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其實在從事旅遊規劃之前就感覺到鄉愁會成為一個熱絡詞彙,洶湧的城市化浪潮,使農村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相生相伴的對傳統文化,對民俗根脈的摧毀消磨也是顯而易見的。開始涉足旅遊規劃就面臨著太多的鄉村旅遊項目和大量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開發,與鄉愁密不可分的文化傳承、民風延續和拆遷改造都會成為製造新的鄉愁的關鍵所在。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去年十二月份,在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的深山裡,幾股清泉噴湧而出匯聚成河,清澈的河水在叢林裡悠然流淌,慢慢的,慢慢的匯聚成激流,在如此人跡罕至的大山裡竟然還有四五座水磨殘存。然而房在屋空,僅剩下長滿青苔的轉軸葉片訴說著曾經的時光,幾片石磨盤孤獨的仰臥在水中,也已經是水草飄搖顯露頹勢。通過嚮導翻譯從當地藏民口中得知,六七年前還在使用,如今都已經廢棄了,只有沉悶的水磨聲還回蕩在他們的記憶裡,因為小電磨太方便了,最近兩年電磨的使用頻率也在降低,商品的極大豐富已經不需要自己磨製麵粉了。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就是在偏僻的西南邊陲也在發揮著作用,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鄉愁和懷念,還有殘存在溪流裡的水磨房。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坐在車上,身子隨著崎嶇的道路而顛簸。長時間的沉默不語,此時的心境已經回到了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河北,回到了石家莊的井陘縣,那裡的綿河上還有十數座水磨至今仍在使用,最多時能有將近百座。如今嗡嗡隆隆的水磨已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這些都凝聚著馬佶、何克寧等井陘縣民俗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在農村鄉土文化大量消亡遺散的今天,是他們的不懈努力在挽留拯救著那些美麗的鄉愁,而不至於讓它們在洶湧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快的化為烏有,那些記錄著冀西山地、冀中平原鄉愁的井陘拉花、皇綱剪紙、花臉社火、製陶技藝、幹碴砌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繼承中得到發展得到弘揚,進而成為展示地域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優秀載體。近日評出的第二批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總計三十個,二十五個在井陘縣,這其中的意義也就不言自明。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見到綿河水磨是在山西省和與河北省交界處的娘子關,這一帶曾經是抗擊日寇之百團大戰的主戰場,歷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山猶在,綠水長流。綿河河灘裡除了幾座水磨就是連片的魚塘,強大的水流推動著水磨轉動,經過幾個來回的磨製,兩三寸長的木段被磨成了木粉,它們是製作蚊香、焚香的好原料,基礎材料就是一種在當地被稱為鈴鐺疙榛的灌木,它們永遠長不高也長不大,還滿身都是尖利的刺兒,葉子也很稀疏,堅強的裝點著土層瘠薄的太行山,它們牛不吃羊不啃,卻有特殊的用處,磨出的香粉有著一種特殊的香味,這麼多年一直暢銷不衰,據說保定清苑一帶的制香企業都在使用井陘水磨的香粉,但卻沒有培育出當地的制香行業。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青少年時期,我比較調皮有過多次逃學的經歷,從石家莊市區騎車幾十裡沿著307國道,順著綿河溯流而上,在遊山玩水中感受山野之美,感受鄉村之魅,從那時起綿河水磨就深深的印在記憶裡。後來只要有機會就會順路去看看不同河段的綿河水磨,水磨的數量在逐年減少,推動水磨轉動的河水也在一天天的變得昏黃汙濁,水量也大不如前了,水質的惡化進一步加劇鄉愁的凝聚。曾經的青山綠水在迅速的惡化,美麗的鄉愁再次進入人們的考量範圍,痛定思痛,留住鄉村記憶,發展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主旋律。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前年和去年,因為機緣巧合,與千年古縣文化大縣井陘的交流頗多,冠絕太行的蒼巖勝境,樸拙完整的地都、核桃園、大梁江和於家石頭村,延續至今的秦皇古驛道,以少勝多的韓信背水之戰,還有燦爛輝煌的井陘古陶瓷,古風猶存的天長古城,這些充滿著鄉愁符號的井陘歷史文化精粹,還有諸如井陘抿須、閒食、缸爐燒餅等風味美食在內的鄉土技藝,令人對遠離都市喧囂的那一份眷戀變得更加實在更加真切,尤其是天長古城外綿河裡,那依然晝夜不停轉動的水磨成了每次路過都要停車探望,近身感受的,像老朋友一樣的必去之所,水磨悠悠其情悠悠,那種難捨鄉愁,那種魂牽夢繞,是三十多年記憶的聚合,是二十多年文字創作的積澱,這種感情旁人是不好理解的。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去年盛夏季節,河北省博客聯盟組織的紅色之旅《重走紅色抗戰路》採風活動來到井陘縣乏驢嶺,這裡曾經發生過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大戰,數百名西北軍將士就長眠於乏驢嶺的山谷裡。而村前的綿河至今還有兩座水磨存在,一座已經廢棄,一座還在繼續使用。午休時間,有博友流連於老村落裡,去尋找井陘古驛道的滄桑痕跡,也有博友仍然沉浸在抗戰往事的回憶中,傾聽老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追訴,我卻叫上博友張國慶兄,沿著河灘去探究綿河水磨深藏的秘密。驕陽似火,我們穿行在茂盛的河灘草叢裡,爬坡涉水,感受在激流中摸著石頭過河的艱險,我們尋找的不正是那一份久違的鄉愁嗎?

成片的石頭老房子,幾棵數百年的老槐樹、老桑樹,百年曆史的老石太鐵路隧道、與法國艾菲爾鐵塔如出一轍的老鐵橋,兩三千年歷史的井陘古驛道,西北軍抗戰紀念碑,一個與張國老的傳說大有關聯的乏驢嶺村,歷史文化之厚重,鄉愁鄉情之濃郁,但凡有些書寫慾望和能力的人都會飽含激情的文思泉湧。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張國慶兄是散文高手,精於文化類散文的寫作,近期創作的《牛市街》正是描述冀中平原鄉愁的力作,自然對集中代表冀西山地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的古村落、古驛道和古老的水磨情有獨鍾了,原來曾經與他說起過這些水磨,藉著紅色之旅的空隙,就是路途遙遠暑氣蒸騰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多年的文字交流我們之間的默契程度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哪怕一個眼神哥倆都能心領神會。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嗡嗡轉動的水磨成了綿河的一道風景,很是奇怪,磨坊裡的老人對我們任何的疑問永遠都是一個表情,不悲不喜,不惱不怒,他手腳不停的添料,精神都集中在水磨上。國慶兄見慣了農村碾子石磨,還是第一次接觸綿河水磨,興味頗濃,兩扇磨盤的轉動,水流衝擊的渦輪,室外堆積的鈴鐺疙榛,裡裡外外仔細的很,看他的神態就知道不久會有一篇大文章面世,像他這樣關注鄉愁的散文作家不會放過任何觀察生活,體驗民情機會,果然回去時間不長他就寫出了一篇文章《古村今昔》發佈在網絡上,文字娓娓道來頗顯散文功力。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綿河是井陘縣的母親河,一路從山西奔湧而下,造就了綿河水磨的獨特性,贊皇縣要複製水磨在一個景區,在考察之後放棄了,他們沒有這樣的水量。綿河在平山縣注入黃壁莊水庫,融入滹沱河,共同滋養著石家莊這片肥沃的土地,造就了冀中平原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鄉土藝術,冀西山地的水磨,冀中平原的碾子,無不構成最具鄉土氣息的鄉愁元素,雖然大有漸行漸遠之勢,但卻嗡嗡隆隆的永遠轉動在我們的心裡。製造景觀的水車在景區裡很多,現實存在並繼續發揮作用的水磨是越來越少了,風景很需要,但作為鄉愁活化石的水磨但願還能繼續使用、保護、傳承下去,不要讓未來的孩子只在圖片、視頻、畫冊上看見它的蹤影,那樣的鄉愁可真就是苦不堪言了。


井陘綿河,悠悠水磨無盡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