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慈利之所以稱為山城,是因為縣城地處道人山、羊角山、五雷山、飯甑山四座高大的名山之中。道人山拔地而起,像一座天然城牆,攔在慈利澧水北岸。而埡門關就位於道人山中端,與慈利山城的南郊羊角山隔河相望。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埡門關海拔603米,百度地圖導航顯示距慈利縣城約6公里,因為多是盤山公路,故直線距離應該更短一些。自秦漢以來,一直是西去的重要關口,被稱為“湘西第一關”。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埡門關是慈利縣前河通往縣城的重要通道,被百姓們稱之為“官道”。1943年11月初,常德會戰爆發。17日,日軍13師團一部千餘人與國軍在這裡遭遇,在張靈甫將軍的指揮下,國軍英勇殺敵,酣戰一天,殲滅進犯日軍過半。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關門為拱形,上面幾個蒼勁有力的鎦金大字。這是慈利縣委書記邱初開所題寫的關名:楚南第一關埡門關。下面還有一副對聯:望彼城心繫萬家憂樂,登此關胸懷百代英豪。外面貼著瓷磚,有如古代的城牆,看起來威嚴大氣。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大門旁邊是一塊牌子,上書“慈利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慈利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所立,主要是通過埡門關抗日戰爭遺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017年落成的。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埡門關的左側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埡門關賦》,從地理、歷史、人文多個維度寫景、敘事、抒情。各個方面都講到了,情真意切,文學性觀賞也很高,由卓德元撰,李遠卓書。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關上城牆錄有一份文信國公(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光緒年自元(不知道是哪個)寫的字。看完一股浩然正氣油然而生,感覺正能量滿滿的。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邱初開撰寫的詠懷詞《破陣子·埡門關抗戰遺址》:扼守雄關古道,巧陳擒寇天兵。倭鬼北來妖氣盛,鐵血雄師任縱橫,阻擊留偉名。衰草斜陽風咽,青山碧水新城。荒壘無言空彈洞,街巷馬龍車水聲,依稀鼓角鳴。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然後左邊一篇張靈甫的《血戰埡門關》:豈忍倭寇魔焰狂,誓將熱血挽危亡。古來豪傑誰惜命,千秋雄鬼史流芳。將軍的詩文采不咋樣,但是豪氣萬丈。右邊一篇岳飛的《滿江紅》。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主樓旁邊可以見到有用條石砌的工程,年代看不出來。不知道是墓葬還是戰防工事,也有可能是村民栽樹時砌的坎,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回覆解答一下。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當天霧氣較大,站在埡門關前,可以依晰看到遠處河流交匯,群山薈萃。難以想象,在這個寧靜的小村莊,幾十年前,數千名中華英雄兒女曾在這裡抵禦外侮浴血拼殺。也許就在大樹下、岩石旁,很多人更是血染沃土,長眠於斯。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埡門關主體建築是三層小樓,外面已經成型,但裡面還處於毛坯階段,似乎已經停工了。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從大門進來,是一個向上的階梯。牆面有些斑駁,地上甚至還有一些垃圾,缺少必要的維護,估計貼完瓷磚後就沒管了。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二樓的房間,窗戶和門都還沒有,下雨天走道上還有積水,這與光鮮的外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像這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果沒竣工的話,建議索性先封閉起來,千萬別給遊客以“外面一朵花,裡面豆腐渣”的感覺了。

帶你參觀慈利縣埡門關,見證“楚南第一關”的前世今生

  後面還有一棟二層小樓,估計是工作人員的居住之所。照樣也沒有完工,旁邊雜草叢生。希望埡門關的工程能夠早日復工,各種人員設備都配齊一下,謝謝。


(來源:玩慈利網 圖文:張道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