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越活越“寡”,“寡”而不孤,方為高級人生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寡”而不孤,方為高級人生

清代有一個著名的修身“三寡論”,出自顏元的《言行錄》:“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慾以清心。”

此為何意呢?簡單分析即為:限制和減少個人的慾望與嗜好以使自己的內心純潔,不去謀取不該得到的利益以使自己的行動廉潔,少說空話髒話以使自己的語言高潔。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寡”而不孤,方為高級人生

寡身、寡言、寡心


所以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觀點裡,人生在世應當淨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從而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人至中年,唯有淡若清風,方能自在安寧,才能活得超然灑脫。所以說,“寡”是一種修行;“寡”而不孤,才是真正的自由。

“寡身,才有歡愉”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到中年的朋友時常會感到煩惱與焦慮。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不知道該去哪兒,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於是呼朋喚友熱鬧一番,但久而久之,卻發現:即使身在人群中,這種孤獨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內心,無法褪去,會去想要尋找真正的自我。

如何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就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學會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娛樂來麻痺自己時,才是真正解除靈魂的枷鎖。餘華《在細雨中呼喊》裡寫過這樣一句話:“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寡”而不孤,方為高級人生

演員陳道明


陳道明就曾在《楊瀾訪談錄》裡說過,自己一參加酒桌應酬就感到煎熬。除了不愛酒以外,更多還因為他真覺得沒什麼好說的。後來無論什麼人約他,他都乾脆推掉不去。即使閒來無事,他也更願意一個人呆在家裡,彈彈鋼琴,讀讀書,享受獨處的時光。

因為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讓很多人不免有些焦慮與孤獨,在浮躁的背後同時也暴露了人內心的孤獨與焦慮。無論你趕赴多少熱鬧,躋身多少繁華,終將要脫下偽裝,學會與自己相伴。不迎合,不遷就。真切地感受聆聽內在的聲音,何嘗不是一種自由?人到中年,和而不群,喜歡獨處,但並不孤獨。

就如《夏目友人帳》裡說的:“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裡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寡言,才是智慧”

人到中年這個階段,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也有不少年,恭維領導的話說了不少,聽了也不少。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認為溝通就等同於表面的語言交流,是有聲的對話。認為會說話,即為口才好,擁有高情商。

但有些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使說出來了,反而不美。就如史鐵生說得“沉默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聲有形的語言所不能到達的地方”。

曾經記載北宋時期,文臣劉器做事很有一套,每有人來探望,他都不開口,有時候整整一天都沒有一句話。來客倦怠了想辭去,劉器也不應允。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劉器卻答:“能終日矜持端莊地坐著,而不東倒西歪打哈欠,這樣的人,一百個當中難覓一二。而能夠做到的,必定是貴人。”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寡”而不孤,方為高級人生

作家王小波


很多時候,沉默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作家王小波說過: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學會好好說話之前,先要學會不說話。

對於中年的人來說,沉默寡言,是一種修行,經歷過世事的紛繁複雜,才愈發懂得了沉默的樂趣。我們最終也要學會將浮躁的心沉澱下來,以柔軟舒適的姿態面對一切。

“寡心,才懂擁有”

諸葛亮在《誡子書》裡說過“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半生已過,寧靜致遠。人至中年,品嚐過世間百態後,才終於理解:生活真正的豐富,是樸素與節制。清心寡慾,也是一種豐富。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寡”而不孤,方為高級人生

歌手李健


就如歌手李健在2015年因參加節目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打破了當時飆高音的格局,說明了低聲吟唱也是可以得到觀眾接受的。他本可以藉此機會來吸一波金,然而他卻婉拒,但他卻說:“我不是拒絕名利,只是不想讓名利消耗對生活的熱情。”

所以說只有學會清除內心的雜念,才會感受這人間的至味清歡。也將會明白:寡身,才有歡愉;寡言,才是智慧;寡心,才懂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