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組織"到"自組織"的學習方式初探

別人的課堂

外出聽課的老師時常回校感慨:某某學校的學生真是了不得,站起來發言總是滔滔不絕,有的講的比老師還好。經常外出上課的教師也回來說,有的學校的學生真是你想要什麼答案他就會什麼答案,而且講的頭頭是道。學生"能講"似乎成了這樣一些學校學生的特徵。

有一次,我到南京市琅琊路小學去聽課,一堂五年級的《小數乘小數》,教師的話總共不超過五分鐘,其他時間都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交流和質疑。還有常州博愛小學的課堂上也能出現類似的教學模式。學生"會自己組織"是我們聽課後的普遍感受。

從

兩年前,一位來自廣東的教研員到我校聽了幾節課後,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課堂教學的哪些地方體現課程改革提倡的學習方式?當時,我無言以對。

捫心自問:課改十多年,我們課堂的變化在哪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在哪裡?

為什麼不嘗試?

琅琊路小學那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我不是第一次聽到。十年前,就曾聽過我的師傅現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長潘小福的一節六年級的《物體的體積》,當時他還是局前街小學的副校長,整節課,他就站在實物投影旁,時而幫助學生放材料,時而提供教具給學生,像助教一樣協助學生在上課。

從

做過教師的人都知道,上出這樣的課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注重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培養和引導。表面上看是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其實深層次的問題是教師思維方式的改變。要變教師主導的課堂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要變教師引導學習的過程為學生的思考交流碰撞的過程;要變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為學生自尋結果的課堂。教師"退居二線"了,學生自然就站在課堂的前面。

而我們為什麼不敢進行這樣一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

其一,缺乏學校層面的推動。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漫漫十年,作為一線的教師有過迷惘,有過沖動,當然也有了些許變化: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課堂上得到體現,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習方式不再是教師一講到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為教師耳熟能詳的詞語,……但每個人都深知,我們的課堂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變。作為學校,應該進行課堂教學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不僅要明確學校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還要對教師角色、教學模式等做出具體化的目標,形成學校課堂教學的指南,從而讓全體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有了"敞亮的方向"。

其二,缺少實驗教師的引領。課堂的改革如果沒有讓教師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只是冠以"以人為本",那麼,教師的課堂改革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有了目標,而沒有具體的操作辦法,那麼,教師也只能"望洋興嘆"。因此,實驗教師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一方面,讓全體教師在"此岸"看到了"彼岸",另一方面,到"彼岸"去的"船"也在那兒,教師只要做舵手就行了。

其三,擔心課堂改革的結果。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估量改革所帶來的後果,課堂教學的改革也是如此。尤其重要的是,教師對教案的重新設計、對學情的重新定位,勢必會消耗大量精力,結果不能達成設想的,甚至還不如改革前的好,那麼,進一步改革的積極性和可能性都會消失殆盡。擔心教學改革的結果其實是對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環境的一種擔擾。

到底能不能做到?

我們學校的學生能不能做到既"能講"又"自己會組織"?

適逢琅琊路小學特級教師張冬梅來我市二實小上課,我前往學習了一節三年級的《口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看到二實小的孩子也可以在部分環節實現"能講"和"自己會組織",只是在程度和方式與高年級略有不同。於是,我開始了在自己班的實踐探索。

案例一:

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78頁第4題。

在○裡填上">""<"或"="

7×9○3×9 2×9○6×3 6×9○8×7 9×4○4×8

這是一道習題。一般的上課流程是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再校對答案,指名學生說一說做的方法。

如果讓學生自己來組織的話,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略作思考,於是課堂出現了以下場景。

教師出示:(1)先獨立完成,並寫出你做的過程。(2)同桌交流,說出各自的想法。(3)上臺彙報,說出做完題目的思考。

一分鐘之後,學生兩人一小組上臺彙報。

生1:我先講,我是把每個算式的答案算好後寫在下面再比較的。這樣得出四道題的答案!

生2:第1題和第4題,因為兩個算式中有一個數是相同的,只要看另一個數誰大。大的那個算式的積也大。

師:下面的同學有什麼問題嗎?

生3問:生2同學的方法不是所有的題目都好用!(他這不是問題,但生2卻聽明白了)

生2:只有兩個算式中有一個數是相同的才能用,不然就用生1的辦法。

生4:除法也不好用。

生2:在乘法算式中。我覺得生1的辦法是比較好用的,我的辦法有的情況好用。

生2明顯被問有點膽怯,但好在回答對了,輕輕地舒出了一口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問了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今後也是可以省略的。

我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習題學習的過程。

從

史家小學的課堂組織方式

從教師角色看,教師出示了三個問題,相當於三個任務,其間還輔助問了一個問題,教師的角色基本上實現了從講授者到引導者的轉向。

從學習方式看,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少了,更多被生生之間的相互質疑和交流所替代。當然,開始的時候,教師可能介入的更多一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會讓學生的自主活動圍繞著教學的重難點展開。

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的參與度更高了。經歷了小組學習、組際交流等活動,大班額條件下的學生參與面肯定更高了。思考的深度也加強了,更為重要的是其情感態度等都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從

算24點

有了成功的嘗試,我又面向全校數學教師展示了《算24點》一課的教學。

案例二:《算24點》

一、談話揭題,交代方法

(一)直接引入:今天我們將利用撲克牌來算"24點"。有誰玩過嗎?

預設學生

(1)沒有。那就我講。

(2)有(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已經佈置了兩天,有的家長會跟學生玩一玩)。

請學生上臺介紹。注意提醒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用舉例子的方法才能把規則講清楚;

二是讓學生自主提問"你們聽懂了嗎?"或讓下面學生"我來補充";

三是引導得到規則,即在A~9九張撲克牌中,把A當作"1",拿出其中的2張牌、3張牌或4張牌,用+-×÷進行計算,每張牌只可用一次,算出得數是24。(PPT出示)

(二)如果學生在這裡舉出2張牌為例,那就找出4乘6、3乘8,如果沒有,直接進入3張牌。

二、由易到難,掌握方法

1. (PPT出示)

任務一:3張牌算24點

(1)四位同學為一組。其中三人每人任意出一張牌,小組討論看能不能通過計算得到24?

(2)如果能,組長就把三張牌上的數字記在練習紙的左邊,並寫出怎麼得到24的。

(3)如果不能,組長就把三張牌上的數字記在練習紙的左邊。

2.檢查巡視各小組,注意提醒書寫位置和書寫過程。

3.組織交流。

師:有哪個小組願意派代表上來交流?(視情況可選擇整組上來,主要是陪著練膽子)

交流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否正確?(寫在左邊和右邊的是否都對?)

二是注意組織學生"我有提醒"、"我有補充"和"我有疑問"。

三是提示有沒有方法?比如看到"8"時去想"3"等。

4.師小結:3張牌算24點,可以經過兩步計算得到24。除了見到3算8、見到4算6外,還可以這樣想:見到9,想辦法算出15;見到8,想辦法算出16……

三、方法遷移,解決問題

(一)(PPT出示)任務二:4張牌算24點

(1)四人為小組,每人任意出一張牌,看是否能算出得數為24?

(2)如果能,把數字記下,每人寫出是怎樣得到24的。

(3)如果不能,把數字記在練習紙上就可以了。

(二)組織交流。

師:有哪個小組願意派代表上來交流?

交流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否正確?(寫在左邊和右邊的是否都對?)

二是注意組織學生"我有提醒"、"我有補充"和"我有疑問"。

三是引導學生說出想法。

四是注意一組數有多種方法。……

這樣的教案可能與平常見到的不同,預設比較多,真正考量是教師現場生成的能力,事實上我自己在課堂的後半段也顯得有點著急。在與聽課教師的交流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表示我班的部分孩子的確有點會講的,評價時也能兼顧優點與缺點,二年級孩子能達到這種程度已經不容小覷。一個月不到就帶來了如此顯著的變化,也是令我想不到的。總的說來,整個過程堅持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和自己得出結論,但作為數學教師,我更關注的是學生思維的自由。

有問題沒關係,關鍵是走好第一步

誠如前文所述,任何一項改革必然要先思考改革帶來的後果。眾多教師聽完我的課和我講的一些做法後,也有了一些躍躍欲試的想法,當然也產生了一些疑問與困惑。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其一,每個年級需要到達什麼的程度?在未形成學校整體框架之前,每個班級都需要從個體入手,注重每個學生的傾聽與講述,再進行小組間互相學習。就學校整體而言,一年級需要注重對個體同學發言的傾聽;二年級可組織同桌兩人之間的互學;三年級可過渡到四人一小組的學習;四年級可嘗試讓學生先學;五六年級基本實現自組織。即使你不從一年級入手,也需要經歷這樣一些過程。

其二,是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這種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應該不是一種學習方式的獨舞,應該是多種學習方式的融合。就自組織而言,答案多元、方法多樣的內容可能在開始階段更適合。

其三,實驗初期是從習題開始還是從例題開始?我自己是從習題教學開始的。磨合是在形成新的學習方式之前必不可少的過程,只有從點滴做起,學生和教師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促進教學方式進一步發生變化。

其四,把結論由"教師告訴"轉變為"學生得出",是否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看起來是由學生在上面講,但不要忽略學生在講之前是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這一過程的,上臺講只是成果呈現的一種形式,它需要更高的策略與智慧來完成,這也是鍛鍊孩子的一個平臺。

寫罷此文,正好聽到朱小蔓教授的一次講座,在回答"課改再出發後,課堂應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時,她指出"應該是以小組學習為主要方式"。這正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不期而遇。只有堅定目標,腳踏實地,紮根於課堂教學,堅持時間開放和方式自主,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課堂必將走向"賦予生命意義的生長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