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上虞區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期末,語文試題


紹興市上虞區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期末

語文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徜徉在這風光秀美的兩岸景觀帶,抬頭看去,到處是蓊蓊鬱鬱的現代園囿(yóu),小徑遍佈其中,還有若有若無的霧氣氤氳(yūn),彷彿進入了一處人間勝境。

B."見字如面"這個節目沒有絢爛的舞臺背景,沒有身世煊(xuān)赫的嘉賓,節目只關注文字本身,努力挖掘其背後的情感和故事,給觀眾一種煦(xù)暖的安慰。

C.在這部新上映的電影中,她的演技獲得了高度評價,尤其是在面對敵人咄咄(duó)逼人地盤問時,她在下意識腳步趔趄(qie),展現了年青演員的深厚表演功底。

D.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獲得了大家的嘖嘖(zé)稱讚,這精神是一種積貯(chǔ)著的震撼力量,是一種與世俗暄囂的聲音截然相反的人生內涵,值得所有人學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題。

閩南人一步步構建起精神和生命的框架。(甲)就像一棵樹、一條河、一座山枝枝蔓蔓,起起伏伏,慢慢生成,呈現此狀,而非彼狀,定是漫長的時光和數不清的事物共同成就的。生命的過程飽含著某種囑託,閩南人帶著虔誠的信仰坦然接納時空,不與無常對抗,從而孕育出深廣的慈心佛性,讓生活既充滿俗世的歡愉,又超越了生活的表象。

(乙)在閩南,每家每戶最華彩粲然的地方,即:供奉佛像、神龕祖宗靈位的廳堂。條件稍好的人家則會闢出一間靜室當佛堂。小時候,我們同宗幾戶人家聚居於一座古大厝,潑猴般頑劣的我們從祖厝廳堂前過,卻不敢造次,必得屏息斂聲,步若輕雲。村莊裡上了年紀的老阿婆大都長年吃齋禮佛,大抵是嚐遍一生的甘苦後終於與命運和解,通過傾盡所有的供奉把有生之年的悲愴交由菩薩去擺平,從而獲得一種坦然。(丙)他們的日常生活,難道不是自然地帶著宗教的虔誠?山風鼓盪,海濤漲湧,琴瑟和鳴,皆若妙法禪音,滲入百姓生活的細節裡。不動聲色的陽光,氣定神閒的晚風,都是法器,都是梵語。塵世的好不在發達榮耀,而在於草木的枯榮和時序的更迭裡,在於人與萬物無可名狀的保特與投契。

2.文段中的加點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接納 B.屏息斂聲 C.氣定神閒 D.在於

3.文段中畫橫線的甲、乙、丙句,標點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甲 B.乙 C.丙

4.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這份典籍的發現,說明了任何文化都有根,根脈裡都藏著人類為生活不懈努力的足跡,記錄著文明的進程和文化的起源,都是人類珍貴的遺產。

B.源於大自然饋贈的黃酒,記錄著金戈鐵馬的風雲歲月,激發了文人雅士的豪放激情,見證過大國外交的高光時刻,滋潤著百姓愜意的市井生活。

C.順豐集團宣佈,今年將努力把集團"中國速度"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海外,通過進一步增加直送專機、加開大量海外倉,服務遍佈全球的消費者。

D.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發現,大量食用醃漬類肉類會增加人類患某種癌症的風險,相反,多吃水果、蔬菜和新鮮肉製品對身體頗有益。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3分)

《時間望著我》《路人甲或小說家》《虛構家族》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魯敏二十餘年來非虛構作品的首次完整結集,據悉,這三冊非虛構文本均由魯敏個人親自編選,從"我讀""我寫"到"我說",揭示了一個"70後"代表作家的文化滋養和創作經驗。

《路人甲或小說家》這本集子收錄了她與何平的對談。在何平看來,魯敏是"70後"這個年齡段裡最具潛力的作家之一。"就像跑馬拉松, ① ,她在'70後'作家裡入場不早,但她的短篇很快就引起了很大反響,到了近幾年,她的長篇《六人晚餐》《奔月》都成為這個群體裡特別優秀的作品。"

魯敏曾說:"這些年來,總在小說裡替我那些虛擬人物訴說,訴說別人的世界、別人的空間、別人的時間。 ② ,交待我寫作20多年來在各個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得到的,所失去的,我覺得它也許會對一部分人有一定的閱讀意義吧。即使沙啞,也是真嗓子。"這些所思所想,被魯敏放在了隨筆集《時間望著我》裡。羅拉拉評價說,"我是記者,採訪過很多人,不少人會要求把採訪裡有傷體面的內容刪掉。魯敏在這本隨筆集裡有著非凡的勇氣,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遇到過窘迫的事,但恰恰是那些事給了我們非常深刻的記憶,就是痛和甜夾雜在一起的記憶。所以, ③ ,我非常感動。"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後面題目。(6分)

材料:《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進出口貿易額統計》(略表)

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為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區域合作伙伴關係。

(1)依據材料,可得出哪幾個結論?(只寫2條即可)(2分)

(2)結合材料數據與所得結論,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評論性文字。(4分)

二、現代文閱讀(共30 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題。(10 分)

材料一:

據最新消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獲獎。這幾部作品都有很強的現實主義風格,書寫對象囊括古今,既有民間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也有知識分子在象牙塔內外的眾生相。

每屆茅盾文學獎公佈前後,都會引起文學圈內外的一陣喧譁,媒體與出版圈也做足了準備,輿論場上各種爭鳴之聲也隨之興起。眾所周知,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遺願設立的文學獎項,旨在鼓勵中國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獲獎者基本都會被納入當代文學的"著名作家"行列,獲獎作品也會進入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序列,並經過傳媒出版的作用,這些作家作品會被更

多文學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實上,在純文學不斷被唱衰的現實形勢下,很少有茅盾文學獎這樣的"文壇大事"能引起外界的關注,這也賦予它更多非純文學層面的意味。

(摘自《鳳凰新聞》)

材料二:茅盾文學獎作家分佈地圖

(近幾年茅獎作家分佈圖,出自張石欣《誰動了茅盾文學獎的蛋糕》)

紹興市上虞區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期末,語文試題


材料三:

對於茅盾文學獎存在的文學意義和社會意義,不少讀者也提出了質疑,認為商業介入文學並對文學構成負面影響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此影響背後隱含的不安是,誰關心評獎?誰關心作品?

近年來評獎前後出現的波瀾、責難和遺憾,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作品之外,種種因素令每次評選結果都擺脫不了人為活動的痕跡,這也使得茅盾文學獎的公正性受到挑戰。而縱觀世界範圍內的"文學獎",卻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如"諾貝爾文學獎"有嚴格公開的評選程序和提名、篩選過程。通常每年推薦候選人有1000—2000人,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評選工作,不能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人們對茅盾文學獎的期待同樣如此,那就是公正透明,堅守文學精神,承載文化使命,而非一味"平衡",考慮各種因素,各種關係,讓一些平庸之作頂著"茅盾文學獎"的桂冠,如此用不了幾屆,"茅盾文學獎"的精神價值和品牌價值都將受到損毀。

(摘自《新時代文學的出路》)

材料四:

從文學史的脈絡看,上世紀80年代中短篇小說成就突出,但長篇小說的大規模崛起,還要等到90年代後。雖然不少作家在上世紀90年代後放棄了對革命敘事的追求,但宏大敘事成為90年代不少作家堅持的路徑,這可能並不是所謂"去政治化的政治"層面上的考慮,而是文學發展內部規律演進的結果。經過80年代各種文學實驗後,短促的文本敘事已經無法承擔更多深入的書寫,莫言、賈平凹、餘華等作家都在90年代後呈現出"長篇現實主義轉向"的特徵,《生死疲勞》《廢都》《許三觀賣血記》等一大批經典作品誕生。因此,即便排除官方話語對文學形式的引導,由這一批佔據純文學話語權的經典作家形成的書寫路徑——現實主義與時代性、史詩性也成為茅獎的評選標準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茅獎的作品及其評選機制,正是在上述官方引導與經典作家作品的影響下,不斷模仿與創新的結果。法國思想家布迪厄曾用"場域"的理論分析各種文化現象,事實上,在中國當代的文化場域上,資本與權力扮演的角色同樣關鍵。評出茅獎作品,既是當代文學初步經典化的軌跡,也是文學場域中各種話語權相互博弈的過程。評獎的過程,不只是一個純文學意味上的活動,也是一個"文化政治學意義上的實踐",通過對茅獎作品的徵集、確立、發佈以及之後的研究、爭鳴,官方的文學機構對文學場域發揮著瞭解、調控的作用,而普通讀者的態度,也會被當成某種輿論態勢,其中混雜的知識界內外的立場,往往也會被當成一種可以分析的文化現象。(摘自王瀟祥《冷眼看文學獎》)

7.下列不屬於"茅盾文學獎"揭曉後引起喧譁的原因的一項是(3分)

A.一些平庸作品的獲獎,沖淡了獎項本身的公正性和原則性。

B.商業運作模式介入,使得獎項設立本身的初衷受到了影響。

C.塑造各種現實主義人物,詮釋當代文學初步經典化的軌跡。

D.佔據話語權的經典作家形成的書寫路徑成為獎項評選標準。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茅盾文學獎的設立,秉承了茅盾先生鼓勵中國優秀長篇小說創作的遺願,但在評選過程中,不乏各種外部因素的介入,賦予其不少非純文學層面的意味。

B.從近年茅獎獲獎情況看,獲獎作家不少出自江浙滬等沿海省份,中部省份主要集中在陝豫川等,廣袤的西北部省份幾近空白,體現了地域差異的不平衡。

C.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一般被認定為當代著名作家,那些獲獎作品,經過官方引導與傳媒出版的作用,很快為大眾耳熟能詳,進入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序列。

D.茅獎作品評選,既有當代文學初步經典化的軌跡,也有文學場域中各種話語權的相互博弈,這種現象,可以用法國思想家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解釋。

9.根據上述材料,提煉出讓茅盾文學獎保持生命力的措施。(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題。(20 分)

安樂居

汪曾祺

①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 不賣米飯炒菜,主食是包子、花捲。每天賣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買回去的。這家飯館其實叫個小酒鋪更合適些,到這兒來的喝酒比吃飯的多。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兩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糧大麴、華燈大麴乃至衡水老白乾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臺的是最高層次。安樂居的"酒座"大都是屬於一毛三層次,即最低層次的。他們有時也喝二鍋頭,但對二鍋頭頗有意見,覺得還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們喝"服"了,覺得喝起來"順"。他們有人甚至覺得大麴的味道不能容忍。

②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醃雞子。拌粉皮。豬頭肉,——單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豬蹄,偶有豬尾巴,一忽的工夫就賣完了。也有時賣燒雞、醬鴨,切塊。最受歡迎的是兔頭。一個醬兔頭,三四毛錢,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錢,喝二兩酒,夠了。——這還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現在如果還有兔頭也該漲價了。這些酒客們吃兔頭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兒,後掰哪兒,最後磕開腦繃骨,把兔腦掏出來吃掉。沒有抓起來亂啃的,吃得非常乾淨,連一絲肉都不剩。安樂居每年賣出的兔頭真不老少。這個小飯館大可另掛一塊招牌:"兔頭酒家"。

③ 酒客進門,都有準時候。頭一個進來的總是老呂。安樂居十點半開門。一開門,老呂就進來。他總是坐在靠窗戶一張桌子的東頭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這成了他的專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條腿盤著,一條腿曲著,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張方凳上,——脫了鞋。他不喝安樂居的一毛三,總是自己帶了酒來,用一個扁長的瓶子,一瓶子裝三兩。酒杯也是自備的。他是喝慢酒的,三兩酒從十點半一直喝到十二點差一刻:"我喝不來急酒。有人結婚,他們鬧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邊喝酒,吃兔頭,一邊不住地抽關東煙。他的菸袋如果丟了,有人撿到一定會送還給他的。誰都認得:這是老呂的。白銅鍋兒,白銅嘴兒,紫銅杆兒。他抽菸也抽得慢條斯理的,從不大口猛吸。這人整個兒是個慢性子。說話也慢。他也愛說話,但是他說一個什麼事都只是客觀地敘述,不大參加自己的意見,不動感情。一塊喝酒的買了兔頭,常要發一點感慨:"那會兒,兔頭,五分錢一個,還帶倆耳朵!"老呂說:"那是多會兒?——說那個,沒用!有兔頭,就不錯。" 西頭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渾愣,愛打架。屠老頭兒子到永春飯館去喝酒,和服務員吵起來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領子。服務員一胳臂把他搡開了。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去跟兒子一說。他兒子二話沒說,撿了塊磚頭,到了永春,一磚頭就把服務員腦袋開了!結果:兒子抓進去了,屠老頭還得負責人家的醫藥費。這件事老呂親眼目睹。一塊喝酒的問起,他詳詳細細敘述了全過程。坐在他對面的老聶聽了,說:"該!"坐在裡面犄角的老王說:"這是什麼買賣!"老呂只是很平靜地說:"這回大概得老實兩天。"

④老呂在小紅門一家木材廠下夜看門。他在木材廠餵了一條狗。他每天來喝酒,都帶了一個塑料口袋,安樂居的顧客有吃剩的包子皮,碎骨頭,他都撿起來,給狗帶去。

⑤比老呂稍晚進店的是老聶。老聶總是坐在老呂的對面。老聶有個小毛病,說話愛眨巴眼。凡是說話愛眨眼的人,脾氣都比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呂一口一口地抿。老聶每次喝一兩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強往他酒碗裡倒一點,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來了,擱了一個小提包,轉身騎車就去"奔"酒菜去了。他"奔"來的酒菜大都是羊肝、沙肝。這是為他的貓"奔"的,——他當然也吃點。他喂著一隻小貓。"這貓可仁義!我一回去,它就在你身上蹭——蹭!"他愛吃豆製品。燻幹、雞腿、麻辣絲……小蔥下來的時候,他常常用鋁飯盒裝來一些小蔥拌豆腐。有一回他裝來整整兩飯盒醃香椿。"來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來這麼多香椿?——這得不少錢!"——"沒花錢!鄉下的親家帶來的。我們家沒人愛吃。"於是酒友們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給了老呂。"吃完了,給我把飯盒帶來!"一口把餘酒喝淨,退了杯,"回見!"出門上車,吱溜——沒影兒了。

⑥上海老頭來了。上海老頭久住北京,但是口音未變。他的話很特別,在地道的上海話裡往往摻雜一些北京語彙:"沒門兒!"、"敢情!"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後語:"那末好!武大郎盤槓子——上下夠不著!"他把這些北京語彙、歇後語一律上海話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語音,挺絕。上海老頭家裡挺不錯,但是他愛在外面逛,在小酒館喝酒。

⑦"外面吃酒,——香!"他從提包裡摸出一個小飯盒,裡面有一雙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塊燻魚、幾隻油爆蝦、兩塊豆腐乾。要了一兩酒,用手紙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⑧"您大概又是在別處已經喝了吧?""啊!我們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飛格一隻鳥(讀如"屌"),格小酒館,好比地上一棵樹。鳥飛在天上,看到樹,總要落一落格。" 這隻鳥喝完酒,收好筷子,蓋好小飯盒,拎起提包,要飛了:"晏歇會!——明兒見!"

⑨這天,安樂居來了三個小夥子:長頭髮,小鬍子、大花襯衫、蘋果牌牛仔褲、尖頭高跟大蓋鞋,變色眼鏡。進門一看:"嗨,有兔頭!"——他們是衝著兔頭來了。這三位要了十個兔頭、三個豬蹄、一隻鴨子、三盤包子,自己帶來八瓶青島啤酒,一邊抽著"萬寶樂",一邊吃喝起來。三位吃喝了一陣,把筷子一揮,走了。都騎的是亞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頭、咬了一口的包子皮,還有一盤沒動過的包子。老王看著那盤包子,撇了撇嘴:"這是什麼買賣!"這是老王的口頭語。凡是他不以為然的事,就說"這是什麼買賣"!

⑩現在,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那兒變成了一個什麼貿易中心。

(有刪改)

10.結合文本,簡述"安樂居"的內涵。(4分)

11.品味第⑧段中上海人所用比喻的妙處。(4分)

12.聯繫文本,分析第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聯繫全文,探究《安樂居》人物群象上所體現的傳統文化意蘊。(6分)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 40 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題。(20 分)

蘇平仲文集序

明·劉基

文以理為主,而氣以攄之。理不明,為虛文;氣不足,則理無所駕。文之盛衰,實關時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詩觀民風,而知其國之興廢,豈苟然哉!文與詩同生於人心,體制雖殊,而其造意、繩墨固無異也。

唐虞三代之文,誠於中而形為言,不矯揉以為工,不虛聲而強聒也。故理明而氣昌,玩其辭,想其人,蓋莫非聖賢之徒,知德而聞道者也,而況又經孔子之刪定乎?

漢興一掃衰周之文敝而返諸樸豐沛之歌雄偉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而高祖文帝制詔天下鹹用簡直。於是儀、秦、鞅、斯縣河之口,至此幾杜。是故,賈疏、董策、韋傳之詩,皆妥帖不詭,語不驚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氣足以攄之也。

周之下,享國延祚漢為最久,蓋可識矣。武帝英雄之才,氣蓋宇宙,而司馬相如又以誇逞之文侈之,以啟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樑甫之役,與秦始皇帝無異。致勸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輪臺之詔,然後僅克有終。文不主理之害,一至於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沒,人猶尚之,故楊子云用是見知成帝。然而漢家樸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嘗拔也。往復開陳,周旋辨析,誠意懇至,理明辭達,氣暢而舒。非汲汲以鴻生碩儒爭名當代者所能及也,豈非習尚有源而得之於自然乎?嗚呼!此西漢之文所以為盛,國祚絕而復續,如元氣之不壞,而乾坤不死也。後之人論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為稱首,不亦悲哉!東漢班孟堅之外,雖無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舊物,下逮魏晉,降及於隋,駁雜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趨於綺靡而已。

繼漢而有九有,享國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詩文有陳子昂,而繼以李、杜,有韓退之,而和以柳,於是唐不讓漢,則此數公之力也。繼唐者宋,而有歐、蘇、曾、王出焉。其文與詩,追漢唐矣。而周程張氏之徒,又大闡明道理,於是高者上窺三代,而漢唐若有歉焉。

是故,氣昌而國昌,由文以見之也。今我國家之興,土宇之大,上軼漢唐與宋,而盡有元之幅員,夫何高文宏辭未之多見?良田混一之未遠也。

金華蘇平仲起國子學錄,以其所為詩文示予,予得以諦觀之,見其辭達而義粹,識不凡而意不詭,蓋明於理而昌於氣者也。與之遊,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將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於盛代,耀於前而光於後也。故為之敘,而舉昔人之大以期之。

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玩其辭,想其人 玩:品味、研究

B. 而司馬相如又以誇逞之文侈之 侈:奢侈、侈靡

C. 上軼漢唐與宋 軼:超越、超過

D. 而舉昔人之大以期之 期:期待、期許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則理無所駕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B. 知德而聞道者也 而君畏匿之

C. 與秦始皇帝無異 與萬化冥合

D. 耀於前而光於後也 不能容於遠近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基說"理不明為虛文,氣不足則理無所駕", 說明理、氣不可偏廢, 而"氣"則是"理"能否完美表達的關鍵所在。

B.劉基認為"文之盛衰實關時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決於"時之泰否",另一方面"時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見之。

C.劉基反對"矯揉以為工, 虛聲而強聒"的綺靡之風, 提倡"簡直"的文風,並認為這種文風只留存到西漢,自東漢始則日趨綺靡。

D.劉基提出"理氣說", 主要是針對明初"高文宏辭"不多見的現狀而發的,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漢興一掃衰周之文敝而返諸樸豐沛之歌雄偉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而高祖文帝制詔天下鹹用簡直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文與詩同生於人心,體制雖殊,而其造意、繩墨固無異也。(4分)

(2)相如既沒,人猶尚之,故楊子云用是見知成帝。(4分)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9-20題。(8分)

冬夜送人

賈島

平明走馬上村橋,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無限路迢迢。

19.從抒情角度看, 詩句有別於其它三個詩句,屬於 。

20.蘇軾曾用"瘦"來評價賈島詩歌,"瘦"指孤峭瘦硬,即賈島作詩,詩句刻意求工,詩情基調悽苦,詩風清奇悲悽。請結合本詩,談談其"瘦"的體現。

(三)閱讀下面材料,完成21-22題。(6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克己復禮》)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荀子·子道》)

21.從上述材料可知,就倫理角度而言,孝弟的內涵是 ;就哲學思想層面而言,孝弟則是 。(2分)

22.結合上述材料,簡析孔子的忠孝觀。(4分)

(四)古詩文默寫。(6 分)

23.補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6分)

(1)"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論語》)

(2) ,簷牙高啄;各抱地勢, 。 (杜牧《阿房宮賦》)

(3) ,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詩經·氓》)

(4)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 !(王勃《滕王閣序》)

(5)重湖疊巘清嘉。 , 。 (柳永《望海潮》)

四、作文(60分)

24.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手機該不該進校園"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學生玩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干擾教學秩序,影響學習和集體生活質量,還可能接觸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說,手機可以作為學習工具,輔助教師教學,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是學校職責之一,不能一禁了之。還有人認為,課堂上和課餘時間應該區別對待。對此,文德中學準備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學生、教師、家長代表的意見,然後再決定是否出臺相關規定。

請結合材料內容,在學生、教師、家長中任選一種身份,寫一篇發言稿,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參考答案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0 分)

1.B

2.D

3.B

4.B

5.①魯敏不是起跑時跑得最快的作家 ②但我也悄悄地(默默地)說了很多我自己的話 ③當一個作家真的有勇氣把'不體面'寫出來(或"當魯敏把自己尷尬的事寫出來")

6.(1)①中國對中亞國家的進出口額呈上升趨勢 。②中國對中亞貿易在逐年增長中由順差變為逆差。③結伴而不結盟關係下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彰顯活力。(2分)

(2)觀點例舉:①中國應該加大開放國門的力度 ②合作才能共贏。③大力探究新型國家間合作發展模式。(4分)

二、現代文閱讀(共30 分)

7.C

8.C

9.(1)嚴守公正透明的評選機制,公開評選程序與提名、篩選過程;(2)以純文學為考量,堅守文學精神,承載文化使命;(3)以作品優劣為評判標準,盡力抵擋商業化的影響,擺脫政府的介入,不搞平衡;(4)尊重文學發展自身規律,堅持"宏大敘事"的創作路徑;(5)傾聽評後的爭鳴與研究,包括普通讀者的意見。(每點1分,寫出4點即可)

10.(1)是小飯館,它親民。主營包子、花捲,便於附近居民購買。(2)是小酒鋪,它接地氣。專營一毛三分一兩的酒,其"酒座"也大都是屬於一毛三層次,所供菜品也屬低檔次。(3)是"安樂居",它和諧。安樂居中主客相處融洽,酒客之間彼此熟知,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象徵,正如酒店名字,只有安於世俗才能樂在其中。(4)是"小北京",它典範。它是老北京底層茶坊酒鋪的範兒,更是老北京文化的載體與縮影。(每點1分)

11.用鳥比喻酒客,用樹作比酒肆,用鳥與樹的關係比喻酒客與酒肆的關係,形象貼切,新穎別緻;(2分)寫出了上海人對喝酒這一事情的喜愛,哪怕是喝過了,看到酒,還想喝;(1分)也表現出上海人對安樂居的依賴,他這隻"鳥",離不開安樂居這棵"樹"。(1分)

12.(1)描寫了穿著時髦、打扮新潮的幾個青年,表現了他們和此處環境的大不相稱;刻畫了這幾個青年在安樂居狼吞虎嚥的吃飯情形,那麼快,那麼浪費,表現了他們與安樂居老主顧的格格不入。(2分)(2)為故事結尾安樂居在商品化時代大潮中的消亡,變成貿易中心埋下伏筆,使得情節前後相關聯。(2分)(3)暗示了小說的主題,像安樂居這樣的小酒館,隨著時代的前進,它們變得和時代脫節,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它們的消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犧牲品。(2分)

13.《安樂居》中寫了在安樂居里的形形色色的"酒客",人物一個接一個的登場,沒有人是安樂居里的中心人物,人人又都是安樂居里的重要人物,在他們身上透射出濃郁的文化意蘊。

(1)首先體現為人與社會道德規範之間的一致——講禮。他們雖社會地位低微,卻幾乎都於平凡中具有一種古仁人君子的風度。如幾個酒客聽了老呂講屠老頭之子無理打傷飯館服務員,兒子被抓、老頭賠償醫藥費的事後,老聶聽了,說"該";老王則說 "這是什麼買賣",而老呂只是很平靜地說"這回大概得老實兩天"。三個人的反應都簡單,然而有正氣,一個"該"字, 表達了鮮明的是非感,"這是什麼買賣"則包含了更大的義憤和不平,而"這回大概得老實兩天"在罪有應得的表面隱寓著對屠老頭這類人"秉性難移"的不齒。

(2)其次,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互愛——重義。這裡的酒友之間,和和樂樂,他們終年生活於一種和樂安寧之中,酒友之間,相親相愛,一點醃香椿也要分給大家嚐嚐鮮。

(3)再次,體現為人物內在的自我約束——自重。每個人喝酒的時間、座位、姿勢都保持不變,他們養成了習慣, 天天如此。這種有序,靠的是酒客之間的自我規範;在安樂居喝酒的,也都很有節制, 很少有人喝過量的,而且喝得很斯文。

(4)再次,體現為人物內心的一種自適——自愛。安樂居里的幾位酒客,論社會地位,生活條件,都屬於下層。喝的是一毛三一兩的最低層次的酒,而且覺得喝起來"順",下酒菜裡兔頭就算理想之物,但他們精神上都很滿足,怡然自樂, 無所營求。有人感慨兔頭漲價,老呂說"有兔頭就不錯",豁達、隨和、易於滿足的心理,一覽無遺。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 40 分)

14.B

15.C

16.C

17. 漢興/一掃衰周之文敝而返諸樸/豐沛之歌/雄偉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而高祖文帝制詔天下/鹹用簡直

18.(1)文和詩一起在人心中產生,體裁、格式雖然不一樣,但它們的構思、規矩本來也沒有差別。(體制1分,造意1分,繩墨1分,固1分)

(2)司馬相如死後,人們還推崇他,所以揚雄因此被成帝欣賞。(沒、尚、用各1分,"見知成帝"句式1分)

19.日短天寒愁送客 直抒胸臆

20.首先,該詩詩句精煉,言語簡樸醇厚。本詩所寫內容雖是送別這麼一件簡單的事,但賈島通過"走馬""上"等動作的描寫,以及送別路上所見:溪邊的落花與冬雪,友人此去前途迢迢,就勾畫出送別的場景,尤其是把詩人對友人的關心、牽掛表達得一覽無遺。

其次,該詩詩情多悽苦情味。詩人刻意選取的那些意象,如"落花""積雪""楚山"等,寥寥數語,就渲染了一種悽苦的氣氛。"平明"寫出了離別的倉促,友人離去的迫切;在"落花""積雪"的場景裡,友人所去的又是迢迢千里的"楚山",路途險阻,留下的我則是孤單寂寞,無論所去還是所留,均是倍感淒涼。

再次,該詩詩風清奇悲悽。本詩詩句,樸實無華,所用之詞,質樸動人,給人一種清新而奇妙感覺,如"走馬""日短天寒"等,那麼平淡,但又情深意切;由於詩人選取那些意涵悽苦的意象,表達離情別緒,兩者結合,構成了"清奇悲悽"詩風。

21.孝敬父母,友愛兄長;為仁之本(2分)

22.(1)孝是忠的前提,在家孝順的人,也一定對君主忠誠,不會作亂。(2)不能一味愚孝和愚忠,要能進諍言。(3)表現了孔子的忠孝觀是有原則的,符合中庸之道。(前兩點每點1分,第3點2分)

23.(1)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惡之

(2)廊腰縵回 鉤心鬥角

(3)桑之落矣 其黃而隕

(4)阮籍猖狂 豈效窮途之哭

(5)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四、作文(60分)

24.略

參考譯文一:

文章以理為主體,而以文氣舒展之。理不明,是虛空的文章;氣不足,則理不能駕馭其文。文章的盛衰,確實關係到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所以先王憑詩來觀察民風,從而瞭解國家的興衰,難道是隨意這樣做嗎!文與詩,同生於人心,體書形制雖然不一樣,但其造意用詞,規矩法度,沒有根本差別。

唐虞三代的文章,都是發自於內心而表現為言辭,不以矯揉造作來修飾,不虛張聲勢而強詞奪理,所以理明而氣暢。品味其文辭,想象其為人,大體上沒有不是聖賢之徒,明白道德且懂得事理,何況他們的文章又經過孔子的刪改而確定的呢!

漢朝興起,文風一掃週末以來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樸素。劉邦的《大風歌》,氣勢雄偉,不事修飾,文風習俗改變的轉機,實際上由此開始。而漢高祖、文帝詔告天下的文書,都用簡明質直言辭。於是像張儀、蘇秦、商鞅、李斯一樣口若懸河的辯論家,到此幾乎絕跡。因此賈誼的奏疏、董仲舒的策論、韋傅的詩歌,都是言辭妥貼平直,語不驚人,文意自然而至。這是由於他們的文章理明而氣足以舒展啊。周朝以後,帝王在位的年數,漢朝最長久,應該由此可知。漢武帝英武雄狀的才幹,氣蓋宇宙,而司馬相如又以華麗鋪排的文章推波助瀾,以助他征討夜郎、筇筰,修建通天台、桂館,封禪泰山、梁甫等等征戰、封禪之事,與秦始皇無異,到了重用執法之官,封賞富民之候以安天下,頒佈輪臺之詔以自省,然後才得一個好結果。文不主理的害處,到了這樣的地步,不也是很嚴重嗎!司馬相如死後,人們還推崇他,所以揚雄因此為成帝欣賞。但是漢代文壇的樸厚風尚已經出現,它的根還沒有被拔除。他們的文章反覆陳述,辨析周密,誠意懇切,理明辭達,文氣暢達而舒展,不是急切以大學問家爭名當代者所能比的。這難道不是文風有淵源而得之於自然嗎?這就是西漢之文所以盛,國運絕而復續,就像元氣不壞而乾坤不死。後來的人見識不到這點,反而推崇司馬相如、揚雄,不也是很可悲的嗎!東漢班孟堅之外,儘管沒有出眾的文章,只是由於沒有改變傳統的風尚,所以也不失西京舊物。往下到了魏晉,再延續到隋,文壇雜亂不一,但是大體情況只有日趨於綺靡罷了。繼漢以後又歷九朝,其中享受國運最久的,是唐朝。所以其詩文有陳子昂,而繼有李白、甫;有韓愈,又以柳宗元與之相應和。由此唐不比漢遜色,就是這幾位先生的功勞。繼承唐的是宋,又有歐陽修、蘇氏父子、曾鞏、王安石出現,他們的文與詩比得上漢、唐啊,而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他們,又大力闡明理學道理,由此成就高的達到了夏商周三代的水平,而漢、唐的成就好像有點比不上呢。所以說文氣順暢國運也昌盛,由文章可以看得出。如今我們的國力強盛,土地面積之大,上超漢、唐與宋,而佔有元朝的全部區城,為什麼高文宏辭還沒有大量出現,這是由於統一還不久嗎?

金華蘇平仲被任命為國子學錄,又升翰林院編修,把他所寫的詩文給我看,我得以認真讀一番。發現他的文章辭達而義精,見識不凡而文意通暢,是由於明白事理並且文氣暢達。與他交遊,知道他勤奮又思維敏捷,不因自己有所成就而自我滿足。而且正當年富力強的時候,知道他日後必定會以文章聞名於盛世,影響當代並且光照後人。因此寫了這篇序文,而且列舉前人的成就作為對蘇平仲的期待。

參考譯文二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這件事告訴給子貢說:"剛才,國君問我,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認為怎樣?"子貢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了;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了。先生又能怎樣回答他呢?"

  孔子說:"真是個小人,你不懂啊!從前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有了諍諫之臣四個,那麼疆界就不會被割削;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有了諍諫之臣三個,那麼國家政權就不會危險;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有了諍諫之臣兩個,那麼宗廟就不會毀滅。父親有了諍諫的兒子,就不會做不合禮制的事;士人有了諍諫的朋友,就不會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這兒子是孝順?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這臣子是忠貞?弄清楚了聽從的是什麼才可以叫做孝順、叫做忠貞。"

《奇葩說》中有一個"不靠譜的夢想該不該勸阻"的辯題,有人說,作為家長,勸阻孩子"不靠譜"的夢想是天經地義的責任,畢竟現實殘酷;也有人說,既然是夢想,那就有從0到有實現的可能,就有可能開創一個新的遠方;還有人說,除了勸阻和支持,還應該有第三個更廣闊的地帶,即提供足夠的信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培養他們的理性判斷力。對此,某中學準備召開由學生、教師、家長參加的座談會,讓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

請結合材料內容,在學生、教師、家長中任選一種身份,寫一篇發言稿,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