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韓信是兵仙,為何垓下之戰以多欺少用幾十萬兵馬才能消滅項羽?怎麼不是以少勝多?

不為五斗米折腰9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裡最為經典的口訣,有兵仙之稱的韓信,自然比一般人更懂得這句口訣的含義。項羽是什麼人,他是能以5萬人馬在短時間之內打跨40萬秦軍的西楚霸王,他是能用3萬騎兵於半日之內把劉邦56萬大軍打的稀里嘩啦的無敵戰神。所以,面對項羽如此強硬的敵手,雖然項羽的楚軍只有十萬,兵仙韓信調集了30萬大軍都還沒有取勝的自信,故而取得劉邦親率的另外30萬大軍,共計60萬大軍的強強聯手之後,韓信才有幾分取勝的把握,這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出名的以多勝少的合圍殲滅戰。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項羽率領的楚軍在垓下之戰中的整個表現。當項羽所率的十萬楚軍被韓信部署的60萬大軍層層包圍後,作為主帥的項羽毫無懼色,他隨即率領軍隊勇敢突圍。突圍剛開始時,剛勁勇猛的楚軍把漢軍打的節節敗退,全憑“多多益善”的韓信以人多勢眾的車輪戰苦苦支撐,漢軍在這苦苦支撐的一日之內不知死傷多少?我敢斷言,若不是兵仙韓信親自督陣的話,估計漢軍早就讓開一條大路讓楚軍突圍而去了,這些漢軍將士在咬牙苦撐時時刻盼望著天黑的到來,以求楚軍在天黑後的攻擊有所停歇。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楚軍經一整天的殺伐突擊,雖然勇猛不減,但也已然疲憊,他們需要吃飯休息,哪怕是極為短暫的休息也行,這也是漢軍早就求之不得的結果,於是雙方各自收兵。這樣一來,兵神韓信著急了,如果讓楚軍休整一夜,次日的戰果就難以欲料,也許彭城之戰的一暮又會重新上演。不行,決不能讓悲劇重演。於是,韓信便與張良等人合謀,於夜間即時上演了一出“四面楚歌”的文戲,這些不畏流血犧牲的楚軍,聽到這催人思歸的楚歌后即刻產生了厭戰的情緒,紛紛繳械投降。

飛速急轉的戰況讓項羽難以欲料,但集霸氣、勇氣、豪氣於一身的項羽怎肯輕易認輸,他霸氣十足的上演了催人淚下的霸王別姬的一暮後,帶著八百親信實施了勇猛無比的突圍,衝破韓信佈下的幾十萬人的包圍圈。但由於中途走錯了路被漢軍的5000輕騎追上,於是項羽和幾百親信隨從又和漢軍發生一場血戰,拼死殺開一條血路來到烏江南岸,此時身邊已只剩28位騎兵。項羽指揮這28位騎兵丟下戰馬,隻手與漢軍追兵左右衝殺,自己在遍體鱗傷的情況下還殺死數百名漢軍。末了,項羽拒絕了渡他過江東的船家,拔劍自刎,一代戰神的戰鬥神話於他31歲時劃上圓圓的句號!

縱觀項羽霸氣十足的傳奇人生,他自鉅鹿之戰一戰成名一來幾無敗績。所以,韓信在垓下之戰中不得不對之採取以多欺少、十面合圍、四面楚歌等一系列“下三濫”的手段。儘管如此,項羽還是從數十萬埋伏中殺出一條血路,如果他不顧念江東父老的安危而拔劍自刎的話,楚漢戰爭的歷史很有可能被改寫。


謝謝親們點贊關注,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奔馬155314228


在一些文藝作品、戲曲的渲染下,我們對項羽的認識有一個謬誤,那就是項羽就是一個五大三粗、渾身蠻力、沒有腦子的莽漢。

五大三粗沒錯,渾身蠻力也沒有錯,但是項羽卻不是一個莽漢。不但不是莽漢,還是一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天才。尤其擅長在劣勢中打突擊戰、破襲戰、奔襲戰,可以說是特種作戰的老祖宗。如果說韓信是兵仙的話,項羽再不濟也是一個戰神。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的戰績:

公元前208年,雍丘之戰項羽以3萬人馬大破十萬秦軍,贏得勝利;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帶二萬人馬對敵秦軍王離下轄的二十萬人馬,經過九次激烈戰鬥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迫降章邯。

公元前205年,項羽軍攻打邯鄲,劉邦率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偷襲楚軍大本營,成功拿下彭城,在腹背受敵的危急形勢下,項羽帶三萬騎兵,長途奔襲,神兵天降,破襲劉邦大軍,幾乎全殲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活捉劉邦父親、妻兒,劉邦隻身帶領了十多名近衛才得以逃命。

其餘小戰就不一一列舉了,就這三大戰役,每一戰都足以成為軍事教科書。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孫臏雖有兵法傳世,但是真正像這種險惡的戰爭一場也沒用經歷過。

而韓信雖然號稱兵仙,但是一直沒有跟項羽正面交鋒,而是討伐一些小角色。韓信最拿的出手的戰役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偷襲章邯軍得手。但是那個時候的章邯軍已經不是對敵項羽時期的章邯軍了,章邯是降將封王,他自己的嫡系部隊被項羽給坑殺了,現在帶領的部隊戰鬥力遠遠無法與項羽對抗時期的秦軍相比。

就這樣,還與韓信對峙了幾個月,最後被韓信水淹廢丘逼迫自殺。

所以,韓信是屬於那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謀略家,善於打大兵團作戰。而項羽是身先士卒注重奇襲的軍事天才,也就是李雲龍似的人物。楚漢相爭初期,他跟項羽是兩個陣營兩大王牌,各自割對方的韭菜,從未遭遇。但是項羽政治不行,每戰事必躬親,戰場、後勤都得操心。韓信背後卻有一個劉邦集團,不斷抵消項羽的實力,到了垓下之戰時,項羽軍已經被消耗的精疲力盡、強弩之末了。

這個時候韓信登場,指揮著五六十萬漢軍(包括諸侯聯軍),圍困項羽十萬殘軍,而在軍事謀略上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耐心上,韓信顯然比項羽高明一些也沉得住氣一些,所謂倍則圍之、十則殲之,他以五六倍的優勢兵力圍困項羽,畢竟優勢在手裡。最後在楚軍彈盡糧絕下不斷慢慢消耗,項羽的閃擊戰、破襲戰在兵力佔優、用兵謹慎的韓信跟前根本派不上用場,終於消耗殆盡時被韓信一曲斷腸音,吹散八千子弟兵,被逼自殺。

項羽和韓信,可謂既生羽,何生信?兩者算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在戰場衝鋒能力、以少打多上,項羽佔優;但是在軍事謀略、謀篇佈局上韓信更勝一籌。所以以同等兵力對壘,韓信應該不是項羽的對手。


謝金澎


楚霸王項羽實力太強了,沒有兵力的優勢的話,誰也沒把握擊敗他。這是韓信以多欺少,用幾十萬人打項羽的主要主要原因。

一、韓信雖然用兵如神,可項羽在垓下兵敗以前,也是無敵的存在。在秦朝末年的戰爭中,凡是項羽親自領兵出戰,基本就沒敗過。

1、前期

首次出場,與叔父項梁起兵時,單人殺死太守殷通,並擊殺其手下一百多人。攻定陶,殺死李斯的兒子李由。至於章邯擊敗並殺死項梁的那次戰爭,恰好當時項羽不在,如果在的話,結局應該沒這麼慘。

2、中期

鉅鹿之戰,以少勝多,消滅秦軍主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率兵5萬救趙。當時宋義畏敵不前,並在軍中飲酒作樂。項羽隻身入帥帳,殺掉宋義,奪得兵權,領兵渡河與秦軍鏖戰。當時楚軍戰意高昂,以一當十,最終殺蘇角,擒王離,迫降章邯,消滅四十萬秦軍主力。

戰後,項羽接見各諸侯國將軍,這些人全部跪著進入,沒有人敢仰視的。此一戰,除了基本消滅了秦軍的能戰之兵,開啟了秦朝滅亡的前奏之外,還給天下諸侯留下了項羽不可戰勝的印象。

3、後期

彭城之戰,項羽三萬精銳破劉邦56萬諸侯聯軍,後者僅率領數十騎逃脫。此後又數次擊敗漢王劉邦、田榮、彭越,如此驕人的戰績,當時無人能比;無論誰,遭遇項羽這樣的對手,恐怕寢食難安。與之對陣,還會嫌棄己方人多?

二、韓信作為最傑出的軍事家,他對戰爭的兇險和戰場形勢的瞬息多變理解更深。自律和謹慎是他的優點,這樣才能幫劉邦平定天下,被後人譽為“國士無雙”。

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垓下之戰是楚漢之間的決戰,事關兩個集團生死存亡的大事,無論韓信多麼自信和自負,都不會託大到想著以少勝多。並且在垓下之戰的初期,初次交鋒時,面對楚軍進攻,韓信還是以退讓避其鋒芒的。

我們讀這段歷史,經常看到劉邦被項羽追趕,好幾次都是帶著身邊幾個人逃出來,非常狼狽。這樣好多人會認為,劉邦不會打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劉邦帶兵打仗只是比不上韓信和項羽,但碰到其他人,勝率還是很高的,甚至到了晚年還能出兵討平英布。劉邦也深知項羽的厲害,所以也支持韓信穩紮穩打,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取得垓下之戰的最終勝利。

結語

總之,面對楚霸王項羽時,包括韓信在內所有的人,在軍隊數量相當的情況下都沒把握取勝,所以垓下之戰,韓信必須要有多出數倍的軍隊來擊敗他。這不是以多欺少,是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


子冬


有一句成語叫: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似乎是說,韓信打仗不是靠謀略能力,而是靠人海戰術,靠數量優勢來取勝。

事實上這未必就是科學的評價。對於平庸之輩來說,人多未必就是能夠駕馭的。雙方在戰場上對陣並不是匹夫鬥毆,人多就行的。人數越多,更是對領導者統兵能力的考驗。

韓信雖為兵仙,但那也要看對手是誰。事實上,面對項羽,他幾乎是沒有必勝把握。

項羽麾下的士兵,那是何等強悍的存在!他只用幾萬人馬,便能把數倍於己的秦軍打趴下,而後來的對陣,他更是把十數倍於己的劉邦軍隊殺得摧枯拉朽。

面對這樣一個強悍的對手,韓信深深地知道,如果雙方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他要取勝是非常難的。所以,看著對方的十萬人馬,縱使他手中握有30萬,也還是躊躇不前,直等到劉邦再追加了30萬,他才敢放手一搏。

而項羽,卻是雖敗猶榮。駭下一戰,他的戰鬥氣魄,不但震撼了敵手韓信,還持續了幾千年,至上今天也依然令人動容。


史海驚奇錄


簡答一下

這個問題設計不好,韓信人馬眾多,就不可能以少勝多。而且當時也沒有消滅項羽。

 

垓下之戰的史料非常有限。垓下之戰實為陳下之戰的組成部分。

陳下之戰是劉邦為項羽布好的局,撤退的項羽楚軍在陳下遭到漢軍的圍攻及內部的叛亂,損失慘重。於是向垓下方向退卻。垓下實際上也是陳下地區的近鄰,不是安徽靈壁是河南鹿邑,陳下是河南淮最陳勝的老家、河南太康吳廣的老家。項羽在陳下作戰失利,突圍到了垓下,看那個地勢可以固守,就準備再戰。到了實際作戰時,即韓信指揮的那一役,感覺兵力懸殊,且部隊缺少糧草及休息,作戰只是虛晃一槍,便選擇了突圍。而史料記載到的部分,還寫了韓信沒有取得優勢,估計項羽盯住韓信這一點作為突破口。史料最後說項羽敗,未必。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因為楚軍只有十萬人,如果大敗後再突圍,起碼折損過半,但項羽棄軍逃跑後,大營還有八萬人馬,表明垓下之戰項羽損失不大,意味著沒有深度交戰。因為司馬遷沒有詳細區分陳下垓下,那個大敗垓下,實為整個戰況的總結。

從項羽戰場成功突圍來看,韓信的指揮是失敗的。因為楚軍本來就是戰敗之師,又人數劣勢,漢軍的架式是圍殲,沒想到讓項羽突圍了。所以記錄到的淮陰不利卻,是戰場上的真實情況。估計韓信還是自告奮勇要來會會項羽。劉邦因韓信此前表現上佳,就同意了,沒想到韓信根本非項羽之敵。如果是劉邦主持垓下之戰,項羽肯定逃不掉。只因項羽缺少糧草休整,跑到靈璧又讓漢軍給追上圍住。項羽看部隊根本不堪作戰,就棄軍逃跑,最後死在烏江。

詳細考據可參見菜子

千古誰識戰垓下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1685502

 

垓下小考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332970&boardid=1&replyID=70359042&page=1&1=1#70359042


菜九段的酒


韓信雖用兵如神,但他的對手項羽並非等閒之輩。可以說是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敵聞寒膽的西楚霸王,韓信在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根本不能打敗項羽。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以數萬士兵擊敗四十萬秦軍,威震天下,令各諸侯軍佩服的五體投地。

項羽攻打齊國時,劉邦率領五十多萬大軍攻打項羽的大後方楚國,項羽大怒,其餘部隊繼續攻打齊國,自己親率精兵三萬去救援彭城。短短几天時間就大破劉邦,殺死漢兵十餘萬。可以看出項羽的戰鬥力爆表,韓信也是心知肚明。

項羽與漢軍對峙於廣武,因糧草殆盡,而劉邦也沒有殲滅項羽的實力。於是,雙方簽訂鴻溝和議,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項羽率十萬楚軍準備撤軍。但張良、陳平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憊回撤之機,發動偷襲。

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退入陳下,堅壁不出,楚軍包圍了劉邦。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和彭越。換得韓信,彭越揮軍南下,同時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合圍項羽。由於糧草匱乏,形勢嚴峻項羽退至垓下,築壘安營,整頓部隊,韓信等人在垓下將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中軍主力,對楚軍發動攻勢,進攻不利而後退,由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陷入膠著狀態,韓信立即掉頭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又退回垓下。韓信採用心理戰術,讓漢軍高唱楚歌,楚軍以為漢軍已全部佔領楚地,隨即士氣一瀉千里。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親信八百騎兵突圍南逃。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因為走錯了路線,被漢軍追上,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憑自己的勇猛,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逃至烏邊,自覺 無顏見江東父老,抱著必死的信念,與漢兵廝殺,又 殺漢軍數百人,最後自刎而死。




洞悉歷史


打仗不是打架,這是兩個不同級別武力較量。

以多勝少,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垓下之戰,兵善詭譎的韓信一點兒都不敢馬虎,打得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當真沒有一點兒瀟灑。

垓下之戰的兵力對比

劉邦方面有四大兵團,分別是韓信的齊國兵團30萬人,彭越的梁國兵團10萬人,劉賈和英布的九江兵團10萬人,還有劉邦的中央兵團20萬人。

項羽的龍且兵團在齊國濰水之戰被團滅。韓信兵團的騎兵部隊已經佔領了楚地彭城。所以,項羽無援軍,僅有成皋滎陽對峙時的10萬楚軍。

所以,劉邦是70萬打項羽10萬。

以多戰少的最大問題

70萬人的軍團,是優勢,但可能也是最大的劣勢。

有一個非常頭疼的大問題:那就是如何組織這70萬人?

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沒有電報電話等現代通訊手段,幾十萬人撒在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誰逃跑了、誰被項羽吃掉了,都不知道。

劉邦自言點兵十萬,意思是超過十萬,他就指揮不了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也就是不管你給我多少兵,我都能指揮得動。

啥叫真正的將軍

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匹馬單槍斷橋喝退百萬兵,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將軍。

真正的將軍,得是能點兵的將軍。就是給你幾萬、十幾萬大軍,你能把他們平安帶到戰場上,然後組織他們去跟人對砍,而且最後還能砍勝。

垓下之戰,如此大的規模,劉邦根本組織不了,所以只能讓韓信上。

這不是欺負人,韓信也不是撿了一個大便宜,而是臨危受命。

接任前敵總指揮的韓信,最頭疼的可能不是去打項羽,而是如何節制這幾十萬大軍。

只用最靠譜的部隊

韓信點兵雖然多多益善,但他也沒有把這70萬大軍全部利用起來。

不是他不想用,而是他根本組織不了。

所以,彭越的梁國兵團和英布的九江兵團,就是預備隊。哪涼快哪待著的,根本沒空組織你們。

所以,真正參展的就是韓信的齊國兵團和劉邦的中央兵團。

為啥是這兩個兵團?

齊國兵團,是韓信一直指揮著的,兵能信將而將能識兵,好指揮也好組織。

中央兵團,是長期在成皋滎陽一帶項羽僵持拉鋸的,所以久經戰陣,能不能打放在一邊,起碼不會添亂。

大半夜的,突然誰喊一嗓子。幾十萬大軍就可能炸營,不用項羽打,自己人都能把自己人消滅一般。

所以,韓信只選這兩個最能信得過、最靠譜的部隊。

點兵十萬可能就是極限

即便是齊國兵團和中央兵團,加起來也是50萬人啊。

在沒有現代通訊手段之前,韓信就是神仙也指揮不了這麼多人。

所以,他把齊國兵團和中央兵團分為五陣。

前鋒中央首陣,韓信領兵;前鋒左陣,孔將軍領兵;前鋒右陣,費將軍領兵;中央大陣,漢王劉邦領兵;最後預備陣,周勃領兵。

韓星著實是聰明,他把本應該由自己統一指揮的50萬大軍,分成了韓信、劉邦、孔、費、周等5人領兵。

為什麼這麼幹?

就是50萬人,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也點不過來。

可能十萬人就是將領點兵的極限。

五兵陣專破項羽的兵勢彪悍

項羽領兵,以兵形勢勝。

作戰方法,簡單高效,擇其一點、中央突破,而後不及其餘,追亡逐北,勝就勝在形勢。

但五兵陣的妙用,就是擺了一個大縱深的中央:韓信——劉邦——周勃。這個時候,你項羽再厲害也很難突破。

而五兵陣的另一妙用就是要打成消耗戰,而非包圍戰。

韓信的五兵陣,都是跟項羽正面對峙的。他可沒選擇用50萬人把項羽給包圍了。

他就想打成消耗戰,用50萬人耗光你的10萬人。

垓下之戰還得四面楚歌聲

垓下大戰總體戰況:

韓信前出、項羽對陣,彪悍的項羽楚軍一下就把韓信的前鋒中央戰陣擊潰。

於是,項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直接對著中央方向就猛打猛衝過去。

孔將軍、費將軍兩翼重兵包抄,畢竟項羽人少,所以攻勢凌厲的項羽軍團被遏制住了囂張。

項羽被孔費兩陣糾纏,韓信得了喘息,所以立即組織第二波進攻。

於是,項羽打不過、退回垓下壁壘。

項羽首戰不利、軍中乏糧,大軍士氣已經低落。

是夜,四面楚歌聲,楚軍立即慌張。

韓信軍中如此多楚國士卒,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劉邦已經盡得楚地。

楚地被佔,項羽的十萬大軍再厲害,也只能是流寇了。

所以,楚國士卒,無心再戰。

於是,項羽也只能棄軍逃生,後被灌嬰的騎兵部隊逼至烏江自刎。

總結:為啥韓信如此謹小慎微

原因就是自己的兵太多,不能不小心。

韓信必須謹小慎微地組織好這70萬人,他們千萬不能炸營,即便踏實待著都可以。

韓信為啥不去以少勝多?

對手是楚霸王,這是一個開了掛、改了代碼的英雄,只有他欺負別人、誰敢欺負他。

再說,韓信人多,為啥要以少勝多,所以人多就得用人多的打法,那就是拼消耗。

我韓信允許自己死兩個換你項羽一個,只要這麼耗下去就可以。

韓信為啥如此中規中矩?

楚霸王是哀兵,哀兵必勝啊。項羽之兵已經被逼入絕境,他們可能退無可退了。

而劉邦的兵是驕兵,是得勝之兵,就想著勝利了怎麼去撈好處。

如此境況,兩相對陣,孰勝孰負,真是難以評估了。

於是,韓信只能中規中矩。

因此,以多戰少當真不簡單,更不是什麼便宜事,韓信絲毫不輕鬆。


減水書生


淮陰侯韓信的名頭很響亮,被當時的人評為“國士無雙”,被後世尊稱為“兵仙”,曾在生前創造多個以少勝多的輝煌案例。

井陘口之戰,一代儒將陳餘擁兵二十萬,韓信以區區幾萬人馬,長途奔襲,還把陳餘的二十萬兵馬打了個落花流水,創造了舉世皆驚的“背水一戰”;

濰水之戰,西楚大司馬龍且親率二十萬楚軍,來勢洶洶,竟被在齊地立足未穩的韓信一舉殲滅,二十萬軍隊打沒了,龍且也跟陳餘一樣,死在了戰場上。

垓下之戰,項羽只剩十萬兵馬,且缺少軍糧,韓信把三十萬奇兵傾巢而出,與其他諸侯在垓下匯合,面對被重重圍困的項羽,淮陰侯不但沒能再次上演以少勝多的奇蹟,且初戰失利,為什麼原本百戰百勝的“兵仙”,沒能在項羽面前再次創造奇蹟呢?

其實,不是韓信不能創造奇蹟,而是韓信沒必要創造奇蹟。

當時,項羽已是人困馬乏,且只有十萬兵馬,就算項羽和項羽的士卒再勇敢,也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了。

此種情況下,劉邦竟然沒選擇跟項羽硬碰硬,把幹掉項羽的大功據為己有,反而是給彭越、韓信、英布等諸侯加封,命令各路諸侯王前來圍剿項羽,是不是有點反常呢?

劉邦之所以如此操作,一是確立自己反項聯盟首領的地位,把所有諸侯王都拉到項羽的對立面,斷了任何一個諸侯王在項羽死後打著為項羽復仇的旗號反自己;二是要用項羽的兵卒重挫各諸侯王的實力,防止任何一個諸侯王在自己和項羽兩敗俱傷之際站出來搞事情,這其中最要防備的,便是當時的齊王韓信。

對於劉邦的小算盤,各路諸侯王心中也都瞭然,也都無力抗拒,韓信也不例外。

韓信之所以把三十萬齊軍傾巢而出,就是在向劉邦表忠心,表示我齊王韓信可以為了你漢王劉邦賭上全部家當,這是韓信沒複製以少勝多的一個原因。

而韓信與項羽初戰的失利,有兩個原因,一是誘敵,讓項羽誤以為韓信本事不夠,引項羽上鉤,這是韓信消滅陳餘和龍且時使過的招數,如今是再次複製粘貼罷了;二是消除劉邦的恐懼,韓信用自己的失利來麻痺劉邦,讓劉邦認為,韓信也絕非不可戰勝的,韓信的軍事能力未必在他劉邦之上。

也就是說,面對如困獸一般的項羽,劉邦也好,韓信也罷,都可以在不太費力的情況下摘桃子,但二人卻都擺出一副“好難好難”的樣子,無非是各懷鬼胎罷了,二人考慮的都是項羽死後的秩序問題,劉邦害怕自己損失軍力無法控制其他諸侯,韓信害怕自己功高震主,為劉邦所不容。

說到底,垓下之戰不僅僅是軍事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遙望燕園


很多人都說韓信垓下之戰是以多欺少,,勝之不武。我特麼就想笑了,我時常在想,如果當年韓信不是以多欺少,而是同等兵力擊敗項羽,這類人又會不會說韓信有本事和項羽單挑呀。當然,這是玩笑話,言歸正傳。

垓下之戰韓信的確是以多欺少了,然而,表面上看著是漢軍以多欺少,然而實際上呢?其實是漢軍以弱勝強。為什麼這麼說,可能很多人只看到了楚漢軍的數量差距,卻忽略了本質上的差距。

先說數量上的,漢軍名義上是六七十萬人,然而正面戰場上和項羽交鋒的大約也就四十萬左右,而這四十萬人只有三十萬是主力,而剩下的孔費二將約十萬(可能都不到)只是負責打援的。

其次兵員素質方面,楚軍雖然只剩下了十萬,然而這十萬卻是跟隨了項羽多年的精兵了,可謂是精兵悍將,而漢軍這邊,三十萬主力軍基本是新兵蛋子

再看兵種方面,項羽這邊不僅僅是精兵悍將,而且還有不少的騎兵,而漢軍這邊,主力軍是韓信帶來的那三十萬,這三十萬基本都是步兵(漢軍騎兵本來就沒多少,而且由灌嬰負責的,也就是在垓下之戰後追殺項羽才派上用場)。懂軍事的可能都知道,步兵對戰騎兵,本就不佔優勢,可以說是以卵擊石。然而就這樣韓信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帶著這三十萬新兵蛋子上場。

最後就是形勢方面。有很多人說此刻的楚軍已經是窮途末路,各種不利等等。與其說他們此刻是窮途末路,不如說是亡命之徒。可以想一下鉅鹿之戰。項羽作為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說著玩的嗎?越是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才越能激發楚軍的戰力。所以面對這一群驍勇善戰的亡命之徒是鬧著玩的嗎?對於漢軍來說,這一戰贏了就功成名就,輸了大不了逃命就是,而想要功成名就什麼最重要?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幾個願意玩命的?

總結:漢軍雖說此刻佔據了很大的優勢,然而不代表此刻的漢軍就已經穩操勝券了。看一下劉邦撕毀鴻溝協議後的慘狀以及垓下之戰中的佈局就應該能明白,這個時候連劉邦自己心裡都沒有把握能穩操勝券,不知道現在的人是怎麼想的?是不是作為後世看客就覺得是這場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了。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韓信坐鎮那三十萬大軍,換誰都不可能贏。先不論漢軍的作戰方略是不是由韓信策劃的,就看漢軍中誰能指揮得了數十萬大軍面對項羽這種狠人能臨危不亂,進退自如?項羽的勇猛以及楚軍此刻的戰力,我想沒人會比劉邦心裡更有數了,要不然他也不會把自己的老弟兄們都安排在身邊保護自己。一旦前面韓信戰敗,他那些弟兄們可以掩護他出逃,不至於像彭城戰敗那樣慌不擇路。

至於韓信為什麼以多欺少,除了上述幾點,還有一點至為重要,漢軍輸不起。楚軍此刻雖然已是窮途末路,然而戰力也比以往更加恐怖,可謂是破罐子破摔了。漢軍一旦戰敗那麼之前做的一切很可能就打水漂了,用現在話就是破產。好一點就是退回漢中,龜縮養老。而楚軍如果戰勝漢軍,不僅可以東山再起,而且很可能憑藉此戰剷除最大的對手——劉邦。所以韓信此戰不僅僅關乎自己的名聲,也關乎著漢軍將士以及天下百姓的命運。所以,必須盡最大的把握,以最小的代價來擊敗項羽。

希望一些項羽粉能有點腦子,戰爭不是一個人在玩命,而是團隊的生命掌握在一個人手裡,你可以不顧自己生死,但是不能拿團隊人的生死不當回事,如果你不拿團隊當回事,最終只會自取滅亡!


買魚送熊掌


我覺得很多人真的對用兵有所誤解,有些人覺得能打就是打贏每一場戰役,要你這樣說紅軍長征還什麼意義,上去和國民黨軍隊直接懟不就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還有什麼意義,直接打南京不好了嗎?

兵敗彭城

其實我們可以把劉邦兵敗彭城,數十萬大軍一敗塗地,為了逃過項羽的追殺,進行的戰略大轉移看作是一場長征的話,那麼韓信就是幫助劉邦制定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佈局。


漢高祖二年,劉邦以項羽弒君篡位為由,率領諸侯聯軍五十六萬,趁項羽討伐齊國分身乏術之際,大舉進攻彭城。很快就佔領了彭城,同樣也很快被回師的項羽打的一敗塗地。

諸侯聯軍土崩瓦解,劉邦倉皇西逃。在逃跑中,劉邦展現出來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卓越領導才能,我個人認為這是劉邦最成功的一次戰略大轉移。當然這個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因為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劉邦如何逃出項羽追殺的,還能在滎陽穩定住局面的,今天的重點是韓信如何在這種局面下幫助劉邦反敗為勝的。

此時劉邦雖然在滎陽穩定住了局面,但是形勢依然很嚴峻。其它諸侯背叛劉邦倒也罷了,但是魏王豹的背叛,卻直接切斷了劉邦和關中的聯繫,魏豹在封鎖河內後,直接威脅到了漢軍的退路。酈食其勸降魏王豹未果,劉邦為這件事很憂慮。

韓信的策略

八月,韓信率軍在佯裝從臨津渡口進軍,吸引魏軍主力。但是主力的從百里外的夏陽渡過黃河,繞道魏軍後方,打的魏國措手不及,一舉擒獲魏王豹。


但是漢軍的實力仍然不足以抗衡楚軍,韓信給劉邦制定一個戰略計劃,不與項羽正面抗衡,只需要剪除項羽的羽翼,對項羽進行包圍,然後斷了楚軍的糧道,楚軍必敗。在《漢書》中記載這個戰略就是

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遇大王會於滎陽。

這就是對項羽進行戰略大包圍,活脫脫的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你本身就弱小,難道吳敵人硬碰硬才算是會打仗?鉅鹿之戰那樣硬碰硬的戰爭也只有項羽那樣的才能打的出來。

垓下之戰

項羽的破釜沉舟其實打的很辛苦,為了切斷秦軍,斷絕王離的糧道,項羽擊退了章邯九次進攻。你只看到了項羽吃肉,卻沒看到項羽捱打。你項羽是鐵人,但是士兵可不是啊!士氣一旦瓦解,你退路都沒有,當然了項羽其實根本也沒想過退路,所以最後被包圍到垓下,連回楚國的路都被切斷了。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韓信,韓信在滅了魏國以後,繼續向背滅了趙國,逼降了燕國,於是下一步就是齊國。齊國告急,項羽只好派龍且率領20萬楚軍援助齊國,但是在濰水又再次被韓信擊敗。

韓信滅掉齊國就完成了對項羽的包圍,然後灌嬰從齊國南下,掃蕩楚國後方,劉賈從壽春出發切斷了項羽東歸之路,彭越切斷了楚國糧道,西面丟失了成皋,南面九江王英布早已背叛楚國。東面齊國已經被韓信消滅。此時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羽此時已經是甕中之鱉,你再破釜沉舟也沒用了。戰局的走向完全按照韓信所設想的那樣,如果這還不算高明,你告訴我什麼算高明?

人家用三年時間布了一個局,消滅了一個幾乎不可能戰勝的對手,這還不算高明,難道你覺得只有一戰定勝負才算高明?我就不明白有些人怎麼想的,總覺得只有武力值爆表才算會打仗?要按照你說的當年紅軍就應該直接打南京才算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