苦,沒有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兒子在得知父親的醜行敗落,是因為母親打了舉報電話,間接導致父親自殺後,選擇跟她斷絕關係,把她趕出了家門。


李寶莉在最後對婆婆說“要是當年馬學武,在跟我提離婚的時候,我跟他離了,說不定沒有這麼多的事,大家都過的蠻好的。”

是啊,如果當年,大家的心態都好一點,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那麼現在,應該都過得蠻好的。


《無問西東》和《萬箭穿心》告訴我:與其積攢怨氣,不如不歡而散


有時候我們只是被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環境困住了思維,不願意醒來,也不願意做出改變。

悔悟已晚,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但已然是悔悟了。

電影只是電影,已然落幕。

生活中,還有很多人身處其中,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些人固執的堅守著;

有些人會更加決絕,選擇向自己發火,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人不願意走出去,重新開始。

相比而言,不歡而散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我寧願這一個個悲劇以不歡而散結尾,也不希望是這個樣子的。

願所有人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即使生命總以刻薄荒蕪相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