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由黃健中執導,孫皓暉編劇。侯勇、王志飛、高圓圓、杜雨露、李立群、等實力派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於2009年在地方衛視首播,2014年在央視再播。


這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不僅在觀眾中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還獲得了業內多項大獎。比如獲得了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獲得第28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如此優秀的歷史劇,依舊有部分觀眾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大秦帝國之裂變》是一部歷史神劇。今天,星河就來探討下這部劇。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一、什麼是歷史正劇?什麼是神劇?

歷史正劇,就是以真實的歷史事實,歷史資料作為為依據,進行改編拍攝。拍攝的時候會有演義的成分,但是基本上是按照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拍攝。劇情中涉及的較大事件都是歷史中發生過的。

說通俗一些,歷史正劇就是重大歷史事件、主要歷史人物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不能篡改。但一些無關緊要的情節和人物是可以演義。如果百分百都是歷史真實,那就不是電視劇,而是紀錄片了。歷史正劇畢竟也屬於文藝作品,為了增加趣味性,為了吸引觀眾,當然要加入演義成分。

當然,演義成分很可能是根據民間傳說,民間野史資料改編。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什麼是野史呢?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會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這裡邊有一個野史就是趙光義最終謀殺了自己的哥哥,讓趙匡胤假傳位於他。

比如明朝的燕王朱棣,他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最後奪取了政權,並說是他侄子讓位於他,可他的侄子最後也沒有見到蹤影,以至於鄭和為什麼下西洋?有人猜測,就是永樂大帝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國產劇拍攝了很多部觀眾公認的歷史正劇,比如《漢武大帝》、《雍正王朝》、《臥薪嚐膽》、《走向共和》、《成吉思汗》等等,特別是《雍正王朝》,很多人評價它為國產歷史正劇的巔峰。《大秦帝國之裂變》同樣被很多觀眾評價為歷史正劇。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什麼是神劇呢?神劇就是把主人公偶像化、神化、白痴化,用誇張、雷人的胡編亂造的場景襯托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主人公無所不能,刀槍不入,完美無缺。

在神劇中,又以抗日神劇為代表。抗日神劇往往有以下幾大特點:

1、武藝高強。如《抗日奇俠》,把抗日劇拍成了武俠劇的效果。在一些抗日神劇中,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情節,比如手撕鬼子等等。武藝高強的抗日神劇,尤其是張子健主演的電視劇聞名。張子健在《英雄》中扮演的燕雙鷹一角,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

笑飲鮮血日寇膽喪,吞吐千山悍匪無蹤。驚起卻回頭,萬里雄關道,鐵馬蕭蕭摧殘夢。這就是燕雙鷹!

半人半鬼,神槍第一的燕雙鷹。

2、違背常理

正兒八經地胡說八道,將不符合客觀現實和科學原理的事物描繪得有理有據,彷彿跟真的一樣。如石頭打飛機、褲襠藏雷等等。這樣雷人的情節,讓觀眾不禁懷疑自己的智商,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雷人情節對青少年容易起到誤導作用。

3、貶低敵人

把日軍塑造得弱智白痴,似乎十四年抗戰的勝利是幾位草莽英雄用幾支繳獲的駁殼槍換來的。事實上,真正的日軍比較兇殘,武器先進,中國人才堅持了多年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

《抗日奇俠》、《箭在弦上》等大批神劇曾經充斥熒屏,好在有關部門及時出手整治。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二、什麼是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是什麼樣的?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

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當下普遍接受的正確歷史觀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通俗點講,兩種不同歷史觀的分歧往往聚焦在人們經常辯論的一個命題: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是指在某種特定社會環境下,時代推出英雄產生。

一般來說,往往是戰亂時代容易出人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比如民國時期大師輩出。而在和平年代,往往大師很少出現。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看,英雄都是順利歷史趨勢做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並不是英雄創造了歷史趨勢。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三、觀眾評價《大秦帝國之裂變》是神劇的依據

一些觀眾認為《大秦帝國之裂變》是神劇,有以下依據:

1、商鞅被過於美化

一些網民認為,商鞅只是一個制定嚴刑峻法的官員,而並不是偉大的改革家。

美化商鞅最重要的是商鞅臨刑時的場景。

只見那刑場之上,人們高呼:“商君萬歲!新法萬歲!”讓觀眾覺得商鞅就是一個秦國領袖。就在這樣的群情激盪的氣氛中,商、於十三個邑的代表,在商郡的郡守和所屬十三個縣的縣令帶領下,抬著祭品,拿著樂器,在行刑臺前跪成一圈,舉行了“活祭”商鞅進行的儀式。他們甚至在祭奠商鞅時,舉起了刻有“萬古法聖”的刻木銅字的匾。

刑場上,有萬千人為商鞅送行。

商君商君,法聖天神;忠魂不滅,佑我萬民;商君商君,三生為神;萬古不朽,刻石我心。” 部分網民認為,商鞅在歷史上並沒有這樣受擁戴。相反,很多秦國百姓對商鞅的嚴刑峻法持反對意見。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2、部分情節不符合史實。

第一,景監的形象不符合歷史。

《史記》上說,商鞅由魏入秦,因為景監的推薦,才得以見到秦孝公。景監是什麼樣的人呢?是個宦官。但《大秦帝國之裂變》的作者,為了使商鞅的偉大形象完美無瑕,不僅要把景監的宦官身份隱去,還要把他描寫成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並且說商鞅不接受他人引薦,靠自己的能力贏得秦孝公的重用。

第二,魏國公子卬的形象被醜化。

據史書記載,秦孝公派商鞅進攻河西地區。由於商鞅和魏國公子卬是故交。因此,商鞅欺騙公子卬到秦軍大營喝酒敘舊,然後各自撤軍。然而,等公子卬到秦軍大營後,商鞅則扣押了魏國公子卬,並趁機偷襲魏軍,從而大敗魏軍。

司馬遷的《史記》原文如下:

《史記·商君列傳》 : 衛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編劇把魏國公子卬描繪成為了不學無術的公子哥。

更誇張的是,商鞅率領的秦軍並不是偷襲魏軍。而是商鞅和公子卬在山頭觀戰,秦軍和魏國在正面戰場硬碰硬,秦軍靠強大的實力贏得了勝利,讓公子卬心服口服。

第三,商鞅的經歷不符合歷史。

比如商鞅的結局,歷史上的商鞅得知被贏虔等人誣陷謀反後,立即逃亡魏國。只是,魏國記恨商鞅幫助秦國攻打過自己,不讓商鞅在魏國避難。就這樣,商鞅被驅逐回秦國。在自己的封地,商鞅率領軍民反抗,但還是被朝廷軍隊抓捕,最終被秦惠文王下令車裂而死。

司馬遷《史記》原文如下: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而在電視劇中,商鞅面對抓捕,沒有任何躲避,而是坦然赴死。一副要為國家徇法的形象,一副偉大改革家的形象,一副革命家不懼死亡的形象,這和真實的商鞅不符。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四、《大秦帝國之裂變》是歷史正劇的論據

1、秦孝公和商鞅的歷史功績符合史實。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秦孝公面對的秦國是一個爛攤子,再不變法圖強,秦國很可能被列國吞併。

為了改變秦國的命運,秦孝公向天下招攬人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商鞅入秦實現政治抱負。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終於強大,百姓富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百姓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社會安定。 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

侯勇在劇中扮演的秦孝公求賢若渴,為了秦國嘔心瀝血。這和歷史上的秦孝公是吻合的,並沒有大的出入,何來神劇之說?

再說商鞅。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集權國家。商鞅變法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演繹的情節和歷史一致。儘管商鞅最終落得了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在秦國得以延續下去,並未廢除。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2、部分情節虛構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我們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流指事物的本質方面,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支流指事物的非本質方面,是事物發展的次要的、非根本的趨勢和方向。事物的主流通常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商鞅變法在歷史上功績是第一位的,是主流。當然它也有一些弊端,但弊端只是支流。

比如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商鞅變法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為了表現商鞅的正面形象,省略掉這些變法的弊端,改掉商鞅被追殺逃難的情節,把商鞅變成了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星河認為,這樣的改編是可以接受的,不算篡改歷史。

豆瓣9.3分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算曆史正劇,還是神劇?


總結:

經過分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正劇。

商鞅在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這個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不容抹殺。當然,人無完人。商鞅也有一些缺點,面對死亡威脅他也曾逃亡魏國,電視劇為了烘托正面形象而適當演義,這都能夠接受和理解。

歷史正劇並不是紀錄片,一些小細節方面可以適當改編,只要不是整體篡改人物形象。

網友們認為呢?《大秦帝國之裂變》是歷史正劇,還是神劇?歡迎留言。


我是星河影評,重慶江津人,致力於分享影視評論和演員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