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這一理念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文化裡講究“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曆世歷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所在。

在這短短的七字真言裡面,孝道排在第二位,足見古人對孝道的重視程度。第一位是“忠”,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這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第二位就是“孝”。有句話講得好“孝順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不孝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古代漢朝時有“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就是本著人心之善來擇官,意為被舉之人不僅才學出眾,更是德行俱佳,可以“孝順親長,廉能正直”。後來雖然“舉孝廉”的制度被廢除,實行“科舉取士”的選官制度,“孝”仍然是必查的科目之一。一個官員若是被監察出在孝道上德行有愧,往往是丟官去職,前途盡毀。

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理念當中,“養兒防老”便成了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個理念,所以中國才可以有如此多優秀文化的傳承,才可以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盛世。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可是到現在,情況似乎有些不同,許多人都在質疑:“養兒防老難道是世紀騙局嗎?”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教育出了太多的“巨嬰”和“啃老族”還有“坑爹帝”。養一個兒子不僅要從零歲開始,還要養他到80歲,不但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而且不被氣出個心臟病根本就不算完。並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生孩子越來越沒有興趣,似乎覺得孩子是人這一生最大的苦難。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以前我們嚮往的那種“母慈子孝”“四世同堂”其樂融融的溫暖家庭場面已經成為歷史,只能在電視劇裡看到了。當整個社會都不願意養孩子的時候,最大的危機也來了,那就是人口面臨著斷崖式的下跌。歐洲、俄羅斯包括韓國,很多年輕人都不再想要孩子,這些地區也嚴重的出現人口負增長,這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是非常可拍的事情。

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導致現在孩子越來越難養?孩子越來越成為父母心中永遠的痛呢?我思考了良久,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索和留意的。

1、中國傳統文化被漠視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思想大量湧進國人的頭腦,以至於一提到西方,我們很多人的頭腦裡湧現出來的就是:西方很強大,很先進。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給他的定義就是保守、古板、落後。以至於中國傳統裡對孝道的教育被很多人忽視不提。至少我從小學到大學,被教育到要孝敬父母的次數屈指可數。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2、家庭結構的改變導致倒金字塔的形成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實行優生優育的政策,因此許多的家庭突然從弟兄姐妹眾多的家庭變成了獨生子女家庭,並且隨著獨生子女一代的結婚生子,倒金字塔結構越發的明顯,往往就是最年幼的孩子不僅被父母寵著,還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家庭的重心逐漸從家族族長轉變為年輕一代的孩子。這種轉變不僅沒有使應該受到訓練和教養的孩子得到應有的訓練和教養,並且使得孩子逐漸變成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的“幼稚家長”。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3、錯誤的教育方式妨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現在許多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孩子的智力發育而忽視孩子的心靈健康,就是重視孩子的IQ發展而忽視了孩子EQ和SQ的發展,這樣就導致孩子很聰明,但是做人卻很失敗。老祖宗講得好“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現在的教育更加強調做事,而不是做人,這是本末倒置的,不會做人,那麼事情往往也做得不怎麼好,這是必然的事。因為人要先找到自己的價值,然後再為實現自己的價值來努力,這樣才是順其自然,而現在的孩子有多少明白自己學習的意義所在呢?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是什麼梗衝擊了傳統育兒理念?


所以,“養兒防老”並不是什麼驚世騙局,也不是什麼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一種思想方式上面的社會發展模式。倘若養兒不能防老,所有的親子關係只是單方面的付出而得不到回報,這樣的生養方式真的是一種悲哀。但願各位家長能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有知足的心,讓孩子有感恩的心,讓孩子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心,那麼人間才有真情呈現。

謝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