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長樂寺——閩粵之交第一寺,鎮守漳南第一關。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它坐落在閩粵交界的分水關,原名為分水關“大士庵”,坐南朝北。始建於明天啟間,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拓寬改建,清末時失修頹敗,1984年由僑胞蘇慕蓮、蔡美鳳居士、香港定因法師等及有關方面捐資重建,1988年比丘釋定周、定清募捐再次擴建,並更名為“長樂寺”。寺門上方門匾“長樂寺”光彩熠熠,寺門兩側石柱對聯寫著:“長亭據雄關一縷香馨僧禮佛,樂寺臨古道三更月朗客參禪。”跨入門檻,迎面橫匾“皆大歡喜”和彌勒佛祖“笑臉相迎”的神情,便自然而然地把你領入了放棄雜念和負擔,感受清淨和安詳的“長樂”境界。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長樂寺為抬梁式木構架,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主祀觀音菩薩,兩側供奉十八羅漢。背靠群山,蒼松翠柏,祥雲朵朵,庵前有一株古榕樹和一座明崇禎十七年立的石坊。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大雄寶殿門前圓形石柱鑲刻著“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對聯,這一幅詮釋了做人要明事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前途一定一片光明的佛理。這佛理更闡明瞭“人要約束好自己,走好路,走正路,時刻給自己敲敲警鐘,一旦發現自己誤入歧途,要迷途知返,及時反思,讓自己停下來”的生活哲理。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石坊東西朝向,仿木構件,雕花版大都缺失,主體構件完好。石坊為三門五樓八柱,歇山頂,正脊咬鴟吻。主立柱和邊柱共四支,開出三門,側柱四支,斜支撐邊柱,形成八字構架,所有十二支柱均修海棠線。四支主柱之間公架三段月梁形額枋,主柱柱頭均坐櫨鬥,櫨鬥上接童柱。一二樓童柱出挑四抄,三四樓由力士童柱支撐,五樓素面童柱,當中龍鳳版已缺失。月樑上方榫卯圓形大通,圓通上嵌二方題字版,下方兩面同書“福建廣東鄉縉紳士民同為大總戎都督鄭芝龍立”,上方西面匾書“聲震華夷”,東面匾書“功覃閩粵”。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據記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鄭芝龍任南澳副總兵後,採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多次擊敗了橫行海面,竄擾閩粵的荷蘭殖民者船隊,保衛了祖國的海防安全;另一方面征服平息了稱雄閩粵之交的海寇,“海上諸賊俱為所併,海氛一度比較平靜,使官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故閩粵兩省的官紳士民感其恩德。”石坊乃是為褒揚大總戌都督鄭芝龍任南澳副總兵英勇抗倭和征服平息稱雄閩粵邊界的海寇,所建立的赫赫戰功的見證。

長樂寺東面,涼亭樓閣,池塘裡魚兒嬉戲追逐,遠處青山綿綿,林木叢叢,近處盆栽花卉,招蜂引蝶,繪織成一幅鳥語花香的精美畫卷。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藍天白雲映襯著紅磚瓦石,綠樹古松,長樂寺更顯示莊嚴肅穆,一方清淨雅緻。雕樑繡柱的大門朝東,也許就是昭示著“紫氣東來,天佑丹詔。佛光普照,國泰民安”吧!

詔安:閩粵之交第一寺

長樂寺,嵌在324線國道上的一顆明珠,佛教聖地,連接著“功覃閩坊”、“抗倭紀跡碑”和“分水亭”等富有人文內涵的自然景觀,集朝拜、歷史遺址,觀光諸多資源,她將在閩粵邊界放射出祥和的光芒,光照眾生長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