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記住格律詩的格律表?

冀櫟若羽


記憶格律詩平仄句式,可按理解推演、多讀、多寫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理解和推演

在正確理解格律基本常識的基礎上,記住五言律絕正格平仄格式,即可演變出其他平仄格式了。

以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分類,有平起首句入韻或不入韻兩類基本平仄句式,仄起首句入韻或不入韻兩類,基本平仄句式,共四種基本平仄句式。

首句第二字是平聲字,詩家稱之為“平起”;第二字是仄聲字,詩家稱之為“仄起”。

首句最末一字是平聲字,詩家稱之為“首句入韻”;首句最末一字是仄聲字,詩家稱之為“首句不入韻”。

“兩兩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這是格律詩詩句平仄用字組合的基本原理。這個原理要求詩句內避免出現“孤平”(句中兩仄夾一平,即仄平仄)、“三平尾”(句末三字連用平聲字,即平平平)、“三仄尾”(句末三字連用三個仄聲字,即仄仄仄)等,違背這一用字組句的原理,詩家稱之為“失替”,失替的詩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格律詩上下兩句為一聯。律絕四句,依次是首聯和次聯,共兩聯;律詩八句,依次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共四聯。

前一聯的末句與後一聯的開頭一句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每一聯的上下句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非“粘”非“對”的詩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五絕(五言律絕)正格平仄押韻基本句式如下供參考。

1.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2.平起首句不入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3.仄起首句入韻

中仄仄平平(押韻)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4.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再將上述律絕平仄格式複製粘貼一遍,就成了律詩平仄格式了。例如五絕平起首句入韻平仄格式和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的平仄格式複製粘貼在一起,就成了五律首句入韻的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韻)

其餘如上類推,我在從前類似問答中,已有詳盡推演示例,有興趣者可關注並點擊我的頭條號頭像,進入主頁後點擊閱讀具體內容,恕我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將五絕平仄押韻格式各句開頭添加與五絕句首平仄相反的兩個字,就成了七絕(七言律絕)。

例如,五絕平起首句入韻,各句式開頭添加兩個與五絕句首平仄相反的兩個字,就成了七絕仄起入韻的平仄句式了。示例如下供參考(括號內是與五絕各句首開頭平仄相反的兩個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中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餘類推,詳盡內容請關注點擊我的主頁閱讀,這裡也不再一一示例贅述!

將上述律絕正格平仄複製粘貼為二,就是律詩正格平仄了。示例例如下供各位參考檢驗之: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①

(平平)中仄仄平平②

(平平)仄仄平平仄③

(仄仄)平平仄仄平④

(仄仄)平平仄仄平⑤

(平平)中仄仄平平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⑦

(仄仄)平平仄仄平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各句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正格原理,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簡稱為“替”。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上下雙數位置平仄相反,詩界稱之為“對”。

②③,④⑤,⑥⑦,

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同,詩界稱之為“粘”。

詩句末字平聲,且在同一韻部,詩界稱之為“韻”。

替對粘韻”,是自永明體以來,不斷探索完善至今的格律理論結晶,是格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是古今韻的橋樑和統一“度量衡”,格律是格律詩平仄押韻的統一標準,是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是格律的金字塔。

譏諷格律詩遵守平仄押韻規則是“戴著腳鐐跳舞”、“沒有靈魂的軀殼,味同嚼蠟”,打著“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的幌子,泡在故紙堆裡,張冠李戴,羅列一大堆古體詩例,冠冕堂皇地否定平仄“替對粘韻”的“改革創新”,無異於炸平格律之塔,廢止格律體裁“遊戲規則”,滅亡傳統藝術瑰寶,停止詩歌體裁分類!

既然要參與格律遊戲,就得遵守遵守遊戲規則。思想內容與相應體裁形式的完美統一。表達真情實感的思想內容與“意境”,是主觀標準,受三觀左右;體裁形式是客觀標準,不受三觀左右。這是評價相應詩歌體裁作品的最高境界和“好詩”標準,而不受某專家學者大佬名人個人主觀喜好所左右,不是簡單互粉點贊或貼標籤否定所左右的。要不,詩仙當時不也“使我不得開心顏”嗎?詩聖當時不也“潦倒新停濁酒杯”嗎?

其次是多讀

堅持用格律常識和相應的聲韻系統審美探討交流。例如杜甫《絕句》之一,是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七言“寬格”律絕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平平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平平仄仄平

在正格中,首句第一字當“平”卻“仄”;第三字當“仄”卻“平”,導致“三平中”,似乎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正格原理。然而,在

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詩界認可的寬格變式之一。

第二句第一字正格當“平”卻“仄”,導致“孤平”,似乎也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正格原理。然而,依據詩界認可的“前寬後嚴”潛規則來看,屬於詩界認可的“寬格”之一。

第三句第三字正格當“仄”卻“平”,導致“三平首”和“中孤仄”,同樣是“前寬後嚴”潛規則下認可的“寬格”變式。

第四句第一字正格當“仄”卻“平”,導致“前孤仄”,同樣是詩界認可的“前寬後嚴”的寬格變式例子。

再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仄起首句不入韻五言“寬格”律絕

白日依山盡,

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

仄仄平平

前三句完全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的正格原理。末句第一字在正格中,當用“平”,卻用“仄”,即成“三仄首”,似乎也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原理。然而,依據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一三五不論”和“前寬後嚴,仄寬平嚴”詩界潛規則,進行變格後,就是詩界認可的“寬格”了。

綜上所述,格律詩平仄變格是有條件限制和相關理論依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意境優美,不拘平仄,瑕不掩瑜”!否則,很難通過詩詞網站的工具檢測。格律詩初學者宜以五言正格起步,熟練後逐步過度到七言正格,最後過度到詩界認可的變格。一味追捧網傳畸格怪體(不才已有一系列相關詩論文章,限於篇幅,恕我不再贅述),無異於邯鄲學步!

再次是多寫

在頭條創作中練筆,養成完稿後檢測平仄符合要求後再發表的良好習慣。

常言道,熟能生巧。不才對此深有體會,多寫能幫助加深格律詩平仄句式的記憶。不才以五絕仄起首句不入韻的格律,拙筆一首以拋磚引玉:

五絕·八寒(中華新韻)

單絲難做線,

互慕畢生緣。

若是三觀異,

夫妻事必懸!

不才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正格用字組句原理,在詩詞網站檢測中每試不爽。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依據詩界認可的潛規則,“前寬後嚴,仄寬平嚴”,就能掌握和鑑別詩界認可的“寬格”。拙作檢測結果截圖佐證如下供各位參考驗證。


格律酌詞煉句


說實話,背格律表是最笨的辦法!我剛學寫詩時嫌平仄兩字寫起來麻煩,不好標記,自創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練熟,不只是寫詩,練詞牌時也可以用。現在拿來分享一下。

其實很簡單,把平仄改成加減號。平為減號,仄為加號,可平可仄的就在加減號外面畫個圈。這樣很好標記。

1、先把第一句的平仄寫出來,就那麼幾種格式,百度就有。平尾的必須押韻,仄尾的不能押韻。(除了仄韻詩,初學先不要練這個。)

2、第二句2.4.6字平仄和第一句相反,為“替”,尾字為平。(如果上句平尾,這句尾字和第一句要押韻。)

3、第三句2.4.6字平仄和第二句相同,為“粘”,尾字為仄,不能押韻。

4、第四句2.4.6字平仄和第三句相反,尾字平,押韻。

5、每一句的2.4.6字平仄要交替。

6、寫詩要注意起承轉合,這個百度有詳細說明。

沒事拿加減號多試幾次,練熟了格律,再寫詩就簡單了。

格律熟悉後,一定要甩掉加減號,在心裡默想,再練幾天就可以了。

先練新韻,練的很熟練了,再學舊韻,否則會顧此失彼,做成夾生飯。

建議大家下載詩詞吾愛,也可以上搜韻網,裡面的工具可以檢測格律,詩詞吾愛有的字檢測不出來,可以和搜韻結合著用。

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愛上詩詞,學會寫詩詞,詩詞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喜歡我的觀點或是喜歡詩詞對聯的朋友,可以關注 ,讓我們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雕月堂有佳點


死記格律詩格律表是一種非常幼稚的行為。如果不掌握格律基本規律和基本規則,就算你將所有格律表背得滾瓜爛熟,也毫無用處。因為寫詩是一種思維創造,而不是簡單填空。

基本規律和規則:

一、替

所有律句都遵循平平仄仄兩兩交替而行規則,即所謂“馬蹄韻”。

二、對

兩句為聯,上下句或上下聯,平仄相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三、粘

兩聯構成一首絕句,聯與聯之間平仄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即一三(五言)或一三五(七言)可以有差異,但二四六必須完全相同。

仄仄平平仄(五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粘,)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便能組成四句有不同韻味的基本單元,通過“粘”的基本原理,可將絕句無限延長,成為八句的律詩,或十韻二十韻以上的長律或排律。

以上是首聯無韻式的第一式。再將以上三四句和一二句調換一下位置,便得首聯無韻式的第二式:

平平平仄仄(五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粘,)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想首聯入韻,只需將五言的第三與第五,七言的第七和第五字調換一下位置,便得到首聯入韻的兩式,不再列表。

明白了上面幾條,只要記住五絕第一式,所有格律表都能非常輕鬆推出。

以上列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人不古板,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其中二四六分明是無條件的,必須嚴格執行;一三五不論卻是有條件的,必須保證不出現孤平、三仄尾、三平尾(三平調)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為避免孤平,在保證二四六不亂打情況下,可將平仄稍作調整,仍是基本律句。如:

一、句內調整

仄平仄仄平,是個孤平句,可在第三位補個平聲字:仄平平仄平,仍是基本律句。

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在第五位補一平聲字,即: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下句調整。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那就只好下句在第三位多補一個平聲,也叫拗救: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值得注意的是,句內調整是無害的,下句調整補好了也是個疤,不是萬不得已,儘量少用。

三仄尾相對於三平尾(三平調),為害較輕,律詩中也常見,三平尾一般難讓古人容忍,一經發現,即打入古體詩範疇。


雲卷飛山


這個其實沒有必要刻意去記。以七言為例。

我們知道無論律詩還是絕句,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但偶數位置的句一定要押平聲韻的。

有四個基本的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兩個律句,在保證句中有兩個平聲字相連的情況下,可以一、三、五位置上平仄不論。

後兩個律句,一、三位置上可以平仄不論。第五個字位置上要論。

所謂的格律表,就是把這四個基本律句,按一定的規律排列起來

例如七絕,以每個句子的第二個字為標準,只有兩種排列方法

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每句的第二個字分別是:時、裡、使、教,平仄仄平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每句的第二個字分別是:掃、千、憐、是,仄平平仄


如果七律,只要把上面的排列重複一次就可以了: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般三四句、五六句要對對仗。

初學者只要知道這種排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理解什麼叫“粘”,什麼叫“對”及其它專業的術語,隨著興趣的不斷深厚,自然就慢慢地熟悉了。


湍水釣叟


好多人都在教讀者學習平仄表,一看就頭疼,根本沒必要這麼學、這麼記。我一直擔任這方面的講座,有一個簡便的方法。

請記住三個秘密,基本格律就全明白了。第一個秘密是平仄。大致普通話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入門了再學習平水韻。第二個秘密是押韻。一般情況下,第一二四句最後一個字要押韻,一般押平聲韻,第一句可以不押,第三句必須押仄聲韻。現代漢語韻與古典韻有很大差異,入門後再學習。第三個秘密是句中平仄,以七言絕句為例,記住中國的語言是雙音節為主的語言,第二四六字為音節關鍵,為讀出抑揚頓挫、氣息連貫,古人規定任何一句中雙數字平仄相反,自己驗證一下。也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朝辭白帝彩雲間,辭帝雲分別是平仄平。剛才是一句中,接下來要明白句與句之間有規定:一二句對應的雙數字平仄是相反的,如千里江陵一日還,裡陵日分別是仄平仄。不同點是二三句又是相同的,如兩岸猿聲啼不住,岸聲不分別是仄平仄。三四又相反的。如輕舟已過萬重山,舟過重分別是平仄平。

每句中雙數字平仄、句與句雙數字平仄,再加上押韻的字平仄,格律基本解決。深入一點再解決孤平三連同等問題。

可平可仄的單數字直接標書,那麼該絕句的格律為:

朝平白仄彩平平,

千仄江平一仄平。

兩仄猿平啼仄仄,

輕平已仄萬平平。

看明白了嗎?


莫林經略


教你一個搞懂平仄的竅門!

這方法真是高度概括,邏輯嚴密,說理清楚,廢話最少😄😄😄😄

五律與五絕,只需記住一句“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就行,後面各句全從它變化而來。

變化的方式很簡單,凡偶數句,與上句平仄相反,凡奇數句與上句平仄相同。

但是有一個例外情況:偶數句尾字若為仄聲或者奇數句尾字是平聲,那麼尾字與倒數第3字平仄一定要互換。

寫到這兒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對了,第1句也是可以押韻的,如果你願意押韻的話,也可像上面這麼整,就是尾字和倒數第3字平仄換一下。

七律或七絕也一樣,就是每句多了倆字,所以只需要記住“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後面的變化與五律相同。

完了嗎?就這麼簡單?!好象完了😃😃😃

不過古人的格律更寬鬆一些,他們有一個口訣:135不論,246分明(五言為13不論,24分明),也就是說對於七言而言,每句的第1個字、第3個字、第5個字平仄可以亂來,可平可仄。對於五言來說,就是第1個字和第3個字可以亂來😄

是不是覺得,一下子讓你輕鬆了好多?

那麼下面再說兩個規則,最後兩個😄😄

一定要記住哦,最後5個字一定不能出現“仄平仄仄平”!這就是所謂的孤平!每句後三字不要全平或全仄。

這回真是講完了,大家馬上就可以做試驗了!


神馳


格律詩主要包括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這幾種基本形式,以及依此發展出的排律。

格律詩的格律不需要死記硬背,只要記往律句的四句基本句式,通過粘和對的組合,便可得出律、絕的各種格式。

一、兩對基本句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1、中是指該字可平可仄。

2、五言去掉開頭兩字即可。

3、平聲尾必定為押韻句。



二、平仄的對與粘

對,就是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

粘,就是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

三、組合方式

1、任何一句基本句式均可作為起句。平聲尾的稱為首句入韻式,仄聲尾的稱為首句不入韻式。

由於第一個字基本上都是可平可仄,因此要看第二個字,是平聲的稱為平起,仄聲的稱為仄起。

例如: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作為起句的,稱為平起入韻式。以“中平中仄平平仄”作為起句的,稱為平起不入韻式。

2、習慣上我們將詩中每兩句稱為一聯,如律詩分為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和尾聯(七、八句)。絕句在格律上也可看成兩聯。每聯的對句一定是平尾,(押韻)。

3、除首句入韻式的首聯外,每一聯的平仄都要相對(因部分字可平可仄。主要看二、四、六字)相對的意思是起句是平的,對句必須為庂,實質上,如基本句式所列,只有兩種形式。

4、聯與聯之間(如二、三句)平仄要相粘,相粘的意思與上句的平仄相同。上句是平的,粘句必須也是平,(還是看二、四、六字)。例如:

第二句: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句:中平中仄平平仄


5、首句入韻的(平收),第二句必定是另一句平收的基本句式,實際上也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種: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基於以上要點,只要記住兩對基本句式,通過粘和對進行組合,便可得出格律詩的各種格律表,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律詩的頜聯和頸聯要求對仗。


詩詞書院


格律詩的格律表其實不需要死記硬背。

格律詩有四種平仄基本格式,即“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平起不押韻、平起押韻”,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這四種格式是針對格律詩首句分析得來,而整首詩的平仄關係是根據“對”、“黏”的規則進行推導即可。

我們用五絕舉例,具體講解一下如何進行推導,大家學會這一套推導方法(一二句相對,二三句相黏,三四句相對),應用熟練,根本就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律表。

仄起不押韻

我找個例子結合著講第一種格式啊,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這個是屬於仄起不押韻的寫法。我們說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個字,首聯首字是可平可仄的,這裡“白”字為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格律詩的韻腳採用平聲字。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都一樣。

我們來看第一種格式下整首五絕的具體平仄推導。

“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平仄要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平平仄仄平“,再根據“黏”的原則,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發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韻,一般最後一字就會選擇仄聲,對應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據“對”的原則,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仄起不押韻的格式,按“對”,“黏”的原則推導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起押韻

第二種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押韻,也就是說第一句結尾要改成平聲。但這樣一改呢,首句五個字的平仄間的關係就被打破,第一種是“仄仄平平仄”,那麼因為尾字用平音押韻,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個字改了。那麼第二種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嶠的《中秋月》: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起句“仄仄仄平平”,那麼我們按照對黏的推導原則,可以推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對照著詩檢驗下,有沒有問題。第二句因為要入韻,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對那麼死,只要在“二、四”的重要位置上平仄相對就行。

我們再回頭看看剛剛第一種格式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後再看剛推出的第二種平仄關係,發現聯繫沒有?其實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關係調換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沒變。所以“仄起押韻式”也是不用背的,兩種格式只是稍微變化了一點。

平起不押韻

舉例子看第三種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我們直接把平仄標出來: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裡要注意第一句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實際上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又稱“鯉魚翻波”,是合律的,我們按照“平平平仄仄”進行格式推導就可以。

關鍵來了,我們不要孤立看問題,我們再把這種格式和第一種對比一下。第一種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發現了什麼沒有?這就是把後兩句先說,把頭兩句後講嘛!

你寫詩的時候前後句調整都可以的。

平起押韻

既然要押韻,那麼首句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啊,直接把第三種格式的首句最後一個“仄”改為“平”,同時,前面第三個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種格式就不舉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發現。四種格式到這裡就全齊了。

總結

所以,大家只需要記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種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麼五絕的四種格式全都能推導出來。律詩也是一樣的。

五言是這樣,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時候注意平仄關係就行。

所以,近體詩的格律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有這四種基本格式。四四(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種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來,不用勞心費力的去記。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格律表?什麼鬼?

資源共享一下唄……

我可以不負責任地說:格律表,我還真沒見過!更別說背。



喜歡古詩,莫不是因為詩中有畫的意境美、抑揚頓挫的節奏美、蕩氣迴腸的氣概美,等等。

接觸古詩詞,或者打算寫作古詩詞,都繞不開的就是平仄和用韻,閣下要記住的,我個人理解,分兩部分斗膽扯幾句吧:

其一:關於平仄。

平仄,不需要刻意去背,給你個模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後把句子搬運、調配,就成為下面四種情況:


①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②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以上是五律,七律呢,咱們就在五律每句前加兩個字,但有個原則,仄前面加平,平前面加仄,請看下面的模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管是仄起式,還是平起式,遵照前面五律就OK。

大家有沒有發現?規律?可以在評論區得瑟一下啊。

只要模板倒背如流,就算我們不明白粘對、拗救、孤平,不明白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大抵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其二,關於用韻。


構成平仄基礎的,便是四聲,這個字怎麼讀,歸屬於哪一個調,這才是重點。

那麼,格律詩要掌握的,甚至要背的,便是我們所說的平水韻。

用現在普通話的聲調,去分析或寫作古詩詞,勢必會影響平水韻的正確運用,因為,平水韻中的入聲字,早已經劃分進別的三個聲調中了,如果我們不知道、不懂入聲字,那麼,堅持用平水韻寫詩,就會犯錯。

我想,題主所謂的背,大概就算平水韻吧?的確,韻書參不透、弄不清,平仄自然出問題,這好像沒什麼巧勁兒,好比學駕照,從害怕、從陌生,一步一個腳印,總歸會熟能生巧,從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都是個“手藝活”,好比游泳,嗆幾次水,從差點淹死就能起碼不沉,所以,捷徑沒有,皆下苦功!

目前,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之爭,嚴守平仄與自己高興就好之議,始終沒個句號,既然咱們要學,就要學到魂裡去吧,別弄個四不像,還當是創新,那就LOW點了,不是嗎?


非詩


記住格律詩格律表不要死記硬背,只要記住最基本一個五絕就可以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五絕格律

1、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以上可以得出規律,每一句作為頭一句,推出了這四種基本格式。五律,就是在五絕上重複一下五絕格律就行了。

七絕是在五絕格律上,前面加上兩個不同平仄,例如,五絕中前面兩個字是仄仄,那麼七絕是在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兩個字就行了,以此類推。七律在七絕基礎上重複一次七絕,也就是兩個七絕合在一起就是七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