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的魏國當年為什麼不怕匈奴?

shamrocker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自從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以後,匈奴分為南北兩派,北匈奴最後遠逃可能去了歐洲;南匈奴依附於漢朝,儘管東漢末年中原混戰不斷,南匈奴依然沒有勢力和中原相抗衡。

其次,不僅僅曹操不怕匈奴,公孫瓚、袁紹都不怕,甚至還能徵調匈奴兵力幫他們的中原逐鹿。

另外,有一次匈奴騷擾邊境,曹操派他的黃毛二兒子就輕鬆搞定了。

總之,匈奴被漢武帝時期重創後,再也沒有恢復元氣,此時其他北方遊牧民族還沒有崛起,所以曹魏時代不擔心北方。


中原一條蟲


匈奴經過武帝一頓狂揍,把匈奴分解成南北匈奴,南匈奴被南遷到漢朝境內,再經過西東兩漢不斷的打擊,北匈奴在漢和帝時期被竇憲殲滅,北匈奴已經逃出漠北,南匈奴及其歸附者陸續內遷,共有十九個種落,各自有部落,互不混雜。主要分佈在今山西、陝西、甘肅西北部。其中屠各種最為高貴,統治其他種落。南匈奴歷代單于與兩漢皇家世代通婚,故內遷後從漢俗,改姓劉。劉姓匈奴又是屠各種中最為高貴的一支。南匈奴在漢朝的監控之下,倒也不敢有所動作,沉寂了很多年。本來匈奴已經不足為患。

到了東漢末年,曾經被匈奴打敗過的東胡,衍生出另一個部落-烏桓。實際上東漢一直也沒有放鬆對這些部落的控制。


採取了兩種措施:拉攏和打擊


當烏桓勢力起來後,漢朝先拉攏烏桓,並設置了烏桓校尉,用來管理烏桓族、匈奴的事務,並隨時鎮壓其反叛勢力,但凡遇到重大叛亂時,朝廷都會調重兵強勢援助。

一段時間內烏桓也沒成什麼氣候,選擇與漢王朝交好,漢朝廷給他們封賜和獎賞,烏桓則一度承擔對抗興起的鮮卑和衰落的北匈奴的軍事義務,最早的以夷制夷吧。

所以,北匈奴都已經跑遠了,不足為患,而南匈奴居住在中原,經過漢胡文化交融,改漢姓、穿服、說漢話。所以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

曹操將內遷的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貴族子孫為五部帥。

而到了曹操的魏國之後,魏國內部猛將如雲,謀士多,實施了屯田制後,國力不弱,此消彼長,所以為什麼要害怕匈奴呢?


《後漢書·袁術傳》說:“(初平)四年,(袁)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匈奴於扶羅等佐術,與曹操戰於匡亭,大敗。

晉代

至於到晉代,晉武帝司馬炎將南匈奴五部帥改為五部都尉。當時南匈奴五部的分佈情況是:左部最大,一萬餘落,居茲氏縣;右部六千餘落,居祁縣;南部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北部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中部六千餘落,居大陵縣。


本來匈奴已經不足為患。經過八王之亂,匈奴,那是晉自己不爭氣

西晉八王之亂越鬧越大時,劉淵的堂祖父劉宣(年輕時當過南匈奴左賢王),在匈奴五部首領中散佈對朝廷的不滿情緒。他說,匈奴過去與漢朝世代通婚,約為兄弟,患難與共,但從漢亡以後,魏晉以來,匈奴單于只有虛號,沒有一尺封土,匈奴的王侯同漢族的普通編戶一樣,沒有地位。

他認為眼下司馬氏政權連年內亂,兄弟相殺,正是匈奴重新興邦復國的大好時機,提議共推劉淵為主舉兵起義。劉宣的提議得到五部首領的一致贊成。他們派人去鄴城,把這一密謀告訴了劉淵,劉淵完全同意,躍躍欲試。

這時,西晉八王之亂鬧得不可開交,成都王司馬穎挾持晉惠帝司馬衷駐鄴城。所以,匈奴成了“五胡亂華”的導火索。



國內ERP專題


任何朝代的強盛衰弱都不是永恆的,而是時時刻刻變化的,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如此,與漢朝為敵百年的匈奴同樣如此,匈奴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是在冒頓單于在位一直到軍臣單于在位時期,對應漢朝從漢高帝劉邦到漢武帝劉徹在位的近百年時間,這是匈奴歷史上最強大的時候。

匈奴雖然強大,但經過兩漢數百年的打擊,實力已經非常弱了,西漢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尤其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禪於姑衍,漠南之內無王庭,再加上匈奴內部分裂,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匈奴在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派徹底分裂,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經東漢和帝時期,竇憲、耿秉燕然勒功大破北匈奴之後,北匈奴基本上再也無力對抗漢朝了。

匈奴冒頓單于

到東漢末年時期,北匈奴已經消失,南匈奴也成為漢朝藩屬,匈奴實力已經大大減弱,差不多相當於漢朝的一個或數個郡的規模,匈奴內部也是紛爭不斷,單于經常被殺,而且漢朝對待匈奴的政策也越來越嚴厲,也經常徵用匈奴兵去處理漢朝內政,比如公元187年,漢朝中山太守張純造反,漢靈帝徵調南匈奴兵調配給幽州太守劉虞一起用於平定張純造反,這一年曹操還在家中閒賦。

漢朝調兵頻繁時,匈奴內部也對漢朝有所抱怨,於是殺了匈奴單于羌渠,另立單于,羌渠的兒子於扶羅當時還在漢朝境內帶兵,與漢朝政府軍一起平定叛亂,漢靈帝去世後,東漢朝廷陷入混亂,董卓專權,於扶羅還聯合白波軍一起從北方搶掠河內郡,一直打到太原,還曾與董卓手下的牛輔作戰,擊敗了牛輔,這一年曹操剛剛在陳留招兵,隨後主動攻打董卓而戰敗,狼狽逃回。

漢匈和親

於夫羅後來成匈奴單于,但一直在漢朝作戰,還參與了東漢末年地方政府的混戰,於夫羅曾經依附於袁紹,挾制過河內太守張楊,後來又背叛袁紹,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於夫羅在公元190年與曹操交戰,被曹操擊敗,隨後曹操被袁紹上表任命為東郡太守。

於夫羅還在公元192年、193年兩次被曹操擊敗,一次是與黑山賊一次被曹操擊敗,一次是支援袁術被曹操擊敗,三次被曹操擊敗後,於夫羅投降了曹操,南匈奴在漢朝境內作戰時,還搶走了東漢名士蔡邕的女兒蔡文姬,於夫羅還在漢獻帝東歸洛陽時派兵護送,最終於建立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去世。

匈奴騎兵

於夫羅去世之後,他的弟弟呼廚泉即位單于,隨後不久,呼廚泉單于歸順了漢朝,這個時候漢朝皇帝已經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匈奴在歸順的同時歸還了蔡文姬,公元216年,呼廚泉單于來許昌朝拜漢獻帝時,被曹操扣留了,隨後曹操將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個部分,每部分開居住,同時派出漢人為司馬監督各部,從此之後,匈奴實力更加弱小,每一部實力甚至不如漢朝的一個縣。

曹操將匈奴分治的方法就是為了進一步削弱匈奴的實力,如果匈奴五部合在一起,實力可能稍微強大一些,但也無法與漢朝對抗,因為曹操在擊敗了北方的袁紹之後,控制了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個,同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漢朝最大的軍閥勢力,也算是名正言順的政府,只是皇帝是傀儡,曹操算是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個勢力想要強勢,一定有兩個原因:一是持續增加的人口,沒有人口,什麼也沒有,人是一切的根本,無論是對外戰爭,還是各種生產活動,都需要人口;二是要有一個穩定繁榮的地盤,匈奴最早是居住河套地區,也就是內蒙古高原中部到黃河沿岸的平原這一帶,這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很適合遊牧生產生活,但是曹操控制匈奴之後,把匈奴從這裡遷出,分別遷到陝西、山西、河北一帶的漢朝邊境地區,讓他們的生存環境惡劣,同時又面臨著烏桓和鮮卑的競爭。

所以匈奴在曹操的刻章安排之下,實力越來越弱小,根本就不敢和漢朝作戰,曹操之後一直到西晉初期,匈奴都是老老實實地待在他們的地盤上,既不敢反叛,也沒有發生大的變故,與此同時,匈奴因為生活在漢朝邊境,不斷地與漢族雜居,大部分匈奴已經漢化了。

三國北方勢力範圍

總結

匈奴之所以在三國時期很老實,不敢反抗曹操,以及後來的魏朝,根本原因在於:

1、實力弱小,一方面是曹操的刻意安排打擊,另一方面是匈奴一直處於衰弱期,長年戰爭和內亂,再加上人口地盤都在急劇減少,實力就越來越弱。

2、其它民族的競爭。三國時期烏桓和鮮卑開始興起,北方茫茫草原上,原本匈奴是霸主,但是匈奴數百年來一直在衰弱,但是北方廣大的草原還是存在那裡,權力的真實需要其他勢力來填補,於是烏桓和鮮卑開始強大起來,當時的烏桓和鮮卑實力已經超過了匈奴。

匈奴族

漢朝與烏桓、鮮卑的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的,但匈奴一直很老實,曹操曾在公元207年北征烏桓,斬殺了他們的單于踏頓,才讓烏桓的威脅暫時解除,隨後烏桓也陷入內亂,而鮮卑同樣遭到了曹魏的打擊,鮮卑有望統一的首領軻比能也在魏明帝曹睿時期被刺殺,所以曹魏得以控制了整個北方漢朝傳統的勢力範圍。

3、匈奴人口和地盤的急劇減小。曹操採用分而治之的方式打擊匈奴,匈奴迫於壓力不得不接受,如果反抗有可能被曹操滅族,只能按照曹操的陽謀繼續生存下去,休養生息,這也是西晉中後時期,匈奴能第一個建國的原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塞外的形勢鬧騰騰

當我們攤開三國時的地圖,能驚訝的發現昔日的草原霸主,匈奴已消失的蹤跡難尋。除了南匈奴在長城沿線仰人鼻息,由南往北活躍著烏丸、鮮卑等遊牧民族。今日就來扒拉他們的前世今生,以及他們和曹魏的糾紛!

烏丸也叫烏桓,其祖先是東胡。西漢初年其國為匈奴單于冒頓所滅,殘餘族人躲藏在烏桓山而保全,事後感念山神的眷顧取國號為烏桓。談論起他們的風俗我頗覺驚異,據《後漢書》生動細緻的描述,

首先他們特別尊重女性。男子一旦被激怒,可以殺掉對方的父兄,但對方的姐妹母親無事!其次是男子娶妻前得去丈母孃家幹活,詳細情況是結婚的男女先談半年,然後以牛、馬、羊為聘禮,緊接著男子去妻家幹活兩年,最後男子攜妻回自己家!

至於鮮卑同樣是東胡的後裔,因他們的足跡集中在鮮卑山,後用鮮卑為自己的族名。其風俗習慣類似匈奴,騎射能力相當強悍。東漢末年,有四個部落實力雄厚。遼西的首領是丘力居,有兵五千多人;上谷的首腦是難樓,有眾九千多人;遼東的頭領是蘇僕延,族人有千餘人;右北平的是烏延,人數最寡為八百多。張純是中山太守,通過陰謀攫取了丘力居的權力,統帥了他的部落為禍青、徐、幽、冀等州。漢靈帝末期幽州牧劉虞,招募勇猛的胡人除掉了張純。

隨著袁紹的勢力逐漸強盛,為了剿滅遼東的公孫瓚,他和丘力居的侄兒蹋頓結為翁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敗了公孫瓚。作為回報袁紹矯詔封蹋頓等三人為單于。東漢建安十一年,孔武有力的曹操出擊柳城的蹋頓,捕獲了袁紹的二子袁熙和袁尚,並且將蹋頓斬首示眾,收服其眾為天下名騎為曹操南征北戰!

內遷的匈奴已漢化

關於三國時期,南匈奴的情況,得從一個人質說起。呼廚泉單于登基於興平二年,後因其眾逼迫,出走至鮮卑境內。建安元年漢獻帝回到洛陽,途中他率領右賢王去卑和白波賊首韓暹,護送漢獻帝擊敗了李僱與郭汜。一路相隨直到許昌才回國,建安二十一年呼廚泉單于,被曹操強留在鄴郡,將右賢王去卑打發回匈奴任監國。

從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開始,匈奴有了南、北匈奴之分。首任南匈奴單于是右奧鞬日逐王,其祖先是王昭君的丈夫呼韓邪單于。南匈奴的主要活動地點在西河美稷,祭祀天地的龍庭在離石左國城。通過研判當時的地圖,可以發現其生活的區域在長城沿線。都說民族間的互溶,皆是以文化為起點!

匈奴俗,歲有三歲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南單于既內附,兼祠漢帝——《後漢書》

當時南匈奴祭祀天神的時間,是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後因內遷民族融合,於是在祭祀天神的同時,也祭祀漢朝的列代皇帝。維護漢朝宗主的地位,亦是他們的神聖使命。東漢中平年間爆發了黃巾之亂,單于羌渠派兒子於扶羅助漢。公元216年魄力十足的曹操,將南匈奴瓦解為五部分安置。左部居太原、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興、中部居大陵,東晉時期的梟雄劉聰、赫連勃勃皆出自南匈奴。到此南匈奴算是徹底融入漢朝,再無興風作浪的能量!

白狼山之戰的張遼

在三國刀光劍影中,有場戰爭顯得有點落寞。它發生於公元207年,指揮者是曹魏的張遼,廝殺的地點在白狼山。當時傾盆大雨使道路泥濘南行,早得消息的烏桓已派兵把手關隘,前沿陣地只有大將張遼。退則前功盡棄,進則兵力單薄,等則曹操未至。

——曹魏名將張遼「生169年,卒222年」

冥思苦想兩日後,智謀過人的張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採用偷襲的計策將烏桓一舉攻滅,迫使袁譚和袁尚如喪家之犬逃至遼東。此戰解決了曹操的後顧之憂,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南下統一華夏。

除了名將張遼之外,曹魏還有鬼才之譽的郭嘉,還有狡猾如狐狸的司馬懿,都曾先後用兵於北地的戰事。縱觀整個曹魏王朝,不論是南匈奴,又或者是烏桓及鮮卑,都是夾著尾巴做人,哪怕是遭受赤壁之戰後的曹魏,他們也不敢群起而攻之。原因有三:一是南匈奴被漢化,二是各自為戰無合力,三是後繼有人彈壓。

——END——


惜緣小歷史


曹操不怕匈奴是因為他用了比戰爭更高明的辦法。首先,曹操按照匈奴的部落派別,把他們分成了五部。在這五部,曹操派出五撥人去管轄匈奴。這樣一來,匈奴沒有辦法把所有力量擰成一股繩,分散了力量之後,他們就辦不成什麼大事了。

其次,曹操採取懷柔政策,鼓勵匈奴人出仕,讓他們自己推舉人才。這樣一來,匈奴人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歸屬感。

最後,曹操放了大招,允許移民。曹操允許匈奴人加入大漢,並且輔以好處,這就有很多匈奴人成為了大漢子民,也就是曹魏子民。這樣不僅減少了匈奴人的數量,也壯大了曹魏的勢力。

就用這三招,曹操瓦解了匈奴相當大一部分勢力。在曹魏時期,匈奴也再沒有做過亂。



國家網文化


主要有三點。

1,內部分化。在西漢時期,由於對匈奴連連戰爭,此時匈奴被分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為了躲避漢朝軍隊的追擊,向西遷移,在羅馬地中海一帶為生。南匈奴依附漢朝,向漢朝稱臣。

公元195年,南匈奴新的單于-呼廚泉繼位。此時中原一片混戰,軍閥割據,南匈奴在單于-呼廚泉的領導下入侵中原。招到曹操的堅決抵抗。戰敗稱臣,公元202年,呼廚泉“好了疤忘了痛”,在平陽對北方提前發動叛亂,他聯合袁紹殘餘勢力,進攻河東,掠取關中。曹提任命涼州刺史馬騰部馬超為校尉率部征戰,後擊敗呼廚泉軍隊,呼廚泉見勢不妙趕緊投降。曹操為了解決南匈奴的騷擾,穩定後方,遂封呼廚泉為內侍,不放其離開。讓匈奴貴族右賢王管理朝政。後來,曹提更是將南奴分為五個部族,每部族選出領導人,由漢人大臣擔任司馬,對其進行監督。分化匈奴勢力,從而無法對中原入侵。

2,實行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有利於名族融合。

3,匈奴裡面挑選人才在漢朝為官,降低對仇視感。




雨夜中的星空


曹操之所以不怕匈奴,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先曹操時代與曹操時代具體羅列一下這其中緣由。

匈奴歷來為各朝代邊疆犯事入侵,終於在漢武帝時期,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大將衛青、霍去病分別率兵五萬,出定襄、代郡,直驅漠北,一路向北兩千多里路,一直打到匈奴老家,最終與匈奴左賢王激戰,殲敵七萬餘人,並且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三人,及相國、將軍、都尉、當戶等83人,這即是著名的“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自那時以後,匈奴再也不成氣候。這是其一。



曹操在掃平被中原以後,於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開始北征,也因烏丸首領蹋頓與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交好。曹操帶著部將張遼,將蹋頓一頓胖揍後斬殺。大獲全勝,降者二十餘萬人。公元216年,曹操直接扣留了來鄴城拜壽的南匈奴王呼廚單于,讓其右賢王回去,並把匈奴拆分五個部分,安置在平陽郡,分別派人看管,而且用匈奴人管理匈奴人,將部落的貴族選出來作為都尉,再加一個漢人司馬輔之,併發布移民政策,匈奴人可以加入漢人。這在當時觸發了很多匈奴人轉為漢人,這就在無形中降低了匈奴的數量。這樣匈奴人少了,他還如何鬧事?!



不過一個細節值得回味,最初由於鮮卑的崛起,北匈奴曾經找過曹操幫忙收拾收拾鮮卑,曹操壓根就沒把這事放心上,當時劉備、孫權讓他費盡了心思,於是拒絕了這一部分匈奴人的請求,這些馬背上狩獵為主的人眼看生存無望,只得一路向西,沒曾想這一波匈奴人在西方成立了偉大的匈奴帝國。


不過到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匈奴為主的少數民族政權迅速崛起,並建立趙國沒掉了西晉。這便引出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五胡亂華。


蘭陵郡主


匈奴在西漢的時候被漢武帝連續三次進攻(河西戰役,漠北戰役等)已經無力發動戰爭,族人也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全都遷徙了,而南匈奴則是臣服大漢王朝。

雖然東漢末年也曾經南下趁亂劫掠過,但是由於東漢時期鮮卑族人檀石槐帶領鮮卑崛起,所以匈奴的實力也遠原不如之前了。

這樣的形式,如果中原王朝處於混亂局勢,匈奴人自然要南下劫掠,但是當曹操一統北方,又剿滅了塌頓帶領的烏桓人,匈奴人自然不敢南下入侵。

所以當曹操想要贖回蔡文姬時,匈奴人就答應了。


嘴痕


東漢末年,北匈奴已經被打的搬家了,而南匈奴向漢丞相曹操稱臣,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採取了 “漢化”的方式進行管理,將他們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所以,匈奴在那個時候難以造成威脅。

而那個時候強盛的外族也有兩個,一個是烏桓(烏丸),另一個是鮮卑。

烏桓

烏桓在東漢末年,還是有點實力的,只不過被曹老闆一擊打敗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徵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餘萬人。袁尚與樓班、烏延等皆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並斬送之。其餘眾萬餘落,悉徙居中國雲。”

當時袁尚逃到烏桓,想借此復國。結果曹操大軍一到,直接滅了烏桓大部;後來,袁尚和烏桓殘兵跑到遼東,結果又被公孫康一刀砍了,送給了曹操。而烏桓也就再無能力威脅曹操了。

鮮卑

這一時期的鮮卑,在軻比能的治理下,逐漸強盛。

“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

軻比能每次得到的財物,都均分給部下,毫無私心,故而深得人心。

軻比能曾派兵,助代郡烏桓叛亂,結果被黃鬚兒曹彰打敗,軻比能遁走。後又向曹操示好,重回故地。

“後代郡烏丸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

後來,到了曹丕時期,軻比能又出來惹事了。

“青龍元年,比能誘納步度根,使叛幷州,與結和親,自勒萬騎迎其累重於陘北。幷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蘇尚、董弼等擊之,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臨陳害尚、弼。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

軻比能誘叛單于步度根,叛離幷州。並同魏國大軍正面硬剛。結果,三年以後軻比能被刺客韓龍刺殺而死,南侵之事作罷。


盛祺好奇


有一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秦始皇當年修長城,就是為了讓匈奴的騎兵人跨不過長城,跑過來攻打中原。這說明匈奴當時的部隊非常強悍,讓秦始皇都要花血本來抵擋。後來的漢武帝非常有能耐,他自己也很有本領,手底下的良將多,但是他也多次派兵去打匈奴,啟用了非常多的名將才將匈奴兵打回他們的老窩。

這也說明匈奴人的作戰能力是非一般的強。但是這麼強的一個民族在東漢末年卻沒翻起過多少風浪。這個時期我們只聽說過曹、魏、吳三個政權相爭的各種戰役,還有周邊的一些大小諸侯兼併的戰爭,並沒有聽說過匈奴攻打中原的大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和曹操有關,東漢末年的匈奴兵其實也很厲害的,當時的蔡文姬還為匈奴的人俘虜過。不過匈奴人怕曹操就要從曹操和袁紹相爭說起。當時曹操已經將袁紹的主要勢力打散,袁紹的兩個兒子起內訌,他們聽說曹操要繼續打過來,這兩個人也知道自己的實力 ,抵擋不了曹操,他們就放棄中原地方的城池,跑到遼寧那一塊地方,投奔了烏丸部落,烏丸就是匈奴的一個小部落。

曹操讓樂進他們去打併州這個地方,幷州的守將高幹輸了,他跑過去找匈奴的左賢王想投誠,左賢王當時做了一句話:“我和曹操之間關係還可以,他又不會跑過來打我,我要是收留了你,這是讓我和曹操結仇啊。”這說明那個時候曹操的威名就已經半匈奴的首領知道了。

曹操在拿下了幷州之後,就開始想攻打烏丸這個地方,那個時候曹操陣營有一片反對的聲音,只有當時的幕僚郭嘉極力主張這個計劃,郭嘉向曹洪他們說:“主公曹操現在名聲雖然已經足以讓天下都已經聽說了,但是烏丸這個地方本人不會歸附,他們覺得自己離中原太遠了,我們肯定打不過去,現在如果我們趁著他們沒有防備就去攻打,肯定能夠打贏

而且袁紹和烏丸首領這些人也關係不錯,再加上袁紹的兒子們都還在,要是不將烏丸這個地方拿下。他們將來勢力發展起來,對主公將來的發展影響會很大,南面這邊劉表根本就沒什麼大的能力,他知道自己和劉備比起來才幹是相差很遠的,他想重用劉備,又擔心劉備到時候不受他控制,如果不重用劉備,又覺得浪費人才,劉表這樣的人不足為懼,但是把烏丸平定,到時候主公就不會有後顧之憂。”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意見,就派兵去打烏丸,曹操兵分三路,田疇走在最前面做先鋒,張遼領著主兵,曹操自己壓陣,三路軍隊一起跑過去打吳丸,袁紹的兩個兒子一起帶著軍隊應戰。張遼彙報敵情時,曹操站在高處看過對面的人,敵軍隊伍一點也不整齊。曹操就告訴張遼,這樣的士兵都不用他出馬一下子就打贏。

曹操在平定了烏丸這個部落以後,他的名聲被傳得更兇,匈奴的首領都害怕。曹操自己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匈奴部族南面的主要首領都投靠了曹操。曹操對他們的政策也比較寬容,讓他們的戶籍和漢族居戶籍差不多,而且賦稅少很多。

曹操對這些人的管理也有一套,不虧待匈奴的首領,每年給這些人也送些中原產的茶葉綢緞,給匈奴的首領一些封號,讓他們享受好的待遇。曹操用得最好的一手就是將匈奴各個部族分開來管理。他將匈奴一部分族人安排做到甘肅,另一部部族分佈在山西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匈奴人能不能聚集到一起,再加上後來這些部族已經慢慢的被漢化,他們認識漢字,男子開始跑到漢族軍營當兵,女子也開始幹農活,生活安定也就慢慢的歇了侵犯中原的心思。

總結匈奴人三國時期不進攻中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是曹操當時的名聲非常大,實力很強,就算是匈奴人也聽說過曹操的名聲,再加上曹操當時有百萬雄兵,能夠幹掉呂布,袁術、袁紹這些牛人,拿下匈奴也不要費太大的力氣。

二是曹操對匈奴這些勢力進行分化管理,讓這些人不能合力,出來添亂。再加上這些人開始慢慢的漢化,接受中原文化,生活安定就不願意輕易起戰亂。三是曹操對這些匈奴首領的優待,給匈奴首領一些比較高的官職,讓他們過上舒適的日子,這些人就歇了領兵打戰的心思。四是民族文化融合加快,匈奴人和漢族人變得團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