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作者李紅澤

來源趙北口記憶


解讀一份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我一直認為,我們對雄安歷史文化的挖掘,需要劃分時段去研究。同時,我們也期待一批對不同時期的雄安歷史文化有所專長的學者出現。我們不能把家鄉所有過的歷史事件都當作故事來講,更要關注它所依託的時代背景,以及建立在這個背景之上的所有信息。

無論從何種角度考慮,雄安歷史文化在清代都是最高峰。我們知道,清代帝王在趙北口駐蹕了65次,共計173天,在此期間重臣雲集、文人薈萃,留下來的不光是奏章政令、詩詞歌賦,同時還有衣食住行。皇帝巡幸的隊伍是一個龐大且流動的文化組團,如果我們把其中的故事性剔除,把剩餘的信息歸納總結,你會發現這些就是文化。

今天,我們來共同解讀一份乾隆的御膳菜單。當然,這只是拋磚引玉而已,清宮文化其實留給了我們很多東西,比如音樂會、比如煙火盒子、比如水鄉婚宴大席、再比如一日兩餐的制度等等。希望各位文化學者、專家老師將來給我們一一去考證。

我們今天就以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南巡時駐蹕趙北口行宮的一餐為例,為大家呈現一下皇帝時如何在我們的家鄉用餐,以及其中所包含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乾隆皇帝的這次晚餐一共分四個部分,即菜品、主食、湯類、零食等。我們先把正文全錄如下:


正月十五日未正①

趙北口行宮進晚膳,用摺疊膳桌擺:②

燕窩紅白鴨子八鮮熱鍋一品(雙林做)、萬年青酒燉肉一品(張東官做)、羊肉片一品(五福琺琅碗)、後從送燕窩燴糟鴨一品(鄭二做)、蒸肥雞鹿尾燒鹿攢盤一品(鹿尾系提督常青進)、象眼小饅首一品、攢絲餡春捲一品(此二品琺琅盤)。③

妃嬪等位進熱鍋一品、菜一品、餑餑二品、安膳桌一品。直隸總督袁守侗進菜四品、安膳桌二品、餑餑三品、安膳桌一品、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隨送粳米乾膳一品(湯膳碗:五穀豐登琺琅碗、金碗蓋;照常膳單、墊單)、額食五桌、餑餑十五品(內有九公主進的攢盤爐食六品)、奶子五品。妃嬪等進菜一品、餑餑一品。直隸總督袁守侗進菜二品、餑餑二品,共二十六品二桌。內管領爐食五盤一桌、鹿肉七盤一桌(系常青進的)、羊肉兩方一桌。④

上用畢,賞用。⑤

上奶茶,賞奶茶畢,放盒子時送用禮燈寶盒一副、元宵一品(五穀豐登碗、金碗蓋)。⑥

賞兩邊隨營王子、公、大人、額爾沁喇嘛、年班回子、藩子、直隸總督、提督、官道員等用鼓盒果盒二十二副、攢盤餑餑果子三十盤、元宵十盒(每盒八碗)。兩邊臺階上,郭什哈大人用鼓盒果盒四副;臺階下兩邊用鼓盒果盒十八副、攢盤餑餑果子三十盤、元宵系內管領伺候。⑦

註解:

①、未正指時間,準確的說就是下午2點,這是清代帝王開始用晚飯的時間。

②、摺疊膳桌是皇帝出行專用的飯桌,摺疊是便於攜帶。

③、主菜一共6道,同時記錄做菜廚師的姓名(雙林、張東官、鄭二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御廚),還要重要器具的名稱(五福琺琅碗、琺琅盤)。小字註釋的常青系滿洲正藍旗人,佟佳氏,時任福建提督,備註的意思是“鹿尾”這道菜是他進獻給皇帝的。

④、這部分主要是妃嬪和官員進獻的菜品,以主食和額食(即零食)為主,其中出現了一件國寶級文物(五穀豐登琺琅碗、金碗蓋)。

⑤、這句話字面很容易理解,就是皇帝吃完了賞賜給別人吃。對於清宮的膳食制度其實非常之嚴格,皇帝平時不可能與其他人共食,與皇后、皇太后共食的機會一年也只有一次(過春節),與大臣共食的機會就更加少。我們知道,清代宮廷對於有功的大臣有賞賜御膳的制度,但在乾隆朝以後這種制度也只是體現了一種榮譽,皇帝隨口一說大臣千萬不能當真,就像官宦家庭客人來了端上一杯茶,但你千萬別喝,否則就是不知趣一樣。所以說,對於理解清宮膳食菜單的時候,見到某某人進菜千萬不要以為是他吃了,而是他送來的。“進”這個字只能皇帝用,而皇帝用完分給大臣的都用“賞”字。

⑥、這就是飯後的湯或者甜點了,包括奶茶和元宵。

⑦、這一部分就是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的了,包括皇子、親王、地方官員、外國使者等。“郭什哈大人”是御前侍衛統領,不能進屋,但可以在臺階以上吃飯;其他品級更低的則要在臺階以下吃飯。

乾隆趙北口行宮御膳菜單


雖說御膳文化是白洋淀眾多皇家文化之冰山一角,深入挖掘並轉化為經濟推動力是提高我們澱區旅遊產業增值發展的一條捷徑,希望地方政府及文化學者們引起重視。但切記,發展的同時不要妄自揣測和杜撰,以免滑天下之大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